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选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5&rec=5&run=13

中共莱芜市委 莱芜市人民政府
关于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意见
(2013年2月16日)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
基础的重要一年,也是莱芜乘势而上、加快提升的关键之年。为巩固和深化“转作风、提
效率、优环境、保增长、促发展”活动成果,全力攻坚2013,以一流的作风,创造一流的
环境,成就一流的业绩,经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现提出如下
实施意见。
一、突出一个主题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
神,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为主线,以密切联系群众为核
心,以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为动力,突出项目推进、招商突破、服务企业、园区发展、
城乡建设、镇域跨越、民生改善、环境优化等实践内容,突出领导干部、机关干部、农村
干部等重点对象,着力解决精神不振、境界不高,政令不畅、正气不足,工作不实、创新
不力,效率不高、服务不优,纪律不严、为政不廉等作风建设方面影响跨越发展的突出问
题,引导广大干部进一步按照“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的工作总要求,进一
步营造“讲大局、树形象,讲奉献、重实干”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形成聚精会神抓发展、
一心一意促跨越的强大合力,咬定目标不动摇,乘势而上不懈怠,奋力攻坚不退缩,以优
良的作风攻坚2013,加快跨越发展,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坚实的思想保证、
组织保证、作风保证和政治保证。
二、深化两项改革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统一部署,按照应减必减、该放就放的原则,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
项目。
2.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将部门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内设行政审批办公室,并将
行政审批办公室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确保部门行政审批权向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
审批事项在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到位,强化“一窗式”审批。同时,进一步健全权力制约和
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对部门审批权力的监督。
3.实行审批“一表通”制度。各部门单位要在精简归并不合理审批环节和手续、优化审批
流程基础上,将申请审查事项集中于一张表格,实现申请资料全流程共享。
4.实行并联审批“一本通”制度和首接部门负责制。改进并联审批,整合相关部门的申请
表格,由首接部门负责受理,申请资料一次提交,各部门之间通用;对重大项目、重点事
项实行审批联席会议制度,行政服务中心召集审批联席会议,做到同步审批、限时办结,
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和群众的办事成本。
(二)深化权力运行机制改革
1.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落实“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和决
策制度,凡属“三重一大”事项,都要经过充分酝酿、集体讨论决定,逐步推行重大事项
无记名投票表决制度。实行主要负责人末位发言制度,研究决定重要事项时,必须让班子
成员充分发表意见,杜绝个人独断专行。探索实行“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人事、财务、工
程和大宗物品采购制度。
2.建立重大问题议事协调机制。对涉及城市建设、企业发展、土地利用、金融环境、民生
保障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和关系群众利益的重大历史遗留问题,由市主要领导同志主持召开
有关市级领导和部门参加的议事协调会议,研究政策,制定措施,促进问题妥善解决。
3.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领导班子成员按分工抓好集体决定事项的落实,主要负责人加强
对分管负责人履职情况的监督。各部门单位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机关管理规则和决策流程
机制, 按照权责统一、 奖惩一致原则,完善岗位责任体系,强化执行力建设,切实解决
“中梗阻”问题。
4.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完善区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向同级纪委全会述廉制度,推行市直部
门领导班子向市纪委述廉制度。深化党务、政务和各类办事公开,促进权力规范透明运行,
接受群众监督。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发挥好科技防腐平台的
作用,强化专门机关和社会各界对行政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
三、实施三项工程
(一)实施提速增效工程
1.全面推行行政服务标准化。各部门单位要着眼于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制定符合各自行
政管理服务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行政服务标准,提高行政服务规范化、程序化水
平。
2.深化服务承诺制。各部门单位要进一步细化、量化服务承诺事项,向社会公开具体办事
依据、工作流程、办理时限、工作纪律、收费标准,公开服务大项目、大招商、大建设、
大发展的主要举措,年底通过媒体公开承诺兑现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3.严格落实首问首办负责制。对服务对象咨询办理的事项,属于自身职责范围的,要一次
性告知程序、时限和所需材料,并依据相关规定即时受理、告知需要补充的材料,不予受
理的要说明理由;不属于职责范围的,必须主动做好联系和衔接工作。
4. 严格落实限时办结制。各部门单位要明确审批事项的时限要求,法定审批时限3天以上
的, 压缩三分之一;3天以内的,要即时办结。继续实行新建企业全程领办和大项目“绿
色通道”制度。
5.规范涉企检查收费行为。严格执行涉企检查备案制度,对同一企业的同一业务,每年检
查不得超过1次;实行“企业宁静日”制度,每月1至25日,除涉及安全生产、环境污染、
食品药品安全、处理突发事件的检查外,任何部门单位不得入企检查。全面实行涉企收费
“一费制”。
6.健全四级便民服务体系。加强市、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健全镇(街道)便民服
