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选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4&rec=6&run=13

中共莱芜市委 莱芜市人民政府
关于在全市开展“转作风、 提效率、优环境、
保增长、促发展”活动的意见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也是莱芜迎难而上、
逆势突进、跨越赶超的关键一年。为在新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新跨越,市委、市政府决
定,以市、区、镇三级机关为重点,在全市深入开展“转作风、提效率、优环境、保增
长、促发展”活动。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
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全党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以“转作
风、提效率、优环境”为主线,以“保增长、促发展”为核心,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入手,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坚持“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
大作为”总要求,突出抓干部、抓制度、抓监督、抓落实,为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二、
目的要求引导全市上下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现实紧迫感,着力解决工作
作风、服务效率、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形成“讲大局、树正气,讲奉献、
重实干”的社会风尚,凝发愤图强之心,聚大干快上之力,加总量赶超之压,鼓科学跨
越之劲,企地携手、开放融合、真抓实干、奋起直追,努力在“全力抓经济、重点抓项
目、 突出抓招商、 合力谋跨越”上取得更大突破。三、方法步骤(一)学习提高阶段
(1月底前) 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
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市“转作风、提效率、优环境、保增长、促发展”活动动员大会
等重要会议精神,迅速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对莱芜面临严峻形势
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的总要求上来,统一到
“干事干事再干事、落实落实再落实”的作风导向上来,统一到“一个活动、两个强力
推进”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提供
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要把深化学习与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紧密结合,
与深入研究谋划工作紧密结合,以活动促工作、促发展、促跨越。要把加强学习作为一
项长期任务,贯穿整个活动始终,不断解放思想、提升境界,为深化活动、推动工作奠
定坚实思想基础。 (二)深入查摆阶段(2月上旬)重点查摆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查思
想境界。看是否存在责任感使命感不强、工作标准不高,缺乏干大事创大业、敢为人先、
勇争一流的胸怀和气魄等问题;是否存在大局意识、危机意识、机遇意识不强,对莱芜
面临被县区赶超、在重点区域布局中被边缘化、在区域格局整合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多重
危机浑然不觉、无动于衷的问题;是否存在开放包容心态不强,不能自觉吸纳资源、接
受辐射、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的问题;是否存在事业心不强,强手面前自甘落
后、不思进取,困难面前怨天尤人、畏难发愁的问题。二查工作作风。看是否存在精神
状态不佳、工作执行力不强,贪图安逸、慵懒拖沓、实功虚做、弄虚作假的问题;是否
存在疏于学习,不深入研究工作,坐而论道、本领恐慌的问题;是否存在作风浮漂,干
部漂在机关,工作浮在表面,不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扑下身子真刀真枪干工作的问题。
三查服务效率。看是否存在宗旨意识淡薄,对企业发展、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官老爷
习气”“衙门作风”严重的问题;是否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以及私
设审批前置条件、“吃拿卡要”等问题;是否存在工作职责不清、推诿扯皮,以及不给
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和“中梗阻”问题。四查发展环境。看是否存在不作为、
乱作为,执法不规范甚至以罚代管、以罚代法的问题;是否存在承诺内容避实就虚、流
于形式,审批收费项目过多过滥、收费标准过高的问题;是否存在霸痞强揽强包工程,
以单位名义干扰企业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的问题;是否存在对破坏发展环境的行为查处
不力、惩戒不严、姑息迁就,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五查工作水平。看是否存在
对发展第一要务摆位不突出、大项目数量少层次低、招商引资成效不显著、主要经济指
标增长缓慢等问题;是否存在没有把服务发展作为“第一责任”,缺少在全省乃至全国
有影响力工作品牌的问题;是否存在工作人员不能自觉置身于全市发展大局、履职尽责、
服务到位的问题。六查体制机制。看现行制度政策是否符合科学跨越发展的新形势新要
求,符合要求的制度政策是否真正落实到位;鼓励干事创业、比学赶超的激励制约机制
是否健全,部门之间、区镇之间、企业之间、干部之间是否形成攀高比强、不甘落后、
竞相发展的局面。各级各部门单位要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各自实际,以“勇于揭短亮丑、
敢向自己开刀”的态度,广开言路、真查实摆,采取调研座谈、谈心交流、登门拜访、
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系统内部、社会各界特别是管理服务对象的意见。
要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对征求到的意见、查摆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深刻
剖析,从境界标准、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工作流程、考核评价等方面深挖
根源。要坚持边查边改,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自行解决的要立即解决;一时无法彻
底解决的, 要提出整改时间表和具体措施。要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于2月10
日前逐级上报备案。各区和市直部门单位的整改方案要向社会公布,接受媒体和社会监
督。 (三)整改落实阶段(2月中旬~12月上旬)紧紧围绕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
驱动”和“幸福莱芜”建设,市级领导率先垂范,市直机关做好表率,各级各部门单位
迅速行动, 按照各自整改措施及方案, 围绕以下十项重点任务,以“5+2”“白+黑”
“晴+雨”的精神,争分夺秒抢时间,全力以赴抓落实。1.高境界确定工作目标。(1)
区级目标。莱城区、钢城区、高新区地方财政收入每年在全省县区或省级高新区中排名
至少上升3个位次; 雪野旅游区、莱城工业区、钢城开发区、农高区要分别在全省同类
园区中进位争先。 (2)镇级目标。各镇(街道)都要按照“保三争四”的要求确定目
标, 即地方财政收入增幅保证30%、力争40%,争取用3年时间,有10个以上镇(街道)
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 其中5个以上过2亿元。(3)市直部门单位目标。全面完成招商
