建设新材料产业化基地是加快莱芜新型工业化的新引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5&rec=173&run=13

新材料既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加快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莱芜是山
东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社会
又快又好发展,必须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大力发展以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走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
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实现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莱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新材料产业、建设国家产业化基地,是推动莱芜产业升级、提高区域核心
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
世界工业化历史表明,工业化进程实质上是主导产业不断优化升级、膨胀裂变的过
程。新材料是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对其他产业起着引导、支撑
的关键作用,牵动着工业化进程。现在,区域经济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优势产业的竞争,
而优势产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新材料产业的竞争。近年来,北京、上海、广东、山
东、江苏、山西等省市都陆续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全国先后涌
现出了20多个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当前,新材料产业方兴未艾,日益成为区域发展
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莱芜的新材料产业与钢铁等优势产业紧密相联,骨干企业和优势项目大都是从传统
钢铁产业中延伸发展起来的。培植壮大新材料产业,关键是研究细化钢铁产业链条,在
重点领域上求突破。近年来,莱芜围绕培植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一手抓技术改造,
一手抓项目引建,一手抓研究开发,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一是培育了三条新材料产业
链,促进了优势产业的集聚。第一条是以莱钢粉末冶金为龙头,新艺、上汽创业、新甫
等24家企业为骨干的粉末冶金生产加工产业链条。目前,全市制粉、制件生产加工能力
分别达到10万吨、1.2万吨,其中去年产量分别为6万吨、4000吨。第二条是以莱钢为生
产龙头, 泰达车库、隆泰钢构、万力型钢等71家加工企业相配套的大型H型钢生产加工
链条。目前全市大型H型钢的生产能力200万吨,相关配套产品生产加工能力50万吨。第
三条是以鲁光新型建材为龙头,宏强、金橙等32家相关企业为补充的新型建材产业链。
目前全市已形成200万平方米的三板生产能力。 去年,三大产业链上的骨干企业实现增
加值占工业总增加值的65%。二是改造了钢铁等传统产业,培植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三年来,我们先后投资近90亿元,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99项,技改项目326项,70%
以上的骨干企业实现了先进技术、设备当家,现代化管理当家,企业的技术结构和装备
水平得到了脱胎换骨地改造和提升; 先后投资150多亿元,建设了年产200万吨大型H型
钢、8万吨粉末冶金、40万平方米新型建筑材料、3万吨混凝土减水剂、50万片陶瓷复合
刀具等近百个新材料项目,提高了区域竞争力。特别是大型H型钢和中宽钢的建成投产,
使莱芜的钢铁产业结构得到根本性优化,在去年钢铁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全市钢铁
产业实现利润仍保持了80%以上的增长速度, 区域经济的稳定性和抗波动能力进一步增
强。三是优化了经济结构,增强了发展后劲。通过持续不断地培植新材料产业、改造钢
铁等传统产业,带动了工业化水平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3.2%;通过鼓励引
导各类企业参与新材料产业培育, 民营科技成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体,近年来95%以
上的科技投入来自企业投入;通过大力发展专业特色园区,园区成为新材料发展的重要
载体,20多个专业特色园区集聚了全市80%左右的新材料企业。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
钢铁等传统产业的快速提升,增强了区域发展后劲。2001-2004年,全市GDP、工业增加
值、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7 %、23.2%、32.4 %,均居全省前列。这说明,发
展新材料产业,是莱芜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战略举措;是调
整发展思路,把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到借力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决策;是全面落
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二、 建设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必须突出粉末冶金、大型H型钢、新型建筑材料
等三大产业群的集聚发展
当今世界,新材料企业向基地集聚发展的趋向越来越明显,其规模代表一个国家和