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室,为基层群众办事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二)实施群众满意工程
1.认真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多到条件差、困难多、相对
落后的地方调研解决问题,多搞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提高调研实效。下基
层轻车简从,减轻基层负担。精简会议活动,严格控制会议数量、规模和出席领导层次,
开短会、开解决问题的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精简文件简报,从严控制发文规格、数
量和篇幅,提高文件质量和时效。
2.深化联系群众工作。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市级领导每人联系一个镇(街道)、一
个企业(项目) 和一个村,每年深入基层不少于3个月。落实下访接访和包案制度。建立
重大课题专项调研制度,每年针对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确定若干调研课题,由市级领导牵
头调研论证,提出对策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和部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深化“千名
干部下基层”活动,切实发挥企业督导联络员和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帮助企业加快发
展,推进薄弱村晋位升级。
3.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完善为民办实事工作报告、进度通报和责任考评制度,抓好
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和惠民工程的推进工作。 落实村居“两委” 成员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
“三项制度”,加大结对帮扶力度,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4.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对关系群众利益的决策,建立调研论证、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公
开听证等制度,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坚决制止作
风粗暴、欺压群众甚至打骂群众的行为,切实维护群众的政治权益、经济权益和人身权益。
5.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强化信访工作,做好矛盾排查和调处工作。完善市长公开电话受理
中心、行政效能投诉中心、政风行风热线联席会议制度,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完善
跟踪督办和定期反馈制度,对办理情况一周一调度一公开、一月一分析一通报。
6.评选为民服务先进单位和个人。结合平时督查、民主评议和年终考核,以服务企业和大
项目为重点内容,评选为民服务十佳部门、十佳科室、十佳个人和十佳企业督导联络员。
(三)实施干部清正工程
1.着力解决奢侈浪费问题。严格执行市委关于接待工作“十不”要求,禁止市内上下级之
间、各单位之间用公款互相宴请;城区内出发一律不准由接待单位安排就餐;到基层单位
出发不在基层就餐,确需在当地就餐的一律安排份饭,不得接受基层的各类纪念品和土特
产;严禁用公款安排、参与高消费娱乐活动。严肃整治公款旅游行为,严禁借开会、调研、
考察、检查、培训等名义变相旅游;规范领导干部出访活动,坚决制止公款出国(境)旅
游。禁止违反规定装修办公用房和配置高档办公用品。严格执行公务用车编制管理规定和
配备标准,从严控制机关新购置车辆和公务用车运行费用支出。
2.着力解决庸懒散问题。完善监督检查和投诉举报制度,加大明察暗访力度,重点整治上
班时间打牌、上网玩游戏、炒股、随意串岗、聊天和擅离职守,工作日醉酒、因酒误事等
违反工作纪律的行为;开会缺席、替会、迟到、早退,从事与会议无关事情的行为;推诿
扯皮,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行为;“吃拿卡要”
和对服务对象故意刁难的行为;弄虚作假、虚报浮夸行为。对存有上述问题的干部给予行
政问责或纪律处分。
3.着力解决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领导干部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
格遵守《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既要以身
作则,带头廉洁自律,又要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约束,不准搞特权和以权谋
私,不准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等事项。
4.着力加强对干部的教育监督。建立廉政教育分层分类施教机制,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党
性党风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教育。全面深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健全完善领
导干部廉政档案,加强纪检监察机关在干部实绩考核和选拔任用中的监督作用。强化派驻
纪检组的监督职能,推行派驻纪检组对所监督部门巡察制度,派驻纪检组人员每月至少一
半时间在所监督部门工作,每年至少对所监督部门科以上干部进行一次廉政勤政谈话。
四、强化作风建设实践
1. 打好大项目建设提升攻坚战。 坚持把速度和质量作为大项目建设的生命线,深入开展
“大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继续坚持“周通报进度、月调度督查、季观摩评比”机制,
完善领导干部包大项目责任制,落实“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
作机制,完善大项目建设推进联席会议制度,促进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健全完
善大项目台帐制度,严格大项目票据审验复核、台帐运行管理和结果运用,建立影像档案,
确保项目的真实性。完善大项目调度考核办法,对新建、续建和已投产项目实行分类调度
考核。继续推选表彰十大优秀项目。
2.打好招商引资突破攻坚战。坚持招大引强、招商选资,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
高、市场前景好、创税能力强的项目。完善“专业队伍搜集信息、市区领导带头推进、推
介会集中签约、责任人分头落实”的招商引资模式。继续采取“大批量、小团队”的形式,
紧盯长三角、珠三角、北京、天津等重点区域、城市及境外,加大招商力度。组织集中招
商活动,由市级领导带队到重点区域进行招商签约。积极探索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
商招商,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谁签约、谁负责”的原则,抓好签约项目的
落实。严格执行项目备案制、调度通报制,加强跟踪监控,对完不成任务的进行问责,对
弄虚作假的追究责任。
3.打好城市建设攻坚战。坚持高标准、出精品、出亮点,围绕推进“四城四区”建设,突