引资目标任务;所有工作争创全省一流,综合评价进入全省先进行列。2.强力推进“大
项目建设推进年” 。(1)明确区镇目标任务。2012年新上及续建大项目,莱城区、钢
城区、高新区本级必须保证过10亿元的3个、过亿元的10个;雪野旅游区、莱城工业区、
钢城开发区本级和农高区(杨庄镇) 必须保证过10亿元的2个、过亿元的10个;镇(街
道)按综合实力分三类,一类必须保证过10亿元的2个、过亿元的5~10个,二类必须保
证过10亿元的1个、 过亿元的5-10个,三类必须保证过亿元的6个,鼓励镇(街道)勇
当排头兵, 按一类确定大项目建设目标。区、镇固定资产投资确保每年增长23%以上。
(2) 强化领导机制。市、区、镇分别成立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
自抓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一批能够立市立区立镇的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大项目。
(3) 强化推进机制。实行领导干部包项目、包企业、包园区责任制,市、区、镇三级
领导干部全部落实责任,建立健全“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班子、一抓到底”的工
作机制。 (4)加强大项目策划和储备。不惜重金聘请知名专家、权威机构,立足资源
优势和产业基础,策划编制一批产业链延伸、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
业改造升级以及其他财源项目, 确保储备亿元以上生产性项目投资达到300亿元以上;
积极做好前期工作,提高推介项目的成熟度,为招商引资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加大对
上争取力度, 力争尽可能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计划“盘子”。(5)强化考核机制。
对大项目的储备、开工、建设、竣工情况进行百分制日常考核,对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
增加赋分权重;对大项目建设实行“旬督查、月调度、一季一观摩”,每次观摩打分并
排出名次,考核结果作为年度科学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3.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攻坚年”。
(1) 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业项目、创税项目,瞄准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
业, 2012年完成招商引资165亿元,利用外资1.2亿美元。(2)实行分散招商、集中推
进。 市、区、镇三级至少组织200个招商小组常年在外招商;对有价值的招商信息,由
市领导或区、 镇(街道)主要领导靠上洽谈推进。(3)完善招商政策。修订完善大项
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全力打造全省最优政策环境。修订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奖励
政策,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单位招商引资积极性。修订完善项目异地安置政策,合理确
定招商引荐方与项目落地方的责任和利益分成比例,形成多方积极合作、互利共赢的机
制。(4)实行企地联合招商。充分发挥现有大企业的主体作用,围绕企业产前、产中、
产后三个环节,强化优势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提高产业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 强化集中招商。上半年、下半年市里分别组织一次集中招商活动,由市级领导带
队,到重点区域进行招商签约。各区、镇(街道)和重点园区主要负责人提前走出去对
接洽谈,确保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签约和落地。4. 促进企业做大做优做强。(1)制
定实施“大企业培植计划” 。 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
3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和10亿元企业,加快做大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并将年度任
务分解到各区。 对完成目标的企业进行重奖,对完成年度任务的区给予奖励。(2)加
大联系服务企业力度。从市、区、镇干部中抽调力量,对现有规模以上企业每家派驻一
个督导联络小组,离岗常驻企业,及时掌握了解企业运行情况,协调解决企业发展和项
目建设中的问题。 (3)建立健全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企业家参与党委、政府决
策制度,对贡献突出的优秀企业家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让他们在经济上得实惠、政治
上有地位,营造尊重企业家的社会氛围。加强企业家队伍教育培训,组织引导企业家提
升能力、讲求诚信、自律自强、干事创业。鼓励企业家大手笔策划论证大项目、好项目,
尽快做大做优企业。 当地企业新上项目享受市、区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4)支持企
业练内功、挖潜力、保增长、增效益。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主体,实施“质量竞争力
提升工程” , 加快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打造一批高端创新产品生产基地;实施
“技术创新提升工程”,培育创新型企业。5. 加快推进城镇化。(1)高起点规划。按
照拉开新一轮城市建设大框架的要求,抓住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的机遇,聘请国内外知
名规划设计单位,高水平搞好城市控制性规划,编制重点片区、地段详细规划和专项规
划, 实现城市规划全覆盖。(2)高标准建设。坚持大投入、多开工、快建设、出精品
的思路,制定实施《城市建设三年实施纲要》。高标准抓好2012年确定的城建重点工程
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把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用
市场化的手段建设城市。加快“城中村”改造和新城镇、新社区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居
民居住条件。 (3)高效能管理。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不断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6. 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1)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建立维护金融稳定的协调联动机制, 健全企业和个人征信数据库; 组织金融机构开展
“金融服务创新年”“信贷服务企业行”活动,建立银企合作网;加快推进企业上市,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市、区都要建立防范金融风险的机制;适时召开全市金融生态环境
建设大会。 (2)加大对上争取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力度,探索在全市范围内实现
土地远距离、 大范围置换, 做好存量土地挖潜文章,保证项目建设和城市发展用地。
(3)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4)深入推进“碧水蓝
天”工程,强化执法检查,严肃查处违法排污企业,扎实推进治污减排,为新上项目腾
出总量空间; 严把新上项目环评关,坚决杜绝新增污染。(5)制定突破性的人才优惠
