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4&rec=14&run=13

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
开展“转作风、提效率、优环境、保增长、促发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实施“工
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以“招商引资攻坚年”和“大项目建设推进年”为
抓手,创新思路,攻坚克难,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社会事业和民生建设均取得了新的进步。

【综合】 经济总量继续壮大。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31.41亿元,
比上年增长11.1%,增速较上年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2亿元,增
长5.9%; 第二产业增加值365.2亿元, 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222.01亿元,增长
9.7%。 人均GDP达到48212元, 比上年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7∶60.5∶
32.8优化调整为7.0∶57.8∶35.2。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其
中失业人员再就业5302人,困难群体再就业82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8万人。年末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城乡“双零家庭”保持动态消零。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全年居
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3%, 涨幅较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上涨
4.1%,消费品价格上涨0.3%。八大类商品价格六升二降,其中,烟酒及用品类、居住分
别上涨9.1%、5.2%,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的最主要因素。食品、交通和通讯
分别较上年下降0.2%、1.4%。工业品价格大幅下滑。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从
年初开始持续回落,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3.4%,其中,轻工业下降12.6%,
重工业下降13.5%;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0.2%。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全市新登记注册
私营企业2034家,总量达到11907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7171户,总量达到25762户。个
体私营经济全年新增就业3.22万人, 新增注册资金34.93亿元。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收入
21.06亿元,同比增长11.2%,占全部税收比重25.46%,比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镇域
经济快速崛起。全年各镇(街道)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52亿元,比上年增长27.77
%,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36.93%,财政收入过亿元的镇(街道)达到7个;
实现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04.15亿元,增长61.93%,镇域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到
91.63%;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3.6亿元,增长25.2%,镇域工业占全市的比重达到
33.25%。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全年共引进过10亿元大项目49个、过亿元项目246个,形
成外来固定资产210亿元。

【农业】农业生产较快增长。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1家,
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60万亩。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
增长5.9%,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农业增加值33.85亿元,林业增加值0.88亿
元,牧业增加值8.43亿元,渔业增加值0.70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33亿元。农
产品产量稳步提高。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0.29万亩,比上年增加1.79万亩,粮食总
产30.14万吨,增长11.7%;棉花播种面积1.39万亩,增加0.17万亩,棉花产量1323吨,
增长11.5%;油料播种面积10.01万亩,减少0.14万亩,油料产量1.72万吨,下降1%;烟
叶播种面积1.94万亩, 增加0.56万亩, 产量2667.37吨, 增长21.1%; 蔬菜播种面积
41.79万亩, 减少2.53万亩, 蔬菜产量98.99万吨,下降3%。水果产量9.27万吨,增长
3.11%。 肉类总产量6.55万吨,比上年增长4.1%;禽蛋产量3.09万吨,增长0.5%;牛奶
产量2090吨,下降5.7%。水产品产量3462吨,增长1.29%。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全年农林水务财政支出6.74亿元,较上年增长9.84%。年
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5.04万千瓦, 增长2.72%;农村用电量9.86亿千瓦时,增长0.9%;
全年化肥实物量合计12.67万吨,下降3.2%;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602.56吨,下降4.2%。
全年有效灌溉面积3.94万公顷,下降0.43%。

【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结构调整优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
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达到340家。实现增加值311.57亿元,增长13.11%。其中,
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5.45亿元,增长22.93%;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86.12亿元,增长11.07
%。 钢铁与非钢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6.3∶43.7调整为52.15∶47.85,非钢产业占比提高
4.1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下滑。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03.46亿元,
比上年增长6.12%;实现利税34.22亿元,利润6.6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51.24%和84.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55.97%,比上年回落15.71个百分点;工业
产品销售率98.43%,比上年回落0.51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在重点统计的
30种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23种,占比76.67%。其中,钢材1698.8万吨,水泥509万吨,
纱7.7万吨,软饮料15.9万吨,铁矿石原矿515.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13.8%、2.7
%、6.7%、8.8%。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年末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达135家,全年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2.7亿元, 增长14.8%, 增速较上年提高11.8个百分点; 实现税收
4.37亿元, 同比增长34.02%。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91.6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
354.1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房屋竣工面积262.54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1.06亿元,增
长23.5%。新开工项目41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33个,比上年增加222个。从隶属关系
看,省及省以上单位完成投资29.59亿元,同比增长48.4%;地方单位完成投资411.47亿
元,同比增长22%。从资金来源看,民间投资完成347.12亿元,增长13.7%,占全部投资
的比重达78.7%,比上年下降8.5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以上投资中,第一
产业完成投资7.65亿元, 同比增长125.7%; 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03.18亿元,同比增长
45.2%;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30.23亿元,同比增长15%。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上年1.0∶
59.6∶39.4调整为1.73∶68.74∶29.53。 工业完成投资302.35亿元,同比增长55.6%,
其中工业技改投资141.96亿元,同比增长36%。高新技术产业投资61.57亿元,同比增长
101.1%。
房地产业发展质量提升。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5.24亿元,比上年增长22.2%。
商品房竣工面积50.66万平方米, 增长69.7%; 商品房销售面积59.94万平方米, 增长
69.2%;销售额31.31亿元,增长203.1%;房地产业实现税收4.49亿元,同比增长20.19%。