出抓好六大重点片区、 十大重点工程和157个重点项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原则
上每两周对城市建设重点项目进行一次现场督查调度,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
问题。各责任单位要全权负责、勇于担当,各有关部门要在立项、规划、用地审批、拆迁
等环节切实提高效率,全力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同时,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切实维护
群众利益。以城市化为带动,大力实施《莱芜市农村建设2012~2014年实施纲要》,着力
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4. 打好“613”工程提速攻坚战。强化对重点企业的金融支撑、财政扶持、要素保障、服
务推进和考核奖励, 落实好“613”工程专项资金。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膨胀壮
大企业规模。继续强化领导联系推进重点企业和企业督导联络员制度,协调解决企业发展
和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健全完善企业家激励机制,继续开展“工业企业发展奖”评选活动,
实施千名企业家培训工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5.打好园区开发建设攻坚战。坚持大项目立区、产业强区,加快重点园区开发建设。高新
区要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培植壮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东部新区规划建设,
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和园区实力;莱芜经济开发区要加快完善园区配套功能,提升园区项目
承载力,抓好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迅速壮大经济实力;莱城工业区要进一步修改完善
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化发展水平,打造承接济南产业转移的高位平台;
钢城经济开发区要深化与莱钢集团的战略合作,加强企地联合招商,引进一批大项目、好
项目。同时,加快雪野旅游区、莱芜农高区等特色园区建设步伐,提高园区发展水平。
6.打好镇域经济跨越发展攻坚战。按照县域的标准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发展,着力抓投入上
项目、抓企业强支撑、抓园区建平台、抓建设促发展,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名镇、旅
游强镇和现代农业大镇。开展“百村生态文明创建工程”和“百村综合整治工程”。积极
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加快省级现代农业
示范区建设步伐,着力打造一批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示范合作社,提升现代
农业发展水平。
7.着力破解发展瓶颈制约。加大金融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完善政银企
合作机制,建立过桥资金、贴息资金,扩大助保金、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规模,抓好投融资
平台建设,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着力破解融资瓶颈。继续加大对上争取和增减挂钩力度,
开展闲置低效用地集中整治行动,做好集约节约用地文章,着力破解用地瓶颈。建立完善
以“改、建、提”为重点的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机制,着力破解环境容量瓶颈。突出
抓好科技平台建设,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完善引进和培养人才的政策措施,支持职业教
育发展,着力破解科技和人才瓶颈。
8.加快建设幸福莱芜。扎实做好公开承诺的为民办的10件实事,确保全部兑现、取信于民。
健全完善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民生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标准,扩大保障覆盖面。加
快发展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等社会事业,更好地满足群众公共服务需求。加强和创新
社会管理,探索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健全完善民意诉求表达、社会矛盾调处、社会
稳定风险评估等机制。深入开展“平安莱芜”建设,全面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
产、食品药品监管等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9.统筹推进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深入开展“爱我莱芜,共建美好家园”活动,提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水平,加快
重点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深化与省水利厅、环保厅等的战略合作,加快“水生
态文明市”建设步伐,建设全省流域污染治理示范区和大气污染防治先行区。坚持和完善
基本政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充分调动方
方面面积极性。
五、加强组织领导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市委、市政府成立全市“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
由市委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副组长,市几大班子有关领导同志为
成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纪委,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调度督导、情况通报
和检查验收工作。同时,各个专项领导小组负责“六大攻坚战”等重点工作的推进落实。
各级各部门单位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
(二) 明确步骤,精心组织。本次活动从2月中旬开始,分四个阶段进行:2月中旬到3月
中旬为学习提高阶段,主要是召开动员大会,制定实施方案,开展学习讨论,广泛深入发
动;3月下旬为查摆问题阶段,主要是开展自查、群众评议、问卷调查,集中查摆问题;4
月到12月上旬为整改提升阶段,重点是制定整改方案,抓整改、抓推进、抓落实、抓成效;
12月底为检查验收阶段,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验收、总结提高。各级各部门单位要结
合自身实际制定活动方案,既要落实好“规定动作”,又要从各自实际出发,创新活动载
体,精心设计和实施“自选动作”,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加强督导,确保实效。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研究制定活动督导检查实施方案,组
