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6&rec=4&run=13

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2月9日在莱芜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莱芜市市长 王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
提出意见。
一、2014年政府工作回顾过去的一年是全市上下攻坚突破、砥砺奋进的一年。在中共
莱芜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团结依靠全市人民,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
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一二三四五”发展思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着力
保障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
转调发展稳步推进。 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88亿元,增长8.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
49.6亿元,增长6.1%,税收占比达到81.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需求拉动更
加均衡。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45亿元,增长15.4%。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新开工过亿元项目220个, 153个项目竣工投产。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
和8%,分别提高3.5和2.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90亿元,增长12.7%。进出
口总额完成22亿美元,其中出口9.2亿美元,增长22.6%。产业实力不断壮大,工业主营业
务收入达到1949亿元,实现增加值343亿元,分别增长6.1%和11.7%。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
业152家,总数达到595家,实现了两年翻番。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7.8%,提高1.4个百
分点。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增加389家,全市70%以上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
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68个。创新驱动更加有力,新增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院士
工作站4家,省科学院莱芜技术转化中心投入运行,引进院士及“千人计划”专家7人。全
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2.43%,居全省第5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增长22.9%,高于全省7.4个百分点,产值占比达到18.7%,提高1.3个百分点。标准引领成
效显著,万兴食品公司等18家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3项,10个重点行业开展标准化试点,
威马泵业、 奔速电梯等7家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和区域股权交易中心,上市挂牌企业两年
间由1家增加到15家。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达到788亿元、604
亿元,分别增长4.9%和5.2%。镇域经济稳步发展,9个镇(街道)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全市82%的村完成土地确权颁证,
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稳步开展。涉农资金整合工作进展顺利,带动
社会投入12亿元,实施了寨里镇乡村连片治理、雪野绿道等一批优质项目。行政审批制度
改革不断深化,编制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并向社会公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投入运行。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全民创业更加活跃,新增民营市场主体1.4万家,增长23.4%,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41.2%。济莱协作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城际铁路通过国家批复,
山东财经大学莱芜校区启动建设, 110所中小学结成教育发展联盟,多家医疗机构与省立
医院、千佛山医院等知名医院开展合作,城镇医保、新农合与济南实现联网结算。旅游、
通讯、广播电视、户籍管理同城化取得阶段性成效,31家莱芜农产品专营店在济开业。
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在全市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积极压减其他支
出,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59.6%,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面完成10件民生实
事,其中,城乡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公交、农村中小学校车村村通走在全省前列。强化
就业指导服务,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万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达到31728元和13540元, 分别增长8.7%和11.3%。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基础
养老金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设完成4933套保障性住房,3657个困难家庭搬进新居。大力
发展养老事业,新建70所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社会福利院、福寿老年公寓等重点
工程投入使用,新增养老床位1500张。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完成农村中小学标准化改
造等70个项目。全面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服务模式,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一定缓
解。城市社区管理逐步规范,基层便民服务不断增强。开展市民业校、文艺下乡、流动图
书馆等群众文化活动, 优化升级镇村文化站121家。新修《莱芜市志》出版发行。人口计
生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新建城乡体育健身设施178处,我市运动员在23届省运会
再创佳绩。土地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整顿规范取得明显成效。第三次经济普查
顺利完成。强化食品药品监管,食品抽检合格率位居全省前列。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
狠抓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全市没有发生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完成节能减排年度目标,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应急管理、信访维稳、司法服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
双拥共建等各项工作稳步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心城区控规编制完成。城建“456”工程
扎实推进,大汶河公园、玉龙湖湿地公园建成开放,孝义河、红土河治理工程建设完成,
汶源西大街、嬴牟大街改造等项目全面竣工。山西中南部铁路莱芜段正式通车,客货站建
设进展顺利。镇村建设力度加大,全面完成100个村综合整治和1266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38个村创建为生态文明示范村,垃圾集中清运实现村村全覆盖,新建改造农村公路53条、
155公里。 口镇、羊里、颜庄通过省级示范镇验收。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乡镇通天然气。
