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讲话(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4&rec=4&run=13

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1月8日在莱芜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莱芜
市市长 杨宜新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
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2年政府工作回顾2012年是本届政府履职的第
一年,也是我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取得显著成绩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在中共
莱芜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
彻市十三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奋起赶超、科学跨越”主题,牢牢把握“高
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总要求,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
突出解放思想、提升境界,突出提速增效、朝夕必争,突出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较好
地完成了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经
济保持稳定增长。 全市生产总值完成630亿元,同比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2.02
亿元, 增长7.1%, 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4%,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76.2%,实际可用财力
66.7亿元,增长12.7%。实施工业发展“613”工程,新增91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
增加值310亿元,增长13%,一批骨干企业向销售收入几十亿、上百亿加速迈进。钢铁产
业加快优化升级, 莱钢、泰钢、九羊等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开工,优特钢比例超过30%。
非钢产业进一步壮大,实现增加值占比达到47.8%。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4.4%,高新
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16%。 我市成为国家火炬粉末冶金特色产业基地。全市人民币存
贷款余额达到719亿元和558亿元, 分别增长19%和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8亿
元, 增长15%。进出口完成21亿美元。节能减排扎实推进,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
3.7%,顺利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发展动力显著增强。深入开展“大项目建设推进年”
活动, 一批投资十几亿、几十亿元的项目加快落地,全年开工建设过亿元项目394个,
过10亿元项目71个, 完成大项目投资424亿元,泰禾生化、科虹线缆、五矿重机、金鼎
光电材料等155个项目建成投产, 产业基础进一步加强。积极推进“招商引资攻坚年”
活动,全市组建360个专业招商小组,引进过亿元项目246个,过10亿元项目49个,形成
外来固定资产210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40
亿元, 增长23.4%。深化与莱钢集团战略合作,共同建设莱钢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依
托泰钢建设不锈钢生态产业园,推进高新区、莱城工业区、雪野旅游区、农高区项目集
聚步伐,园区带动效应更加显著。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完成125家企业“两证”
办理工作。镇域经济实力增强,镇级财政收入增长29.9%,7个镇(街道)财政收入过亿
元。口镇、羊里列为全省百镇建设示范镇。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实施城乡建设三年纲要,
确立莱城主城、钢城、口镇、雪野“四城四区”发展布局,前期工作全面展开。城市发
展总体规划及口镇新城、经济开发区、雪野旅游区等重要片区规划编制完成。全年开工
106个城建重点项目, 文化中心二期、财富广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等一批重点工程
进展顺利,花园路、北坦路、振兴路、鹿鸣路、凤城西大街西延段等一批道路新修或完
成改造,山西中南部铁路莱芜段11个控制性工程全部开工。城中村改造稳步推进。大力
实施“碧水蓝天”工程,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现代水网规划批准实施,完成牟汶河拦河
闸建设,嘶马河、通天河综合治理进展顺利。规范城乡建设秩序,加强环境综合整治,
市容市貌进一步改观。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基础更
加巩固, 省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分别达到21家和769家,16个农产品获得“三品一
标”认证,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60万亩,我市荣获“全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达到37万亩。粮食生产获得丰收,
特色畜牧业发展加快, 林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开工243个
农村建设项目,新建改造农村道路529公里,实施102个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农村住房
建设7800户,101处健身广场、100处社区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
提高。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民生保障力度加大,为民办的“十件实事”全部完成,全年
民生财政投入达到20亿元, 增长1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6450元和11000元,分别
增长13%和15%。 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2.2万人,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2.8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养老、医疗、低保等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
3771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为4278户城乡困难家庭发放房屋租购和修缮补贴。中小学
校舍安全工程全部开工, 44处公办幼儿园开工建设,9处标准化学校投入使用,全市高
考再创佳绩。基本药物制度全面铺开,药品零差率销售在城市医院开始推行。精神文明
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莱芜梆子《儿行千里》荣获全国“五个一
工程”奖。全民健身运动稳步发展。计划生育工作保持全省领先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
控制在2.3‰。 “平安莱芜”建设不断深化,信访工作、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扎实
推进。“六五”普法取得积极成果。国防动员、双拥共建、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和优
抚安置工作富有成效,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会事业持续发展,新闻出版、
广播电视、档案、史志、物价、仲裁、气象、地震、应急管理、无线电工作稳步推进,
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对台事务取得新的成绩。政府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行政程
序年”活动,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公共资源交易、城乡规划会审等制度,严格政府
议事决策规则,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落
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按时办结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102件、政协提案187件。
