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4&rec=5&run=13

关于实施“613”工程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刘书记、杨市长在赴苏浙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精
神, 快速推进企业培植“613”工程,市委政研室联合市经信委、市统计局等部门,对
实施“613”工程进行认真分析、科学测算和系统论证。通过分析研究认为,“5年内全
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00家, 力争达到1000家;培植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10家;培
植销售收入过30亿元企业30家”,我市是有基础、有条件的,目标振奋人心,意义十分
重大。 只要全市各级和广大企业解放思想,提升境界,科学运作,拼搏进取,“613”
工程目标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实施“613”工程的基础和
支撑(一) 关于培育规模以上企业情况。 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收入过2000万元)231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21家,过30亿元的7家,过
100亿元的3家。 根据“613”工程,今后5年全市要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0家,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总数力争达到1000家,基本上是在现有基础上翻两番左右。要实现这个目
标,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支撑:
一是现有企业的规模膨胀。根据税务部门提供的信息,目前全市工业企业中,销售
收入在500万以上的共725家,除去已经纳入规模以上企业的231家,还有494家销售收入
过500万元的非规模以上企业。 其中,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62家(因统计口径原因
暂未纳入规模以上企业) ,1000~2000万元的200家,500~1000万元的232家。这部分
企业成长性强, 发展潜力大,是实现“613”工程的重要基础。通过抓投入、上项目,
搞创新、拓市场,强化调度督导,加强政策扶持,3~5年内有很大希望培育发展成为新
的规模以上企业。 另外,全市还有销售收入300~500万元的工业企业228家,这部分企
业通过引导扶持,也有可能发展成为规模以上企业。综合以上因素,通过现有企业的规
模膨胀,有把握5年内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00家、力争500家。
二是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新注册企业。通过开展“大项目建设推进年”“招商引
资攻坚年”,全市新上了一批投资大、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据调度,今年上
半年全市新开工过亿元工业大项目184个,加上莱钢项目,共计190个以上;还有投资在
4000万元以上的在建项目约100个。另外,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还有200多个投资过
亿元项目开工建设。 这些项目70%属工业项目,要注册新企业名称,投产达产后将达到
或超过规模以上企业标准, 这为完成“613”工程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只要我们紧紧抓
住大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尽快促成一批投资大、见效快、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投
产达效, 就能新催生一批规模以上企业。通过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有把握5年内新
增规模以上企业200家以上。
通过调研走访企业我们还强烈感受到,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坚持工
业强市不动摇,对各级各单位和广大企业是极大鼓舞和强力促进。各级各部门深入开展
“转提优保促” 和“双提双升” 活动,积极服务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广大企业按照
“三高一大”工作总要求,咬定发展不放松,全力抓投入、上项目,快膨胀、速提升,
全市上下思想空前统一, 境界高度提升, 干劲空前加大。只要保持好这种士气干劲,
“613”工程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为进一步落实“613” 工程规模以上企业发展目标,我们还与各区进行了对接。由
各区分别按年度排出了重点培育的规模以上企业名单。 其中,莱城区5年新增规模以上
企业312家, 2012~2016年每年分别新增30家、40家、52家、80家、110家;钢城区5年
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50家,2012~2016年每年分别新增25家、20家、30家、35家、40家;
高新区5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10家,2012~2016年每年分别新增10家、15家、25家、30
家、 30家;经济开发区5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0家,2012~2016年每年分别新增2家、4
家、6家、9家、9家;雪野旅游区5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家,2013~2016年每年分别新
增2家、2家、3家、3家。综合各区上报情况,今后5年全市可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12家,
其中2012~2016年每年分别新增67家、 81家、115家、157家、192家。(二)关于培植
过百亿元企业情况。重点对全市现有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和今年以来投资过10亿元
的项目进行了分析,并与各区和有关企业进行对接沟通。通过分析预测算帐,初步确定
了全市重点培育过百亿企业11家。具体如下:
1. 莱钢集团。投入160亿元促进钢铁主业产品延伸,非钢产业扩能增效。重点抓好
100万吨优特钢等一批项目,抓好近期总投资18.4亿元风电机轴塔筒、焦油深加工等3个
新开工项目。投入50亿元建设精深加工产业园一期工程,重点发展特种钢精深加工、大
