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撑起广阔天空----关于广东、福建等地发展产业集群的考察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5&rec=171&run=13

考察学习广东佛山的顺德、三水,福建泉州的晋江、南安等地产业集群发展经验,
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从90年代初开始,放宽限制,鼓励发展“草根经济”。经过十多年
发展,企业由“家庭作坊”变成现代品牌企业,“草根”长成“大树”,“大树”变成
“树林”,产业集群撑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天空,成为加速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城市
建设、促进对外开放、加快百姓致富的主体和关键所在。总体感到,产业集群是优势产
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和结果,发展产业集群是集聚优质生产要素、激发区域发展活力、提
升区域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一)
南方几市集群经济呈现出两个明显特点:
(一)块状鲜明的经济“马赛克”。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在粤闽经济版图上形成
了色彩斑斓、块状鲜明的经济“马赛克”,成为产业集中、财富集中的区域发展“磁场”。
主要表现为“三小三大”:一是小产业、大作为。泉州拥有纺织、服装、制鞋、石材、
机械、 食品饮料等10亿元以上产值的产业群20个,对财税贡献达80%以上;佛山发展起
金(家电)、木(家俱)、水(饮料)、火(五金)、土(陶瓷)5大系列33个产业群,
对财税贡献达85%以上。 二是小产品、大市场。泉州的西裤、运动鞋、雨伞、琉璃瓦等
10类小商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其中旅游运动鞋、琉璃瓦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40%、
90%; 佛山家电、陶瓷的全国市场占有率分别达15%、60%,照相机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达
15%。 三是小企业、大合作。两地多为中小企业,但分工明确、协作竞争、集约高效。
安踏运动鞋集聚了3000多家制鞋企业,七匹狼制衣集聚了5000家服装企业,志高空调集
聚了50多家零部件企业。现在,这些地区的配套能力越来越强,生产要素越聚越多,经
济发展的“马太效应”越来越大。
(二)高度关联、配套扎堆的产业群网。他们围绕优势资源、企业和产品,延伸产
业链,壮大产业量,建设产业园,塑造产业牌,发展极具区域竞争力的产业群网,主要
表现为“五化”:一是产业链条化。通过扶优培强、龙头带动、配套延伸,泉州石狮纺
织服装业形成集“纺织—漂染—成衣—营销”于一体、国内最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
产业链上的企业4000家,从业人员20万人。二是品牌知名化。通过政策扶持、激励创新,
佛山发展“国”字号名牌产品30个、市级品牌产业化基地7个;泉州全国驰名商标15个、
中国名牌产品15个、国家免检产品45个。三是园区专业化。通过整合资源、完善功能,
泉州发展石化、建筑、电子、服装等省级专业园区13个,入驻企业3000多家,一园一业,
一镇一品,专一集约。佛山拥有陶瓷、汽配等省级专业镇21个,所创增加值占全市工业
增加值的30%以上。 四是布局区域化。通过引导各地科学布局、错位竞争,泉州形成了
港泉石化、晋江鞋业、南安石材、石狮服装等特色区域板块,获得“中国鞋都”、“中
国伞都”、“中国建材之乡”等全国区域品牌11个。五是服务系统化。政府围绕资源配
置、政务服务、信息创新、人才集聚等,构建起运转畅通、协作有序、支撑有力的服务
支撑体系。
(二)
经过考察了解,他们发展产业集群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三级跃升。
——从市场主体角度讲,经历了由大办企业到形成产业再到产业集群。80年代,全
力营造竞相创业环境,鼓励群众从事“三来一补”,大力发展“草根工业”,逐步形成
一批专业村、专业镇;90年代,实施培优扶强战略,培植起一批产业龙头,实现了从办
企业向办产业的转变;进入新世纪,鼓励企业专业化生产,促使产业链上下延伸,进入
集聚、集群发展阶段。
——从产业载体角度讲,经历了由“满天星星”到工业园区再到城市组团。为改善
发展初期“家家点火、户户冒烟”带来的环境恶化、效益低下等状况,实施“耕地向规
模经营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四集中”战
略,推进产业集群、集约发展;现在他们统筹考虑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强
力推进城市的产业组团建设。