重拳出击开展大气污染集中整治行动,拆除市区燃煤锅炉143台,淘汰黄标车1.1万辆,空
气优良天数较上年增加32天。强化水污染防治,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新增造林面
积5.4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规范整治露天烧烤、户外广告、便民市场,城市面
貌有效改观。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纠正“四
风”突出问题,抓好农民工工资兑付等10项专项整治工作,一批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有效
解决。预算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市级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对社会公开。深入推进依法
行政,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规程,加强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执法行
为进一步规范。办好市长公开电话、政风行风热线,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为群众解决问题
9300多个。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结人大代表议案建议49件、政协委
员提案195件。 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沟通联系进一步加强,工会、共青团、
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快,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
完成。反腐倡廉取得明显成效,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得到严肃查处。
各位代表,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困难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十分
不易。这是市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
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同舟共济、攻坚克难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
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积极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
界人士,向中央、省驻莱单位、驻莱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莱芜发展的同志们、朋友
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
政府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是:经济转调步伐不快,发展的质量效益有待提
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税增长乏力;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上升,优化金融生态环
境需要加大力度;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比较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很大;民生保障仍需加强,
一些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亟需解决;政府服务管理还不到位,干部作风和行政效能需要进
一步提升。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努力把各方
面工作做得更好。
二、201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
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当前,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改
革红利不断显现,内需潜力逐步释放,经济发展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增长动力更加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我市转方式调结构稳步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积极
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快速成长,经济运行正发生积极而
深刻的变化。国家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济莱协作区加快建设为我们提供了有利条
件。新常态带来新机遇,拓展新空间,孕育新希望。只要全市上下坚定信心,发挥优势,
顺势而为,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着力点,积极培育壮大经济增长点,就一定能够引领新常态,
实现新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工作指导重大转变,以推动经济稳中向好为导向,以提高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着力抓转调提质效,抓改革增活力,抓协作创优势,抓民生促
和谐,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
入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左右,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左右,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和10
%左右, 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把推动经济稳中向好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咬定青
山不放松,一心一意谋发展,既要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速,又要在结构调整、效益提升等方
面取得实质性进步,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工作的
根本动力,以改革攻坚破除体制机制旧羁绊,以创新驱动构筑科学发展新根基,创造经济
社会发展新优势;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谋百姓之福,
多办利民之事,多解群众之忧,提升广大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必须把依法行政作为开
展工作的基本遵循,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
化解矛盾、推动发展;必须把拼搏进取作为跨越赶超的有力保障,做到坚定信心,坚韧不
拔,艰苦奋斗,实干兴市,一步一个脚印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三、加快转型升级,提升质量效益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发展,产业是基础和支撑。我们
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提质增效升级,为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坚持“敲开核桃”,逐个产业加强分析研究,注重政策引导
与企业转型相结合,着力构建结构合理、优势突出、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工业要做
强,钢铁产业要突出优化升级,抓好泰钢冷轧不锈钢板材、金属复合材料等项目,巩固扩
大钢铁产业优势。非钢产业要壮大规模,增强实力,加快推进节水装备产业园、吉利三联
农机、维达纸业等重点项目,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争取非钢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0%以上。
新兴产业要尽快成长,提升效益,强化规划引导,落实扶持政策,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增长20%以上。 农业要做优,坚持高效生态方向,发展“三辣”“三黑”特色产业,加快
实用技术推广,新增节水灌溉示范基地5000亩,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服务业要做大,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抓好铁路物流园、颐高电子
