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讲话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5&rec=3&run=13

在全市加快济莱协作区建设
推动科学发展新跨越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王 良
(2013年10月17日)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主要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
彻落实全省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动员大会精神,研究部署当前和
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动员全市上下抢抓济莱协作区建设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
取、扎实苦干,加快推动转调发展、协作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实现莱芜科学
发展新跨越。
当前我市的发展正处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正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决定莱芜发展全
局的第一要务是加快发展,加快发展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科学发展的实现途径我们概括
为转调发展、协作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四个发展”。刚才,光华同志就推进济莱
协作区建设有关情况作了说明;省发改委段立宏主任作了重要讲话,段主任的讲话立意高
远、内涵丰富、要求明确,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符合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符合莱芜
实际,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思路和帮助;今天我们还邀请到了莱钢集团的田克宁董事长
和鲁中矿业集团的谢继祥总经理,两家企业都是莱芜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等会王磊市长
还要就贯彻会议精神讲重要意见,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一并抓好贯彻落实。根据市委常
委会研究的意见,我讲以下几点:
一、认清形势,肩负起推动科学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是实现伟大
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回顾莱芜建地级市20多年来的历程,正是由于历届班子和全
市人民始终高扬发展的主旋律,艰苦创业,团结拼搏,才推动莱芜的经济社会实现了长足
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莱芜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上,用更高的境界和标准审视莱芜的发展,我们既要充分看到来之不易的成绩,增强信心
和决心;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总量小、实力弱、产业结构单一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
变,与先进地区的发展差距在逐步拉大,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问题,发展的任务
异常艰巨繁重,切实增强“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面对
严峻的发展形势, 我们没有任何盲目乐观的资本, 没有任何止步不前的理由,没有任何
“松一口气”的余地。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我们既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
又面临许多难得的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特别是新一轮全球经济调整和
科技革命不断深化,我国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等战略措施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出台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省
会城市群经济圈和济莱协作区加快建设,这些都为莱芜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
省委、省政府对莱芜的发展寄予厚望,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充满期待。我们必须始终把加快
发展作为莱芜最大的政治、最紧迫的任务、最根本的出路,扭住发展不放松,咬定目标不
动摇,坚定思路不折腾,乘势而上不懈怠,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加快莱芜发展的根本要求是科学发展。走具有莱芜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加快转方式调结
构是最根本任务,建设济莱协作区是最重大机遇,深化改革创新是最核心动力,实现好、
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是最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转调发展、协作发展、创新
发展、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莱芜的具体落实和实践要求,是我们今后发展的战略重
点和努力方向。推动“四个发展”,要求我们既要坚持原有的好思路、好经验和好做法,
又要根据形势变化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完善、有所提升,做到坚持科学务实、更加注重发
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改善民生,坚持开放合作、更加注
重抢抓机遇和借力发展,坚持生态优先、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和环境建设,坚持加强党建、
更加注重领导带头和真抓实干,努力把莱芜的发展提高到新境界新水平。
实现莱芜科学发展新跨越,必须咬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不断提升境界标
准, 开拓进取,奋力攻坚,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
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 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把莱芜建设成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
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全省科学发展示范区、全国钢铁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今后3~5年
是莱芜赶超跨越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一要建设“实力莱芜”。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水平,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比明显提高,非钢产业和新兴产业在
工业中的比重、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税收占地
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均有较大提升。二要建设“活力莱芜”。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研发
投入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科技研发、人才引进和高新技术发展实现大的突破;市场体
系更加完善,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各类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重点领域改革走
在全省前列,全社会形成支持改革、鼓励创新、积极探索的浓厚氛围。三要建设“魅力莱
芜” 。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4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3%
以上,城市功能和形象不断提升,城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城乡文明水平全面提
高,文化特色得到彰显,把莱芜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现代化城市。四要建设“生态莱芜”。
力争全面、 主动、提前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
大幅降低, 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到80%以上,水环境功能区
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左右,建成全省流域污染治理示范区和
大气污染防治先行区。 五要建设“幸福莱芜”。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农村居
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群众就业稳定增长,“双零”家庭实现动态消零;
社会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持续保持和谐稳定,群众的幸福感、
满意度明显提高,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下定决心,坚持把转调发展作为主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特
别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
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我们必须把握大势、明确方向,全力以赴、加快转调,努力实现经济
规模由小到大、发展实力由弱到强、产业结构由单一向多元、产业层次由低端向高端、发
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切实把发展的成效体现到财政收入增加和“两个占比”提高
上,体现到群众就业增收和生活条件改善上。
一要实施“五大带动”战略,增强发展实力和后劲。一是实施项目建设带动战略。要始终
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质量效益导向,着力推进一批技术含量高、装备水
平高、 产品效益好、创税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确保全市每年完成大项目投资400亿