物流、循环经济、磁悬浮轨排及型钢板带深加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六大板快。力争
今年底,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过750亿元;2014年过860亿元;2016年过1000亿元。
2.泰钢集团。抓好投资40亿元的不锈钢冷轧项目等一批项目,力争今年底,销售收
入过400亿元;2014年过700亿元;2016年过800亿元。
3.九羊集团。抓好投资32亿元的60万吨冷拔丝生产线、投资30亿元的冷轧硅钢片等
一批项目, 力争今年底,销售收入过185亿元;2014年过363亿元;2016年过500亿元以
上。
4. 润通汽车。深化与重汽集团的战略合作,力争达到整车组装5万套、车厢底盘20
万台(套)的能力,加快建设大口径石油管项目,力争2013年销售收入过30亿元;2014
年过60亿元;2016年过110亿元。
5.环球汽配。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设完成20万台V6发动机项目,实现销售收入100亿
元,5年内利用V6发动机项目形成5万台高档商务车项目。力争2013年销售收入过45亿元;
2014年过65亿元;2016年达110亿元。
6.玉科集团。以呈瑞粉末冶金、呈瑞新能源等企业组建集团公司,加快推进新能源
电机的规模化生产, 力争2013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2014年过35亿元;2016年过106亿
元。
7. 昊宇车辆。实施新能源汽车项目,新上汽车总装线1条,开发高档新能源专用汽
车,打造赢昊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引进1家创投公司、1家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企业,
打造莱芜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团队。力争2013年销售收入过25亿元;2014年过50亿元;
2016年过100亿元。
8. 温岭精锻。加快推进40万条半轴生产线和4条精密锻造生产线,确保年底投产。
新上汽车后桥和汽车变速箱项目,加快产品的转型升级和产业链条延伸,力争2013销售
收入过20亿元;2014年过40亿元;2016年过100亿元。
9. 富海能源。加快建设总投资100亿元的山东高速富海新能源项目,调整优化我市
能源产业结构。 项目投产后,年产LNG清洁燃气10亿标方,并搞好辅产品的深加工。力
争2014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2015年过80亿元;2016年过100亿元。
10. 风发新能源。深化深圳风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我市的合作,全力推进风电设
备制造基地项目建设。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兆瓦级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组2000套。
力争2014年销售收入过25亿元;2015年过55亿元;2016年过100亿元。
11.恒富重工。加快建设投资16亿元的重型装备制造、大型锻件项目,5年内形成30
万吨铸、 锻件生产能力。 力争2014年销售收入过15亿元;2015年过50亿元;2016年过
100亿元。 (三)关于培植过30亿元企业情况。经与各区、各有关企业对接,确定了过
30亿元企业(不包括过百亿企业)36家。
1.莱城区13家。包括莱芜电厂、固德化工、万兴果菜等企业。主要行业支撑项目:
①钢铁行业。京顺特钢的高品质机械用钢项目、阳光冶金的精深铸造加工项目。②电力
行业。莱芜电厂2台100万千瓦机组项目、恒威电力的年产非晶合金变压器及可控饱和电
抗器1000台套项目。③化工行业。固德化工的蒽油加氢及配套项目、东岳汶河的氟材料
产业园项目。 ④汽车零部件行业。汇金公司的宇环工业园项目、慧通轮胎的年产100万
套特种工程机械轮胎项目。⑤其它还有:莱芜矿业的260万吨选矿项目等。
2.钢城区15家。包括万辰铸造、鲁碧建材、方圆制管等企业。重点是钢铁产业链上
的项目。如恒富重工公司的重型装备制造、大型锻件项目,万辰铸造公司的年产20万吨
板带复合材料、5万吨高性能钢铁粉末、1万吨精密铸件项目,方圆制管的10条制管生产
线项目, 金雷风电的2.5兆瓦以上风电主轴项目,等等。其它行业还有环友化工的30万
吨煤焦油深加工项目,天元气体的6万立方米制氧项目等。
3. 高新区7家。包括泰丰纺织、力创科技、维达纸业、润达新材料等企业。重点以
新材料、轻纺、汽车零部件为主。主要支撑项目有:力创科技的二期工程、润达新材料
的高性能树脂及纤维项目、维达纸业的高档生活用纸生产线项目、胜岳机械的塑机生产
项目、泰禾生化的年产20万吨纤维素酶生产线等。
4.经济开发区1家。即鲁中矿业,主要有五矿重机和莱新铁矿二期工程续建项目。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分析, “613”工程提出的各项发展目标,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
实现的。 “613”工程实现了,全市过百亿企业可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以上(其中莱
钢1000亿元、泰钢800亿元、九羊500亿元),过30亿企业可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
其它8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可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以上(按企业平均销售收入5000万元
测算) ,将为完成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的“工业过4000亿、GDP过1500亿、地方财政
收入过100亿”目标提供根本支撑和可靠保证。二、推进“613”工程的政策措施建议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613”工程推进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
导担任副组长,发改、统计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负责“613”
工程推进实施的调度和服务等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年度培植计划,建立重点企业台
账,实行月调度分析、季通报、半年初核、年终考核制度,及时总结各区、各有关部门
推进“613” 工程的具体落实情况。统计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积极配合,做好企业纳
新工作。2.着力扶持企业上项目。项目是实施“613”工程的关键和核心。对列入“613”
工程的企业和项目,建立领导包项目责任制和督导联络员制度,加强指导,强化调度,
