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5&rec=160&run=13

【防灾减灾】 气象工作政府化。市政府先后印发《莱芜市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管理规定》
《莱芜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关于建立莱芜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
等5个文件, 并将“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传播工作”纳入市经信委、市教育
局、市公安局等14个部门年度考核,有效推动和规范全市防灾减灾工作。
部门合作。市气象局与公安交警、环保、国土资源、水利、安监、社科联等加强合作,拓
展业务服务面。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和山洪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
在全省总结交流会议上发言。
基本业务。 地面、酸雨和农气观测业务错情率均为0.0‰,报表合格率100%;自动站数据
可用率达100%;在24~72小时预报质量评比中,一般性降水预报全省第一位、晴雨预报全
省第二位、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预报皆为第三位,全省预报业务质量总评第二位。

【业务体系建设】 业务基础建设。成立技术装备与信息网络保障中心;天气雷达站选址
及前期工作全面展开;新建自动雨量站2个、区域观测站1个;完成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
探测环境评估工作;建成国家级新型自动气象站;完成全局网络综合布线改造;完成地面
气象观测业务调整切换。更新决策气象服务对象电话号码数据库;提升气象影视主持人形
象;完成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地市级系统安装。
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做好春播春种、三夏、秋收秋种等关键时节的气象服务,发
布为农气象服务材料123期; 建立与烟草部门的科研合作机制;加强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
和气象信息员队伍的管理、考核。
科研与创新能力。 发表科技论文7篇,其中核心期刊1篇;验收自立课题5项,省局级在研
课题2项,申报省局下达课题1项,申报自立课题8项,自主开发的6项业务软件得到推广应
用。
人才队伍支撑能力。新自聘工程师、高工或职称等级晋升12人;进一步规范编外用工管理;
出台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办法及科研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实行人才动态管理;完成莱
芜市气象学会换届选举工作,为科研开发、人才成长提供新的平台。

【专业气象服务】 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电厂、煤矿、铁矿、驻地二炮部队等签订
专业气象服务协议;加强与大型企业的合作,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受到省防指和省
人影工作领导小组表彰。防雷减灾服务。分类开展防雷服务,为新建企业开辟绿色通道;
对重点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对大型企业和在建大项目进行雷电灾害预警预报服务;
对远离城区的建设项目实行预约上门服务。莱钢、华能莱芜电厂扩建项目、恒大房地产防
雷减灾工作实现突破。

【气象事业发展】 气象行政管理。对违法发布天气预报和防雷安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气象审批项目实行一次性告知,一次性收费,一个窗口对外,及时办结率达100%。行政审
批、技术服务实现零投诉。规范执法,连续两年被市政府办公室评为行政执法案卷优秀单
位。 气象科普宣传。加大中国气象报、CMA网站和地方媒体宣传力度。接受新闻媒体采访
百余次, 播放电视气象新闻或专题片6次(期),播放自制科普片11部,组织社会各界参
观气象现代化建设活动10余次,接待参观2000余人。内部管理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60多
项管理制度、规定;实行绩效月度考核制度和工作月例会制度;完成建设项目、物品采购
招标17项,规范了工程项目和大宗物资采购行为。

【公共气象服务】 全年共向组织向市委、市政府等部门提供决策服务材料300多期,发布
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45次,通过决策气象服务短信平台发送决策和专题气象服务信息
165条16万余人次,启动全网发布1次,重大气象灾害(暴雨)预警防御Ⅲ级应急响应1次,
及时开展森林防火预报预警,充分发挥气象在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为领导决策防
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重要天气过程服务。1月出现的近14年来最低气温天气、全年出现的50多天雾霾天气、5月
出现的大到暴雨天气及汛期出现的3次大范围暴雨、9次局地暴雨、持续高温天气,市气象
局均提前开展全方位的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并启动一次全网发布机制和重大气
象灾害(暴雨)Ⅲ级应急响应。
重大活动及节假日气象服务。对2013“雪野湖杯”全国OP帆船冠军赛、全国青少年帆板锦
标赛、全国大帆船邀请赛、2013全国直升机锦标赛暨中国国际航空运动器材装备展览会提
供气象服务。主动服务2013年的市政协、市人大两会及高考、中考,及时发布春节、清明
节、五一、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要节假日气象预报,并准确预报春节期间的低温
天气。
为农气象服务。做好春播春种、三夏、秋收秋种等关键农时节的气象服务,重点做好雷电、
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和暴雨、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服务。建
立与烟草生产基地的科研合作机制,为特色种植提供个性化服务。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管理、考核;加强
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举办气象信息员培训班,开展气象信息员问卷调查,进一步提高气
象为农服务能力。