加快干部作风转变,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实施领导包项目、干部下基层、部门公
开承诺、窗口标准服务等制度,政务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
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加强。各
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我市负重奋起、迎难而上、筑牢基础、开局良好的一年。市委市
政府准确把握全市发展大局,明确提出建设“大莱芜、强莱芜、新莱芜”的目标,深入
开展“转作风、提效率、优环境、保增长、促发展”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全市上下强化
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危机意识,破除思想牢笼,提升境界标准,全力拼搏奋进,开启
了我市赶超跨越的崭新篇章。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
署,凝心聚力,扎实苦干,勇争一流,各项工作呈现快速推进的良好局面。这些成绩的
取得,得益于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
勤劳动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积极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
向所有关心、帮助莱芜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
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政府工作
也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是:经济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实现跨越发展的压力很大;
企业创新能力弱,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资金、土地、环
境等要素制约有待进一步缓解;民生保障水平与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干部作风、服
务效率需要更加提升。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努力把各方面工作做得更好。二、201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各位代表,今
年是我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速赶超跨越、推进率先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攻坚2013,我们既要抢抓用好新的
机遇,又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特别要看到,国家宏观政策向实体经济和民生领域
进一步倾斜,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融合推进,为我们借势发展提
供了有利机遇;全市干部群众认识更加统一,信心更加坚定,产业实力、发展平台不断
加强,为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落实市委市政
府的决策部署,咬定目标不放松,赶超跨越不停步,同心同德,攻坚克难,拼搏进取,
就一定能够创造莱芜更加美好的明天!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率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扎实推进工业化、城
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着力壮大经济实力,着力加快城市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努力开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新局面。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市生产总
值增长11%,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增长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节能减排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做好今年的政
府工作,要认真把握好以下六个方面:一要始终坚持以赶超跨越为主题,再提境界,再
提标准,再提质量,突出攻坚求突破,突出提升上档次,突出争先谋进位,推动各项工
作上水平、争一流。二要始终坚持以增强实力为根本,全力抓好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
全力培植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全力发展园区经济和镇域经济,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
硬仗,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三要始终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动力,做到城乡统筹、规划
引领、重点突破、有序推进,着力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建设宜居幸福的美好城市。
四要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加大民生投入,加强社会建设,多谋民生之利,多解
民生之忧,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五要始终坚持以良好作风为保障,高标准、
高要求、高效率推进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工作成效。六要始终坚持市委的统一领导,自
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攻坚克难、开拓
奋进的强大合力,确保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三、加快壮大经济实力,
推动经济发展新跨越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继续巩固项目建设的强劲势
头,着力提升项目建设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确保大项目推进、招商引资和骨干企业培
植等工作取得更大突破。提升大项目建设质量。继续推进大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加快项
目建设速度,推进签约项目快落地、落地项目快开工、开工项目快投产、投产项目快达
效,确保年内新上投资过亿元项目200个,过10亿元项目40个,竣工投产项目达到100个,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以上。 更加注重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突出高新技术产业项
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 确保高新技术项目投资占比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业项目投资占
比提高2个百分点。 全力推进莱钢产品升级改造、莱芜电厂百万千瓦机组、环球V6发动
机、中天科技园、莱城医药产业园等一批投资几十亿元的重大项目建设,发挥骨干支撑
作用。完善调度督查、观摩评比、考核奖惩等制度,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推进招
商引资新突破。 突出招大引强, 坚持市、区主要领导带队招商,紧盯央企强企和世界
500强,积极对接合作,努力引进一批投资大、带动强、创税高的项目。突出招好选优,
围绕产业提升和结构调整,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兴产业项目。突
出重点区域招商,瞄准以北京、上海为核心的京津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精心举办专题招
商推介活动,主动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提升招商成效。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全年
引进过亿元项目不少于100个,形成固定资产170亿元以上。大力培植骨干企业。加快推
进“613” 工程,强化政策扶持,加强分类指导,产品市场形势较好的企业要加快产能
扩张,着力做大规模;传统优势企业要加快产业延伸升级,着力形成产业集群;高新技
术企业要加快发展壮大,着力培育市场竞争优势。力争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90家,总
数突破400家, 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扶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实施钢铁