织专门力量,加强对活动的检查督导,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做法,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开
展。加强随机暗访,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活动开展不力、走过场、效果差
的,责令限期整改,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并视情节轻重给予问责或纪律处分。
(四)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市考核办要制定活动综合考核细则,各领导小组也要研究制
定专项考核方案。采取单位自查、集中检查、现场观摩、社会公开评议、综合考核“五结
合”形式,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并将结果纳入区镇科学发展考核和市直部门单
位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评先树优和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严格兑现奖惩。
(五)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运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多种渠道,广泛宣
传活动的重大意义、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及时反映活动进展情况和工作成效,积极宣传
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曝光批评存在的突出问题,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莱发〔2013〕1号)

中共莱芜市委 莱芜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济莱协作区建设推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
意 见
(2013年10月16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动员大会精神,抢抓济
莱协作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莱芜转调发展、协作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打造全
省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行示范区,推动莱芜科学发展新跨越,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建设济莱协作区的重大意义
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山东发展全局作出的
重大战略部署,对于优化全省战略布局、拓展发展空间、加快转调步伐、增创发展优势,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步伐,省委、省政
府决定,把济莱协作区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充分发挥省会综合
优势,利用莱芜与济南空间相接、产业相联,接受辐射带动最便利、最直接的有利条件,
着力推进两市组织领导、战略规划、重大布局“三个统一”,实现交通、通信、户籍管理、
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五个同城化”发展,打造全省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行示范区。省委、
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对莱芜的关心、重视、支持和厚爱,为莱芜实现科学发展
新跨越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为我们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强大动力。各
级一定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建设济莱协作区是省委、省政府赋予莱芜的艰
巨任务和光荣使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莱芜科学发展面临的难得机遇,
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干部能力水平的重要检验,必须切实增强
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实干意识,抢抓机遇、积极作为,
扎实苦干、科学推进,奋力开创济莱协作区建设新局面,为莱芜发展拓展新空间、增创新
优势。
二、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济
莱协作区建设的部署要求,发挥优势,准确定位,科学务实,积极作为,推动济莱协作区
规划布局共融、产业发展共赢、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享、资源要素共用,提升莱芜
转调发展、协作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水平,建设全省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和
省会副中心城市,奋力实现莱芜科学发展新跨越,为经济文化强省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
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
到2016年,与济南同城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产城协作深入推进,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建
立起较为规范完善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先行示范带动作用
日益突出, 打造全省发展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全市GDP、规模以上
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次产业结构
调整到5∶55∶40,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8%左右,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
提高到80%以上;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创新要素进一步集
聚,创新优势不断发挥,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5%以上,
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主动力;城乡面貌不断改善,省会副中心城市格局初步形成,城乡一
体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40万人,城镇化率
提高到63%以上; 生态环境更加优良,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以上,空气优良率提高到80%