地区的实力和水平。从先进地区的实践看,产业发达、企业众多、项目领先、队伍优良、
载体完善、政策配套、活力充足是建设特色基地的重要内容。加快莱芜国家新材料产业
化基地建设,必须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同业求聚、同行求优、同类求专”的
原则,集中精力发展粉末冶金、新型型钢、建筑材料等三大优势产业群。
首先,培强壮大三大新材料产业群,潜力大。建设产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首要
的是要有促进产业集聚的基础和条件。从莱芜的情况看,一是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莱
芜作为全省三大钢铁产业集聚区和八个汽车零部件、粉末冶金材料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将享受到更多的信贷、用地等扶持政策,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二是具有较雄厚的产业
基础。今年全市钢产量将达到1500万吨,区域人均钢产量12多吨。钢铁产业的大发展,
为新材料产业的孕育与壮大创造了条件。三是有龙头带动和骨干支撑。全市三条新材料
产业链上规模以上企业127家,其中有莱钢、泰钢两家全省百强企业,2004年分居第4位、
第67位;有10家科技部批准的新材料骨干企业、32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6家民营
科技企业,这是我们发展新材料产业最重要的主体力量。四是有一批市场好的高新技术
项目。 主要是有6个国家“863”计划和7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这些项目大都进
入了产业化发展阶段。五是有一定的人才优势。全市钢铁产业链上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近2万人,50多家企业建立了科研(技术)中心,29家企业与114所高等院所建立了长期
技术协作关系。六是有良好的发展载体。高新区“七通一平”面积20多平方公里,集聚
了1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民营科技企业,是全市扩大开放、科技创新的优良平台。
同时以H型钢为重点的银山工业园、 以中宽带为重点的泰钢工业园也具备了产业承载和
项目孵化功能。
其次,培强壮大三大新材料产业群,有比较成功的路子和办法。建设产业基地,发
展产业集群,最根本的是要创优环境,善于和敢于广借外力、启动民力、紧紧依靠企业
的力量、充分激活市场的力量,走开放式发展之路。近年来,我们大力改善政务环境,
专门出台《环境是莱芜发展生命线的决议》和落实规定;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砍削审批
事项500多项, 精减幅度达60%以上;组建市区两级行政服务中心,80%的审批事项纳入
中心办理, 对所有项目和客商实行“一门办理”和“一站式”服务,提前办结率达96%
以上; 设立100万元环境建设有奖举报基金,加大投诉查处力度。通过以上努力,政务
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项目聚集创造了条件。同时,通过调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积极
性,企业逐步成为投入研发、技术创新、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的主体;通过实施全民创
业,让每一位有欲望、有条件的创业人员都能找到发展舞台,培育了一大批机制活、发
展快的民营创业主体;通过建立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形成了若干以技术与资本为纽带、
紧密型的联合创新体。目前,莱芜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正在走上自我发展的良性
循环轨道。
再次,培强壮大三大新材料产业群,有比较好的政策条件。建设产业基地,发展产
业集群,政策有多好,发展有多快。近年来,围绕加快基地建设,我们先后出台了关于
加快高新区和新材料基地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人才引进、推动民营科技
工作和加大科学技术奖励等一系列扶持奖励政策,市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1000万元专项
资金用于高新科技创新体系和新材料工业园区建设,对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省级以上高
新技术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对新材料企业在项目立项、规划、批地、配套设施等方
面实行“四优先”政策,营造了“加快莱芜发展靠工业、工业发展靠高新技术、发展高
新技术靠新材料”的浓厚氛围,新材料产业越来越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综上所述,我市建设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发展新材料产业,有基础,有条件,有
潜力,通过努力,完全可以把莱芜建成产业规模大、高新企业多、对全国相关产业具有
重要影响和带动作用的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立足我市发展基础,着眼日趋激烈的区
域竞争态势,莱芜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的发展目标是,集成大产业,实施大项目,培
育大龙头, 创优大环境,建设大基地,力争经过3-5年的时间,培植年销售收入过50亿
元的骨干企业2家,过10亿元的3家,过2亿元的2家,新材料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品产
值的比重达到85%。
三、用更加开放的思路、市场化的办法,加快推进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的基础作用,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核心,以人才为保障,走市场化、
规模化、集约化的开放发展之路,最大限度地集聚各类优质生产要素,提高基地建设的
