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5&rec=141&run=13

[概况] 全市共有幼儿园544所,在园幼儿33225人。普通中小学(含驻莱厂矿)306所,
在校生158863人, 教职工14849人。其中,小学241所,在校生77668人;初中56所(含
九年一贯制学校9处) , 在校生53471人; 普通高中9所(含完全中学2处) ,在校生
27724人。中等职业学校(含行业、部门及民办)16所,在校生12063人。特殊教育学校
1所, 在校生204人(含随班就读)。高等教育院校2所,专科以上在校生4332人。乡镇
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9所, 年培训能力2.5万人次。各类民办学校76处,其中民办中小学
10处,学前教育机构35处,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31处。2005年,市教育局被授予市级文
明单位荣誉称号,被评为招商引资暨工作实绩先进单位、履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职责
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党的机关公文处理工作先进单位、保密工作先进单位、
政府系统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市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先进单位。

[各级各类教育]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有新发展,重新修订《莱芜市幼儿园评估标准》,
下发《莱芜市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幼儿园收费办法》,评选表彰首届
“十佳幼儿园”。全市共有省级实验幼儿园2处,省级示范幼儿园9处,市级示范幼儿园
17处,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91.8%。组织6处幼儿园完成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瑞吉
欧幼儿教育体系中国化研究》课题鉴定。
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再上新水平,全市省级规范化学校达到11处,市级规范化学校
达到90处,区级规范化学校达到220处,18所学校被命名为首批市级电化教育示范学校。
莱芜一中、莱城区花园学校被评为省首批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实验中学、实
验小学、艾山中心小学创建为省级教学示范学校。义务教育全面推进“双高普九”,全
市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保持100%,巩固率小学100%,初中99.64%,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
98.4%, 各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普通高中快速发展,2005年普通高中招生9752人,高
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5.7%,居全省领先水平。
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提高,召开全市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会议,抓好重点学
校和骨干专业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市职业中专被教育部正式命名为国家级重
点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及模具设施制造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骨干专业。抓好招生工
作,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实际完成招生4740人。进一步加大校企联合办学力度,同时
指导各学校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引导和跟踪服务工作。
成人教育。立足服务“三农”,通过在城乡广泛开展岗位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了就业和再就业步伐,为富民强村、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出
了积极贡献。 2005年共培训农民2.2万人次,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50项以上,全市
不同类型的职工培训达5000人次。同时,认真抓好全省对高等教育函授站点的考核评估
工作,高校驻莱31个函授站点,办学合格率达到98.5%以上。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达到6500人,
开设专业21个, 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并创建为国家级实训实习基地,为全市经济发
展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人才。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建立就业
信息网络, 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以上。通过科研
资助、岗位锻炼、外出培训、攻读学位等措施,大力改善教师的成长环境,提高了教师
队伍整体素质。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各类考试人数也上了新台阶。2005年成人高考报
名3845人,自学考试人数达6114人、10642科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593人参加,全国
信息技术(NIT) 考试339人参加,剑桥少儿英语考试876人参加,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
试1049人参加,研究生报名429人,1215名考生获得了本、专科毕业证书。
民办教育。加强民办教育管理,制定下发《关于加强民办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
进一步规范了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 全市各类民办学校达到76处,在校生15182人,其
中2005年新增26处, 规模较大的有市旅游学校、凤城安仙学校2处,初步形成了国办学
校、民办学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区级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一是区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 各区政府都
将教师工资纳入区本级财政预算,积极筹措资金,不断提高教师工资标准,“以区为主”
的教师工资管理体制在全市全部落实。在2004年市、区连续出台政策增加教师工资待遇
的基础上,2005年市直及钢城区又为教师平均增加工资320元,莱城区增加290元。莱城
区教师工资平均1448元,钢城区教师工资平均1721元,高新区、泰钢工业园教师工资平
均1730元。 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2005年市政府拿出200万元实行以奖代补,作为对
区级财政足额拨付中小学公用经费的奖励,确保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拨付到位。全市
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小学达到55元,初中达到70元,分别比省定标准高出25
元和30元。在贫困生救助方面,2005年市区两级财政列支95万元用于贫困生救助,救助
贫困生近8000人。认真落实大学生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政策,争取市财政支持列
支10万元,专项用于救助贫困大学生。在2005年省政府组织的全省17市教育工作综合督
导评估中, 莱芜市取得了全省第2名的好成绩。二是校长和教师队伍的管理更加规范。
莱城区加大力度,依法行使对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职务评聘等各项
管理职能。2005年全区乡镇(办事处)教育办公室主任、初中校长、中心小学校长、中
心幼儿园园长、成技校校长进行了新一轮竞岗聘任。钢城区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干部年度
考核机制,制定对区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镇处教办人员和中小学校长年度考核制度。
三是加强部门协调,做好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工作。按省政府要求,2004年市本级欠拨的
教育费附加已在2005年10月前全部拨付到位。四是进一步理顺中小学财务管理体制。督
促两区出台文件,成立核算中心,制定统一核算管理原则、办法以及实施财务统管的纪
律和责任等,中小学“以区为主”的财务统管机制正在落实。五是全面实行考核奖惩机
制,保障政府行为到位。进一步健全党委、政府对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及分管领导和有
关部门负责人抓教育工作的考核监督机制,市政府对评估成绩优秀的单位和个人,作为
尊师重教典型予以表彰奖励;市委组织部把教育督导评估作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纳入区党政领导班子、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年度考核目标。同时,督促指导两区积极
创建省级教育工作示范区。