商务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争创全域乡村旅游试点市,确保服务业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今年,市委市政府将实施产业培育提升计划,对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
等10个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尽快形成一批销售收入几十亿、上百亿的优势产业,挺起莱芜
经济发展的脊梁。 选择100家左右的成长型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使其成为扩大总量、优化
结构、引领发展的中坚力量,让新苗长成大树。年内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0家以上。
坚定不移推进项目建设。突出质量效益导向,坚持好字当头、好字优先,实施项目攻
坚,力争新开工大项目200个以上,竣工投产大项目100个以上。严格项目准入和预评审制
度,重点看项目是否符合全市转调发展方向,是否符合重点产业培育目标,是否符合节能
环保政策,着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毫不
放松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突出产业招商和以商招商,优化政策环境,强化招商力量,年内
招商引资形成固定资产100亿元以上。 完善项目推进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领导联系项目、
干部进驻企业、调度督查、观摩评议、要素保障等机制,对项目建设中的难题采取“建账
销号”制度,落实一件销号一件,推动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做好民营企业入鲁
助推转调创洽谈会签约项目落地工作。健全项目考评体系,突出技术含量、产出效益、能
耗水平等指标,适当弱化数量、规模要求,真正使好项目进得来、落得下、发展快。
增强园区集聚能力。我市园区发展较快,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带动能力偏弱,必须
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强化产业引导,推动项目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集中力量打
造省级重点园区和少数产业基础较好、功能配套相对完善的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优势突出、
特色鲜明、竞相发展的园区格局。高新区重点强化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
展,争创国家级高新区。雪野旅游区重点建设精品旅游项目,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
务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开发区要依托鲁矿、泰钢等驻地企业优势,突出钢铁产业
配套,发展不锈钢加工产业集群,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莱城工业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
和现代商贸业,积极承接济南产业转移。钢城经济开发区重点做好钢铁产业延伸文章,突
出发展钢铁精深加工、粉末冶金和机械加工产业。农高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提升,
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基地。规范园区建设秩序,对承载能力较差、土地浪费严重的“空壳”
园区坚决退出,避免低水平恶性竞争。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巩固工商注册制度改革成果,认真落实“两个放宽”、先照后证、
多证联办等制度,降低市场准入,提高服务效能,为创业兴业广开方便之门。完善创业辅
导、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强化创业补贴、贷款贴息、小额贷款担保等资金扶持,
规划建设一批全民创业基地和中小企业孵化园,帮助群众创业顺利起步。落实中小微企业
减税降费政策,改善企业融资服务,有效缓解资金制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年内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数量
均增长16%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鼓励企业创新的扶持政策,引
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参与重大科技计划,确保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2.5%以上。
实施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年内新增规模以上创新型企业30家。深入开展产学研协同
创新,加强“三站两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产业技术联盟,
年内培育1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推进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合作,发挥省科学院莱芜技术转
化中心、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雪野生态软件园等平台作用,促进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
同产业对接,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大力发展标准经济,广泛开展行业对标达标、
质量认证、品牌创建等活动,抓好莱钢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等50个项目。实施“5158”人
才工程,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争取引进“千人计划”等高层
次人才5名以上。 科技创新事关长远发展,虽然我市财力非常困难,但在科技创新、人才
引进上必须舍得投入,保障到位,为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四、着力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改革是焕发经济社会活力的根本途径。我们将认真
落实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统筹推进,勇于攻坚,努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
键环节取得突破,使改革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
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完善“四清单一平台”建设,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把该管的管到
家,把该放的放到位,为市场腾出更大空间。严格落实行政审批目录清单,坚持“清单之
外无审批”,对未列入的审批事项一律不再实施。制定公布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既
要防范权力越界,又要努力杜绝应为不为、懒政怠政现象,促进政府工作人员履职尽责。
探索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让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竞争。完善各级政务服务平台,抓
好政务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规范运行。加快推进市直部门所属经济实体和中介机
构脱钩改制工作。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规范农民住房、宅基地
确权登记。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稳步推进产权流动、抵押、担保等工作,发展农业适
度规模经营。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
业示范区、特色畜牧业示范区建设,新发展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50
家以上。完成供销社综合改革任务。完善镇域经济考核办法,突出项目建设、财税贡献等
指标,提升镇域经济发展水平。抓好省级示范镇建设。
积极推进财税改革。建立规范透明的预算制度,全面公开市直部门预决算和“三公”
经费预决算。广开渠道促进财政增收,不断提高收入质量。创新财政支出方式,逐步取消
财政对产业、企业的直接补助,设立股权投资引导基金,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产业投资
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创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做好“营改增”有关工作,清理规范各