以上, PM2.5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65微克以下,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人民
生活全面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
幅,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公共服务不断提升,社会持续和谐稳定,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到2020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力争在2016年基础上翻一番,综合实力、城市竞争力和可持
续发展能力大幅提高,与济南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同
城化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协作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高效,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全省
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全省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和省会副中心城市,
打造服务省会、崛起鲁中的科学发展高地。
(三)工作重点
1.加快提升统筹城乡规划水平。把莱芜发展置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济莱协作区建设的大
格局中来考虑、来谋划,按照“全域化统筹、功能区带动、产业化支撑、城镇化融合”的
思路,加快制定完善莱芜发展战略研究、城市总体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
展、土地利用和城乡建设布局,促进资源优化整合。进一步明确高新区、雪野旅游区、莱
芜经济开发区、莱城工业区、钢城经济开发区、莱芜农高区等功能区发展定位,实行错位
发展,加快产城融合,提高发展水平。以雪野旅游区为龙头,整合北部山区旅游资源,带
动周边统筹发展、整体开发,积极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积极推动与济南南部山区、泰
安东北部片区旅游资源共建共享,深化在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市场开发、品牌塑造、营销
力量等方面的协作,打造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文化旅游协作区。高起点规划建设北部新城,
加强与莱芜经济开发区等周边区域的协调融合,建设具有自身优势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和商贸物流基地,提升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水平,打造“首善之区”。加快提升中心城区
建设水平,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功能设施,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发挥
钢城区独特的区位、产业、文化、生态等优势,推动钢铁产业集聚发展,增强吸纳人口和
聚集要素的能力,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县市的发展高地。同时,以莱芜农高区为平台,聚合
杨庄、寨里等镇特色农业资源,打造服务济南、承接泰安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积极争
创国家级农高区;发挥和庄、苗山等镇紧邻淄博的区位优势,推动与淄博的产业合作;加
强北部山区、东部山区等水源地保护,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快提升产业协作发展水平。把握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律,按照“做强莱芜、促进协
作、连通周边、共赢发展”的思路,找准济莱产业协作的结合点,充分发挥莱芜特色优势,
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一是大力发展配套产业。把握区域产业分工规律,转型发展钢铁、
化工、纺织、能源、采矿、食品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生
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商务会展、服务外包、教育培训等现代
服务业,优化提升姜蒜、莱芜黑猪、白花丹参等特色农业,增强产业竞争力。二是大力推
动园区共建。依托我市重点园区,探索完善“园中园”等共建园区发展模式和“飞地经济”
利益分配机制,与济南合作建设先进制造业协作区、雪野科教创新区、鲁中软件基地、鲁
中物流基地、山钢集团(莱芜)钢铁精深加工物流基地等载体,提升园区开发建设水平。
扩大济南综合保税区政策覆盖范围,加快建设济南保税区鲁中(莱芜)保税区。三是大力
开展联合招商。加大对济招商力度,突出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引进一批重点企业、重点
项目、重点人才、重点技术。借助济莱协作区高位平台,抢抓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机遇,
与济南市建立联合招商长效机制,面向海内外积极组织一批高规格招商推介活动,不断提
高招商引资实效。
3.加快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交通同城化。着力推动路网升级改造,加快协调推进
连接济莱的快捷道路体系建设,提高快速通达和综合运输能力。加快研究确定济南至莱芜
城际铁路项目规划建设方案,争取早日开工建设。探索建设济莱城际客运快速通道和公交
专用通道,争取减免或降低济南与莱芜之间高速公路收费,逐步取消济南与莱芜省道通行
费,探索推行公交卡两地通用,更好地方便群众出行。推进通信同城化。积极争取中央、
省有关部门支持,力争逐步统一两市区号;努力推动两市通讯并网升级,取消长途费、漫
游费,构建统一信息网络平台;争取中央、省有关部门支持,逐步实现两地广播电视频道
交叉落户。同时,积极策划实施一批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加大水、电、气、
暖等统筹协调规划能力,增强济莱协作区建设的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
4.加快提升公共服务共享水平。大力吸引济南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莱芜延伸覆盖,加强
两市社会事业领域合作,提升莱芜公共服务水平,努力让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一是推
动教育资源共享。积极与省教育厅和济南市教育部门沟通对接,努力推动两市联合办学,
争取济南高等院校落户莱芜或在莱芜设立分支机构;争取增加莱芜驻济普通本科生走读招
生计划,推动两市居民享受同等教育待遇;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积极扩大社会资本投资办
学范围,加快建立新的办学体制和模式。二是推动卫生资源共享。努力推动两市联合办医,
建立深层次合作机制;积极争取吸引济南市优秀专家到莱芜兼职坐诊,推动两市居民享受