[教育经费收入与支出] 2005年, 全市各项教育经费总收入为59503.9万元,其中国家
财政性教育经费44823.9万元,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1204.3万元,事业收入10681万元,
其他收入1363.4万元。 全市各项教育经费总支出为59503.9万元,人均教育经费总支出
478.33元,其中用于个人部分36989.6万元,公用部分13181.6万元,基建支出5077.4万
元。在教育经费总支出中,财政性教育经费75.33%,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2202万
元,其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97.87元;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2484.13元,其中生
均预算内公用经费146.11元; 高中生均教育事业费2072.94元,其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
费131.33元。

[学校建设]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全面推进。2005年,市财政安排危房改造、布局调整
专项经费300万元,莱城区配套列支300万元,钢城区配套列支80万元,争取省危房改造
专项资金170万元,区、乡财政总投入2000万元,撤并中小学33处,新建小学4处,扩建
小学19处,扩建中学9处。目前,全市已有杨庄、颜庄、黄庄3个乡镇基本完成布局调整
任务, 羊里、口镇、方下、里辛、艾山5个乡镇(办事处)布局调整已全面启动。其中
羊里中心中学教学楼,规划建筑面积12200平方米,计划投资1000万元,已投入200万元;
口镇中学教学楼,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总投资350万元,已完工;方下镇中心中学教学
楼, 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总投资600万元,2005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艾山中心中学
教学楼, 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总投资400万元,已完工;里辛二中教学楼,建筑面积
3000平方米,总投资300万元,已完工。
危房改造进展顺利。 市委、 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市、区、乡镇
(办事处)政府逐级签订危房改造目标管理责任书,通过落实危改责任制、实行危房改
造定期督查和信息月报制度等措施, 确保了高质量完成危房改造任务。 截至10月底,
2004年以前的危房全部消除,2005年共排查出危房学校8处,改造面积8055平方米,投入
资金700余万元,全部改造完成。
城内中小学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全面实施。城内学校建设列入了市委、市政府2005年
为民办的十件实事。按照规划,莱城驻地新建学校2处,扩建学校5处,总投资3639万元,
完成建筑面积29923平方米, 可以较好满足城内适龄儿童上学的需要。暑假期间,建筑
面积4800平方米的莲河学校教学楼、2047平方米的第二实验小学教学楼、4976平方米的
莱师附小教学楼、2800平方米的西关小学教学楼、4100平方米的凤城街道办事处中心小
学教学楼相继投入使用。 高新区扩建吴伯箫学校,新建4000平方米教学楼1栋;新建裕
丰小学,占地38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600万元。泰钢工业园扩建汶水学校,
新建教学办公综合楼1座,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总投资550万元,已全部完成。
重点学校建设步伐加快。莱芜一中新校二期工程顺利完成,2005年完成投资5000万
元, 新增建筑面积34322米。截至年底,莱芜一中新校一、二期工程总建筑面积达10万
平方米,在校生达7868人。
[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全面推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严格实行中小学校长、教师资格准
入制度,严格实行持证上岗,畅通教师进出口渠道,2005年,全市教育系统共录用骨干
教师、年轻教师344人,分流教师292人。其中,市直学校选聘师范类优秀毕业生和骨干
教师110人, 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二是加大教职工考核力度,继续深化全员聘
用合同制改革。各级各学校结合各自实际,加大对教职工的考核力度,并根据考核结果
适当拉开收入差距。通过实行以校长、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
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新型用人机制,增强了教师队伍的活
力。三是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在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师德建设月”活动,建立起了
“师德标兵”、“师德先进单位”双十佳评选表彰机制。莱芜市初中教师毕淑娟作为全
省唯一人选被推荐为全国“十佳”中青年模范教师候选人并获提名奖。多次举行全市优
秀教师、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宣传优秀教师的典型事例,引导和激励广大教
职工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四是抓好教师教育工作,初步构建起了教师学历教育、集中
培训、校本培训、学术交流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体系。大力推进高中教师研究生教育,
初中小学教师本科自考教育以及部分小学教师专科教育;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
训、不上岗”,大力实施师资培训工程,在积极参加省级培训的同时,利用寒暑假,组
织全市1万多名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现代信息技术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中小学校长、
幼儿园长培训,全市共组织中小学新课程培训10000人次、骨干教师培训479人次、中小
学校长(幼儿园长) 培训169人次。其中市教育局直接集中培训4000余人次,并选派部
分优秀教师赴国外研修,组织部分中小学校长到教育发达地区研修学习或挂职锻炼,极
大地开阔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视野。11月12日,《中国教育报》以《教师培训更需要换
位思考—山东省莱芜市开拓教师培训新思路》 为题报道了莱芜的做法。 五是大力实施
“中小学名师建设工程” ,2002年以来,共评选出全国优秀教师6人,省级优秀教师、
教学能手30人,市级优秀教师116人,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256人。2005年又从全
市普通中小学教师中评选产生14名莱芜名师人选,并进行了公示,对入选的名师人选,
实行动态管理,以加强全市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专家型教师。

