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4&rec=55&run=13

【概况】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9家,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97家,
过10亿元的22家, 过30亿元的企业9 家,过100亿元的3家。全市纳税过200万元的企业
100家, 其中过5000万元的16家。按隶属关系分,有中央企业1家,省属企业5家,地方
企业333家。

【主要特点】2012年,以“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为主线,深入落实“大项目
建设推进年”“招商引资攻坚年”和“转提优保促”活动,努力克服钢铁产业一业独大、
钢铁行业效益低迷等不利局面,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顽强拼搏,扎实苦干,全市工业经
济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呈现出筑底回升、向好发展的态势。工业规模实力逐步增强。
截至年底, 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39家,完成增加值311.57亿元,增长13.11%,居全
省第6位。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03.5亿元, 增长6.1%。 全市铁、钢、材产量分别达到
1652万吨、1529万吨和1699万吨。转方式调结构力度加大。2012年,全市非钢产业增加
值占比达47.85%, 比上年提高4.15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16.37%, 比年初提高1.3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4.4%,提高1.6个百
分点。 机械、化工、食品等行业生产形势较好,分别完成增加值42亿元、21.69亿元和
10.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89%、23.73%和37.96%;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8.5亿元、
65.7亿元和6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32%、44.14%和12.09%。采掘、纺织、建材等行
业发展势头良好,均实现平稳增长。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市在建过亿元大项目394个,
总投资1983亿元, 全年计划投资639亿元, 累计完成投资424亿元,占当年计划投资的
66.36%。过亿元的工业大项目325个,总投资163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400亿元以上。其
中, 力创科技公司年产3000万套电子产品项目等118个工业大项目竣工投产,这些项目
计划总投资330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40亿元。全市技改投资完成137亿元,增长36%,增
幅居全省第1位。技改投资占全省的比重由上年的1.29%上升到1.5%。创新能力进一步增
强。 2012年,新培育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总数达到27家;新培育认定市级企业
技术中心12家, 总数达到52家。全市共完成技术创新项目150项,超出年度7.1%;新产
品销售比率达到28.5%,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产学研联合步伐加快,全市规模以上企
业全部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品牌建设力
度加大,截至年底,全市中国名牌产品达到5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生态洁、泰丰、顺
香斋),省级名牌22个,省著名商标16个。工业布局日趋合理。2012年,积极融入济南
省会经济圈,加快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四个功能区”产业布局和城乡工业一体化格
局逐步形成。启动建设莱钢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泰钢不锈钢生态产业园(经济开发区),
再加上原有的高新区、莱城工业区,工业发展“四大平台”功能逐步完善,成为全市工
业新的增长极。另外,银山工业园、泰钢工业园、九羊工业园,汇源工业园、五矿工业
园、氟材料产业园等一批企业领办的园区也日益壮大,截至年底,全市工业项目入园率
超过80%, 新上项目入园率达到100%。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2012年全市电子信息制造
业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 利税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18%。全市拥有固话19.2万
部, 移动电话122万部, 宽带网用户19万户,通信业实现业务收入7.1亿元,实缴税金
6324万元, 实现利润1.4亿元。 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2012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
4.3%以上,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全年资源综合利用产值43亿元,列全省第三位;
完成30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主要措施】抓谋划当参谋,高起点启动新一轮工业跨越发展。科学制定目标规划。
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测算的基础上,起草《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打造4000亿产业
规划纲要》,力争五年全市工业主营收入突破4000亿元,并将目标分解到重点企业,落
实到重点项目, 制定保障措施。适时提出“613”工程。组织全市30多家成长性强、发
展潜力大的企业,赴江浙七市(区)学习考察的基础上,提出“613”工程(即利用3~
5年时间,确保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00家,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达到10家,销售收入
过30亿元的企业达到30家),为工业科学跨越提供有力支撑。积极搭建发展平台。坚持
高点定位,对全市工业发展布局进行统筹谋划;牵头并参与莱钢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