元以上。要建立市级大项目准入制度,完善扶持和促进大项目建设的优惠政策,把落实扶
持政策与大项目建设推进情况挂钩;同时建立大项目淘汰退出机制,为优质项目腾出空间。
要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包项目、台账管理、调度督查、观摩评比等机
制,促进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要改进和完善大项目考核奖惩机制,根据各区、
功能区、镇(街道)实际情况下达指导性计划目标,强化对项目实际到位投资、生产经营
效益和纳税等情况的考核,确保考准、考实,并将大项目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挂钩。二是
实施招商引资带动战略。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更加注重招商选资、招大引强、
招才引智、引进金融投资机构,加大对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重点国家
和地区以及北京、上海、广东等重点省市的招商推介力度,确保每年招商引资形成固定资
产200亿元以上。要突出抓好产业招商,着力强化专业招商,继续坚持领导干部集中招商,
积极探索园区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提高招商工作实效。要加强对各级各部门招商工作
的统筹协调,创新项目引进、落地和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发展“飞地经济”、加强协调合
作等方式,避免竞相压价、恶性竞争。三是实施企业成长带动战略。我市拥有莱钢集团、
鲁中矿业等一批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强企业,这是莱芜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最有力的支撑。
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深化企地合作,既要做好依托大企业的文章,又要做好服务大企业
的文章,做到企地优势互补、携手并进、互利共赢。要在加快推进“613”工程的基础上,
突出抓好“三个一批”,即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力争3~5年内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1000家以上;发展一批中小企业,力争3~5年内新发展中小企业5000家以上;盘活一批老
企业和困难企业,让老企业、老品牌重新焕发生机。我市纺织行业的泰丰纺织、银河纺织,
造纸行业的泰山造纸,塑机行业的胜岳塑机,食品行业的汇融酒业,化工行业的鲁中化工
等企业,都是莱芜的知名企业,都曾为全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有些企业遇到了
暂时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调度、认真分析,积极主动地帮助企业解决问
题、渡过难关、重振雄风、加快发展。要借鉴温州等地“以亩产论英雄”、对企业实施分
类管理的做法,广泛学习借鉴先进地区促进企业成长的经验,改进完善支持企业发展的政
策措施,坚持领导联系推进重点企业和企业督导联络员等制度,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
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实施园区开发带动战略。市高新区
要着力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力争3年内成功创建国家级
高新区。 市经济开发区要充分发挥五矿集团、 泰钢集团的支撑带动作用,突出抓好五矿
(莱芜)产业园建设,打造先进装备制造和不锈钢精深加工基地。雪野旅游区要坚持规划
引领、突出打造环境、注重湖陆统筹、实施有序开发,适度控制房地产开发比例,增加功
能性项目,保护好生态环境,打造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旅游度假目的地、鲁中旅游新中心、
国家5A级景区和中国国际航空旅游休闲中心。莱城工业区要全力推动北部新城和生物医药
科技产业园、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聚集优质资源要素的平台和高端高质高效
产业基地。钢城经济开发区要充分发挥依托莱钢的优势,加快发展“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
做足做深钢铁产业链延伸文章,建设国内一流的钢铁精深加工特色园区。农高区要着力提
升特色农业发展水平,建设面向济南、辐射周边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同时,各区要因
地制宜抓好一批专业特色园区建设,加强规划引导,避免产业雷同和资源浪费,提高集约
集聚发展水平。五是实施强镇突破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各镇(街道)优势,大力培育骨干
企业和当家产业,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名镇、旅游强镇和现代农业大镇,加快提升镇
域经济实力,力争3~5年内全市有5个以上镇(街道)地方财政收入过2亿元,10个以上过
亿元。各区、功能区都要加大对各镇(街道)的支持力度,壮大镇域经济,强化镇域支撑。
二要推进“五大提升”工程,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学上有一个“微笑曲线”理
论, 如果把产品从研发、 生产到营销各个环节的附加值水平连成一条曲线,将呈现一个
“微笑”形态,研发和营销环节分别位于高附加值和高利润率的两端,生产制造环节位于
附加值最低的中间。 据调查分析,美国苹果公司每销售一台iPad可获利150美元、相当于
售价的30%, 韩国作为iPad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可获利34美元、相当于售价的6.8%,而中国
企业仅能从中获得8美元的收入, 只相当于售价的1.6%。这要求我们一定要遵循产业发展
规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提升。一是实施“传统产业
转型提升”工程。传统优势产业是我市发展的基础,要重点推进钢铁产品结构升级和产业
链条延伸,加快提升机械、能源、纺织、建材化工、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发展水平,做大
做强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塑料机械、线缆线材等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向产业链、技
术链、价值链高端提升,力争3~5年内传统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其中非钢产业占工业
的比重达到55%以上。 目前,钢铁产业形势依然严峻,产业转型压力很大,我们既要充分
看到自身优势、又要清醒认识不足,既要看到机遇、也要看到挑战,坚定信心,加快转调。
二是实施“新兴产业壮大提升”工程。新兴产业是我市实现跨越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
要立足我市基础和优势,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一代电
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力争3~5年内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占
工业的比重达到35%以上。 三是实施“服务业跨越提升”工程。要把服务业摆在更加突出
的战略位置,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两大“龙头”,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商务服务、
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商贸流通、房地产、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生活性服
务业,培育发展旅游会展、文化创意、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抓好雪野旅游
区、齐鲁钢铁物流园、五矿(山东)钢铁物流园、“三辣一麻”等农副产品集散园等重点
园区建设, 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速度、规模和层次,力争服务业占比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以上, 3~5年内占比达到40%。四是实施“现代农业增效提升”工程。要坚持“产业化、
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三辣一麻”、莱芜黑猪等特色优势,抓
好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抓好标准化基地建设,抓好示范带动和政策扶持,打造莱芜现代农
业品牌,建设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五是实施“标准经济引领提升”工程。当前,标准化
已成为市场经济一大鲜明特征,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拥有了行业话语权和市场主动权。要
把发展标准经济作为全市的一项重要战略,把标准化要求贯穿到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环
节,研究标准化建设的路径和有效方法。要建立健全标准体系,鼓励和支持我市企业参与
各类行业标准制定,抢占竞争制高点。要制定完善促进标准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
标准经济发展情况的引导和管理,形成莱芜的优势、特色和品牌,引领全市经济转型提升。
三要推动“三大方式”转变,破解发展难题和瓶颈制约。一是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向集约节
约转变。要提高项目用地门槛,鼓励企业利用现有空间增资扩建,引导新上项目建设多层
标准厂房,提升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要加大低效闲置用地整治力度,加强土地
使用税征管,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依法收回和盘活利用闲置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
加大对上争取和增减挂钩力度,做足做好“增量”文章,保障项目用地需求。二是推动资
金保障方式向多元融资转变。认真落实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意见要求,统
筹利用各种金融资源,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要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支持创投、
风投、私募等投资基金发展,引导企业通过股权转让、发行企业债等方式加快发展。要加
大企业上市工作力度,积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要积极争取政策性银
行资金,加快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政银企合作水
平,健全贷款担保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完善金融机构和诚信企业激励机制,加大对恶意