同等医疗待遇。三是推动社会保障统筹。探索建立社会保障信息共享机制和同城结算机制,
逐步统一有关社会保险政策,努力推动社会保障关系互联互认和正常转移接续;逐步建立
统一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探索制定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制度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加强人
力资源市场建设,探索共建两地人力资源信息库,积极开展异地就业创业培训。四是推动
户籍管理同城化。探索允许两地居民自愿申请当地常驻户口,争取济南市对我市降低落户
门槛;逐步搭建济南、莱芜两市人口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两市居民网上户口迁移和异地办
理居民身份证;探索推行居住证“一证通”制度,逐步实现两市居民自由流动。
5.加快提升资源要素保障水平。引导两市资金、人才等发展资源顺畅流动,推动土地、环
境等发展要素优化配置,积极为莱芜发展聚集更多资源、争取更好政策、创造更优环境,
努力实现更大的效益。一是强化金融协作。逐步建立济南、莱芜两地统一的支付清算体系、
征信体系;积极争取济南市银行到莱芜设立分支机构;积极争取降低银行卡区域内收费,
逐步实现两地银行汇取款等业务免收异地业务手续费;加强诚信环境建设,完善深化政银
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二是强化土地保障。积极争取省政府支
持,适当增加建设用地规模,并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安排上给予倾斜;积极用好省土地点
供政策,争取对落户莱芜的重点项目由省级负责占补平衡;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深入
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和挖潜改造,提高集约节约用地水平。三
是强化环境保护。加大与济南的对接力度,编制济莱一体化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强化环境
同治,加强联合监管,逐步构建标准统一、横向统一、监管有序的环境联防联治一体化平
台,提高土壤、水体、大气等污染治理水平。四是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加强人才共享交流,
积极争取济南市高端人才到莱芜创业发展;争取增加省分配给莱芜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名
额,争取驻济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到莱芜设立分支机构;逐步建立以高层次人才
为重点的统一配置服务体系,开展职业资格互认。
三、抢抓新机遇,加快莱芜科学发展新跨越
(一)全力加快转调步伐
1.着力增强发展实力和后劲。实施项目建设带动战略,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益,更加注重诚
信与服务,更加注重生态与创新,更加注重基础与长效,健全完善大项目准入、推进、考
核、退出等机制,着力推进一批技术含量高、装备水平高、产品效益好、创税能力强的大
项目、 好项目,确保全市每年完成大项目投资400亿元以上。实施招商引资带动战略,更
加注重招才引智、招商选资、招大引强,紧盯高端产业、高新技术和高尖人才,突出欧美、
日韩、港澳台等重点区域,积极创新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等方式,
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力争每年招商引资形成固定资产200亿元以上。实施企业成长带
动战略, 继续深入推进实施大企业培植“613”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建立以创
税水平为主要标准的企业分类管理机制,坚持领导联系推进重点企业和企业督导联络员制
度,落实好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力争3~5年内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达到1000家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0亿元。实施园区开发带动战略,进一步突出
特色、明确定位、创新体制,加快提升高新区、雪野旅游区、莱芜经济开发区、莱城工业
区、钢城经济开发区、莱芜农高区等重点园区开发建设水平,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抓好
镇(村)办园区的资源整合和项目提升,提高贡献能力。实施强镇突破带动战略,落实好
对镇域发展的扶持政策, 引导各镇因地制宜加快跨越, 力争3~5年内全市有5个以上镇
(街道)地方财政收入过2亿元,10个以上过亿元。
2.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工程,一方面加快推动钢铁产业升
级,依托不锈钢生态产业园和莱钢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发挥莱钢、泰钢、九羊等龙头企
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产品,大力延伸拓展
钢铁产业链条,把莱芜打造成全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和精深加工基地;另一方面加快推动非
钢产业壮大,加快做大做强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能源、化工、建材、纺织、食品加
工等非钢产业,提高技术水平和发展能力,力争3~5年内非钢产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占
工业的比重达到55%以上。 实施“新兴产业壮大提升”工程,加快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
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力争3~5年内新兴产业
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 占比达到35%以上。实施“服务业跨越提升工程”,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
培育壮大旅游、商贸流通、房地产、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做大总量和规
模, 提升比重和层次,力争服务业占比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3~5年内占比达到
40%左右。 实施“现代农业增效提升工程”,坚持“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
方向, 充分发挥“三辣一麻” “三黑一花”等特色优势,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发
展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构建安全优质高效的产业体系,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多渠道增收,
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标准经济引领提升工程”,把发展标准经济作为重要战