积极引导抓投入上项目。聘请高层次专家学者,论证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
为加快发展提供项目支撑。对确定的新上、技改项目,按照计划要求,分解目标、落实
责任、 倒排工期, 确保项目按期竣工投产。 3. 加大科技创新和智力支持。鼓励引导
“613”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三站两中心”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技术创新项目立项、设立技术中心等方面优先支持,培植一批国
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搭建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加强企业品牌建设,打造一
批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和驰名、著名商标。制定实施《鼓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意见》,
建立企业家与各级党委、政府的“信息直通站”,选择部分优秀企业家担任政府顾问;
落实优惠政策,加大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为实施“613”工程提供人才保障。4. 着
力破解发展瓶颈制约。加大金融支持,由各金融机构向“613”企业派驻“信贷联络员”,
主动帮扶企业进行融资; 各金融机构每年新增贷款规模中用于“613”企业的比重不得
少于60%, 并纳入市政府对金融机构考核奖励的内容。定期邀请省内外各商业银行来莱
芜考察, 积极向他们宣传、推介列入“613”工程的企业和项目,搞好银企对接为企业
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鼓励引导企业上市、引进战略投资和风险投资、股权转让合作等,
解决资金瓶颈制约。设立工业企业过桥资金,扶持企业加快发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对列入“613” 工程的企业和项目,开通项目报批“绿色通道”,保障用地需求;简化
立项、环评、安评、能评等手续,决不能因手续不完备影响项目建设和企业正常生产。
5.着力强化政策扶持。一是加大财政支持。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引导
工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补助奖励等方面。发改、经信、财
政、 科技、中小企业等部门对上争取政策和项目资金,重点用于“613”企业。二是加
大税收支持。 实行以奖代补等措施,给予适当支持。符合条件的“613”工程项目享受
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三是加大奖励力度。设立企业发展奖,对当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
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超过5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30亿元的工业企业,分别给予企业
家不等资金额度的奖励。 纳税入地方财政收入过1000万元、3000万元、5000万元、1亿
元以上的企业,分别按不同等次奖励企业家,并在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资金
支持。 同时对经年度考核完成“613”工程年度计划目标的区政府(管委会)及完成任
务目标的企业,分别给予一定奖励。6. 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将“613”计划每年完成情
况, 纳入年度各区年度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落实“613”工程的评价考核体系,
对完成任务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彰,对完不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并实行问责。
对列入“613” 工程的企业和项目实行督导联络员制度和帮包责任制,积极为企业搞好
服务,确保按期完成任务。
7.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继续实行“一线工作法”,完善企业督导联络员制度,严
禁乱检查、乱摊派、乱收费,除国家和省、市及财政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费项目外,任何
部门和单位无权再以任何名义向企业收取其它费用,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市委政研室)
4月26日, 省政府研究室召开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研究课题座谈会后,我们按照
会议要求,立即组织精干力量,成立专门课题组,结合我市实际,就“明确定位、主动
融入、加快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了莱芜市加快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调研报告。一、莱芜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主要做法市委、
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工作,坚持以接轨济南为突破口,统一思想
认识,突出接轨重点,健全保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推进融入经济圈各项工作,
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进一步提高对融入经济圈重大意义的认识。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
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省委、省政府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全省整体竞争力的战
略高度,作出建设以济南为核心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决策部署,完全符合经济发展规
律,符合山东实际,对打造全省新的战略经济板块、实现中部崛起、推动富民强省新跨
越具有重要意义。莱芜与济南地缘相连、文化相近、人缘相亲,济青高速南线贯通后,
莱芜进入济南1小时经济圈, 无论是生活出行,还是经济流向,济南都是我市交往和发
展的首要区域。接轨济南、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对莱芜来说既是必然的选择,也是