项税收优惠政策。全面完成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打造一批精品亮点工程。财政资金取之于
民,更要用之于民,我们一定珍惜民力,把每一分钱都真正用在刀刃上,让有限的资金发
挥最大效益。
加快金融改革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瞄准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信贷投放。
设立中小企业转贷应急资金,扩大小微企业和“三农”专项金融债发行规模,为企业续贷
解决燃眉之急。鼓励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发行债券、融资租赁等方式直接融资,力争5~6
家企业实现上市或在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进银行、证券、
创投等金融机构,争取新设市级金融机构2家以上,社区支行、小微支行6家以上,小额贷
款公司和民间融资公司8家以上。 为有效破解社会担保能力不强、手段有限的制约,市政
府将设立规模5亿元的担保公司,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推进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
年内全社会融资总额争取突破1000亿元,增长8%以上。完善社会征信管理、金融风险防控、
银企对接沟通等工作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强化行业自律,促进银企双方增信释疑,合作
共赢。严厉打击骗贷诈贷、恶意逃债等行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编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安排。
积极争取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将
有条件的农村社区纳入城镇管理。促进城中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加快城中村向城市社
区转变。加强和改善城市社区服务,年内培育10家精品社区。健全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机
制,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深化开放融合,增创发展新优势
莱芜地域空间较小,聚集资源的能力不强,必须顺应区域融合发展不断深化的趋势,
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宽发展空间,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
提升济莱协作建设成效。编制济莱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交通、旅游、产业等
专项规划。积极推进济莱城际铁路建设,争取年底前具备开工条件。完成山东财经大学莱
芜校区一期工程,确保今年秋季实现招生。突出科技交流和产业协作,探索在济南设立研
发基地,在莱芜设立济莱科技产业园,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加工等产业联盟。健全两
市人才、就业、社会保障等信息共享平台,促进生产要素互联互通和自由流动。深化教育、
卫生、文化、旅游等方面交流合作,让全市居民更多的分享省会城市服务资源。加强区域
发展战略研究,积极融入“一圈一带”“蓝黄两区”等发展战略,加快全市转调创新步伐。
做好外经外贸工作。坚持出口与进口并重,扩大特色农产品、机电设备、粉末冶金等
优势产品出口,抓好资源性产品、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鼓励更多的企业到境外开发
资源、开拓市场、投资项目。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争取在引进战略投资、知名跨国企业等
方面实现新突破。拓展国际劳务市场,完善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加快海关综合监管区建设,
提高对外开放便利化水平。
六、加强社会建设,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连民心,点滴总关情。我们要把解决民生难题作为政府应尽的天职,始终满腔热
情做好民生工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群众。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 落实促进就业创业政策,扎实开展就业培训,年内完成培训1.2
万人, 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2万
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做好社会养老工作,新建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2家、
农村幸福院7家。 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加快城中村
和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985套。完善居民大病保险政策,医保财政补助标准
提高到380元。 提高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确保困难群众得
到及时有效救助。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改善城乡办学条件,推进学校扩容改
造,逐步解决学校大班额问题。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启动建设职业教育公共实
训中心,开展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创建12所示范幼儿园。健全城乡基本医疗卫
生服务,人均公共卫生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40元。完成市医院扩建工程并投入使用。广泛
开展全民健身, 新建镇村健身设施113处,启动体校训练场馆建设。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
政策,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实施全民免除基本殡葬费用。举办中国国际航空体
育节。做好国家卫生城、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高水平编制全市“十三五”发展规划。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莱芜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优秀文化代代传承,积淀了以人
为本、崇德尚实、守信重义的文化基因。我们要深入挖掘利用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
护,开展传统题材创作、剧目展演、乡村记忆、全民阅读等工作,融汇古今优秀元素,开
启莱芜文化发展新篇章。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健全基层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公益文化场馆,
实施群文队伍“百千万”工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植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示范园
区。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切实办好民生实事。重点做好10件实事:①在全市所有镇(街道)建设为农服务中心,
为农民生产生活搞好服务。②实施妇幼健康工程,开展育龄夫妇孕、产前免费健康检查和
农村妇女“两癌”筛查救助,实行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③为全市80周岁以上老年人
发放养老补贴。 ④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工程,新建扩建3所城区学校,抓好52所农村学校97
个校舍标准化项目,改善9所薄弱学校办学条件。⑤新配备100辆镇村公交车辆,提高公交
安全运营水平。 ⑥完善食品及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 建设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在所有镇
(街道)配备食品快检设备。⑦启动公共自行车项目,在市区配备自行车1500辆,方便市
民环保出行。⑧实施城市道路、绿化、供水排水、供气供热“四网”改造提升工程,进一
步健全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⑨建设市民档案馆,免费提供档案保管、查询、利用等
服务。 ⑩完善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新建全市120指挥调度中心,增加救护车辆,提升急救
服务能力。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动全社会树