政策,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我市产业发展的紧缺人才;大力推进与国内外高层次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快建设一批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和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
7. 提高民生保障和社会管理水平。(1)继续坚持为民办实事制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投
入,落实好上级有关惠民政策,围绕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切实抓好“为民办的实事”。
(2) 健全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切实抓好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工作,扩
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繁荣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让广大群众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全力推进“幸福莱芜”建设。(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
进“平安莱芜”建设,抓好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市委群
众工作办公室,从新闻媒体、市长公开电话、来信来访、纪检监察、公检法司等渠道,
搜集群众反映的问题,汇总整理后分流到有关单位限期解决并跟踪督办;党委、人大、
政府、政协领导成员混合编组,每周一次轮流接访,力争年内办结全市所有积案。8.加
快园区建设步伐。 (1)加强对园区发展的指导与管理。组织成立园区建设的专门议事
协调机构,负责研究解决大项目统筹安置等问题。按照具有城市功能要求的新城区标准,
统筹安排产业、商务、居住、公共服务、行政办公等功能设置,优化园区投资环境,促
进高端要素向园区整合集聚。进一步理顺现有省级园区的管理领导体制,加快园区建设
步伐,为新一轮发展搭建大平台。(2)加强现有园区建设管理。高新区、莱城工业区、
钢城开发区、农高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明确主导产业和发展目标。
切实解决企业圈地、囤地和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凡是取得建设用地后在规定时间
内没有建成投产、 形不成承诺效益的,要依法进行处罚。(3)规划建设专业园区。围
绕钢铁精深加工、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优势产业,打破行政区划限制,
整合相关资源,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产业集聚的专业园区,做到有规划、
有载体、有政策、有人抓,尽快建成几个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4)
结合园区建设大力发展镇域经济。按照“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
集群化”的思路,健全完善支持激励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各镇(街道)因地
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镇域经济实力。9.实施“构建服务高地、打造投资洼地”
专项行动。(1)全面落实“一线工作法”。市几大班子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到镇(街道)
以下及企业,各区几大班子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到村庄等基层单位和企业车间,各镇(街
道) 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到村组农户和车间班组,每年隔级调研时间不少于2个月。
从市、区、镇三级机关部门选派干部,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重点排查解决农
村群众和企业职工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大力精简文件会议和检查评比,市委、
市政府的文件会议总体压缩30%以上; 对区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的会议和涉企检查评比,
实行审批制度。 (2)扎实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按照“审批收费项目必须全部公开、
审批时限必须压缩到最短、公开电话在规定时段必须有人接听办理”的要求,建立健全
部门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主要负责人公开电话“三项制度”。将企业应缴费用由执收
部门到企业收取变为企业到规定地点缴费,并尽快过渡到“一费制”。进一步清理规范
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各单位经批准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全
部向社会公开,凡是有幅度标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按下限执行。进一步规范收
费行为,实行票款分离、银行代收、财政专户管理,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在各自窗
口收费。加强对行政服务中心的监管,审批部门应进必进,杜绝“体外循环”现象;加
强电子监察,及时查处违规违纪问题。定期开展行政许可法贯彻执行情况监督检查,重
点查处擅自设置审批前置条件以及利用备案、核准等形式搞变相审批。完善公开评议政
府部门及涉民科室办法,提高参评人员中基层群众和服务对象比例,加大对权力部门正
职、 副职及中层干部的监督力度。(3)全力优化发展软环境。明确软环境建设责任,
区政府(管委会)、镇政府(街道办)为本区域软环境建设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负第
一责任;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第一责任人。由市纪委监察局牵头,建立行政效
能投诉中心、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政风行风热线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一次集中研
究解决问题;制定严厉务实管用的措施,对破坏软环境行为从快从严查处。一季度召开
全市优化发展环境工作会议。10.建立健全抓重点、抓发展、抓落实的体制机制。(1)
创新理顺区镇管理体制机制。从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入手,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办法,最
大限度地平衡各区的基础条件和基本实力;对“区镇一体”的镇(街道),从区级经济
基数中剥离出其镇级基数,进行单独考核;促进各区镇之间形成攀高比强、竞相发展的
竞争局面。 (2)创新区镇科学发展考核机制。在将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项目纳入考核
范围的基础上, 重点突出对大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地方财政收入3项指
标的考核。根据考核综合排名,对排名第一的区和前三位的镇(街道)给予重奖,并在
干部使用上给予倾斜;对排名末位的区和后三位的镇(街道)通报批评,严肃问责。激
励各镇(街道)加快经济发展及城镇建设,对三年内工业投资或房地产开发及商贸物流
项目建设投资累计新增达到一定额度以上的镇(街道),对其党委主要负责人优先提拔
重用。 (3)调整完善市直部门考核办法。按照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以全力服务科学跨
越发展为导向,以支持服务大项目建设、支持服务企业发展、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和创先
争优目标情况为重点,调整完善市直部门单位年度实绩考核办法。(4)严格奖惩兑现。