【气象科技服务】 做好民生气象服务。推进专业气象服务向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和
精细化发展,签订专业气象服务协议,内容涉及电厂、煤矿、铁矿、易燃易爆场所化工厂
等;利用自由栏目《气象视界》与《谈天说地》,自制有关气候、防雷知识、科普知识、
二十四节气等专题片11部,在市气象局门户网站播出。巩固与大型企业的合作关系,全年
为莱钢集团、烟草基地等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10余次,有效缓解旱情、改善生态环境。
做好防雷减灾气象服务。防雷工作建立起分类一站式服务模式,为全市大项目建设服务。
为新建企业开辟绿色通道,以便捷规范、廉洁高效、服务优质的形式为企业进行服务;对
重点龙头企业,深入开展调研活动,找准优质服务的切入点与重点;为大型企业和在建大
项目,进行灾害性天气(大风、强降雨、雷电等)预警预报专项服务;对距离城区较远的
乡镇企、事业单位建设项目,实行防雷工作预约上门服务制度,简化服务程序。分类一站
式服务模式,使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业先后受益。

【气象法制建设】 气象行政管理。严格执法,行政审批标准化。组织气象行政执法队伍,
全年共执法3次, 重点对违法发布天气预报、警报信息及防雷综合治理、民爆行业防雷工
作监督检查; 将气象审批项目压缩为2项,推进办理事项“提速、提质、提效”;推进气
象行政审批标准化,实行一次性告知,一次性收费,一个窗口对外,及时办理率达100%,
行政审批、技术服务实现零投诉。
气象宣传。突出当地主流媒体宣传力度,通过与市社科联、莱芜在线、莱芜电视台、莱芜
日报社等联合, 开展多种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全年参与电视台录制防雷减灾专题片2期,
在市气象局门户网站播放自制气象科普知识片11部, 召开天气预报新闻发布会5次,接受
新闻媒体采访百余次, 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5次,出动流动宣传车20多次,组织参观活动
10余次,接待参观者2000多人。

