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5&rec=105&run=13

【概况】 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6家,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21家,过
10亿元的18家,过30亿元的企业9家,过100亿元的3家。全市纳税过200万元的企业218家,
其中过5000万元的17家。按隶属关系分,有省属及以上企业8家,地方企业478家。

【主要特点】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486家,新增165家,较年
初净增147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29.45亿元,增长12.54%,增速快于全省1.2
个百分点, 增速列全省第7位;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48.9亿元, 增长14.56%。实现利税
64.4亿元、 利润总额3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0%和412.5%。其中,钢铁行业完成增加值
161.1亿元,增长9.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0.6亿元,增长10.5%;机械装备制造业完成
增加值47.7亿元, 增长20.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8.9亿元,增长29.2%;采掘行业完成
增加值39.9亿元,增长21.6%;化工、建材、食品等重点行业稳步增长。
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市共完成技改投资170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65个重点技改项目
完成投资140亿元, 占年度计划的103%;泰钢的现代炉卷轧线高效节能技术改造、盛德泰
20万吨姜茶加工产业化等36个项目竣工投产。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13年,全市非钢产业增加值增长17%,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51%,提
高3.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0.9%,占工业的比重提高到17.4%,比年初提高1
个百分点。
发展活力和后劲显著增强。 全市在建过亿元大项目425个,其中过10亿元大项目89个,有
151个项目竣工投产,完成投资462亿元。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3年新培育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总数达到37家;新培育
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 总数达到61家。全市共完成技术创新项目160项,超额完成
全年目标任务;新产品销售比率达到28.5%,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产学研联合步伐加快,
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部与北大、清华、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品牌建
设力度加大, 全市中国驰名商标5个(生态洁、泰丰、顺香斋、科虹、振泰),省级名牌
31个,省著名商标29个。
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2013年全市共有电子信息制造企业35家,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利
税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和14%。过亿元企业3家,分别是力创科技、朗进科技、金鼎
电子。
济莱协作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
截至2013年底,统一电话区号申请正式上报国家工信部电信管理局;积极与济南重汽、青
年汽车、济钢等企业搞配套合作,推进莱芜市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能源、化工、建
材等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
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 2013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7%以上,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目
标。淘汰连云水泥、鲁能水泥4条立窑生产线,完成国家淘汰计划。

