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2&rec=120&run=13

[概况] 2003年, 全市共有幼儿园619所, 在园幼儿35170人; 小学290所,在校生
57486人; 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39人;初中55所,在校生61390人;普通高中6
所,在校生23646人;中等职业学校3所,中等职业教育机构4处,在校生5594人;莱芜
职业技术学院1所,在校生4600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9所,年培训能力2.5万人
次。 有教师12807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务的7999人。年内,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市
党委系统督查工作先进单位、全市信访工作归口办理先进单位、履行计划生育职责先
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消防工作先进单位、电化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学前教育。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
展的指导意见》,提高学前教育水平。加强规范幼儿园建设,高庄街道办事处中心幼
儿园被命名为省级示范幼儿园,市直机关幼儿园、凤城街道办事处中心幼儿园通过省
年度复评验收, 有12 处幼儿园被验收为市级一类园。加大教改实验力度,制定印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试点实施方案》,明确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
务和实施步骤, 有8处幼儿园进行了试点。参加国家“十五”规划课题《意大利瑞吉
欧幼儿教育体系中国研究》小班结题、中班开题会议,4个单位被评为先进单位、2名
园长被评为先进园长、7名教师被评为先进教师,3篇论文获一等奖、18篇获二等奖、
5篇获三等奖。 参加山东省“十五”课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开
题会,举办幼儿故事大王比赛。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按照办管分离、专家承包、放开
收费、 自我发展的原则,指导3处幼儿园进行了改制试点。加大幼儿教师培训力度,
举办计算机培训班,组织部分教师参加山东省农村课程改革现场会,提高了幼儿教师
素质。
基础教育。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 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把巩固提高
“两基”实施水平作为“重中之重”,义务教育实施水平进一步提高。严格建立义务
教育档案,落实义务教育辍学申报、转学审批等制度,巩固了“普九”成果。全市小
学、 初中入学率均保持100%,巩固率小学达100%,初中达99.5%,残疾儿童入学率达
98.4%。 年内,莱城区被评为全省农村教育工作先进区,莱芜市《落实“以县为主”
管理体制,推动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经验在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交流。
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扩大,莱芜第四中学与钢城第一中学顺利合并,全市普通高中通过
深挖潜力,完成招生8119人,提高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规范化学校建设取得显著
成绩,年内,又有10所学校被命名为市级规范化学校,截至年底,全市有省级规范化
学校11所、市级规范化学校77所,分别占全市中小学校总数的3.05%、21.4%,高于全
省平均水平。莱芜第十七中学被省教育厅、省环保局命名为省级“绿色学校”,东风
小学等4处学校被命名为市级“绿色学校”。
职业教育。狠抓招生工作,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初中毕业生
及家长到职业学校参观考察,邀请优秀职业学校毕业生回校作报告,开展人才市场调
查,根据市场需求,增设新专业,增强了招生吸引力。各职业学校积极与市内外各大
企业加强合作,与万杰集团、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北京松下电器公司等几十家企业
签定了1300多人的人才培养合同,做到了"以销定产"。年内,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065
人, 安置毕业生1100多人,安置率96%以上。抓好重点学校和骨干专业建设,市职业
中专投资60多万元增加部分教学设施,顺利通过了省专家组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
校调整评估认定工作的复评,填补了全市近两年没有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空白,同
时, 重点培植了4个市级骨干专业。认真抓好职教教研工作。组织开展职业学校优质
课和优秀教学论文评选活动,推选了3名省级教学能手候选人,命名了7名市级教学能
手。 组织开展职业学校教学改革计划的立项工作,确定了8项市级重点研究课题。做
好教材征订发行工作,做到一个出口,及时征订、发行,有效地防止了假冒伪劣教材
进入学校, 保证了教学计划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年内有8名职业学校毕业生升
入本科院校,140多人升入对口高职。
成人教育。农村成人教育以乡镇成人技术学校为主阵地,以服务“三农”为目标,
围绕实施“富民培训工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共培
训青壮年农民2.5万人次, 引进和推广先进科学技术15项。企业职工教育围绕“工业
立市”发展战略,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企业教育培训,全年完
成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培训3000人次, 岗位培训和转岗培训20000人次,成
人中专完成招生1000人。
高等教育。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新
上粉末冶金应用技术、数控应用技术、金属冶炼与自动化、电子商务、软件开发与网
络构建等5个专业。 招生工作扎实有效,全年共招新生1651人。建立就业信息网络,
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一次性就业率达90%以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
科研资助、岗位锻炼、外出培训、攻读学位等措施,大力改善教师的成长环境,提高
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各类考试人数也上新台阶。年内,成人
高考报名10093人, 自学考试人数12153人, 850人参加全国信息技术(NIT)考试,
959人参加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2448人参加山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证书考试,
920名考生获得了本、专科毕业证书。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一是切实加强学校管理。通过对各学校实行统一教研、教改,
统一评估,加大了管理力度。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治校之路,形成了各具
特色的管理模式。先后召开全市高中教学工作会议、全市教育工作调度会和初中教学
工作会议,印发《莱芜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年”实施方案》,就抓教学、抓质量