【气候影响评价】 1.气候概况。2013年,莱芜年平均气温13.7℃,比常年平均偏高0.4℃;
年降水量682.7毫米, 比常年平均偏少12.6毫米,年日照总时数2329.8小时,比常年平均
偏多20.5小时;年极端最高气温36.1℃,年极端最低气温-15.4℃,终霜日期4月20日,初
霜日期10月16日, 无霜期177天。7月28日、29日全市出现2次强降水过程,造成部分乡镇
受灾,总体属气象灾害偏少年份。
2. 主要气象要素及特点。气温。2013年年平均气温13.7℃,比常年平均偏高0.4℃,年极
端最高气温36.1℃,出现在8月11日;年极端最低气温-15.4℃,出现在1月4日;从各月平
均气温与常年比较情况看, 由于冬春季多冷空气活动,1月、4月、6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
低;秋冬季强冷空气影响较少,7月—12月月平均气温都比常年偏高,其中8月平均气温达
28.1℃,比常年偏高2.9℃,是1957年莱芜市有气象记录以来8月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
全市各乡镇年平均气温与地形关系密切,平原高,山区低,凤城街道年平均气温最高,为
14.5℃,房干年平均气温最低,为10.7℃。
降水量。 2013年年降水量682.7毫米,比常年平均偏少12.6毫米,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匀。春季降水量为95.6毫米,比常年偏少1.3毫米;夏季降水量为522.6毫米,比常年偏多
62.1毫米; 秋季降水量为42.5毫米,比常年偏少72.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降水量
373.8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3.8%。从各月降水情况看,除1月、2月、5月、7月、11月
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外,其他时段均比常年偏少。
全市降水量北部多、南部少,房干年降水量最多为998.1毫米,高庄年降水量最少为524.9
毫米。
日照时数。 2013年日照总时数2329.8小时,比常年平均偏多20.5小时。其中2月、5月—7
月、9月比常年偏少,其他时间均比常年偏多。2月多雾霾天气,部分时段日照严重不足,
对设施农业生产不利。
干旱监测。2013年冬季多雨雪天气,积雪长时间维持,墒情适宜,全市无旱情,对春季小
麦返青较为有利。春季莱芜大部分时间墒情适宜,由于冬季降水偏多,春季气温持续偏低,
3月土壤墒情适宜,无旱情;4月中旬后部分地段墒情下降很快,但是大部分地段及时进行
灌溉, 全市无旱情;进入5月后,莱芜降水偏少,气温偏高,但全市无旱情。夏季大部分
时间土壤墒情适宜。 6月墒情适宜,全市无旱情;7月随着雨季的开始,降水逐渐增多,7
月中旬降水异常偏多,出现连阴雨天气,光照不足,不利于作物生长。尤其是11日—16日、
18日—20日、28日—30日的降雨,造成部分低洼地段排水不畅,出现田间积水,农田涝渍
严重, 对处于苗期的夏玉米、大豆等极为不利;8月降水偏少,墒情适宜,日照充足,多
高温、 晴热天气,有利于秋作物产量的形成和干物质的积累。秋季莱芜降水偏少,9月—
10月几乎无有效降水,大部分时间土壤表墒偏差,大部分地段小麦造墒播种,部分地段小
麦出现缺垄断苗,苗情偏差。11月降水偏多,土壤墒情适宜,全市无旱情。
3.主要气候事件及影响。2013年莱芜出现低温、局地强降水、持续霾、高温等气候事件。
冬季气温偏低,持续时间较长。2013年冬季共出现≤-10.0℃的低温天气6次,其中1月4次,
2月2次。 极端最低气温为-15.4℃,出现在1月4日,受冷空气影响,1月上、中旬,2月上
旬、中旬平均气温持续偏低,1月2日—5日连续4天出现低温天气,影响温室大棚的保温,
部分时段日照不足,影响大棚蔬菜的生长,使大棚蔬菜生产成本投入增加,价格上涨。冬
季共发布4期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指导菜农做好不利性天气的应对。
年初多降雪天气, 道路结冰长时间维持。2013年年初多降雪天气,2月3日—5日出现连续
降雪, 积雪和道路结冰长时间维持,给紧张的春运和春节前人们的出行带来一定困难,2
月11日夜间再次出现降雪,给节日期间人们的出行带来一定影响。
多雾霾天气,部分时段日照不足。2013年多霾天气,全年出现霾126天。1月12日—15日、
1月22日—24日、1月29日—31日、12月2日—9日、12月14日—26日,受弱冷空气和地面均
压场影响,全市出现大范围霾。受持续霾天气的影响,污染物浓度不断上升,空气污染较
为严重,同时给交通运输、市民出行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影响,引起社会公众的广
泛关注。而且持续的霾、阴雨天气使温室大棚内光照不足,气温和地温下降,高湿低温的
小气候环境导致部分喜温类设施蔬菜生长缓慢,影响产量和品质。
7月降水明显偏多, 部分乡镇受灾。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降水量达373.8毫米,占全
年总降水量的53.8%, 7月28日、29日全市出现2次强降水过程,造成部分乡镇受灾。受西
风槽和地面冷锋影响,7月28日6时左右,莱芜出现强降雨天气,并伴有雷电、大风等灾害
性天气,全市平均降水量39.3毫米,市区降水量58.0毫米,区域站最大降水量达到68.3毫
米,区域站公家庄水库极大风速19.1米/秒(8级)。此次强降雨过程,造成莱城区、钢城
区、 雪野旅游区、泰钢工业园4个区的12个乡镇(街道)受灾。据市民政局统计,全市受