对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进行重奖,优先提拔重用;对工作不到位,完不成任务、打不开
局面的干部,果断进行调整;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的,特
别是对大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通过包装以小充大、地方财政收入虚收空转等弄虚作假的,
坚决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各有关职能部门单位要围绕上述重点任务,在落实好现有行
之有效制度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迅速研究起草相关文件,按程序提报研究确
定后, 于3月底前印发实施。(四)检查验收阶段(12月中旬后)采取单位自查、分类
抽查、大项目集中观摩、社会公开评议“四结合”的形式,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验
收。主要看:各区镇新引进落地开工及续建大项目完成情况、地方财政收入前进位次和
质量等指标情况;各级各部门单位在转作风、提效率、优环境方面查摆问题、整改落实
情况,创先争优目标完成情况;有审批收费和服务职能的部门单位审批项目精简、审批
时限压缩、收费标准降低、办事效率提高、便民服务等情况;执法部门廉洁执法、规范
执法等情况。要把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成果、财政增收情况作为检验活动成效的“试
金石”,把精简审批收费项目、服务企业等工作情况作为检验活动成效的基本标尺,把
群众评价、基层评价、投资者评价、服务对象评价、社会评价作为检验活动成效的重要
标准,真正把活动打造成保增长工程、促发展工程、惠民生工程。各级各部门单位要将
活动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机制,加以总结提炼和丰富完善,固化为制度规范长
期坚持下去,努力构建推动科学跨越发展的长效机制。四、组织领导(一)加强领导,
上下齐抓。市委、市政府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市政府主要
领导同志任副组长,市几大班子有关领导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纪委主
要领导同志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将从有关部门单位抽调人员集中办公,主要做好活
动的材料起草、组织协调、调度督导、情况通报和检查验收等工作。各级各部门单位也
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迅速开展工作。(二)精心组织,统筹安排。要把
活动融入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落实到抓项目、抓招商、真干事、干成事上。
对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不走过场。在完成好“规定动作”的
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主动选准目标求突破,创造性地完成“自选动作”,确保整个活
动既主题突出、达到要求,又特色鲜明、富有成效。(三)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充分
运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活动的重大意义,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
要积极培养和宣传成绩突出先进典型,引导整个活动健康发展。同时,加大新闻媒体监
督力度,对发现的各类突出问题要及时公开曝光。(四)加强督导,确保实效。市里将
成立几个督导组,迅速开展工作,及时进行督导检查,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开展。要加强
对基层工作的指导,适时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及时推广先进单位的经验做法。要加强
随机暗访,切实发现并解决好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活动开展不力、效果不明显的,
要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五)严格考核,兑现奖惩。要把活动开展情况的考核结果,
作为区镇科学发展考核、市直部门单位年度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评先树优、干部
使用的重要依据, 严格兑现奖惩。(莱发〔2012〕1号)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莱芜建设得更加美好,现作出如下决定。一、迅速掀起学习
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
要政治任务。各级各部门单位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莱芜实际,迅速
在全市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把力
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把工作落实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具体实践上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要深刻领会党的十
八大主题, 深刻领会过去5年和10年党和国家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领会科学发
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夺取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深刻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深
刻领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的战略布局和重大部署,深刻领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任务,从而进一
步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前进方向,坚定信心决心,增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性
和自觉性。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工作的组织领导,进
一步作出周密系统安排,着力强化督促检查,切实抓紧抓实抓好,不断把学习宣传贯彻
党的十八大精神引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准确把握全市发展大局。当
前,莱芜正处在奋起赶超、科学跨越的关键时期,处在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经过全市
广大干部群众的长期共同努力,特别是通过深入开展“转作风、提效率、优环境、保增
长、促发展”活动,大力推进“大项目建设推进年”和“招商引资攻坚年”,全市经济
社会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具备了加快赶超跨越的坚实基础,有基础、有条
件、有能力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各级各部门单位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
的各项工作还只是刚刚迈出了第一步,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风险考验,特别是经济实
力不强、结构单一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加之大项目建设的成效短期内难以全部
显现发挥出来,发展的任务仍然异常艰巨繁重。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是