逃废债行为的打击力度,建设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三是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环保转
变。要完善节能调控机制和能耗量交易机制,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
减排工作,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任务。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禁新上“三高
一低”项目,改进企业技术、工艺和装备,抓好重点园区工业“三废”集中处理,大力发
展循环经济、低碳产业和清洁生产。要积极倡导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绿色企业、
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等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发展重环保、增产降能耗、行业
比节能、单位赛低碳”的浓厚氛围。
三、真抓实干,牢牢把握和用好协作发展的历史机遇
这次会上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济莱协作区建设推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意见》和
几个配套文件,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保障措施都已经
十分明确。各级要按照“深化研究,加快对接,积极作为,推进落实”的要求,结合自身
实际,加快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
一要提升境界抓推进。开放、合作、共赢是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
一体化深入发展,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置身度外。以济莱协作区为切入点和突破
口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山东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充分体现了对莱芜的关心、重视、支持和厚爱。姜异康书记指出:“莱芜与济南空间相接、
产业关联,建设济莱协作区既可以拓展济南发展空间,又能够促进两市资源、产业整合。
要在组织领导、战略规划、重大布局上加大工作力度,在交通、通讯、户籍管理、公共服
务、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快同城化步伐,使之成为我省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行示范区”。这
是对莱芜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济南是全省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金融中心,在
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和无可比拟的优势。莱芜与济南空间相接、产业相
连、文化相通、人缘相亲,接受济南辐射带动最便利、最现实、最直接。推进济莱协作区
建设,对莱芜是机遇,对群众是福祉,对干部是考验。各级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
从规律和趋势的高度、从对莱芜发展负责的高度、从为莱芜人民利益着想的高度,充分认
识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抢抓机遇、积极作为,扎实苦干、
科学推进,不断为莱芜发展拓展新空间、增创新优势。在推进协作的过程中,既要争取双
方协作利益的最大化,又要有“舍得”的思想和奉献的精神,以此来换取发展的时间、空
间、机遇和条件。
二要突出重点抓推进。要推动规划布局共融,把莱芜发展放在济莱协作的大背景下来谋划、
来定位、来推进,按照“全域化统筹、功能区带动、产业化支撑、城镇化融合”的思路,
进一步完善莱芜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优化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和城乡建设布局,
促进资源优化整合。要推动产业发展共赢,找准济莱产业协作的结合点,积极承接济南产
业转移,发展配套产业,探索济莱联合招商、园区合作等创新模式,建设服务协作型的先
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要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加快
我市路网升级改造,建设连通济南的快捷道路体系,争取尽快启动济莱城际铁路建设,争
取减免或降低济莱之间高速路和省道收费,探索开通城际公交线路;促进济莱通讯网络改
造升级,推动广播电视频道交叉落户;加快建设实施一批水利、生态、能源等重大项目,
为莱芜长远发展打好基础。要推动公共服务共享,支持和促进济南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医疗机构落户莱芜或在莱芜设立分支机构,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探索实行户籍管理同
城化制度,提高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水平。要推动资源要素共用,吸引驻济金融机构到莱
芜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济南市各类人才到莱芜创业发展,加快推进建设济南综合保税区鲁
中(莱芜)保税区,促进各类发展要素顺畅流动、优化配置。
三要强化保障抓推进。要建立高规格的济莱协作区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强化领导小组办公
室职能,统一进行重大决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进工作落实;要落实工作责任,将各
项任务逐一细化分解到各级各部门,明确工作目标、完成时限和具体要求,加强调度督查;
要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带着方案、带着项目,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和省直部门汇报沟通,
最大限度争取支持;要加强工作对接,与济南市各个层面开展全方位对接,务实推进各项
工作;要强化考核奖惩,加强舆论引导,形成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
四、深化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
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9月30日,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九次
集体学习,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重要部署。今年11月份,中央将召开党的十八届
三中全会,专门对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部署。我们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
各项改革,大力推进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方式方法创新,加快建设创新
型城市,靠改革创新不断释放红利、增添动力、增强活力。
一要坚持不懈地推动思想解放。推动创新发展,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必须坚持不懈地推
动思想大解放。重点做到“五破五立”:即破除自我满足的思想、树立创业争先的意识,
始终保持干大事、创大业、争一流的雄心壮志;破除懈怠麻痹的思想、树立持续攻坚的意
识,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地抓好工作推进落实;破除畏难发愁的思想、树立创新进取的意
识,善于用市场的理念、创新的办法、改革的手段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破除封闭保守的
思想、树立开明开放的意识,最大限度聚合各种资源要素为我所用;破除狭隘自私的思想、
树立大局为重的意识,各级各部门包括省直驻莱单位,都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市发展大
局,以坚强的党性、高尚的品格、优良的作风为大局做贡献,在推动全市跨越发展中彰显
价值、树立形象。
二要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推动力。加快转调步伐、提高质量
效益,根本靠人才、靠科技。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往往就能掌控一项顶尖技术,带来一个
创新团队,进而催生一个新兴产业,打造一个经济增长极,这是先进地区发展的一条宝贵
经验。如江苏无锡市近年来大力实施“530”计划、“后530”计划、“无锡千人计划”、
“东方硅谷建设计划” 等人才引进工程,先后有1631个“530”项目、7000多名海归人才
在无锡落地,带动全市光伏、物联网、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
变大, 去年产值突破6000亿元,2015年将达到12000亿元。我省万华集团和东岳集团也都
是靠引进人才,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顶尖企业。要按照“不求所有所在、但求所需
所用”的理念,以更大的力度和魄力抓好人才工作,善于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根本账,
切实加大人才投入,探索人才柔性引进机制,优化人才创业服务,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创
新人才激励方式,舍得拿股、拿房、拿钱、拿地引人才,为全市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要把推进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孕育兴起的宝贵机遇,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以项目为纽带、以人才为支
撑”,落实好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强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健全完善科技金融服务
体系,积极推进产学研紧密型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
密结合,提高全市科技创新能力。
三要充分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培育市场主体,民营经济特别
是中小微企业是最具创新活力的市场主体。 据统计,全世界70%的就业、60%的利税、70%
左右的新技术都是由中小微企业创造的;世界上有前途、有影响的大公司,绝大部分都是
由中小微企业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目前我市民营企业达到11907家, 个体工商户达到
25762户,从业人员达到20多万人,全市每万人拥有私营企业94户、居全省第4位,但与先
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各级要把民营经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感情上更尊
