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4&rec=90&run=13

【财政收支】2012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采取建立涉税信息平台、财税收入联合检
查、发展总部经济等有效措施,紧抓增收节支不放松,财政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全年全
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2.02亿元,增长7.1%。全市财政支出完成66.73亿元,增长12.66%。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9亿元,公共安全支出3.02亿元,教育支出17.21亿元,科技
支出1.74亿元,文化体育传媒支出0.67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94亿元,医疗卫生
支出4.59亿元,环境支出1.69亿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37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6.74
亿元,交通运输支出2.48亿元,工商金融事务支出5.34亿元,其他支出4.01亿元。按现
行财政体制算账,2012年结余6万元,滚存结余476万元,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支持经济科学发展】面对经济下行、增速趋缓、需求不足等多重压力,各级财政
部门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分析经济形势,全力服务经济科学跨越发展。加
大投入力度。深入研究近年来出台的优惠政策,运用贴息、担保等手段,放大财政资金
乘数效应,建立扶持企业项目库,全年对企业的各类投入达20.68亿元,比上年增长30%;
设立镇域经济发展奖励、中小企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旅游发展等专项资金,加强相
关资金整合,以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全力推进
“613” 工程,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集约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融资方式。设立银
行业金融机构考核奖励资金500万元, 深入推进“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扩
大信贷规模;市级设立助保金贷款政府风险补偿金2000万元,支持市投资公司推行助保
金贷款制度, 为24家企业发放贷款1.8亿元;市农投公司争取农发行贷款2.35亿元,加
快“增减挂钩”项目建设,增加建设用地指标1500亩。争取上级扶持。深入研究中央、
省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新政策新动向,结合产业特点,突出抓好地
方政府债券、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财政困难县、县级基本财力保障、省级示范镇等扶持政
策争取工作,努力在资金分配、项目安排上给予更大扶持。全年共争取上级资金20.4亿
元, 比上年增长15.7%。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持泰钢不锈钢产业
园、钢铁精深加工园区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严格落实取消水利工程占用补偿费等
8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 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1712万元;设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
项资金500万元,建立人才引进培养长效机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源综合利用、
节能减排等税收优惠政策,按规定落实到项目,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足额安排招商引资
各项资金3600万元,落实扶持政策,推动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深入开展。

【支持“三农”发展】各级财政部门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科技保发展、强生
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的要求,完善以财政资金为先导的投入机制,全年共投入支
农资金10.16亿元,增长19%,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实施重点河道治理、土地整理、生态绿化等工程,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落实支持农
业产业化、扶贫开发、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等政策,及时兑付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
等惠农补贴9988万元,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落实科教兴农政策。开展农民技术培
训,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农业病虫害疫情防治体系,提高了
农业科技含量,莱芜市成为全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获省财政补助2000万元。
促进农村繁荣。 争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道路建设补助资金1.2亿元, 市区安排
1400万元,加快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争取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
议奖补资金3500万元,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推动了农村各项事
业协调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 各级财政部门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支持
“幸福莱芜”建设,全年全市民生投入达39.27亿元,增长13.6%,保证了各项民生政策
落实。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就业培训补助标准,将所有有培训愿望的人员纳入免
费培训范围,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园和孵化基地建设,促进
了各类人员就业。加大城乡教育投入。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资助救助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发展,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为
24.2%, 完成了省确定的目标任务。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将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和城
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 统一缴费基数和发放标准,连续8年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
老金,完善失业金动态增长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落实城乡住
房保障政策,已竣工企业保障性住房和城市棚户区改造7105户,完成农村低保户、贫困
残疾人危房改造806户, 补助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1449户,各项住房保障任务顺利
完成。推进卫生事业发展。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均
筹资标准提高到240元, 建立新农合住院统筹基金总额预付和医疗保险待遇动态调整机
制,让群众享受更高标准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大社会救助力度。落实失地农民、优
抚对象救助政策,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实施残疾人“阳光家园”计划,
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对援疆、援藏等支出都按规定给予了保障。