在面对诸多困难的情况下负重奋起、锐意攻坚、勇争一流的拼搏历程,将是一场充满艰
辛的新的伟大创业。各级各部门单位必须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全市发展大势和大局,始
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干劲,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斗志,始终保持拼搏进取的
毅力和韧劲,既要打好攻坚战,更要打好持久战,奋力夺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
胜利。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推动新一轮大发展,
开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必须掀起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热潮。各级各部门
单位要把解放思想、提升境界作为干事创业的总阀门,以深入开展“转作风、提效率、
优环境、保增长、促发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总抓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联系思想和
工作实际,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彻底破除小成即满、小富即安、固步自封、安于现状、
自我感觉良好的思想牢笼;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彻底破除怨天尤人、只讲客观不求主
观、只看不动只说不干、错失良机、贻误发展的思想牢笼;进一步强化危机意识,彻底
破除人均至上、小市难有大作为的思想牢笼。通过坚持不懈地推动思想解放,引导各级
各部门单位切实增强“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牢固树
立“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的工作总要求,加快形成“讲大局、树形象,
讲奉献、重实干”的良好风气,以思想的大解放、境界的大提升,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二、咬定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继续走在前列,是中央对山东发展的总要求,是省委、
省政府在新的历史阶段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总目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莱芜在
全省新一轮大发展中的总定位。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到2016年,主要经济指标在2011年基础上翻一番,GDP确
保达到1200亿元、力争1500亿元,人均GDP确保达到8万元、力争1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
主营业务收入确保达到3500亿元、力争4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确保达到80亿元、力争
100亿元, 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决定性进展,经济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综合发展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城镇化率提高到63%以上,城市更加现代、宜居,城
市功能更加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空气环境和水
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加优美宜人;
——文化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市民
素质全面提升,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社
会更加公平正义,“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氛围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倍增,劳动就业更加充
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群众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
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和更舒适的居住条件,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到2020年, 主要经济指标在2016年基础上再翻一番,GDP力争达到3000亿元,人均
GDP力争超过15万元,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8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力
争达到200亿元, 政治更加民主进步,文化更加繁荣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生态环
境更加优美,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
实现现代化迈进。
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任务艰巨,使命光荣,需要全市各级各部
门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付出艰辛的努力。必须始终坚持以下原则:一要坚持推动思想解
放,不断强化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危机意识,牢固树立和落实“高境界、高标准、高
起点、大作为”的工作总要求,以思想的大解放引领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二要坚持
发展第一要务,牢牢扭住发展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靠发展增强
实力,靠发展凝聚人心,靠发展争得主动、抢占先机、赢得全局;三要坚持全面深化改
革开放,靠改革创新破解难题,靠开明开放聚集资源,最困难的地方通过改革开放寻找
出路,最关键的环节通过改革开放谋求突破,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四要坚
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突出抓大项目、大招商、大建设、大投入,推动工业
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五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
生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尽心竭力为群众谋福祉,
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六要坚持真抓实干,沉下心来,扑下身子,脚踏实地抓
推进、抓落实、抓成效,大干、快干、实干、苦干、拼命干、科学地干,干出一片新天
地,干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的新局面,干出莱芜美好灿烂的明天!三、奋力实现“转方
式、调结构、扩总量、增实力”的新跨越加快提升发展实力,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关键所在,是解决莱芜所有问题的根本。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转方式调结构主线,从
根本上解决莱芜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实力不强的问题,必须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发挥