重,服务上更贴近,待遇上更公平,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
动力。要积极放宽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全面放宽民营经济的投资领域和
准入条件,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发展。要大力完善扶持政策,健全完善税收奖励、收费
减免、融资扶助、要素配置等政策措施,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要积极搭建载体
平台,加快建设一批孵化园区和专业园区,积极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为民营经济发
展提供平台。作为民营企业,也要讲求诚信、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尽好社会责任,通过
技术创新、管理提升、产业升级、品牌带动等措施,努力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加快做精做优做大做强。
四要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
参与、统贷统还、自求平衡、滚动发展”的平台建设思路,规范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
更好地支撑保障经济发展。要深化城市建设与土地收储制度改革,坚持规划先行,吸引多
方参与,促进连片开发,适度集中安置,加强政策引导,切实让利于民,着力破解“城中
村”改造难题,既把群众安置好,又把土地收储好,提高城市开发建设水平,让有限的资
源创造更大的效益。要深化园区开发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园区开发市
场化运作模式,广泛借助社会资本力量加快建设步伐。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
政审批事项,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力争市政府行政审批事项总量控制在100项以内、垂直
部门控制在10项以内,使我市成为全省市级审批事项最少的市。对于这项工作,中央和省
委、省政府多次提出明确要求,很多地方都进行了积极探索,我们不仅要做,而且要快做,
请光华同志牵头抓好落实。要深化统筹城乡改革,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各类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创新涉农资金整合与使用机制,促进“四化”
同步发展。同时,深入推进文化、教育、卫生、行政管理等领域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
活力。
五、团结协作,奋力开启和谐发展的美好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
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我们要把亲民爱民为民作为
政治责任和根本要求,多做打基础、管根本、利长远的工作,多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谋利益,把莱芜建设成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
一要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牢固树立和不断强化“小市大城
区”、“全域城镇化”的理念,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
水平管理、高效率办事,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改造老城、
拓展新区、生态为先、产城融合、幸福宜居”的思路,提高城市建设和发展水平。城市中
心区要抓好核心片区和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的品位和
形象。 支持莱城区集中优势资源加快北部新城建设, 面向济南打造高位发展平台,建设
“首善之区”。支持钢城区发挥区位、产业、文化等优势,建设莱芜城市副中心,增强对
人口和发展资源要素的吸纳聚集能力。各功能区要按照“突出特色、振兴产业、产城融合、
宜业宜居”的思路,提高开发建设水平,形成组团发展的城市格局。要坚持整体规划、连
片开发,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避免各自为战,提高城市建设的档次水平和综合效益。
要按照“产业立镇、商贸富镇、特色名镇、富民强镇”的思路,推进小城镇建设;要坚持
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迁村并点、合村并居工作,引导农民向城镇和
社区集中。 要大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既要积极推进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
“大配套”建设,又要抓好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小配套”建设,同时要牢固
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加强城乡管理和环境整治,打造优美和谐的城乡环境,
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二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进步的潮流,
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也是倒逼转调、加快发展的动力。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
重视,提出了明确要求。莱芜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境内有大小山头2989个,大小沟
河404条,水库197座,林地面积100万亩,森林覆盖率34.7%,这些资源非常宝贵,一山一
水、一草一木都要细心呵护、精心保护;同时,莱芜又是一个以钢铁、能源为主的重工业
城市,钢铁、电力两个产业占到全市重点企业耗煤量的95%,全市万元GDP能耗是全省平均
水平的3.38倍,万元GDP电耗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1倍,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是全省平均水
平的3.1倍, 空气质量优良率只有63.3%,单位GDP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分别是全
省平均水平的1.9倍和1.8倍,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压力很大。我们一定要以对人民、对
历史、对莱芜发展负责的态度,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
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
过程,大力实施“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四大生态工程,全面提高生态莱芜建设水平。
当前,要在全市集中开展“环保百日攻坚行动”,着力解决一批制约全市科学发展、群众
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确保全市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在生态环保问题上,各级党委、政府
态度要清醒坚定,不能有丝毫含糊,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执法监管,企业要负起社会责任,
全社会要加强监督,形成工作合力。
三要正确处理发展与民生的关系,切实提高群众生活水平。要坚持为民办实事制度,每年
从群众最关心、最盼望、最急需解决的事项入手,确定实施一批民生实事。对今年市委、
市政府确定的为民办的10件实事,要抓好调度推进,确保按时完成,兑现承诺、取信于民。
要按照“搭框架、广覆盖、建机制、提水平”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就业、养老、医疗、
住房等民生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发展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
更好地满足群众公共服务需求;巩固社区建设“百日攻坚”成果,完善社区功能设施,提
高管理服务水平,夯实社会和谐基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扎实做好信访维稳、社会
治安、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工作,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当前特别要高度重
视做好秋冬季节森林防火工作,做到人员、设备和演练到位,确保不发生重大火灾;高度
重视做好钢铁、采煤、化工生产等领域的安全生产和景区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工
作,确保不出问题。
六、再创优势,为推动“四个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一要强化领导保证。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全市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度,探索建立市级领导
联系服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制度,强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市委
办公室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全市各级干部都要增强政治意识和全局意识,做到“脑
中有思路、胸中有全局、眼中有差距、手中有典型”,对市委、市政府做出的决策、确定
的任务、安排的事项,都要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时限、明确流程,确保落实到位。
要改进完善对各区、功能区、镇(街道)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和部门年度实绩考核的办法,
形成干事创业、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二要强化作风保证。要求实、务实、抓落实。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干实事、重实效,沉
心静气谋发展,扑下身子干工作,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弄虚作假、虚
报浮夸,坚决反对只说不干、说多做少。这不仅是政治要求,也反映了部门单位的风气和
干部的道德品质。要苦干、巧干、拼命干。树立“再大的困难也要上、最好的办法就是干”
的理念,强化“今天干再慢也是快、明天干再快也是慢”的效率意识,发扬“一鼓作气”
的长勺精神和“吃苦实干、协作奉献”的龙马精神,以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实劲”推
动工作,以灵活变通、勇于创新的“巧劲”破解难题。要勤政、廉政、树形象。各级干部