【国内贸易】消费市场运行平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05亿元,增长15%。
分行业看,批发业完成19.42亿元,增长15.1%;零售业完成184.19亿元,增长15.01%;
住宿业完成2.2亿元,增长14.1%;餐饮业完成22.23亿元,增长14.44%。
热点消费继续升温。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情况看:粮油、食品、饮料、
烟酒类增长102.57%; 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225.53%;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
94.07%;日用品类增长62.8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44.36%;中西药品类增长
26.11%;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增长20.23%;通讯器材类增长16.74%;石油制品类分别
增长增长14.1%。

【对外经济】对外贸易大幅下滑。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需不足的影响,2012年
全市进出口额大幅回落。 全年进出口总额21.28亿美元, 同比下降40.6%。其中,进口
13.9亿美元,下降43.1%;出口7.4亿美元,下降35.3%。分产品看:农产品出口33373万
美元, 下降41.8%;钢材出口11798万美元,下降29.2%;纺织服装出口9467万美元,下
降20.6%;机电产品出口6824万美元,增长53.8%。外贸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截至年底,
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310家, 新增41家。利用外资持续增加。全年新批利用外
资项目18个,合同利用外资21059万美元,增长4.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006万美
元,增长19.9%。对外经济合作继续扩大。全年新批境外办企业4家,对外协议投资总额
40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境外劳务输出2175人。

【交通、 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公路客运量3899万人次,增长
8.22%, 客运周转量12.79亿人公里,增长3.6%;公路货运量6438万吨,增长3.32%,公
路货运周转量54.86亿吨公里,增长5.57%。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892.76公里(含县、
乡及村道),增长8.1%,其中,高速公路140.29公里,一级公路203.95公里,二级公路
322.11公里。 公路密度达到173.40公里/百平方公里(含县、乡及村道)。邮电通信业
保持平稳增长。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7.96亿元,比上年增长8.41%。其中,电信业务
收入7.09亿元, 增长7.82%;邮政业务收入0.87亿元,增长13.4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
21.27万户, 比上年增长1.24%。其中,城市电话用户8.13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3.13万
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3.29万户,增长6.51%。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18.54万户,比上
年增长17.49%。 旅游业蓬勃发展。 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725.35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
14.63%; 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3.72亿元,比上年增长23.46%,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继续
保持高速增长。

【财政、金融和保险】财政收支状况良好。全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02亿元,
增长7.1%。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由上年的71.5%提高到76.2%。完成税收总收入
82.73亿元, 比上年增长5.58%。 其中, 国税收入49.18亿元, 下降2.77%;地税收入
33.55亿元,增长20.79%。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66.73亿元,增长12.66%。财政支
出结构优化,重点事业发展得到保证,教育、科技、医疗、环保、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
增长了13.58%、16.43%、10.28%、100.44%、9.84%。金融业平稳健康发展。年末,全市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19.24亿元,比年初增加114.41亿元,同比增长18.89%。
其中,单位存款316.94亿元,比年初增加56.18亿元;储蓄存款377.9亿元,比年初增加
54.93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48.07亿元,比年初增加58.63亿元,同比增长11.84%。
其中, 短期贷款394.41亿元,比年初增加76.39亿元;中长期贷款116.31亿元,比年初
减少31.51亿元。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市保险机构26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3.47亿
元,增长7.8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13亿元,增长7.22%;人身险保费收入9.34亿
元, 增长8.09%。共支付各项赔款与给付3.09亿元。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与给付1.71
亿元;人身险支付赔款与给付1.38亿元。

【科学技术】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全年承担实施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1项,争取
无偿资金 6500万元,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全年专利申请量1980件,其中,发明专
利400件;专利授权量1913件。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新建院士工作站4家,省级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2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41.20亿元,增长29.95%,占规模
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6.37%,比年初提高1.31个百分点。