——从制度创新角度讲,经历了由家族企业到挂靠乡镇企业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改革开放初期, 他们通过整合 “闲人、闲资、闲房”“三闲”资源,发展股份合作制
的家族企业; 80年代,政府默许民营企业戴集体 “红帽子”,避开姓“资”姓“社”
无谓讨论,保证企业连续发展;90年代,着力解决企业产权不明、责任不清等问题,引
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前9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从品牌打造角度讲, 经历了由仿样加工、 贴牌生产到打响自有品牌再到塑造
“品牌之都”。他们不满足于仿效生产、贴牌生产,奋力改变“配角”地位,2000年至
今连续实施“质量立市”、“品牌立市”和打造“品牌之都”战略,实现了品牌兴市、
品牌强市。
——从微观管理的角度讲,经历了由靠智慧经验到靠制度诚信再到靠企业家素质和
企业文化。他们靠智慧和经验完成了资本积累,靠制度和诚信实现了企业扩张,靠企业
文化和企业家人格魅力实现了企业做大做强。
(三)
总结他们的经验,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
(一)始终把培育“关键性企业”作为制定产业规划总纲,靠核心企业引领产业集
群发展。一是培育“草根龙头”。90年代初,针对“星星多、太阳少”的发展现状,把
膨胀企业规模作为规划重点, 大力培育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晋江制定实施
“六个五规模工程”:即发展5个产值过25亿元的乡镇、建设5个产值过10亿工业小区、
组建50个企业集团、 扶持50个产值过亿元企业、培植50个拳头产品、创造5个全国知名
商标,引导企业由单纯依靠速度效益向规模效益转变。二是培育“产业巨人”。在膨胀
企业规模的基础上,规划引导企业强筋壮骨,发展产业“领头羊”。晋江1997年成立重
点企业管理办公室, 对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给予新增所得税50%的奖励;对获得环境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给予5—10万元奖励;对收购兼并国企的给予净资产30%优惠。
靠政策引导,催生了一批产业龙头。三是培育“集群高地”。为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带
动力、产业集群竞争力,佛山按照投入、纳税、创牌、上市、市场开拓等情况,制定产
业集群核心企业认定条件,贴息扶持关键性核心企业的重大技改和技术创新项目,建立
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引导企业做大做强、集群集约。
(二)全力打造“品牌之都”,构建产业发展“新跳板”。他们把打造“品牌之都”
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持久动力,塑造产品品牌、做大产业品牌、叫响城市品牌。一是实
施产品品牌战略,走自我创新之路。泉州制定了重奖企业创牌、认证、采标等若干规定,
鼓励企业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企业到境外注册商
标的,最高给予10万元奖励;对与国际顶级企业开展贴牌加工、授权生产的企业,给予
税收超收部分50%的奖励。 佛山举办《品牌、商标战略与经济发展》论坛,邀请国内外
专家进行创牌知识培训,引导企业创牌、认证。二是实施产业品牌战略,培育代表国家
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晋江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奖励100万元,每
个产业群都发展起2个以上“国”字号商标。三是实施城市与产业“双品牌”宣传战略,
提高城市和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晋江引导企业在广告营销中结合“中国晋江”进行“双
品牌”宣传,扩大城市知名度,增强产业品牌影响力。晋江企业每年在央视体育频道的
广告投入达7亿多元,占央视体育频道广告总收入的12%,中央五套被戏称为“晋江频道”。
(三)建立完善三级创新服务体系,增强产业集群发展持续力。建立和完善“市场
+政府” 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一是政府搭建创新平台。佛山财政出资建设市、区两级
生产力促进中心,对优势产业、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二是依托特色专业镇建立行
业技术创新中心。在每个行业设立一个技术创新中心、一个技术研发中心,一个技术培
训中心、一个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一个企业信息推广中心、一个行业电子商务网站和现
代物流中心。三是企业组建研发中心。鼓励企业自主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佛山市各