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群众纪律和廉政纪律,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
形象。当前,要结合全党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到一线、解难题、
办实事”活动,深入践行“为民、务实、清廉”要求,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各级
要按照习总书记在河北省委常委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要求,高质量开好民主生活会,并及
早做好明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准备工作。
三要强化环境保证。要营造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各级要牢固树立“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
己,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大局,精简审批就是创造环境”的理念,提高服务效率,加强诚信
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着力打造亲商、重商、富商、安商的优良环境。要营造和谐文明的
人文环境。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以“爱我莱芜,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抓好“四德工程”建设,打造“大爱莱芜”品牌,加快公
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支撑力和带动力。要营
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正确的舆
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热点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充分发挥宣传工作鼓
舞人、激励人的作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对市委决策部署及全市重点工作的宣
传引导,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推动“四个发展”上来。
四要强化党建保证。各级要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
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部署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思
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这里特别强调一点,要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
鲜明导向,把转调发展、协作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作为检验干部的试金石,在推动
“四个发展”的实践中识别干部、培养干部、用好干部,对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进行重
奖重用,优先提拔使用;对工作不到位、完不成任务、打不开局面的干部,果断进行调整;
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搞形式主义的干部,坚决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同志们,新形势赋予我们新使命,新起点开启发展新征程。全市上下要团结一心、开拓奋
进,恪尽职守、奋勇争先,全力加快转调发展、协作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推动
莱芜科学发展新跨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8日在莱芜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莱芜市市长 王 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
出意见。
一、2013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
我们迎难而上、负重攻坚、拼搏进取的一年。在中共莱芜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团结
依靠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一二三四五”发展思路,着力抓投
入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优环境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50亿元, 增长10%;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46.76亿元, 增长1.7%,其中税收增长6.1%,税收占比达到81.6%,提高5.4个百分点。扎
实推进“613”工程,着力扶持新兴产业、帮扶困难企业,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5家,
工业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0亿元、 增加值330亿元,分别增长12%和12.5%。大项目建
设和招商引资进展顺利, 新建投资过亿元项目222个,其中过10亿元、20亿元项目分别达
到43个和16个, 151个项目竣工投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0亿元,增长20%。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 进出口总值达到256亿元、24.4亿美元,分别增长12.5%和14.7%;实际
利用外资1.22亿美元,增长4%。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达到738亿元、580亿元,分别
增长2.6%和5.8%。交通银行落户我市,7家企业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济莱协作区启动建设,我市与省科学院、国家开发银行山东分行、齐
鲁证券等多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科技、教育、卫生、旅游等领域合作进一步深化,
济莱城际快客正式开通。莱钢产品改造升级、泰钢轧线节能、九羊优特钢改造等项目竣工
投产,钢铁产业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非钢产业增加值增长17%,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51%。
现代物流、 乡村旅游等新兴服务业繁荣发展,服务业占比提高到35.5%。自主创新能力不
断增强,新增8家省级创新平台,高密度粉末冶金构件制备技术列入国家“863”计划。高
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17.4%, 比年初提高1个百分点。质量强市战略扎实推进,新增7
个省级名牌和著名商标, 建成4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落实节能减排各项措施,万
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7%,顺利完成年度减排目标。国土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我市
荣获“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
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纲要编制完成,北部新城等片区规划
和部分专项规划加快修编。实施140个城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70多亿元,打造了一批新
的城市亮点。文化中心二期、长勺路绿化提升、鲁中矿新社区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鹏泉
东大街、西秀大街、钢都大街等一批城市道路竣工通车。城市污水处理率、天然气普及率、
集中供热率分别达到90%、 73%和55%。双龙山公园、滨河公园、雪野环湖公园一期建成开
放,嘶马河、嬴汶河综合整治加快推进。205国道改造、滨莱高速公路安保项目全面完成,
山西中南部铁路莱芜段线下工程进展顺利。开展“环保百日攻坚行动”,水源地保护、大
汶河整治、扬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南水北调标准。加大城市执
法力度,规范城乡建设秩序,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我们的城市变的更加整洁、更加靓
丽。
农业农村发展步伐加快。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省级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精细菜、黄
烟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新建高标准农田9万亩,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9个。粮食生
产获得丰收,特色畜牧业和现代林业效益稳步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市级以
上龙头企业、 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分别达到104家、1023家和50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不断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和股权化试点进展顺利,产权质押融资初见成效。涉
农资金整合全面启动,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深入推进。 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成
129个标准用电村,实施100个村综合整治,完成1500户农村危房改造和8000户社区住房建
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现全覆盖。镇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镇级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达
到40%,9个镇(街道)过亿元。
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全面推进。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59%,10件实事全部完成。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8980元和11970元, 分别增长9%和10%。落实积极就业政策,新增
城镇就业2.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8万人。居民养老、医疗、低保等保障标准进一
步提高, 住房保障覆盖到低于平均收入水平80%的全部城镇居民和农民工家庭。新教育实