产业提升和非钢产业倍增工程, 力争钢铁深加工能力达到600万吨,非钢产业增加值占
比达到50%以上。 加快服务业发展,建设一批服务业重点片区和重点项目,确保服务业
增加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加快重点园区建设。引导各园区按照自身定位和发展规划,
加快建设进度,迅速壮大实力,创建产业发展的高位平台,形成多极带动、多点支撑的
良好格局。坚持集约化、专业化和高端化,省级园区要加快项目集中、企业集聚,培植
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园区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力争进入全省前
列,高新区要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坚持产城一体、融合发展,抓好园区规划和基础
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的支持承载能力。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按照县域标准发展镇域经济,
鼓励各镇(街道)优化平台建设,培育当家产业,促进镇域实力迅速提升。突出抓好口
镇、羊里、颜庄等重点镇建设,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强镇。大力发展“飞
地经济”。加强动态管理和分类考核,激励各镇争先进位、竞相发展,确保镇级财政收
入增长30%以上, 新增3~4个财政收入过亿元的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立足特色优势
产业,建设一批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打造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品牌。积极
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创新农业经营机制,重点培植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
社,新发展市级龙头企业10家、专业合作社示范社40家。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
基础设施建设, 新发展高标准农田6.5万亩。坚持科技兴农战略,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
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全力推进城市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坚持以长远
的眼光和宽阔的胸怀谋划新型城镇化发展,牢固树立“小市大城区”的理念,强化攻坚
的决心和力度,集中突破一批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打好城市建设攻坚
战。加强规划引领,优化功能布局,突出重点片区、重点组团和重点部位建设,集中实
施161项城建工程,促进城市建设出精品、见亮点、上品位。着力抓好6个重点片区建设:
一是抓好长勺路沿线改造。启动长勺路绿化提升,加快鲁中矿职工生活区、北埠文化商
贸组团建设,市医院扩建完成主体工程。二是加快口镇新城建设。重点抓好格瑞创业大
厦、市民文化中心、新城高级中学建设,抓好龙马河综合治理,为新城建设打基础、出
形象。三是实施老城区改造。抓好胜利北路、龙潭西大街、汶源西大街等道路建设;已
开工的城中村改造项目要加快推进,新的项目要抓紧规划实施;完成财富广场主体工程。
四是健全高新区服务功能。启动商务综合体、金融商务中心等规划建设,完成科技人才
苑等重点工程。五是优化钢城规划建设。抓好沃商广场、汶水之韵、华诚丽都等城市综
合体建设,实施钢都大街、双龙山公园、南湖公园等重点工程。六是提升雪野旅游区开
发建设。完善环湖公园、雪野绿道建设,加快恒大、北岸新镇等重点片区开发,推进国
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科学规划城镇建设布局,加快建设一
批特色鲜明、功能健全的中心镇,形成一批环境优美、容纳能力强的中心村,引导农民
向中心镇、 中心村集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开工221个重点建设项目,推
进44个新社区建设和100个村综合整治,完成125个村标准用电改造和41个村饮水安全工
程,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化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制
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健全“改、建、提”生态建设
机制,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扎实推进节能减排,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
上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8%。抓好大气、水、土
壤污染治理,争做全省防污治污先行区。加快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大规模推进城乡绿化,
建设滨河公园、 虹桥游园等园林绿地,新增造林面积5万亩。抓好嘶马河、嬴汶河、辛
庄河、方下河等综合治理,加强水土保持和水利风景区建设,率先建成水生态文明市。
有效改进城乡管理。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加大城市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城市建设秩序。
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区突出抓好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背街小巷
等重点部位,农村突出抓好社区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等一批环境治理项目,进
一步改善市容市貌。完善供热、供气、消防、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加强环卫、道路、管
线等市政设施养护,保障城市良好运行。五、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让全市人民共享发展
成果始终坚持民生为重、民生为先,恪尽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使经济发展的成果
充分体现到民生改善上, 努力建设幸福莱芜。加大民生保障力度。重点做好5个方面的
工作: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努力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二是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就业服
务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困难
群体的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三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镇医疗、工伤、失
业市级统筹机制,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月65元,城乡低
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450元和每年2400元, 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年4200
元, 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提高到每月720元。四是继续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开工
建设2644套保障性住房, 为560户城市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完成1500户农村危房
改造。五是实施全民健康提升工程。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 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全力抓好为民办
的“十件实事”,让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做好省级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
新建改建公办幼儿园30所,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依托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大
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引进本科高等院校。加快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全民健身深入