泰钢不锈钢生态产业园的可行性论证、前期调研、功能定位等工作,提出设立产业园区
的建议, 纳入领导决策;两大园区于3月分别启动建设,迅速推进,均力争3~5年打造
成千亿级园区。抓招商上项目,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2012年,按照“大项目建设推进
年”“招商引资攻坚年”的要求,加强力量,强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实施
一批重点技改项目。筛选确定莱钢炼钢技术改造升级、泰钢不锈钢板材深加工、华能莱
芜电厂2×100万千瓦上大压小工程、 五矿重机等67个重点技改项目,成立6个项目推进
小组,靠上服务,加快推进,年内有50个项目竣工投产。抓好产业招商。依托莱钢、鲁
矿、泰钢等大企业和重点园区,紧盯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到京津地区等重点区域蹲点
招商、 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引进过亿元项目3个,总投资6.5亿元,完成外资任务269
万美元。 抓好项目策划储备。储备论证工业项目41个,总投资221亿元,为下一步工业
发展提供后续动力。积极对上争取。围绕工业技改、节能降耗、两化融合等重点领域,
主动帮助企业提报项目,共争取国家、省扶持资金4992万元,比上年多2100万元,有力
支持了企业发展。抓创新强管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技术创新。积极加快企业
“三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三站(院士、博士、研
究生科研工作站)”建设;推进产学研联合,组织泰钢集团、朗进科技、力创科技等12
家企业参加省产学研展洽会, 共达成项目合作协议15项,成交金额9.7亿元;20家企业
建有省级企业实训基地,接受学生实训3000人次。加强管理创新。在泰钢、九羊等骨干
企业,大力推广六西格玛、项目化管理等,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有效提升了
企业竞争能力。加快节能创新。建立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奖惩“三个体系”,搭
建企业节能在线监测平台,实施30个重大节能技术产业化项目,指导固德化工等企业开
展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建设,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抓培育快推进,
全力实施“613”工程。制定出台政策。市政府印发《关于实施“613”工程推动全市工
业赶超跨越发展的意见》《关于市级领导联系推进重点企业(项目)的通知》等配套政
策措施,为加快推进“613”工程提供了政策保障。加强调度督查。围绕完成“613”工
程目标,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区各有关部门,并落实工作责任,建立月调度、季分析、
半年通报,年度考核的机制,并把年终考核情况与有关单位实绩考核相挂钩。完善奖励
办法。设立“613”工程企业发展奖,对新纳入规模以上企业奖励5万元,对首次销售收
入过30亿元、100亿元、500亿元的企业分别奖励10万元、30万元和50万元,起到强有力
的导向作用。通过一年努力,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较年初新增91家,超额完成60家的任务;
新培育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企业5家; 一批大企业强势发展向百亿企业迈进。莱钢、泰
钢销售收入分别突破700亿元、300亿元。抓协调搞服务,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面对全
市钢铁行业生产和效益回落的困难形势,加强调查研究,努力破解瓶颈制约,千方百计
稳增长。加强调查研究。围绕工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调研,形成《关于进一步加
快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在项目、金融、税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扶持优势行
业尽快做大做强;《关于部分重点产业运行情况的调查和建议》《关于强化后续服务促
进工业大项目释放产能发挥效益的建议》 2篇调研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破
解企业融资难题。组织邀请省级金融机构参加莱芜市支持实体经济暨重点项目银企推介
会、深发银行和中信银行等多家金融单位参加的装备制造企业项目对接会、华美银行与
15家重点企业的银企座谈会,共签约贷款合同86个,贷款金额48.2亿元,年底到位资金
42亿元;市政府设立5000万元的“过桥续贷资金”,积极解决中小企业资金接续问题。
切实帮助困难企业解困。对生产经营出现暂时困难的企业,如百伦纸业、银河纺织等,
加大帮扶力度,使企业走向正常的生产运营。抓好煤电等要素供应。每月及时调度全市
用电量、发电量及三大钢厂等重点企业用电情况;针对两大电厂发电量增加、莱芜发电
厂2台机组正常运转确保莱城冬季取暖等情况, 到省经信委和供电公司多次做工作,很
有成效;定期对重点企业进行安全用电大检查,抓好电力供应保障;督促各电厂加大电
煤储备,协调公安、交通、铁路等部门加强煤电油运保障工作。抓作风提效率,优化企
业发展环境。建立工业运行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分管副市长为总召集人,市直有关部
门、各区、重点企业负责人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会前,先到企业调研,掌握需要解
决的问题,再提交到会议进行研究解决,提高了会议质量和实效;坚持对17家重点企业
的生产经营、资金、用工、用电、纳税等情况月监测综合分析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
预测预警。认真落实市级领导联系推进重点企业(项目)制度。对30家重点企业,实行
一名市级领导带领有关部门、单位共同联系一家企业的推进制度,解决了一批遗留难题
和当前遇到的困难, 保障“613”工程实施。认真落实驻企“督导联络员制度”。配合
组织部门,从市、区、镇三级机关抽调600多名处、科级干部,派驻254家规模以上工业
企业,实施驻企“督导联络员制度”,每家企业2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确保有1名处
级干部带队,脱岗驻企,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认真开展“转提
优保促”活动和“双提双升”竞赛活动,严格落实服务承诺制,全面落实“一线工作法”,
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发展优化创造优良环境。(杨世福 纪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