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二是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层层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课
程改革研究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组织有关科室和部分教研员赴青岛和潍坊参加全国
课程改革研讨会,邀请省教育厅基教处领导来莱芜市作专题报告,提高了广大教育干
部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编辑印发《课改通讯》,编
写地方教材《鲁中钢都》,加强了对课程改革的宏观指导。积极探索建立与新课程相
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督导评估制度与考试评价制度,争取家长、社会的理解支持和
广泛参与,形成了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2003年暑假后全市小学一年级已全部
采用新教材授课, 新课程改革按计划顺利进行。 三是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施
“师资培训”工程,坚持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在积极参加省级培训的基础上,
暑假期间, 通过视频,组织全市10000余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新课程改革培训。坚持
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扎实推进校长培训工作,提高了校长的业务素
质和管理水平。通过开展师德建设月、“树良好师德、做育人模范”活动、实施教师
资格制度,举行更新教育观念报告会、抓好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提
高了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四是坚持科研兴教。市、区教研室密切配
合,面向基层,指导各学校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组织10余
次大型教研活动,成立“3+X”课题研究小组,重点加强对“文科综合”和“理科综
合”的研究。各级各学校和广大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围绕
新大纲、新教材,广泛开展教学研究,勇于承担教学科研课题,积极探索以课堂教学
为主渠道的创造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
提高。全市已有《班主任工作创新研究》《高中英语教学优化模式研究》《中学生综
合能力研究》《中学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现状调查研究》《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课
实施素质教育的因素及对策研究》等多项研究列入国家和省级课题,并取得了较好成
绩。五是广泛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先后组织全市中小学文化艺术节、“城信杯”青少
年艺术电视大奖赛活动,举办软式排球培训班和学校艺术教育论文评选,参加省教育
厅组织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培训,提高了体卫艺教师的教学水平。11月17日至19日,
国家教育督导团来莱芜市检查指导体卫艺工作, 对莱芜市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3年,高中会考合格率达96%。普通高考实际录取本科2783人、专科2340人,本专
科录取率为71.75%,比全省高出12.5个百分点。艺体教育在上年的基础上又有突破,
共录取本科509人,比上年增加251人。

[重点学校建设] 重点抓好莱芜一中新校建设,按照“完善老校,开发新校”的工作
思路,在完善一中老校的同时,加快新校建设步伐。新校位于莱芜经济开发区北区,
占地690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设计规模为120个班、7200人。截至年底,前期准
备工作已全部完成,即将开工建设,2004年暑假将招收学生。支持区属重点学校建设,
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凤城高中筹集资金1100多万元,开工建设新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
楼, 年内已交付使用;凤城佳联国际学校2003年招收初中生500人,达到了28个教学
班、在校生1255人、固定资产2600万元的规模;莱芜第四中学扩建一期工程全部完成,
总投资2600万元,建筑面积20626平方米,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加大对外开放和合作办学力度,积极支持各级各类学校与国内外名校开展校际间
和学科间的交流合作。莱芜第一中学与中央美术学院实现联合办学,同时成为山东大
学优秀生源基地。莱芜第十七中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天津体育学院、清华大学通过联
合办学,成为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英语教学试点校、天津体育学院全国单招考点和清华
大学美术学院优秀生源基地,与美国贝尔克斯菲尔德市海伦中学签署了友好合作协议;
莱芜第五中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联合,成立莱芜市徐悲鸿艺术学校,通
过举办特长教育班,扩大了学校影响;市综合高中与首都师范大学、石油大学联合创
办莱芜函授站,充分发挥办学形式灵活的特点,扩大了招生规模,增强了发展活力。
陈毅中学、第二实验小学分别与北京大学附中、北京大学附小联合创办远程教育示范
学校。通过与省内外名校的联合、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学校办学水平和知名度,办学
理念、办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社会力量办学进一步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定》,
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的自身优势,吸引社会力量办学,办学体制改革取
得重大突破, 截至年底,已有6所民办学校落户莱芜。由北京世纪佳联教育技术发展
公司与凤城高中联合创办的凤城佳联国际学校,已面向全省招收初中生1255人。集小
学、幼儿园于一体的莱芜华澳学校2003年招生240人,在校生577人,初步形成了民办
学校、国办学校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教育投入] 2003年,全市各项教育经费总收入为37097.5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
育经费25811.9万元, 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1836.8万元,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经费
收入600万元, 事业收入7974万元, 其他收入874.8万元。 全市教育经费总支出为
37097.5万元, 人均教育经费总支出300元,事业性经费支出中用于个人部分21847.7
万元, 公用部分10189.5万元,基建支出2687.2万元。企业办学支出1773.1万元,社
会团体个人办学支出600万元。在教育经费总支出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占70.5%,小学