优势,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投入、促调整,抓调整、促转变,努力在做优
增量、做大总量、增强实力的过程中实现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上水平。实施大项
目推进带动战略。大项目建设是区域发展的“牛鼻子”。要毫不松懈地推进大项目建设,
坚持把速度和质量作为大项目建设的生命线,全力促进签约项目快落地、落地项目快开
工、 开工项目快投产快达效,确保全市每年新上投资过亿元大项目200个以上,竣工投
产100个以上,完成大项目投资500亿元以上。强化大项目推进机制,健全完善领导包项
目、观摩评比、调度督查、考核奖惩等制度。各级各部门单位都要积极主动地为项目建
设和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积极破解资金、土地、环境容量及手续办理等瓶颈制约,
突出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服务全市大局作出积极贡献。实施招商开放带动战略。
要始终保持招商引资攻坚的强劲势头,更加积极主动地打开市门,更加开明开放包容,
面向全国全球吸纳集聚资源,广借外力加快发展。继续采取“大批量、小团队”的形式,
紧盯长三角、珠三角、北京、上海、福建等重点区域、城市以及境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每年组织市、区、镇主要领导带队开展集中招商活动,促进项目签约落地;积极探索园
区招商、大企业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着力加强专业招商,力争全市每
年引进过亿元项目100个以上,每年招商引资形成固定资产200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额年
均增长15%以上。 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开放型
经济水平。实施大企业膨胀带动战略。做大莱芜经济总量、增强发展实力,必须加快培
育一大批台柱子企业和骨干企业。 要加快实施大企业培植“613”工程,加大对重点企
业的金融支撑、财政扶持、要素保障、服务推进和考核奖励力度,强化领导干部包企业
和企业督导联络员制度, 力争用3~5年的时间,全市新增6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
数达到1000家,培植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10家,培植销售收入过30亿企业30家;在此基
础上再通过5年左右时间努力,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00家,其中销售收入过千
亿企业3家、 过百亿企业20家、过50亿企业50家。同时,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加快推动中小企业膨胀发展,着力扶持壮大民营经济,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形成既
有“高峰”又有“群山”的发展格局。实施重点产业支撑带动战略。按照“主导产业多
元化、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思路,加快构建多支柱支撑、多元化发展
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钢铁产业振兴工程”,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
高市场占有率产品, 不断拉长钢铁产业链条, 加快钢铁产业转型提升步伐。大力实施
“非钢产业倍增工程”,在做大做强机械和装备制造、轻纺食品、能源电力、化工等传
统非钢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力争到2016年非钢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到2020年突破5000亿元。大力实施“服务业
提升工程”,加快发展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文化创意、软件和服务外
包等产业,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
实施园区承载带动战略。 加快提升高新区发展水平,2016年园区产值确保突破800
亿元、力争1000亿元;加快建设“泰钢不锈钢生态产业园”,2016年泰钢销售收入达到
1000亿元、 园区产值突破500亿元;深化与莱钢集团战略合作,依托钢城经济开发区加
快建设“莱钢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2016年莱钢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园区产值突
破500亿元;依托莱城工业区和九羊升级改造、东岳集团氟化氢等项目,建设高端制造、
精细化工特色产业园区,2016年园区产值突破1000亿元。同时,加快雪野旅游区、农高
区等特色园区开发建设步伐。力争到2020年,“四大平台”产值超过8000亿元,对全市
经济总量的贡献达到80%以上,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特色园区。
实施镇域经济突破带动战略。镇域经济事关全市发展大局,镇域经济强,全市经济
就强。要把镇域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县域的标准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发展,加
大财政倾斜、政策扶持和考核奖惩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名镇、旅游强镇
和现代农业大镇。力争到2016年,全市有5个以上镇(街道)地方财政收入过2亿元、10
个以上过亿元;到2020年,全市5个以上镇(街道)地方财政收入过5亿元、10个以上过
3亿元。
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发展带动战略。要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统筹抓好党
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
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健全人才创业扶持政策,提高人才对
经济发展支撑能力。要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动产学研紧密合作,完善科
技金融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2016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5%以
上,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0%以上;到2020年研发投入占
GDP比重提高到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以上。四、
加快提升城镇化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宜居幸福的美好城市,是造福莱芜人民
的最大民生工程,也是增实力促跨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劲动力和重要支撑。
要用长远的眼光和宽阔的胸怀谋划莱芜的城市发展,牢固树立“小市大城区”的理念,
坚持规划引领、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坚持高标准、出精品、出亮点,加快新型城镇化
步伐,着力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抢抓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
机遇,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济南,加快济莱通信、交通、产业、金融、外经外贸等一体
化发展步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建、协同发展,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按照“全域莱芜”的理念,优化城乡发展布局,着力做大做强莱