重大的发展机遇。这篇文章做好了,莱芜就能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借力赶超跨越,推动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完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保障。为加强对接轨融入工作的
领导,市里专门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
制定出台了《关于接轨济南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意见》和《实施方案》,确保接轨
工作有序开展。加强与济南的联系对接,与济南签订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两市交流合作
关系的框架协议》,莱城区、钢城区、高新区分别与济南章丘市、历城区、开发区结为
友好区, 经贸、旅游等50多个部门与济南对口签订了合作协议,18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
与济南相关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在济南开展招商引资、经贸洽谈、旅游推介等活
动150多场次, 双方合作不断深入。三是明确融入重点。在融入过程中,突出抓好规划
引领、产业配套、科技交流三个方面。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依托济南、服务济南、当好
济南“最佳配角”的工作思路,适时调整发展战略规划,依托济青高速南线在莱芜的四
个出入口,作出了打造北部生态旅游、中西部姜蒜储运加工、南部钢铁物流“三大产业
板块”,建设雪野旅游区、高新区、莱城工业区、钢城经济开发区“四个功能区”的区
域经济发展部署, 为融入经济圈搭建优质载体。目前,这些板块和园区集聚了全市80%
以上的经济总量,成为接轨济南的重要平台。突出产业配套合作,发挥口镇制造业基础
较好、交通便利、临近济南的优势,在口镇驻地规划建设莱城工业区,大力发展机械加
工、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产业,打造济南优良的制造业配套基地。围绕“打造济南
后花园”的目标,加强雪野旅游区开发建设,先后引进恒大集团、山东高速等企业,规
划建设生态软件园等项目,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承载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据统计,
来雪野旅游客人中济南客源占到5成左右。 加强科技人才交流,借助济南科教事业发达
优势,围绕我市重点行业、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引导我市企业采取合作开发、共建实
验室等多种方式,与济南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其中,普阳集团与山东大学建
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九羊集团与济钢集团建立了技术人才交流机制,山东财经大学燕山
学院落户莱芜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目前,全市重点企业一半以上的技术合作机构、1/3
的技术专家、 1/4的技术开发联盟单位在济南,两市产学研合作日益紧密。四是加大招
商引资力度。我市始终把济南作为招商引资重点地区,大力开展对济企地联合招商、产
业招商和蹲点招商,连年举办产业对接洽谈会和招商引资推介会,先后引进十八乐超市、
银座商城、山东高速雪野国际度假庄园等一批大项目,对我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
作用。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大项目建设推进年”和“招商引资攻坚年”
活动,进一步明确了加强与济南联系对接、承接产业转移、开展项目合作的招商思路,
对济招商力度进一步加大,成果逐步显现。据统计,今年以来从济南引入的项目超过20
个,总投资50多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12个。莱芜接轨济南、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取
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制约,主要是产业层次较低、环境支撑压力较大、
接轨融入的层次不高等,影响和制约了接轨融入工作。二、关于莱芜定位于副中心城市
的可行性研究莱芜作为经济圈的一员,要在整个经济圈建设中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必
须研究自身的战略定位。综合各方面因素,莱芜可以定位于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在此基
础上,来研究莱芜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从莱芜发展需要看,当前,莱芜经济企稳回
升,步入快速发展通道,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定位为经济圈副中心,可以使我
市更好地接受济南辐射带动,有利于借力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同时,莱芜区域较小,某
些政策以市为单位先行先试莱芜具备更大优势,可以打造经济圈的“政策试验田”,为
经济圈乃至全省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从整个经济圈发展情况看,目前济南在圈内首位
度不高,需要一个副中心城市与济南互为依托,优势互补。莱芜无论区域面积还是经济
总量,与济南都有较大差距,明确莱芜为副中心城市,更容易接受济南带动,莱芜也能
更灵活有效的发动全市力量为济南服务。此外,明确莱芜为副中心城市,在空间上可以
将济南、淄博、泰安连成一片,形成圈内核心经济带,放大济南辐射作用,带动圈内聊
城、德州、滨州加快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经济圈快速发展。确定为经济圈副中心,莱芜
具备独特优势。一是区位交通优势。我市地处鲁中,处在山东省的核心位置,距省会济
南70公里, 距青岛240公里。西北、东北、西南分别与圈内较发达的济南、淄博、泰安
三市接壤,北距淄博80公里,南距泰安50公里,是圈内仅次于济南的地理副中心。高速
公路密度居圈内第1位,到济南国际机场只需40分钟,到青岛港、日照港只需2小时。山
西中南部铁路在境内设有客货运站,我市与山西产煤区及日照港的物流渠道更加顺畅。
二是产业优势。 我市钢铁产业特色突出,产能占圈内总产能的50%左右,深加工能力占
圈内除济南外5市的80%左右, 产品以H型钢、齿轮钢、不锈钢等特种钢材为主,不锈钢
产量达到100万吨, 有条件打造圈内特种钢生产中心和济南制造业配套中心。新材料产