【主要措施】 实施运行保障工程,促进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强化运行调度。加强对工业
经济运行分析,实施由分管市长为总召集人,市直有关部门、各区、重点企业负责人为成
员的每月一次市工业运行联席会议制度。会前,经信委先到企业调研,掌握需要解决的问
题,再提交到会议进行研究解决,提高会议质量和实效。做好对40户重点企业月调度季分
析,坚持对17户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用工、用电、纳税等情况月监测综合分析制
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预测预警。加强分类指导。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成长潜力、
生产经营等情况进行分门别类,强化引导和支持。重点培强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
一定规模、成长性强、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优势企业;帮扶一批有一定竞争力、管理
比较好,因市场因素,碰到暂时困难的困难企业;盘活一批产品档次偏低、效益较差、经
营困难、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通过招商引资、优势嫁接、兼并重组,使企业获得重生;扶
持一批投产或在建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工业项目,促其尽快投产达效,成为工业经济新的
增长点。强化政策保障。加大对煤电油运等要素供应,全力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为鼓
励引导企业节日生产,研究制定《关于对重要节假日期间坚持正常生产工业企业用电实行
补贴奖励的暂行办法》,共落实奖励用电补贴200.5万元。
实施企业成长工程, 努力培植企业做大做强。把推进“613”工程作为企业培植壮大的重
要抓手,加强领导,出台政策,强化支持,落实责任,全力推进。完善政策。以市政府办
公室名义印发《关于推进“613” 工程提速、实现“工业冲2000亿”目标的实施意见》,
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夯实工作措施,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取得明显
成效。自上年以来,共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2家,规上企业总数达到420家。加强督促
检查。围绕完成“613”工程目标,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区、各功能区,并落实工作责任,
建立月调度、 季分析、半年通报,年度考核的机制;印发“613”工程简报,把年终考核
情况与有关单位实绩考核相挂钩。 落实奖励措施。设立“613”工程企业发展奖,对新纳
入规模以上企业奖励5万元, 对首次销售收入过30亿元、100亿元、500亿元的企业分别奖
励10万元、30万元和50万元。
实施工业技改拉动工程,全力服务工业大项目建设。把工业技改投资作为工业转型发展的
内生动力,强化服务,全力推进。加快重点技改项目建设。抓好面上工业技改项目,筛选
确定65个重点技改项目,计划总投资377亿元,其中当年计划投资137亿元,全部投产达产
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52亿元,利税130亿元。实行委负责人和科室包扶技改项目办法,
促其快建设,早达产、见效。抓好对上争取工作。围绕工业技改、节能降耗、两化融合等
重点领域,第一时间掌握信息,主动帮助企业筛选、凝练、提报项目,跑济进京,盯住靠
上,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和省政策资金扶持。加强对工业大项目后续服务。协调解决项目
投产后存在的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等制约因素,促进项目尽快投产达效。
实施创新提升工程,着力提高工业企业提质增效能力。技术创新。积极加快企业“三中心
(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三站(院士、博士、研究生科研工
作站)”建设。2013年共争取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推进产
学研联合,依托泰钢集团、朗进科技等企业,搭建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金融机构网上
合作的快捷通道。管理创新。指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
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企业实施项目化管理,促进全市重点企业,质量
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市场营销模式不断创新,市场开拓能力明显增强,企业管理水平全面
提升,以有效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益。开拓市场。充分利用好国内外各类会展平台,鼓励并
组织企业参加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产品展示、推介、洽谈等活动。参加“好品山东”
活动,通过“好品山东”营销网展示莱芜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加大企业与网商平台的
对接力度,引导企业发展网上营销、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
实施节能降耗推进工程,着力构建节约型产业体系。节能管理。认真落实《莱芜市“十二
五”期间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方案》《节能监察工作实施方案》,对2013年节能目标任务分
解落实,市政府与各区、功能区及重点用能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开展“2013年节能宣传
周”活动,组织莱钢集团、莱城电厂等18家重点用能企业参加节能法制专题培训班学习。
开展4次专项节能监察活动。 节能项目建设。实施17个重大节能技术产业化项目,其中节
能核心技术项目11个, 节能技改项目6个。完成23户低碳行动企业能源审计报告和2013年
节能规划的汇总整理工作。发展循环经济。全市综合利用企业达到25家,动员30家企业自
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指导莱钢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开展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方案通过
省专家组评审。
实施企业帮扶工程,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政策支持。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安排,
经过调研、分析、同15个部门座谈对接,起草《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市政府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工业企业创新发展, 其中5000万元用于支持企业创新
发展、技术改造、创新平台建设、企业家培育、节能降耗等;5000万元用于帮助企业办理
土地使用证、房产证及融资。年内,该《意见》经市政府印发。调查研究。围绕工业发展
热点难点问题, 深入调研, 积极为领导当好参谋助手。形成《关于工业用电量的分析》
《关于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和建议》 等一系列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其中被领导批示5
篇, 纳入市委、市政府决策3篇。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根据企业反映较为突出的资金瓶颈
问题,联合银监局等金融机构就企业技改项目、流动资金需求及装备制造企业资金需求进
行调研摸排,把项目和企业推荐给银行,取得良好效果。积极开展“金融进企业”活动,
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支持企业上市融资、股权转让、合资合作,解决融资难题。优化企业
发展环境。落实好市级领导联系推进重点企业(项目)制度和驻企“督导联络员制度”,
发挥市级领导、 有关部门和600多名派驻企业联络员的作用,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实
行委行政事项“零审批”,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发展创造优良环境。
(纪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