验全面推进,中小学校安工程、爱心厨房工程如期完成,30处公办幼儿园全部竣工。全市
高考再创佳绩。广泛开展便民惠民医疗服务,建立新农合大病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异地就
医即时结算覆盖到全省所有地市。 3所市直医院创建为三级医院。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圆
满完成“十艺节”承办任务,莱芜报业传媒集团、广电传媒集团成立,群众文化繁荣活跃,
《儿行千里》荣获“文华优秀剧目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全
民健身广泛开展,新增城乡健身设施90处。我市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高
度重视养老事业,新建托老所和老年人照料中心21处,全市养老床位达到6200张。社区建
设实现新突破,住宅小区、城中村和企业生活区全部纳入63个社区规划,60个社区完成标
准化改造。“爱我莱芜,共建美好家园”活动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扎实推进,信访维稳、
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双拥共建、人民防空、优抚安置和民兵
预备役工作富有成效,邮政通讯、红十字会、残疾人、慈善事业持续发展,物价、普法、
档案、史志、仲裁、气象、地震、应急管理、无线电工作稳步推进,外事侨务、民族宗教、
港澳和对台事务取得新进步。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按时办
结人大代表议案建议34件、 政协委员提案209件。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
沟通联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着力优化服务,深入开展“干
部作风建设年”和“到一线、解难题、办实事”活动,推行“一窗式”服务、标准化服务
等制度, 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事项由485项削减到97项,成为全
省审批事项最少的市。坚持廉洁从政,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坚决反对享
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推进53个部门“三公”经费公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权
力运行监督和经济责任审计,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各位代表,在形势复杂严峻、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
很不容易。这是市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
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奋力拼搏、扎实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
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积极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
各界人士,向中央、省驻莱单位、驻莱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莱芜发展的同志们、朋
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尽管付出了积极努力,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我
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与年初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经济结构不
够优化,产业发展质量不高,转调推进不快;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效益下滑,财税增
收乏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节能减排压力很大,生态保护修复亟须加强;民生保障
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部分低收入居民生活比较困难;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干部作风需
要进一步提升。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今年是推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我们面临难得的发
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新纪元,省委省政府做出了
推动工作指导重大转变的战略部署,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济莱协作区建设为我们加快发展
拓展了新空间。全市“一二三四五”总体思路清晰明确,项目引进、园区建设等工作不断
取得突破,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干事业的氛围更加浓厚,为我们赶超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虽然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
处使,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奋发图强,就一定能够创造新业绩,再铸新辉煌!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
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
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着力推动工作指导重大转变,把加快发展的立足点切实转到以提
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上来,积极推进转调发展、协作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建设
实力莱芜、活力莱芜、魅力莱芜、生态莱芜、幸福莱芜,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9.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工业增加值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进
出口总值增长6%,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城镇
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
围绕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在政府工作中要遵循以下重要原则:
一要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
进一步凝聚共识,大胆探索,围绕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
用,有序协调推进各项改革,鼓励引导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方式方法创
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二要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总量小、实力弱是莱芜的基本市情,结构不优、质量效益不高是
我们发展的“软肋”。必须坚持走“高端、高质、高效”之路,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引领
战略,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企业培育中牢牢树立质量效益优先的理念,推进结构优化,
加快产业升级,靠转型增实力,向结构要效益,实现更高水平的赶超跨越。
三要更加注重惠民利民。保障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百姓
之心为心,以群众之情为情,关注民需民盼,多解民忧民难,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
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思路,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
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要更加注重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依法规范约束行政行为,切实把改革发展稳
定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构筑保障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建设法治政府、清廉政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公平
正义的光辉普照社会每个角落。
五要更加注重生态环保。良好的环境是生存发展的基础,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
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
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良好生产生活方式。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解决
影响环境的突出问题,坚决抓出一批群众看的见、摸的着、能受益的治理成果,建设天蓝、
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六要更加注重求真务实。完成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必须发扬“务实、扎实、落实”的优
良作风。要在“真”上做文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莱芜所处的发展阶段,因
地制宜,分类指导,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要在“实”上求成效,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
不喊空口号,不搞花架子,雷厉风行,一抓到底,真正创造出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
验的一流业绩。
三、加快转调步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莱芜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发展方式粗放。实现莱芜持续健康
发展的关键在于转方式调结构。要按照市委“1553”的工作部署,抓住我市列入全国资源
型城市发展规划的契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打造莱芜经济“升级版”。