业发展迅速, 粉末冶金年产15万吨,产量居全国第1位,有条件打造圈内粉末冶金产业
中心。 现代农业基础较好,年产姜蒜70万吨,农产品储藏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出口
额居圈内第1位,有条件打造济南及圈内城市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三是资源能源优势。
矿产资源丰富,铁矿石储量4.5亿吨,年产铁矿石500万吨,居圈内第2位。煤炭储量3.3
亿吨,年产原煤300万吨,居圈内第3位。电力资源充足,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20万千瓦,
年发电量125亿千瓦时,1/4电力外输,是圈内重要的能源基地。四是城市化优势。我市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镇化率达到52.6%,居圈内第3位;人均拥有道路面积29.2平方米,
城市绿化覆盖率43.9%,均居圈内第1位。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
展,人均GDP达到46890元,居圈内第4位;人均进出口达到2750美元,居圈内第1位;人
均居民储蓄、城乡居民收入等多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五是生态优势。我市生态环境良
好,森林覆盖率达到34.3%。北部的雪野旅游区,绿化覆盖率高达60%,生态山林上百万
亩, 区内雪野湖水面2.2万亩,是圈内最大的天然水体。济青高速南线通车后,该旅游
区距济南东外环仅20分钟车程, 据统计,来雪野旅游客人中济南客源占5成以上。恒大
集团、莱钢集团等单位兴建了多处高档商务会馆,餐饮、住宿、会议等设施完善,为发
展会展、商务、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把莱芜定位为经济圈副中心城市是完全可行的,有利于充分发挥莱芜区
位、交通、产业、资源能源等优势,把莱芜打造成为圈内基础原材料生产中心、先进制
造业中心,以及重要的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能源基地、会展基地和山水旅游基地,建
成经济圈重要的增长极,推动整个经济圈平稳较快发展。三、莱芜融入经济圈、建设副
中心城市的思路和重点融入经济圈,打造经济圈副中心城市,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大机
遇,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我们将立足产业、资源和区位优势,围
绕副中心城市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质量推进,不断提升接轨融入的层次
和水平,为经济圈发展贡献力量。具体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健全完善规
划体系。围绕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主题,立足副中心的功能定位,科学编制我市融
入城市群经济圈总体发展规划。加强与济南的联系对接,立足两市城市功能定位、产业
基础、城镇分布与资源条件,按照功能协调互动、产业相对集聚、操作适度弹性、生态
环境和谐的原则,加快编制莱芜—济南区域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理清两地协调发展的
思路。加强与省直有关部门对接,尽快编制出台产业、交通、信息、旅游、公共服务等
专项规划,尽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规划体系,引导接轨融入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全
力推动工业经济振兴。根据全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方案,进一步研究我市钢铁产业
的发展方向、重点和扶持措施,推动钢铁产业做优做强。引导钢铁企业优化产品结构,
大力发展H型钢、 优特钢、不锈钢等系列产品,打造圈内专业化钢铁生产基地。加快推
进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和不锈钢生态产业园建设,支持钢铁深加工产业发展,打造济南
及全省优良的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重汽、潍柴等大型企业
对接,争取在我市设立加工制造基地。加快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新兴产
业,推动粉末冶金、特种纤维等列入省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夯
实接轨融入的经济基础。三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山水资源优势,以雪野旅游区
建设为重点,加快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发展特色化、多样化的生态旅游产业,积极争
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济南及全省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加强与济南、泰安旅游合
作,以济南南部、莱芜西北部、泰安东北部为核心,共同建设经济圈“生态绿芯”。加
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申请设立省级钢铁物流园区,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在全国全省
有重要影响的骨干物流企业,打造区域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积极争取济南的股份制商业
银行、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莱芜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
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健全地方金融体系,增强金融保障地方发展的能力。四是
努力打造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加快省级农业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大
科技投入力度,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大力发展姜蒜产业,提升莱芜黑
猪品质,扩大特色林果种植规模,建设济南及圈内城市特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以促进
农业生产工厂化、管理企业化、组织规模化为重点,鼓励“农字号”龙头企业发展,创