灾人口1.12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060.1公顷,成灾面积945.2公
顷;倒塌房屋6间,损坏房屋310间;直接经济损失1321.1万元,其中农业损失858.6万元。
受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和高空槽影响,7月29日13时至30日8时,莱芜再次出现
强降雨天气过程,并伴有雷电、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全市平均降雨量58.0毫米,区域站艾
山降雨量最大为85.9毫米,杨家横水库区域站最大风速23.8米/秒(9级)。此次强降雨过
程,造成莱城区、钢城区、经济开发区3个区16个乡镇受灾,全市受灾人口3.9万人,紧急
转移安置人口5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401.2公顷,成灾面积2778.2公顷;倒塌房屋67间,
损坏房屋198间;直接经济损失4856.35万元,其中农业损失4045.8万元。
连阴雨。7月中旬,莱芜降水异常偏多,旬内出现9天降雨,11日—16日、18日—20日出现
连阴雨天气,造成部分地段积水严重,伴随着高温、寡照,影响玉米、大豆等秋作物的生
长。
8月平均气温创历史极值。受稳定少动的副热带高压影响,莱芜8月持续维持高温晴热天气,
其中8月上、中旬平均气温分别达29.1℃、29.2℃,比常年偏高2.7℃、4.0℃。月内出现3
天≥35.0℃的高温天气,从上旬末到月底,日最高气温维持在32℃~35℃,11日、15日最
高气温分别到达36.1℃和36.0℃,且降雨少,光照强烈,体感温度较高,使人感觉炎热难
耐。 8月平均气温达28.1℃,比常年偏高2.9℃,是1957年莱芜有气象记录以来8月平均气
温最高的一年。
夏末秋初少雨, 气象干旱持续。8月—10月降水量84.8毫米,比常年偏少67.6%,其中9月
—10月几乎无有效降水, 气象干旱持续,9月底—10月中旬,正值全市秋收秋种的关键时
期,其间基本无降水,多晴好天气,土壤表墒下降较快,小麦播种受到一定影响,大部分
地段小麦造墒播种,水浇条件差的麦田出现缺垄断苗,全市小麦苗情差距较大。
4.气候对各行业的影响。气候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越冬前。2012年秋种期间全市天气比较
好,各地土壤墒情适宜,为秋种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秋种工作进展顺利,小麦播种适时
集中。自播种以后,降水偏多,各地农田墒情较好,小麦生长较快,群体较足,进入11月
后,气温较常年偏低,有利于小麦进行抗寒锻炼,加之期间光照充足,对小麦冬前营养物
质的储存有利,冬前气象条件适宜,为小麦安全越冬打下良好的基础。越冬期。12月18日
前后, 全市小麦陆续进入越冬期,基本停止生长,从11月28日全市墒情普查和12月8日固
定地段测墒情况看,全市麦田墒情适宜,越冬前墒情普遍较好,有利于安全越冬,小麦越
冬期间,降水充足,积雪长时间维持,越冬期无冻害出现,冬季丰沛的降水,为返青期生
长打下基础。返青至拔节期。3月5日前后全市小麦进入返青期,较常年偏晚。小麦返青后,
全市气温持续偏低,大部分时段光照充足,墒情适宜,有利于春季分蘖,大部分地段苗情
较好, 生长健壮。根据3月28日观测情况看,苗情总体较好,一、二类苗面积比上年明显
提高。 4月10日前后全市小麦陆续进入拔节期,小麦拔节后,气温偏低、土壤墒情适宜,
有利于幼穗分化,对小麦孕穗较为有利,延长了小穗分化时间,有利于提高成穗率和形成
大穗。拔节至抽穗期。小麦拔节后,全市气温持续偏低,降水偏少,土壤墒情适宜,大部
分时段日照充足,有利于小麦的春季营养生长,延长了幼穗分化时间,有利于形成大穗。
4月中旬末的冷空气无明显的不利影响,从5月8日观测情况看,小麦抽穗较好,小穗较多,
总体苗情比常年偏好, 一类苗面积比上年同期增多。抽穗至成熟期。全市小麦于5月上旬
进入抽穗期,6月上旬开始进入成熟期,中旬进入收割期。5月大部时段天气晴好,气温回
升较快,有利于小麦抽穗开花及灌浆。小麦抽穗后,气温偏高,土壤墒情适宜,昼夜温差
大, 有利于小麦的灌浆成熟。6月上旬气温偏低,光照充足,降水偏少,土壤墒情适宜,
有利于小麦干物质的积累和成熟。 6月13日后,全市小麦先后进入收获大流,麦收期间天
气晴好,收获期集中,小麦收晒顺利,至20日全市麦收工作结束。
气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冬春季降水偏多,有效补充了地下水源,
作物生长较好,植被覆盖度高;夏季降水偏多,有效补充了地下水和水库蓄水;秋季以后
降水明显偏少,长时间持续无降水,空气干燥,火险等级高,不利于森林防火。2013年全
年无大范围的灾害性天气发生,气候对生态环境无不利影响。
气候对重大社会活动的影响。 气候对春运的影响。2013年春运从1月26日开始至3月6日结
束。年初莱芜出现的降雪、低温等灾害天气,导致部分时段出现不同程度的道路结冰,而
且积雪和道路结冰长时间维持,给春运带来一定影响,同时春运期间持续的雾霾天气,也
给春运带来一定压力。气候对春耕春播的影响。2013年春耕春播期间,莱芜天气变化平稳,
气温适宜,无明显的灾害性天气,给气象服务工作带来一定便利,共发布春耕春播气象服
务专报4期、 春播适宜期预报1期、农业气象服务旬报2期,主要为政府决策做好服务,专
报及时通过市政府信息网发给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和涉农有关单位,同时通过气象局网
站、12121语音信箱为社会公众做好服务。
(周祥祥 王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