城主城,加快钢城、口镇、雪野城市组团建设,集中打造一批特色突出、功能完善、辐
射带动能力强的新城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
能配套、梯次分明、发展有序的新型城镇体系。加快“四城四区”建设。加快莱城主城
建设,打造经济文化行政中心区;加快钢城建设,打造绿色钢铁示范区;加快口镇新城
建设,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商贸休闲区;加快雪野旅游新城建设,打造现代化的旅游文
化名胜区。 力争用3~5年时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面积
达到90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50万人,在此基础上再经过5年左右努力,把莱芜
建成幸福宜居、独具魅力的现代化城市。同时,以实施《莱芜市城市建设三年实施纲要
(2012~2014年)》为抓手,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提升城
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树立“规范有序、文明和谐”的城市形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
展。以实施《莱芜市农村建设2012~2014年实施纲要(试行)》为抓手,加快推进镇村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农村新社区、生态文明乡村等重点工程,改善群众生产生活
条件。突出抓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产权有序流转和发展资源优化配置,大力
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发挥“三
辣一麻”、“三黑一花”等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大
力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实现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保障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多渠道增收。五、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和创新社
会管理服务,提升“幸福莱芜”建设水平让莱芜的父老乡亲过上更好的生活,是率先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各级各部门单位要牢牢把握发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始终
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切实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成效体现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实施民生实事惠民工程。坚持为民办实事制度,
从群众最关心、最盼望、最急需解决的事项入手,每年面向城乡群众征集一批民生实事,
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明确民生实事的任务目标、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精心组织推进
实施,着力解决群众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出行难等问题,确保把实事办
好、把好事办实,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实施社会保障惠民工程。健全完善
就业保障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力争每年新增城镇就
业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困难家庭动
态消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提升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健全完善医疗、住房、
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特
别要加强对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等重点特殊人群的社会保障,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
府的温暖。实施社会事业惠民工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办学
水平,全市镇级以上幼儿园全部达到省定中心幼儿园标准,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普
及程度、教育质量等指标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将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建成山东省特色
名校,加大高校名校引进和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与莱芜新一轮跨越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
系。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全面推进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
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加快构建现
代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龄人口保障服务水平。全面做好人口计生、妇女儿童和残疾人
保障服务等工作。实施社会管理服务惠民工程。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质是创优服务。各级
各部门单位要强化服务理念,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提高社会
管理科学化水平。要着力强化基层基础,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探索完善社区网格
化管理等服务模式,扎实细致地开展矛盾排查化解和为民服务工作,切实把问题解决在
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要着力强化制度规范,健全完善民意诉求表达、社会矛盾调处、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治安防控等机制。特别是在处理土地征收、房屋拆迁、企业改
制、涉法涉诉等问题的过程中,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切实把工作做深、做细、做扎
实,维护好群众切身利益。要全面抓好信访维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食品
药品监管等工作,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六、全面加强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民主法治建
设着力提高先进文化建设水平。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事关小康社会建设的整体布局,事
关莱芜科学跨越的动力源泉,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各部门单位必须高度
重视加强文化建设,着力提升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支撑力和带动力。要深入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大力弘扬“厚重包容、开明开放、拼搏奋进、勇