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开辟直供济南农产品“绿色通道”,在济南大型农贸市场
设立莱芜特色农产品专卖区,引导企业与济南各大超市形成产品直供,提高莱芜农产品
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五是加快推进接轨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依托济青高速南线
建设的五个省级园区,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改革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真正使园区成为承接济南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推进济南至
莱芜城际铁路建设, 加快仲临路西延改造,提升205国道博山至城建界道路,做好部分
县道升省道工作,建立与周边地市功能互补、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体系。建立与济南公
交对开,探索实行公交卡两地通用的运作模式,率先实现两市城际公交一体化。加快公
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电子政务等公共系统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尽快实现两市区号统
一和广播电视频道交叉落户,加快两地同城化步伐。四、建议省给予莱芜的扶持政策受
发展阶段、发展程度等因素影响,建设经济圈副中心城市既需要自身付出艰辛努力,更
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建议省政府在研究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问题时,明
确莱芜副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一
是加大对莱芜转型发展的支持力度。将莱芜设为城市转型发展试验区,在行政管理体制、
财政体制、民营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支持莱芜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支
持莱芜列入《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2~2020)》和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
续发展试点,在申报工作上给予指导和帮助。支持莱芜与济南合作发展,为双方交流合
作搭建平台,促进莱芜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济南相互衔接。二是加大对
莱芜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支持莱芜工业结构调整,全省实施钢铁产业规划和重大
技改项目,优先支持莱钢、泰钢、九羊精品钢项目建设;安排新兴产业资金项目,优先
支持莱芜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产业。支持莱芜发展服务业,旅游发展资
金、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等专项资金安排对莱芜给予重点倾斜。加快莱芜现代农业示范
区建设,支持莱芜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帮助莱芜申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示范区。三是加大对莱芜的财政扶持力度。取消对莱芜的原体制上解,将省级分成的营
业税、所得税等比上年增长部分全额或部分返还,相应设立城市转型发展专项资金,支
持莱芜转型发展。莱钢重组后,其所属企业实现地方财政收入(以2008年为基数),按
全省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幅给予莱芜财政补助。支持钢城区列入经济圈财政困难县,
对莱芜以市为单位予以项目扶持。提高民生政策补助比例,对国家、省已出台或将出台
的民生政策,莱芜可享受省对西部地区的补助标准。四是加大对莱芜要素资源保障体系
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莱芜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对在莱芜设立的新型金融机构,放宽管
控条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支持莱芜经济建设。保障莱芜转型发展用地需求,
安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增减挂钩项目适当向莱芜倾斜,落户莱芜的国家、省重点项目
由省级负责占补平衡。支持莱芜科技创新,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名额适当向莱芜倾斜,支
持科研院所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莱芜人才队伍建设,对到莱芜创新创业的高层次
人才,在经费补助等方面给予西部地区的扶持政策,支持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落户莱
芜。
同时,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离不开省委、 省政府的组织领导,建议省里象推进
“蓝区”“黄区”建设一样,加强组织领导机制建设,从省到市加快建立工作机构,建
立健全市长联席会、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协调会、职能部门协商合作等制度,推动各项工
作落实;尽快启动经济圈跨区域城市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从一体化角度对
城市群发展作出整体布局;立足各市比较优势和产业特色,深化产业分工与协作,做强
优势产业,提高配套能力,促进集聚发展,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关联紧密的
区域产业体系;加快实施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尽快实现“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
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参照鼓励半岛城市群发展的有关政策,抓紧研究圈内人才、
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市政府研究
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