立法治意识。完善社会矛盾调处解决机制,重点做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劳
资关系等领域的纠纷化解。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政府部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
理责任,深入排查整治安全隐患,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狠抓食品药品安全,着力
治理餐桌污染。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组织开展“法律七进”“百名律师包千村”
活动,做好法律援助工作。依法保障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合法权益。深化平安莱
芜建设,健全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健全城乡规划体系,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重点地段控规和道路交
通等专项规划。加快茂业广场、城发广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城源水厂升级改造。完善
城市管网建设, 敷设高温水、天然气管线66公里,确保城区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60%,管
道天然气普及率达到75%。继续抓好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完成160公里县乡道路改造任务。
加快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做好“4片3线”乡村旅游和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积极推行
城市管理标准化,健全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推动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
打造优良生态环境。扎实推进节能减排,严格落实环境容量控制和项目环评制度,加
强耗能企业监督管理,加快淘汰重点行业落后产能。着力治理大气污染,加快实施城区污
染企业搬迁、治污设施建设和扬尘整治,拆除建成区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全面完成淘汰
黄标车任务, 确保空气质量比2010年改善20%以上。强化城市水源地封闭保护,努力解决
城镇污水直排问题,确保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开工雪野水库、大冶水库扩容工程,完成
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科学利用雨洪资源,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大城乡绿化和森林资源
保护,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强化国土资源管理,推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
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基础,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多管齐下抓好污染防治,
朝着蓝天净水的目标不断前进。
七、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完成今年各项发展任务,政府重任在肩,责无旁贷。我们一定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
命感,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开拓进取,尽职尽责,努力
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各级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严格依法
办事,依法行政,自觉将政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推动法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完
善行政决策机制,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
等法定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坚持公正文明执法,重点规范行政处罚、行政
收费、行政检查等行为,推行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增强执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加大政
府信息公开力度,完善信息发布制度,突出财政资金使用、国有产权交易、重点工程建设
等重点领域,实现决策、执行、结果公开透明。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和群众监督,积极
听取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同心同力推动发展。
提升行政服务效能。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行政服务,落实服务承
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探索推行“一份清单管边界、一颗印章管审批、一个窗
口办完事”服务模式,营造高效快捷的政务环境。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探索扩大政府
购买服务、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领域。 用好督查和问责两个“利器”,打通政策落实
“最后一公里”,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当前,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很多困难,我们将继续
开展集中服务企业活动,建立帮扶长效机制,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弘扬务实担当精神。经济越是下行,越需要积极进取,奋发实干,勇于担当。要切实
增强责任意识,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敢负责、勇承担、动真
格,切实履行好为民服务的职责。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作风,引导广大机关干部干一行、爱
一行,恪尽职守,用心工作,敬终如始抓紧每一天、做好每件事。加强干部履职能力建设,
开展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培养行家里手,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坚持谋事
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做到知实情、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到位。
抓好反腐倡廉工作。注重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
和预防腐败体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努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廉政
环境。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正确对待权力,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做到心有所畏,言有
所戒,行有所止,明界限、守纪律、讲规矩。强化权力运行监督,持之以恒查处不正之风
和腐败行为,抓出习惯,抓出长效,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反
对奢侈浪费,带头落实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办公用房等各项规定,以廉政建设的新成效
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我们正处在变革与奋进的伟大时代。改革释放红利,创新引领发展,拼搏
缔造辉煌。让我们在中共莱芜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扎实的作风、
更加有力的措施,坚定信心,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全面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
实现莱芜科学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校:刘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