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提升传统产业与壮大新兴产业并重,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有
效扶持政策,加快构建实力强、效益好、消耗低的现代产业体系,挺起莱芜跨越发展的脊
梁。钢铁产业要抓好优化延伸,推动莱钢、泰钢、九羊重大技改项目投产达效,提高钢铁
“两园” 发展水平。非钢产业要着力壮大规模,扩大市场覆盖,力争产业占比提高2个百
分点。新兴产业要加快发展,突出抓好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
息等优势产业, 争取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5%以
上。高新区要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服务业要加快跨越提升,重点扶持现代物
流、文化旅游、通用航空等产业,抓好五矿钢铁物流园、铁路物流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
确保服务业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编制全市旅游发展规划,培育“雪湖人家”等旅游品牌,
打造全省高端乡村旅游目的地。支持雪野旅游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围绕机械制造、线材线缆、化工建材等优势领域,
支持企业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争当行业领军企业。大力培植中小企业,健全创业辅导、
融资担保、人才培训、技术创新等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蓬勃萌发。年内新增中小企业
1600家以上。强化对老企业和困难企业的帮扶,让莱芜“老品牌”重新焕发生机。驻莱大
企业是带动我市发展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实现企地协同
发展。用好用活企业创新发展资金、过桥资金和助保金,抓好企业家队伍建设,保障企业
稳定运行。
提高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水平。建立项目准入制度,更加注重项目质量和效益,着力引进
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项目,严控“两高一剩”项目落地。提高专业招商水平,准确把握
产业发展规律,强化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坚持领导带头招商、联合企业招商,增强招
商实效。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建立覆盖立项、开工、投产全过程的帮扶机制,年内竣工投
产项目达到10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少于400亿元。坚持项目入园、产业集聚,着力抓
好既有园区的完善提升,做好粉末冶金、精细化工、节水灌溉装备等园区规划建设工作。
完善项目考核评价体系,突出投资强度、产出效益、资源占用和财税贡献,建立项目退出
转化机制,严禁弄虚作假,加大奖惩力度,确保考准、考真、考实。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转调发展,必须更加重视创新驱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强化政
府引导,鼓励企业健全研发机构,加大科研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达到2.4%。实施创
新型中小企业培育扶持计划,争取新增规模以上创新型企业50家。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争创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院士工作站和产业技术联盟8家以上。坚持以重点平台、重
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强与高校、院所的交流合作,抓好耐热耐蚀不锈钢等一批科技专项。
大力发展标准经济,增强市场竞争力。发挥人才引领作用,着力引进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依靠“人才红利”推动科学发展。
四、深化改革开放,增创发展新优势
今年是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必须坚决贯彻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实施更加
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进一步破除体制束缚,集聚发展要素,努力推动全市改革开放的创
新实践。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放宽注册资本、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健全促进全
民创业的体制机制, 年内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数量均增长12%以上。引导民营企业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领域。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发展农民股份合作,保障农民财产权利。推进金融领
域改革,建立规范而富有活力的政府投融资机制,完善金融监管服务,支持国有、地方金
融机构做优做强,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和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优化金
融生态环境,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鼓励企业开展直接融资和产权、股权交易,充分利用齐
鲁股权交易中心等多层次资本市场, 争取新增挂牌企业8家以上。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健
全预算执行全过程监控体系,强化财源建设和税收征管,进一步提高“两个占比”。实施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加
快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积极稳妥开展文化、教育、卫生、行政管理等各
项改革,确保善做善成,力争最大综合效益。
扩大对外开放。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区域发展,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
市场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扎实做好进出口工作,发展一批进出口骨干企业,
重点培育农产品、机电、化工等优势出口产品,加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进口力度。优化
外资利用结构,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抓好“无水港”和海关保税
物流中心建设,搭建对外贸易服务平台。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劳务合作和经济
技术交流。创新机制,用市场的手段办好国际航空体育节,进一步提高莱芜的知名度和影
响力。
五、加快济莱协作区建设,实现互促共赢
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是莱芜必须紧紧抓住的重大机遇。要把握先后缓急和注重实效,深
入开展交流对接,促进两市全面融合,努力打造全省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
推动济莱同城发展。积极推进交通、通信、户籍管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五个同城化”,
尽快做成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让群众感受到同城化带来的实惠。做好济莱城际铁路规划
论证,建设济莱快速通道,降低高速公路收费标准,畅通两地人流物流往来。推动两市通
讯并网升级,积极争取区号统一,实现广播电视频道交叉落户。统筹两市户籍管理,逐步
实现户口网上迁移、异地办证和户籍统一,促进人口自由流动。探索两市社会保障关系无
差别转移接续,实现职业资格互认。推动两市资源优化配置,在济南设立莱芜特色农产品
专营店,实现两市旅游年票同城待遇,规划建设济莱区域水网。加强金融、产业领域深度
融合,做好承接转移和延伸配套文章,积极引进金融机构、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深化科
研、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健全推进落实机制。编制济莱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推动两市战略规划和重大
布局统一。完善议事决策制度,建立重大问题协商论证机制。加强两市政府、社会、企业
不同层面的联系合作,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建立两市信息共享机制,
联合做好资金、政策争取工作。
六、抓好城乡建设,推进全域城镇化
按照“小市大城区”、“全域城镇化”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服务均等,构
建新型城乡发展格局,让全市130万人民共享城镇化的舒适与便利。
提高城乡建设水平。围绕健全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实施城市建设“四五六”工程,
集中抓好重点片区改造、水系整治和主要道路建设,有效改善城市面貌。启动高新区综合
体、嬴牟西大街北片区等重点部位开发,加快城中村、厂中村、棚户区改造。实施大汶河、
孝义河、嘶马河等综合治理,打造城市水系景观。完善各组团之间的路网规划,建设汶源
大街中段、胜利路中段等一批城市道路,加快城区铁路电气化改造和货场外迁。启动青兰
高速、滨莱高速、京沪高速莱芜段新建改造项目,完成山西中南部铁路客货站建设。加强
市政管网维护管理, 做到“灯要亮、气要通、暖要热”。继续抓好100个村综合整治和农
村危房改造工作。高度重视环境整治,城区重点抓好违规建设、户外广告和交通秩序治理;
农村重点抓好垃圾清运、畜禽养殖净化和药肥规范使用,实现村美与民富、产业与生态的
和谐统一。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互融、产业互动、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基地建设,抓好姜、
蒜、黑猪等特色品牌培育,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工商资
本到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新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120家,完成土地流转面积2.5万亩。
稳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引导各镇(街道)立足自身优势,培植当家产业,做强
产业支撑。抓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
口市民化。
七、加强环境保护,发展生态文明
坚持环保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统筹,严格环境准入,加强环保执法,着力提升环境质量,实