[教育管理] 一是通过建立完善督政督学和教学视导机制,加大对各区教育工作的指导
力度。 加大督导力度, 推动各区尽快建立完善区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重点抓好
“以区为主”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体制和中小学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危房改造、控
辍保学等保障机制,把“以区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落到实处。以课堂教学和教学
管理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教学视导工作。采取听课、评课、座谈、检查资料、问卷调查、
反馈整改等形式,抓好教学常规的落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视导的针对性和实
效性进一步增强。二是通过建立千分考核机制,加大对市直学校的管理力度。局党委研
究确定市直学校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方案,包括班子建设、教师队伍管理、德育工作、教
学工作、 体卫艺教育、服务保障、行风建设、奖惩等8个方面内容,从教学到后勤各项
工作逐一量化,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并落实整改措施,以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
质量。三是通过建立工作目标考核机制,提高了局机关的管理水平。通过构建“三个机
制”,形成了对各区、市直各学校、局机关各科室站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促进了教育
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新课程改革] 2005年,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已分别进入第二、第三年,市教育局先后出
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实施意见》《莱芜市新课程实验专项督导评估办
法》等文件,围绕新课程的实施规划、师资培训和课改指导等重点工作,积极探索建立
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督导评估制度与考试评价制度。不断加大对课改实验
的指导力度,高度重视新课程教师培训。先后编印下发《新课程实践与探索》《新课程
优秀教学案例》等资料,不断总结新课改教学成果。通过课改论坛、学科研讨、同伴交
流、个人反思等形式,提高了教师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教学的能力。各级各学校结合各自
实际,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新课改工作有条不紊地深入实施。

[合作办学] 莱芜市高中以上学校,基本实现了与国内外名校联合办学。莱芜职业技术
学院与东北大学联合举办工程硕士班;莱芜一中在与中央美术学院实现联合办学的基础
上,与加拿大菲沙河谷基督高级中学结成了友好学校关系;莱芜十七中与北京师范大学、
天津体育学院、清华大学实现联合办学,并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硕士课程研究生进
修班;初中、小学的联合办学也有很大进展。通过与国内外名校的联合,进一步提高了
学校的办学水平。同时,积极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到国外参加短期培训,并聘请外籍教师
来莱芜市授课。全年共组织3名教师到英国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英语听说能力培训,聘请
外籍教师24人次。

[语言文字工作] 以莱芜市二类城市达标创建工作为核心,认真抓好语言文字工作。调
整市语委领导班子,成员单位扩大到26个,召开全市第八届全国推普周新闻发布会暨二
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工作调度会,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结合教育系统实际,
抓好推普宣传工作。省语办《工作简报》、《莱芜日报》、莱芜电视台、《莱芜广播电
视报》等媒体以图片、文字、广播等形式,连续报道莱芜市语言文字工作进展情况,营
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同时启动全市“普通话示范校”创建工作,举行“说普通话,写
规范字”万人横幅签名活动、“面向21世纪”少儿讲普通话说英语风采大赛,联合团市
委举办“质检杯”全省青年普通话演讲大赛,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开展升旗仪式、朗
诵、演讲、辩论会等推普主题活动。在11月召开的全省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莱芜市作
为唯一典型发言单位作了经验介绍。