略,研究编制符合莱芜实际、具有莱芜特色的质量标准体系,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各类标准
制定,把标准化要求贯穿到生产服务全过程和各环节,融入到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培
植、现代服务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等各个领域,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不
断完善支持标准经济发展的财政扶持、技术支持、人才服务、税收减免、考核奖惩等政策
措施,为标准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大力推动改革创新
1.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把推进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坚持“以企业为主
体、以市场为导向”,抓好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
科技平台建设,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企业与大院大所的
合作,以项目为纽带,建立产学研紧密型合作的新机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抓好科技金
融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绿色通道”,破解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题;完善科技创新考核
奖励办法,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奖励力度,增强企业推动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
以更大的力度和魄力抓好人才工作,制定完善优惠政策,切实加大人才投入,吸引各类人
才创业发展;采取合作开发、技术咨询、异地兼职等灵活形式,积极探索人才柔性引进机
制,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快雪野生态软件园、高新区企业孵化器等创业创
新载体建设,为吸纳聚集人才搭建平台。
2.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把民营经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地激发各类市场主
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着力强化政策扶持,积极放宽市场准入,按照
“非禁即入”的原则,全面放宽民营经济的投资领域和准入条件,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创业
发展;健全完善民间投资在税收优惠、收费减免、融资扶助、要素配置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加强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支撑,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园区,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
件。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打破“玻璃门” “弹簧门” “隐性门”等
制度障碍,压减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办事效率,
营造亲商、重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建立项目引导机制和梯队
培养机制,建立通过创业孵化、管理提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创业培训工程,推动民
营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不断做大做精做强,提高对经济发展贡献能力。
着力推动企业上市,以更大的力度加快企业上市步伐,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完善
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引进股权投资,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3.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抓好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
财政统贷统还扎口管理、平台自求平衡滚动发展”的思路,规范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
更好地支撑保障经济发展。抓好城市建设与土地收储制度改革,坚持规划先行,吸引多方
参与,促进连片开发,适当集中安置,加强政策引导,切实让利于民,着力破解“城中村”
改造难题,既把群众安置好,又把土地收储好,提高城市开发建设水平,让有限的资源创
造更大的效益。抓好园区开发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广泛
借助社会资本的力量加快园区开发建设步伐。抓好统筹城乡改革,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
革为突破口,健全农村产权确权、交易、质押等制度,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
涉农资金整合与使用机制,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同时,深入推进文化、教育、卫生、
行政管理等各领域改革,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增强事业发展活力。
(三)加快建设幸福莱芜
1.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加快做大做美城市。按照“全域城镇化”的理念和“小市大城区”
的思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率办事,
突出抓好城市重点片区和重点工程建设,提升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中
村”改造,坚持整体规划、连片开发,加快推进实施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和高端商住项目,
提高城市建设的档次水平和综合效益。加快推动城乡统筹。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城镇、新社
区建设,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健全的中心镇,形成一批环境优美、容纳能力强的中心
村,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居民点,改善农村群众居住条件;加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
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覆盖,积极推行农村垃圾、污水集中治理,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