【财政改革创新】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对各项资金“管精、管细、管严、管实”的要
求,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加强绩效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税政管理。建立涉税信息
平台, 26个涉税部门按月提报涉税信息,按月汇总全市纳税前400名企业情况,按季分
析纳税前100名企业情况, 税务部门利用涉税信息平台进一步加大税收征收管理力度;
开展财税收入联合检查,市级重点检查企业70家,进一步规范财经秩序;开展城镇土地
使用税税源普查,抓好税款清缴,促进税收增长。深入推进预算改革。完善综合零基预
算办法,建立预算执行监控系统,强化预算执行主体责任;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推
动财政会计集中核算转轨,清理整顿财政专户,增强预算执行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加快
推进市级预算单位公务卡制度改革, 将差旅费等7项支出列入强制消费目录;指导各区
测算区镇财力,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科学制定体制调整方案,适当加大镇级增收分成
比例,完成增幅目标超收部分镇全额留用,镇域财政实力显著提升。加强政府投资管理。
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凡使用政府性资金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评审论证,未经
评审一律不予拨付资金。全年共完成评审506项,提报值16.65亿元,审减资金2.73亿元,
审减率达16.4%。 加强支出管理。认真落实厉行节约各项规定,市直党政机关公用经费
继续压减10%,公务接待等三项支出实行零增长;加强预算执行分析,搞好资金运行监
控,加快支出进度,确保项目早实施、资金早见效;出台《莱芜市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工
作考核暂行办法》,及时公布政府集中采购目录,拓展采购范围,共完成采购额6.66亿
元, 节约资金1.04万元,节支率达13.5%。加强财政基础管理。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月
报制度,规范举债行为,合理控制债务风险;加快规范化财政所建设,有13个财政所通
过省级验收考评;出台《莱芜市代理记账管理办法》,组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举
办4期《小企业会计准则》 培训班,提升会计管理水平;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非证
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检查、社保基金专项检查等工作,加强财政监督,有效维护了正常
的财经秩序。

【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转提优保促”“双提双升”竞赛等活动,创新活动载
体,丰富活动内容,开展“能力提升年”“五抓五比”等主题实践活动。提升学习力。
制定学习苏浙经验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把学习软任务变成硬约束,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
抓好必读和自学模块, 指定《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等5本书目,引导职工勤
读善学,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提升创新力。采取“两上两下”查摆法,剖析和查摆创
先争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标准确定39项创先争优目标、28项创新工作和29项调研课
题,明确责任领导、责任科室,实行动态管理,全年共有12项创先争优工作获得全省评
比一等奖或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3项创新成果以市政府文件转化落实。提升执行力。建
立重点工作推进机制,对各级重要会议确定工作、领导批示都制定任务分工表,及时分
解落实到岗、责任到人,形成人人有责任、层层有压力的履职尽责体系;修订22项管理
制度, 提高按制度办事的自觉性。提升服务力。选派8名工作人员开展包村驻企工作,
为包村点治理河道400米,修建村内道路1公里,帮助企业融资8000万元;开展“党员先
锋岗”和“党员公开承诺”活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雷厉风行的作风,共受理行政审
批事项2163件,办理市委常委会决定事项、市政府常务会议批转事项36件,政府在线回
复660件,接受咨询服务960多人次,办结率和满意率均为100%,在2012年度全市经济和
社会管理类行风测评中排名第一。提升自律力。开展“恪守从政道德、保持党的纯洁性”
教育活动,加强警示教育,实行廉洁从政承诺制,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清理,深化岗位
廉政风险防控,深入查摆风险点,确定风险等级,建立风险档案,筑牢拒腐防变防火墙;
加大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力度,主动公开各类信息63条,参加“阳光政务热线”“政风
行风热线” 节目6次,畅通群众监督渠道,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张振新 武军锋 党常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