[教育信息化建设] 莱芜教育城域网进一步充实和完善。2005年,市教育局投入42万元,
进一步加强市教育信息中心的软硬件建设,提升了服务功能。钢城区财政投资420万元,
为全区所有小学配备了电脑设备,从小学一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极大地推进了教育信
息化建设。 全市95所学校进入教育城域网,占学校总数的30%,其中高中和初中学校全
部进入, 小学部分进入。68所学校建成校园网,共建有微机室187个,全市教学用微机
达到11800台, 初、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达到100%,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
达到60%。 同时,督促各区、各乡镇加大投入,充实学校实验设施和音体美器材,进一
步改善了办学条件。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
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召开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若干规
定》,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与市政法委联
合召开学校反邪教工作会议,教育引导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远离邪教。在教育系统深入
开展“全民读书活动” 和学校人文环境建设示范校评选活动, 大力推广莱城区杨庄镇
“一校一品”的德育工作经验。督促各级各学校开好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和心理健
康教育课,严格执行省教育厅“八条规定”,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实施德育教
育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各级各学校组织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心系祖国,
健康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和“情系母亲河”社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了扎扎实
实的效果。 2005年,全市有84人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和省级优秀学生干部,445人被评
为市级三好学生和市级优秀学生干部。市实验学校学生在全省“说英语讲普通话风采”
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代表莱芜市参加山东省中小学生法律法规知识竞赛,荣获优秀奖。
莱城区杨庄镇中心小学朱海洋同学制作的劳动作品——挖蒜机,在长沙举行的全国中小
学劳技教育创新大赛上获金奖。通过举办全市大中学生运动会、学校文化艺术节、师生
书画展等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推动了体育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充分展示了学
校艺体教育的丰硕成果。

[学生安全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常规安全制度建设。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幼儿园普遍
制定《学校安全工作制度》等22项安全管理制度,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教育
工作的意见》和《莱芜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突出抓好学校
安全预警机制建设,实行学校安全黄牌警告制度。二是组织开展以“以人为本、安全第
一”为主题,以“安全进校园、知识进课堂”为内容的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及安全演练
活动, 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三是开展经常性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9月,
进行安全大检查,共抽查61处学校(含民办学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并限期整改。组织开展食品卫生、特种设备、预防艾滋病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专项检查。
同时加强对学校及周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净化了校园环境。2005年,
在市综治委暨“平安莱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上,市教育局作了典型发言。

[莱芜粉末冶金学院揭牌] 10月11日,2005年全国粉末冶金学术及应用技术会议在莱芜
召开,会上举行了“莱芜粉末冶金学院”揭牌仪式。莱芜粉末冶金学院是莱芜职业技术
学院为适应全国粉末冶金产业、莱芜成为山东省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科技部新材料
基地的需要,与中国粉末冶金协会合作建立的学院,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在校
生300人。 2003年,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汽车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粉末冶金厂联合办
学,开设粉末冶金专业。校企双方实行订单式培养,共同制定了教学计划和在职职工培
训计划, 编著了专业教材,已招收两届学生,为社会培训在岗职工200多人。在此基础
上,2005年与中国粉末冶金协会合作建立了莱芜粉末冶金学院。

[“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年”活动] 制定下发《莱芜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学视导
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全市教育干部
听评课工作的指导意见》,使教学视导工作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先后召开
义务教育阶段有关学校管理工作现场会、全市高中和初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切实
加强了常规管理。通过实行教育干部听评课制度、教科研人员“蹲点包校”制度和“联
系点”制度,切实加大了教科研工作的力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通过组织各种形式
的大型研讨活动,加强校本研训基地建设,提高了教师教科研水平。通过深入开展“中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年”活动,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严格落实“严”、“细”、“实”、
“恒”,狠抓教学常规、学生养成教育、教科研工作和后勤保障的落实,促进了教育教
学质量稳步提高。2005年,全市小学毕业生优秀率87%,初中76%,普通高中会考合格率
97.5%, 均居全省前列。普通高考共录取本科3048人,本科上线人数按万人比在全省17
市中列第5位, 本、专科录取达到7543人,录取率78%,创历史最好成绩。有4名考生被
清华、北大录取,其中一考生以655分的高分列全省文科第二名。

[教育行风建设] 一是实施“阳光收费”,大力推进校务公开和收费公示制度。二是实
施“阳光招生”,不断增强中考、高考等招生考试工作的透明度。全年共组织各类大型
考试22次,未发生任何重大问题,普通高考所有考点被评为省优秀考点。三是大力推行
“阳光政务”,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四是充分发挥60余名行风监督员的作用,加强了社
会监督。五是充分发挥行风监察室的作用,加强了督查。行风监察室及时接受群众来电、
来访,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校工作进行检查。全年共接到并处理举报电话38个,举报信
10封, 省教育厅和市纪委督办件9件。对所有投诉,都进行了调查核实和处理,做到了
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六是组织开展学校行风评议和收费专项检查。从评议情况看,
群众总体评价满意率为95.3%。 七是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与各区教育局及市直各学校签
订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责任书,明确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的责任,坚持从
制度、教育、监督入手,坚持常抓不懈。
(任甲斌 鹿忠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