开展。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完成社会福利院综合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居
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新建一批规范化社区托老所。推进慈善事业、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深入开展“爱我莱芜、共建美好家园”活动,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
建工作。加快重点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实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积极组
织富有特色的公益文化服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扎实做好“十艺节”筹备参赛工
作,高水平承办全国优秀话剧展演活动。积极培育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广
播影视等产业,抓好雪野文化创意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壮大
文化产业实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加快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机构建设,巩固社区基层
基础工作,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抓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深化“平安莱芜”建设,推进普法依法
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
动。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防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突发事件预防
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六、强化发展要素支撑,为赶超跨越
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整合发展资源,凝聚发展动力,不断强化资金、土地、环境和科技
人才支撑,切实破解各种要素瓶颈制约,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增强资金土
地环境保障能力。加强财源建设,强化收入征管,确保完成财税增长目标。完善银企互
利合作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投放,扩大过桥资金、贴息资金、助保金、信贷风
险补偿基金规模,力争全年新增贷款超过70亿元。强化对拟上市企业的指导与扶持,开
辟更多融资渠道。整顿金融秩序,加强诚信建设,严厉打击金融犯罪,有效化解金融风
险。坚持依法依规、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建设用地保障程度。加大环境监管治理力度,
提升扩大环境容量,增强环境承载能力。发挥科技人才引领作用。设立科技创新引导资
金, 加快引进创新型企业,鼓励现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组织实施120个省以上重点科
技计划,突破一批行业关键技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发展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院士工作站各3家。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提高到2.4%。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培植新
兴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
人才引进力度,实施千名企业家培训工程,为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不断深
化改革开放。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
展等领域,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稳妥实施区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农村土地和集体资产“两股”改革,切实用活产权发挥效
益。积极发展外经外贸,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扩大高端钢材、机电等高附加值产品
出口。 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积极融入省会城市群
经济圈,推进济南莱芜经济协作区建设,争取有利政策,促进交通、通信、产业等领域
同城化率先突破。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增强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面对率先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各级政府责任重大,使命艰巨。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坚决贯彻市
委“干部作风建设年”的决策部署,扎实改进工作作风,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研究工作、
谋划发展上来,不断增强统筹全局、把握规律、推进落实的能力,切实担负起跨越发展
的重任。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把依法行政贯穿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健全政府
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法定权限、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管理事务。深化行政
审批制度改革,推行部门标准化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
专家咨询、跟踪问效等机制,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严格执行市人大决
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认真
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
确保公正文明执法。着力改进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按照“三高一大”的总要求,扎实
有效地抓好作风建设,力行真抓实干、提速增效,倡导说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
当,坚决整治各种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坚持主动
服务、靠前服务、高效服务,做到工作在一线部署、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
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切实减少事务性活动,加强
对重大决策、重点工作、重要项目的协调推进,促进工作落实。深入研究工作、研究政
策,密切关注和及时掌握国家、省政策动态,拓宽对上争取的领域,提高对上争取的实
效。深化反腐倡廉,建设廉洁政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惩治和预
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提高廉政建设水平。强化行政权力运行的全
过程、全方位监督,着力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国有产权出让、政府投资项目和
采购、农村产权改革等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勤俭办事,严
格控制行政费用,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市级机关单位办公经费继续维持上年水平。始终
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严肃查办侵犯群众利益的违法违纪案件,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反
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树立形象、取信于民。各位代表!推进科学
发展、实现赶超跨越,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前景催人奋进,责任重于泰山。让
我们在中共莱芜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扎实苦干,锐意攻坚,为率先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