生均教育事业费1653.53元,其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54.45元;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
1515.39元, 其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19.33元;高中生均教育事业费2574.93元,其
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29.88元。
加大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全面启动莱芜师范附小重建、凤城街道办事处中心小
学扩建、大桥小学重建等改扩建项目,为迎接2004年小学入学做了充分准备。召开两
次全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会议,对中小学校舍进行了认真的排查鉴定。2003年共完
成改扩建中小学48处, 撤并小学25处,其中小学24处、初中1处,完成中小学危房改
造59处。 全市共筹措危改资金1477 万元,中小学共拆除危房7534平方米,维修校舍
94724平方米,新建校舍20555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教育督导] 充实督导人员, 加强督学队伍建设,完善教育督导评估标准、评估办
法,下发《关于做好2003年度教育综合督导工作的意见》(莱政办发[2003]44号),
把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制止中小学生辍学、各级政府教育经费安排情况、学
校危房改造和安全工作、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作为教
育督导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促进了全市各级各类教育上档次、上水平。以迎接省政
府综合督导检查为动力,加大控制辍学力度,市政府与两区签订《2003年度教育工作
目标责任书》,督促两区严格建立义务教育档案,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合同书,进一步
健全了义务教育报告制度,把控制辍学的责任落到实处,调动了各级高水平实施九年
义务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贫困生救助基金作用,分两期发放贫困生救助金49.1万
元,救助贫困生3084名,为制止中小学生辍学、提高中小学生巩固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教育信息化建设] 制定出台《莱芜市基础教育现代化实施纲要》,规定从2003学年
起,全市小学三年级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初中必须将信息技术教育列为必修课,从
2003年起,中考科目增设信息技术课,极大地调动了初中学校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积
极性。 全市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率100%,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率40%。积极争
取财政部门支持,筹集资金80万元,初步建成莱芜教育城域网。城域网上连中国教育
科研网,下连各区和市直各学校,实现了国家、省、市、区教育信息中心的宽带互联,
为教育教学改革创设了良好的平台。建设开通市教育局网站,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开
发与应用,加快中小学信息资源库建设步伐,初步实现了网上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信息技术人才培训力度,组织30多人参加省级以上培训,在
全省计算机辅助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有19篇论文获奖。与浪潮集团合作,由浪潮集
团为全市50多所学校提供5000余套电脑、60多台服务器以及数10套数字教育软件,全
面服务于“校校通”工程。年内,全市新增办公用微机2564台、学生用微机5081台、
计算机教室78个、 多媒体教室182个,新建校园网34个,总投入3990多万元,极大地
改善了教学和办公条件。

[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2003年, 借鉴外地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积极稳妥地
在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截至年底,学院后勤已全部按市场化、
社会化体制运行,进入自负工资75%的运作阶段。积极探索初中、高中后勤服务社会
化的路子,并在莱芜第一中学等10处中小学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尝试。莱芜第一中
学对食堂实行了对外招标经营;莱芜第十七中学对学校的商品用房实行对外租赁经营,
年增加收入80余万元;苗山镇见马中学与建筑公司合作,由公司投资22万元,建起了
32间学生宿舍, 由社会人员投资6万元,建起了馒头房、浴池,通过与见马中心医院
合作, 解决了师生就医问题;市综合高中由建筑队垫资130万元,新建了办公楼、硬
化了学校路面,由泉州宝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35万元对办公楼、教学楼进行了
改造; 高庄街道办事处中心中学融资150多万元, 与方圆建设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
3168平方米的学生公寓和1416平方米的学生餐厅。

[机关作风建设] 为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素质, 树立教育部门的良好形象,提出建设
文明机关的目标要求。在工作效率上,提出建设高效率机关的目标,要求各科室和机
关全体工作人员雷厉风行,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政令畅通;在学习上,提出建设
学习型机关的目标,党委成员带头学习,完善了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每周
五下午班子集中学习,为干部职工作出了表率。认真抓好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学
习,在机关深入开展以“八坚持、八反对、做模范”、“四服务、六领先”为主要内
容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实践活动,在局机关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学习的
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广大教育干部的理论政策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
高;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注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加强了对两区教育的宏观管理
和指导,密切了与基层的关系,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认真贯彻执行
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重大决策集体研究决定,班子更加团结,凝聚力明显增强;
各项工作的考核更加完善,通过科学、合理地制定工作目标,将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
党委成员和各科室,并逐项落实到人,保证了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鹿忠勤 王方刚 任甲斌 胡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