区域竞争力。
一是引育并举,加快优势项目的集聚和膨胀。加快基地建设,项目是关键。加快项
目建设,关键是要遵循开放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流动规律,深入扎实地开展招商引资,靠
招商集聚项目。从莱芜实际出发,我们将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号工
程”,紧扣钢铁生产和新材料主导产业链条,顺向逆向双向延伸,广泛招引各类上下游
项目,特别要以大高外项目作为招商重点,靠大项目引育更多的配套企业;按照“收拢
拳头、突出重点、专业蹲点、集约招商”的路子,瞄准重点地区,搞好专业蹲点招商,
加快优势项目的推介与宣传,提高招商实效;发挥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加强与国外大
公司、大商社、大财团的的挂靠合作,在靠大联强中膨胀规模,提升层次。同时,引导
现有骨干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搞好技术改造,尽快把他们培育成莱芜技术创新的主体
力量,参与国际竞争的新生力量,全面实现小康的中坚力量;围绕粉末冶金、型钢、新
型建材等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扶持各类中小型配套科技企业,让他们挤进产业链条,
参与产业培育,膨胀产业规模。
二是借力研发,努力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突破。研究与开发,是提高高新技术
产业竞争力的源泉。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对偏少,眼睛向外、借脑借智是发展莱
芜高新技术产业的捷径。按照“巩固老朋友、发展新伙伴”的思路,通过项目招标、委
托研究、经费资助、提供中试基地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国内外
知名企业的联合攻关,促进科研成果与产业资本的重组聚合,使莱芜成为新材料成果转
化的理想沃土。同时,新材料产业种类纷繁,必须按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发展产
业”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实际,加快推进。当前,我们将围绕粉末冶金
的研发与生产,在提高水雾化钢铁粉末、还原铁粉质量和产量的同时,加快制品与制件
的研究开发,特别要瞄准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及汽车零部件的研究与生产,提高产品附
加值,努力把莱芜建成国内最大的粉末冶金生产加工和汽车零部件基地。围绕型钢的研
发与生产,在提高型钢本身耐候性的同时,依托莱钢的型钢,大力发展与型钢相配套的
钢结构加工、智能车库、新型建筑、汽车底盘等相关产业,使莱芜成为全国技术最先进、
规模最大、规格最全的型钢及其生产加工基地。围绕新型建材的研发与生产,在扩大内
墙板、楼板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加快新型住宅建筑主体结构、外墙板及其配套装备的研
发与生产, 把莱芜建成全国新型建筑材料重点产业化基地。
三是创新环境,促进各类主体竞相创业、主动创新。加快基地建设,企业是主体。
企业的创业创新能力,决定着基地的发展活力和后劲。要进一步打造优良的发展载体。
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各类主体搭建发展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全方位、高效率的服务,
全力打造新材料企业的集聚区、辐射区、样板区。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资金短
缺是制约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瓶颈,不仅制约创新成果的研发,而且制约科技成果的产业
化进程。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思路,畅通资金融通渠道。一方面,政府要继
续加大科技应用研发资金、创业服务中心和科技奖励等方面的投入,发挥好资金的示范
和导向作用。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树立“现在的投入就是明天的回报”的观念,增强
加大投入的自觉性;坚持企业科技投入与财税扶持、项目申批、配套扶持资金等相结合,
使企业舍得在研发上下气力、花本钱,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
体。要落实并完善产业发展政策。通过完善规划、强化措施,指导基地持续、健康、稳
步发展。
四是以人为本,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人力资
源是第一资源,科技人才是第一人才。要坚持“不求所在、但求所有”的原则,采取更
加灵活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汇聚八方之力,招揽四方英才,为新材料产业提供强大的
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靠重大项目集聚人才。科研项目是集聚优秀人才的重要载体。
围绕重点攻关项目,联合高等院校联合攻关,吸引优秀人才到莱芜创业发展,带动提升
自身研究队伍水平。坚持靠激励政策吸引人才。重点抓好高层次管理人才、高科技人才
和熟练技术工人三支队伍。对这些人才我们将高看一眼,厚爱一层,通过搭建资金、技
术、信息平台,为各类人才提供创业条件,降低创业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创业欲望。
坚持靠良好的环境留住人才。要把环境这条生命线实实在在地落到实处。坚持不懈地抓
好“绿色钢城”建设,搞好治山、治水、造绿,建设山青水秀的园林城市;抓好社会治
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莱芜”,营造“安全、赚钱、开心”的社会环境;大力提高市
民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实现整个社会的和
谐发展。
(宗承敏、狄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