级工程中心达到163家,其中省级中心42家、市级中心36家、区级中心85家。
(四)以城带园、以园促城,实现产业与城市的互动发展。坚持把特色园区、中心
城市与产业集群有机融合,实现城市“产业化”与产业“载体化”互动发展。一是把园
区作为企业扎堆、产业集聚、城镇建设的重要载体,形成园区、城镇互动发展格局。泉
州实施以“统一布局、分层管理,纳入城市化、提高集中度”为重点的园区整合战略,
扶持综合工业园区向专业园区发展,鼓励同行企业入园扎堆,快速形成产业集群。同时
加强毗邻县市区间的合作与融合,拓展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空间。二是发挥中心城市对
产业的“虹吸效应”和“墨渍效应”,加快建设中心城市。泉州突出中心城发展,实施
“建设大泉州” 战略,中心城“半小时”经济圈覆盖面积不足全市1/4,却创造了全市
75%的财富。南安通过培育城市“五气”提升中心城品位,即塑造千年古郡、侨乡新城,
培育城市“牌气”;依托当地人文和自然资源,培育城市“景气”;加快旧城改造、扩
张城市容量培育城市“人气”;完善城市投资环境、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城市“财气”;
靠市场化运作筹措城建资金,培育城市“活气”,成为近几年福建县级市快速崛起的代
表。三是用市场化手段建设园区、管理城市。一方面建立街道党委、政府、工业园管委
和园区建设企业“一套人马、多块牌子、合署办公”的管理体制,“以责定费、以事定
权”;另一方面完善以土地、资产经营为重点的市场化建设机制和的管理机制,提高了
城市和园区发展活力。
(五)建设六大环境支撑体系,构筑产业集聚优良平台。一是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佛山依托人才开发中心设立天天人才集市。晋江与清华等30多所高校合作,建成全国第
一个县级博士后工作站,并在清华大学举办“中国企业总裁高级研修班”,引进各类人
才2万多名,其中高级人才1000多名、博士后30名,全市企业各类人才占职工总数的10%。
二是融资支撑体系。晋江整合市级科技进步发展基金、环保贴息资金、企业挖潜改造资
金等资本, 组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为22家企业提供担保金额7亿多元。三是中介
支撑体系。泉州依托龙头企业组建了80多个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推行行业自律,
提高行业竞争力。四是市场支撑体系。坚持“建一个市场、兴一门产业、活一片经济”,
推动产业与市场互动共荣。 晋江陈埭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市场建设主体,投资2亿元建
起中国晋江鞋城,吸引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制鞋企业来此设立办事机
构,年交易额超过20亿元。五是政务支撑体系。泉州建立政府服务审批“超市”,改革
行政审批事项767项,削减618项,并将322项行政审批权下放到区县,“一证通全市”。
六是信息支撑体系。晋江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龙头,开通了政务网和科技、人才、博士后、
行政审批、工商、鞋业等专业网站,全市上网企业5000家,1000家企业拥有国际域名。
(四)
近几年,我们全力打造起钢铁、能源、新材料、机械加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
等六大产业,形成较强的比较优势,但与泉州、佛山相比,总体上我们还处于产业集群
发展的初始阶段。一是产业链尚不完善,特别是钢铁加工还比较弱;二是关键性龙头企
业太少,带动辐射能力弱;三是配套企业少,特别是民间资本参与主导产业发展的潜力
远未发挥出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受到的限制太多,产业集群基础薄弱;四是园区专业化
程度不高,集聚承载力不强;五是缺乏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综合
服务平台。
对照先进经验,结合我市现状,提出我市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建议:一是结合“十
一五”规划,抓紧制定钢铁深加工、纺织、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专项集群发展规划;
二是尽快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特别是鼓励和扶持现有行业龙头企业
改造提升、 做大做强的政策;三是把引建行业上游龙头企业作为综合经济部门和4个省
级园区的重要任务,强化考核调度,提高产业集群的引导力;四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激发民间活力;五是建立完善以人才、资金、信息、服务等为重
点的产业集群支撑体系。
(宗承敏、狄杰友、刘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