争一流”的新时期莱芜精神,以“爱我莱芜,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深化文明创建活
动,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要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文
化设施,实施精品带动战略,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实现专业文化水平提升与
群众文化发展繁荣“双突破”。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培育重点文化项目、文化企
业、文化园区,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
在突出地位,融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美丽莱芜”建设步
伐。抓住我市与省水利厅深化战略合作的机遇,全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体系、水生态体系、
水工程体系、水管理体系和水景观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城乡水系治理、水库除险加固等
工作,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建成“水生态文明市”。大规模开展城乡绿化,2016年全市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5%,2020年提高到37.4%。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降
耗,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加大节能改造和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全面完成
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深化我市与省环保厅的战略合作,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抓好水、
大气等污染防治,推进土地、矿产等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
全省流域污染治理示范区和大气污染防治先行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以“改、
建、提”为重点的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机制,引导全社会形成珍爱自然、保护生态
的良好风气。着力提升民主法治建设水平。坚持和完善基本政治制度,充分发挥市委总
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政
府转变职能、提高效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职
能,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深入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
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深化行政
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提高依法
行政能力,促进司法公正。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其他群众
团体的领导,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扎实抓好党管武装等各项工作。七、
强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措施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健全体制机制,细化保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各项目标
顺利实现。
强化党建保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理论联系实
际的优良学风,着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和本领。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一
体化发展,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
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化干部下基层活动,大
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加强领导
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
培养培训等体制机制,着力建设奋发有为的各级领导班子和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反腐
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完善“6+1”惩防体系,做到干部清正、
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树立勤政廉政的良好形象。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强化组织领导。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
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几大班子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
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挥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各级各部门单位也要成立
相应的工作机构。要强化责任落实,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层层细化分解
落实到单位、到人头,加强调度督查,确保各项工作高水平、高效率、快节奏推进。
强化考核奖惩。归并整合现有各类重点工作考核测评体系,制定实施率先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考核办法,强化对全市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量化考核,开展群众满意
度测评,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使用挂钩。建立完善区党(工)委书记向市委常委会述职
制度,每年向市委常委会报告本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完成情况和工作推进情
况,并接受人大、政协的工作监督和民主监督。建立小康水平监测机制,对全市率先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进行动态监测,定期通报各级各部门单位工作推进情况。营造浓厚
氛围。充分运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莱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重大意义、任务目标和战略重点,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投身到率先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及时总结、大力弘扬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的先进
事迹和先进典型,在全市形成加快发展、干事创业、争先进位、勇争一流的浓厚氛围。
(莱发〔201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