交体系,更好地方便农村群众生活。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既积极推进卫生、教育、文化等
公共服务“大配套”建设,又抓好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小配套”建设,提高
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2.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大力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大力弘扬“厚重包容、开明开放、拼搏奋进、勇争一流”的新时期莱芜精神;以“爱我莱
芜,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深化文明创建活动,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加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培育重点文化项目、文化企业、
文化园区,力争3~5年内文化产业对GDP贡献率提高到5%以上。
3.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大力实施
“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四大生态工程,大规模开展治水造绿,加快建设水生态文明
市,全面提高生态莱芜建设水平。突出抓好节能减排,严格项目准入,淘汰落后产能,大
力发展低碳技术、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切实加强环境
保护,强化水资源、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促进空气环境和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建成
全省流域污染治理示范区和大气污染防治先行区,让莱芜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
更加优美宜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引导全社会形成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的良好风气。
4.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按照“搭框架、广覆盖、建机制、提水平”的思路,加大工作力度,
加强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民生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
障水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加强调度督查,强化工作责任,落实工作措施,切实把实事
办好、把好事办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提高科技、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水平,扎实推进慈善、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公共服务需求。加强社
区建设,完善功能设施,推进社区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创新社会管
理服务,扎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抓好信访维稳、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安全生产、
食品药品监管等工作,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四、凝聚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高规格的济莱协作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
推进协作区建设,研究决定协作区建设中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
配强力量,科学运作,承担好牵头抓总、督促指导、综合协调、服务推进等职能。各级各
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济莱协作区建设,把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对涉及
本单位的各项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解决,确保工作到位。
(二)强化推进落实。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对涉及济莱协作区建设的重点任务进行分解,逐
一细化落实到市级领导和各级各部门单位,明确工作目标、完成时限和具体要求。二是强
化领导带头,对济莱协作区建设的重点任务,各级各部门单位领导要率先垂范、牵头落实、
亲力亲为,不等不靠、从速从快开展工作,早谋划、早对接、早推进、早见效。三是强化
调度督导,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加大对济莱协作区建设各
项重点工作推进力度。四是强化考核奖惩,将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
导干部年度实绩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
(三)完善政策保障。一方面,主动加强与省委省政府、省直各部门和济南市各个层面的对
接,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争取我市更多项目列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专项基金和投资基
金扶持范围,争取省财政加大对我市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最大限
度争取政策、争取支持、争取资源、争取利益。将各部门单位对上争取工作开展情况,纳
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实绩考核内容。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市级土地、投融资、环保、
财税等方面政策措施,促进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加快发展,为加快推进济莱协
作区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四)加强舆论引导。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
媒体作用,注重从群众关心关注的角度、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加强济莱协作
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重点任务、工作动态和先进经验,在全市形成加快推动济
莱协作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莱发〔2013〕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