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协调推进。
积极推进减排治污。严格新上项目环评、能评审查,关停重点污染行业落后产能,做到不
欠新账,多还旧账。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和城市扬尘整
治,年内完成钢厂、电厂等企业脱硫脱硝和除尘改造。实施燃煤总量控制,推进煤炭清洁
利用,加快淘汰供暖和工业燃煤小锅炉。明确黄标车禁行区域,逐步淘汰黄标车。争取全
市空气质量比2010年改善10%以上。 加强水污染防治,进一步完善老城区污水配套管网,
新建改造钢城、 农高区等4处污水处理厂,扩大中水回用规模。强化环保执法,严惩环境
违法行为。实施环保“一岗双责”制度,做到管行业、管业务、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
实现齐抓共管,同促共进。
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坚持集约节约发展、有序有度开发,明确全市国土功能分区,做到该
优化的优化,该保护的保护,该禁止的禁止,为持续发展留足生态空间。实施水系绿化、
荒山绿化等重点工程,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全市新增造林5万亩以上。提升城市绿化水平,
突出工业企业、 工业园区和城市裸露地块的绿化,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抓好水源地
保护,加强对水土流失区域、破损山体的治理修复。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损害责
任追究制度,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家园。
八、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和谐社会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民生保障体系,
有效创新社会治理,让广大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既严格执行民生政策,做好“规定动作”,又结合莱芜实际和群众需
求,做好“自选动作”。今年要办好10件民生实事:①加快“气化莱芜”建设,实现镇镇
通天然气。②实行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③实施幸福养老工程。新建30所城
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0所农村幸福院,建设养老床位2540张,为全市80周岁以上低保老
人发放高龄津贴,为城市贫困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让全市老人安享晚年。④实施校车
村村通工程。 ⑤开展儿童免费康复行动。对6岁以下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为全市适
龄儿童实施窝沟封闭预防龋齿。⑥建设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广泛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培训。
⑦实施文体惠民工程。 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开展千村(企业)文艺演出活动。新建
178处基层健身场所,抓好200个村健身器材更新。⑧开展城区便民市场规范改造。⑨健全
环保网格化监管体系,新建一批水质、大气监测站,规划建设汶河生态湿地。⑩加快农产
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产销衔接和农民增收。同时,继续做好其他民生工作。整合城乡居
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320元以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月70元。
开工建设5100套保障性住房, 落实560户城市低收入家庭租购房补贴。为群众办实事、办
好事,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必须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完成。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进农村校舍标准化建设,完成38所学校建设任
务,建立中小学、公办幼儿园教师补充机制,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实施“居民健康促进工
程”,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推行社区首诊制,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便利的医疗服
务。完成市医院扩建主要安装工程。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抓好第23届省运会备战参赛工作。做好第三次经济普查。深化城乡文明统筹共建,提高市
民文明素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开展社区管理服务提升活动,推进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做到基本
社会事务向社区转移,把服务窗口搬到群众家门口。稳妥做好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
工作。理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加强监管能力、检验检测能力和信息化建设,抓好重点领
域专项整治,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建立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合法权益保障机制,严肃查处侵
害群众利益行为。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企业主体责任,扎实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
改,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深化平安莱芜建
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推进普法依法治理,积极开展法律援助。
扎实做好信访工作,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九、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
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加强施政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
要求,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赢得
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紧密结合推进“四个发展”的重大问题,潜心
研究,用心落实,把握工作规律,明确目标方向,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能力、动员组织能力
和驾驭复杂矛盾能力。进一步提升思想境界,增强创优争先意识,紧盯一流标准,把各项
工作放在全国全省大局中谋划定位,力争每项工作都能够出亮点、出精品。完善工作执行
体系,加强绩效管理,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责任追究,确保每项工作都有部署、有检查、
有反馈、有结果,有效提高政府执行力。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严格按法定权限和
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
督,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全面加强政府各领域、
各环节的制度建设,严格按制度办事、按规矩办事,切实规范政务运行。支持中央、省驻
莱单位依法开展工作。深化政务公开,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市长公开电话、政务微博等平
台,发布政务信息,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搭建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健全改进作风的常态化机制,坚决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
义和奢靡之风,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树立求真务实之风,大力
精简会议文件,切实减少事务性活动,真正把心思用在谋发展、促增长上,把功夫下在出
实招、办实事上。大兴为民服务之风,把更好服务群众、服务企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
标,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把创优环境作为一项“永
不竣工的工程”,巩固审批制度改革成果,放掉该放的权,尽到该尽的责,管好该管的事,
努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之风,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
对浪费的各项规定,全面落实经费管理、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等制度,集中有
限的财力用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做到政府过“紧日子”,群众过“好日子”。
强化反腐倡廉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反腐倡廉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
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要岗位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推
进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土资源交易等行为。加
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类违纪
违法案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切实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不断
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各位代表!莱芜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赋予重托,实干成就梦想。让我们在中共
莱芜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坚定的目标凝心聚力,以饱满的干劲砥砺进取,以高昂的斗志
克难弘毅,坚韧不拔,团结拼搏,干事创业,为实现莱芜科学发展新跨越、率先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