【教育、 文化、卫生和体育】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27
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普通中学55所,小学155所,中等职业学校14所,特殊教育学
校1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17.5万人。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373所,学前三年教
育普及率达到100%。 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保持100%,巩固率小学100%,初中99.9%。公
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群众艺术馆2个,文物保
护管理机构2个,乡镇文化功能区10个,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圈50个,农村文化大院100个,
市级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21.8万册。拥有市级以上广播电视台1座。年末全市有线电
视用户达15万户,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8%,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8%,全市广播电视传
输网络干路3500公里,光缆3500公里。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
机构294个(不含村卫生室) ,其中医院(卫生院)39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床位
6151张;卫生技术人员(不含村卫生室、诊所)6632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
师2878人,注册护士2483人。每千人拥有床位4.87张、卫生技术人员5.25人。城市社区
卫生服务机构43处。。体育事业取得新进步。全年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牌14枚、
银牌27枚、铜牌39枚。其中,国际比赛铜牌2枚;全国比赛金牌1枚、银牌3枚、铜牌4枚。
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共举办市级群众体育比赛32项;新培训社会体育指
导员564名, 总数达到了4820名;群众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
到48%。

【城乡建设】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8亿元,比上
年增长11.8%; 市区建成区面积81平方公里。城区主干道路的配套改造建设步伐加快,
更新改造道路面积9.43万平方米,年末实有道路面积达到1368.6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
覆盖面积3417公顷, 覆盖率42.19%,人均公园绿地18.49平方米。居民家庭用气普及率
99.86%,天然气供气总量4368.26万立方米,其中,家庭用气1369.76万立方米。供热面
积达到1129万平方米。 城区供水日综合生产能力25.50万立方米,供水总量4533万立方
米, 污水日处理能力10.5万吨。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开工建设项目243个,完成
投资47亿元,比上年增长4%。农村新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建设农房8100户,建
筑面积83万平方米。

【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成效明显。新建水污染物减排设施8个,废气污
染物减排设施12个。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3.9%。年末全市拥有各级环境监测
站3个。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比上年削减5.59%、5.41%、2.59%、
9.17%。 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6%,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到338天。安全生产形势
稳定。全年共计发生各类安全事故400起,同比下降19.7%,死亡80人,同比下降3.6%,
重伤26人, 同比下降10.3%,经济损失628.5万元,同比下降69.5%。其中道路交通事故
发生376起, 同比下降20.5%,死亡73人,与上年同期持平,经济损失110.5万元,同比
下降28.1%;工矿商贸事故5起,同比下降28.6%,死亡6人,同比下降40%,经济损失490
万元,同比下降22.2%。

【人口、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人口实现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47.54万
户, 户籍总人口126.3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764人,出生率为8.5‰;死亡人口10274
人, 死亡率为8.11‰;全年自然增加人口490人,自然增长率为0.39‰。居民生活水平
显著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89元,比上年增长13.1%。城镇居民人均家
庭总收入3069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5225元,经营性收入1156元,财产性收入765元,
转移性收入3552元,分别增长6.05%、46.41%、13.49%、58.99%。农民人均纯收入10887
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工资性收入5205元,增长13.11%;家庭经营收入5061元,
增长14.76%;财产性收入122元,增长1.42%;转移性收入500元,增长1.06%。城乡居民
收入比为2.44∶1。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5664元和6093元, 分别增长
10.17%和17.29%。 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达38.1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
面积达到39.68平方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2.84%和36.11%。
民生保障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
保人数达到26.4万人,增加1.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7万人,增加1.2万人;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9万人, 增加0.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7万人,增
加0.6万人。城镇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参保人数达41.4万人,增加1万人。新型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6.4万人, 参保率达到9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参
合率达到99.8%。 社会福利和救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9507人, 增长0.4%;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191.2万元,增长35.8%;月人均保障标
准240元,比上年提高50元。年末全市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1040人,增长5.62%;
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424.9万元, 增长45.73%;年人均补差100元,提高20元。全
年发放农村五保供养金1023万元,增长17%,农村五保对象供养率达到75.3%。年末全市
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63个,比上年增加1个;床位6276张,增长2.6%;收养5168人,
增长0.4%。社会福利企业40家,安置残疾人员2002人。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
步统计数或快报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莱芜统计年鉴》为准。2.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
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3.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
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4.公报中所列人口数为公安户籍人口。(市统计
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