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3&rec=94&run=13

【概况】 2004年,全市小麦生产保持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三增”态势。小麦
播种面积19.62万亩,增加0.82万亩;单产302公斤,比上年增加10公斤;总产5.93万
吨,比上年增加0.44万吨。玉米播种面积36万亩,比上年增长2%,但由于洪涝灾害天
气影响,单产350公斤,比上年下降2.61%,总产基本持平。花生播种面积10.24万亩,
增加0.81万亩;总产1.66万吨,增加0.09万吨。

【农业结构调整】 2004年,在保持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围绕把结构调优、质量
调好、规模调大、竞争力调强、效益调高的目标,把调整重点放在优化品种结构,增
加科技含量上。年内,春播蔬菜播种面积24.8万亩,比上年下降3900亩,其中生姜播
种面积14.96万亩, 预计总产33.14万吨,按现行价格计,每亩总收入12000元左右,
纯收入7000元左右,可实现收入18亿元。大蒜播种面积15.16万亩。蒜苔单产350公斤,
比上年增加150公斤; 大蒜单产1343公斤, 比上年增加150公斤。每亩大蒜的纯收入
1370元, 比上年增加500元,全市增收7575万元,农民人均增收83元。生姜销售30万
吨, 实现收益12亿元,大蒜销售10万吨,实现收益1亿元。推广脱毒生姜生产种50万
公斤、马铃薯生产种100万公斤;推广面包小麦、面条小麦等优质专用小麦5.5万亩,
高油玉米等优质专用品种4万亩,适宜出口的花生新品种12000亩,新发展黄烟1600亩、
中药材1200亩。种植业实现总收益14.1亿元,人均1546元。

【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农副产品加工发展较快,
储存加工能力不断加强。截至2004年底,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065个,年加工
能力50.8万吨, 其中新上33个,新增加工能力9.87万吨。恒温库158座,总库容18万
吨, 其中新增22座, 新增库容4万吨。 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4715万美元,同比增长
95.1%,其中万兴果菜有限公司2062万美元,增长69.9%,带动全市农民增收335元。二
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座谈会成效显著。 5月29日至30日,莱芜市承办了山东农产品加工
企业座谈会。与会人员160多人,省内50家知名企业(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8家、省级
龙头企业16家)和市内加工出口重点企业参加了会议,副省长陈延明、省农业厅副厅
长张永森出席会议。会议期间,莱芜市企业与外地企业对接洽谈,达成了合同、意向
项目39个,签约资金52751万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18475万元。三是培植壮大龙头企
业。通海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丰盛食品有限公司被省农业厅等12个部门联合批准为农
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列入省扶持的重点。为通海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申报的生姜、
大蒜速冻脱水项目得到国家开发办批复, 项目投资1031万元,其中财政资金660万元
(无偿资金133万元),年内完成投资890万元,建成高标准加工车间1860平方米,购
置加工生产线4套。

【农业法制化建设】 一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结合3月《农村土地承包法》宣
传月活动,认真开展农村二轮土地延包工作,抓好“两田制”的清理整顿工作,较好
地落实了土地延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加强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引导工作,建立流转登
记册,从流转方式、形式、面积等方面做好全面登记、备案,截至2004年底,全市有
土地流转的村510个, 涉及15132户,23594亩。二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切实减
轻农民负担。 按照农村税费改革要求,年内农业税税率下降3个百分点,调整农业税
附加, 农业税及附加在上年的基础上下降50%,降至2667万元,人均29.4元。对省工
作小组对莱芜市的农民负担检查反馈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查纠,并作出了书面汇报,
没有发生因农民负担上访的恶性案件。莱芜市的减负工作在全省综合考评中列第4位。
三是做好粮食直补工作。经过村级实际丈量登记、村和乡镇两级公示、各区核实和市
抽查核实,全市2004年小麦种植面积共计333229.88亩,截至5月7日,23.55万户种粮
农民的466.52万元粮食直补资金提前足额兑付。四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在莱城区羊
里镇、钢城区黄庄镇分别建立市、区农民负担监测点。重点抓好农业税附加的支付、
使用情况,乡镇经管站代管村集体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等方面的审计。按照量力而行、
民主议事、上限控制、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控制“一事一议”范围、项目、筹资筹
劳的数量和审批程序,对使用情况定期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五是加强农业综合
执法。重点围绕种子、农药、肥料“三种”农资产品和“五种”违轨行为开展活动,
全年共出动农业执法人员460人次,检查各类农资生产经营单位(户)540个,收缴扣
押未审定农作物品种5个6吨,查处假冒伪劣肥料250吨、农药23吨,商品标值190万元。
立案查处106起,结案106起,共收缴罚款8万余元,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400万元。对
调入调出的2099万公斤农产品全部实施调运检疫, 对25000多亩小麦、玉米、蔬菜育
种基地进行产地检疫,切实杜绝了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蔓延。

【农村劳动力转移】 摸清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编制《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规
划》,按照“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要求,不断拓宽培训内容,提高培训
实效, 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2万人。莱城区被列为国家级阳光工程项目县,完成本
年度3000人的转移培训任务。大力培育农村劳务中介组织,健全服务体系,搞好市场
预测、供需信息、用工推介、合同管理等系列化服务,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由分散、
无序向规范、有序的方向转变。截至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超过15万人,
市内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14010人;非农就业劳动力新增1.82万人,达25万人。

【农业标准化建设】 一是实施绿卡行动计划。 2004年莱芜市被列为全省7个实施
“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的地市之一,万兴果菜公司成为全省14个重点实施单位
之一, 建立核心试验基地50亩,将试验品种由根茎类扩大到茄果类和叶菜类,9月在
全省的绿卡计划实施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滨州、枣庄、威海等市先后来莱芜市参
观学习。 9月10日,亚洲食品卫生安全控制(HACCP)协会理事长桥本康扶一行3人来
莱芜市考察GAP试验基地, 并给予了高度评价。12月10日,新华社山东分社、中央电
视台、 山东电视台等7家媒体联合对莱芜市绿卡行动计划进行了专访。二是抓好认证
工作。 3月10日,万兴、万鑫、玉林7家企业的6.2万亩基地被认证为全省第一批无公
害农产品基地。盛发、振兴6家企业的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正在申请认证中。“通
海”牌生姜、大蒜, “嬴牟”牌黄瓜、“贤女”牌寒露蜜桃等8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
级无公害农产品。三是制定质量标准。组织编制大白菜、露地番茄、保护地番茄无公
害生产技术规程, 4月以地方标准形式颁布实施,全市已制定地方标准15项。四是抓
好检测体系建设。完成市检测中心的配套建设,定期向社会公布抽查检测结果。年内
在杨庄镇、羊里镇、寨里镇、大王庄镇、口镇新建检测点5个。

【农业科技推广】 一是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承担的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生
姜脱毒及优质超高产技术成果开发已通过省科技厅和专家组的验收,实施的肉食羊良
种繁育推广项目通过省开发办验收,《莱芜市15万亩生姜有害生物安全控制技术规程
研究与推广》获省农业厅丰收奖二等奖,《姜瘟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生物有机肥
在生姜生产中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分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二是加大科技培训
力度。举办莱芜果蔬保鲜技术及市场信息交流研讨会等标准化、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
61期次, 发放资料28000多份,培训农民32000余人,完成大中专招生260人。三是加
大良种示范推广力度。 全年生产脱毒马铃薯试管苗52万株, 原种10万公斤,生产种
100万公斤; 生姜试管苗4万株,原种5万公斤,生产种50万公斤;繁育转基因抗盐碱
杨树20万株; 引进小麦新品种10个、136万公斤,玉米新品种9个、240万公斤,良种
覆盖率达98%以上。 四是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全年推广新型环保频振式杀虫灯6000
亩;建起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示范户50个,安装小型风力发电机52台;完成配方
施肥40万亩,秸秆还田32万亩,推广生物有机肥25万亩、富硒技术6000亩;推广生物
杀虫技术7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4.4万吨,蔬菜损失17.1万吨。
(郝云聚 王 斌)
图片新闻:
农民喜领粮食直补资金
截至2004年5月7日,23.55万户种粮农民的466.52万元粮食直补资金提前足额兑付。
(图片见《莱芜年鉴》2005卷第208页)

小 资 料:
绿卡行动计划 是以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为基础,从源头抓起,严格
生产全过程监控与管理,最终保证生产出的农产品达到进口国质量标准要求,而实施
的一项集研究、推广、管理于一体的农业系统工程。绿卡行动计划的核心是根据进口
国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采用先进技术,研究、制定、推广与国际接轨的GAP。
GAP是英文“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ocess)的缩写,是欧盟
针对种植者制定的一种科学生产管理体制。 它通过对影响产品质量各因素HACCP(危
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分析,确定了生产最佳操作基本要素(关键技术、贸易争端和
可追溯性等),进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整个生产过程实施控制,从源头上解决了农产
品质量问题。该方法科学先进,为欧、美、日、韩等许多国家普遍认可、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