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3&rec=77&run=13

【概况】 2011年,市交通运输局紧紧围绕“三个服务”要求,持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
设,着力改善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不断提升交通运输保障服务能力,全市交通运输事业始
终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截至年底,莱芜市境内有京沪、青兰、莱泰、滨莱等高速公路,
有国道205、 台莱线、明泰线、枣徐线、临仲线、莱肥线、韩莱线等国省干线公路。全市
公路通车里程达3600公里(其中国省干线总里程达398公里,按行政等级分国道148公里,
省道250公里),公路密度按国土面积为158.4公里/百平方公里,列全省第7位,按人口为
27.8公里/万人, 列全省第4位,高速公路按人口计算达到1.1公里/万人,列全省第1位,
初步形成了“四纵四横”的公路主体框架。坚持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村村通油
路”“村村通客车”和“四位一体”交管所规范化建设等目标任务,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
达到3131公里, 村村通油路比例99.5%,建设改造高标准“四位一体”交管所14个。交通
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力促进了地方综合运输保障能力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结构日趋合理,
综合运输能力增长迅速,全市营运汽车发展到16400台,其中长途班线客车143台,公交车
680台, 中高档客车比例达到70%,出租汽车1600台,营运货车1.4万台,厢式货车和集装
箱达到21%,全市道路运输市场、驾培市场、维修市场和交通工程建设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公交一体化】 围绕市委、市政府把公交场站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决策部署,继
续突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主线示范带动作用, 开展“场站建设年”活动,共建设完成6处
公交站、 100处候车亭、1300余个站点牌,圆满完成年度建设任务。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
线路和站点问题,及时调整开辟公交线路,加大班次密度,建立起覆盖全市、城乡一体的
大公交网络,成为全省第一个村村通公交的地级市,在全省、全国确定了莱芜公交发展模
式。 9月16日, 在全国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现场会上, 莱芜市在会上作了题为
《探索新模式,城乡全覆盖,全面推进客运公交一体化》的典型发言,受到与会领导的高
度评价,市政府已上报交通部申请莱芜市为全国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试点市。为更好的提
升全市城乡公交一体化水平,市委、市政府划拨131亩土地给2家公交运营企业,其中长运
公交12亩建设公交换乘中心, 城市公交119亩建设城市公交综合枢纽,公交综合枢纽的建
设,将从根本上缓解制约全市城市公交发展的瓶颈,地面附着物清点已完成,正在办理规
划、设计及建设手续。

【项目争取】 2011年,共向上级争取项目80余个,补助资金5亿元,资金数额是上年的2
倍。 其中,国防道路建设方面,国家交战办将莱芜市2个项目66.1公里列入国家国防道路
建设计划,补助资金3400万元;国省干线建设方面,共争取国省道建设改造、危桥改造、
基建工程项目12个, 补助资金2.2亿元;农村公路建设方面,共争取项目65个,补助资金
3763万元;另外场站建设补助资金600万元,节能减排补助资金397万元,水毁道路项目补
助50万元, 交通科技项目补助15万元, 燃油补贴6379万元,县乡农村公路建设奖励资金
3584万元;市级财政补助农村公路建设资金500万元。省交通运输厅将莱城区(含高新区、
雪野旅游区)列入全省“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项目,补助资金9800万元,已到位7840万
元。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国省干线路网日益完善。承担的薛馆线沂源界至坡庄段改建工程、
雪野旅游区环湖东路建设、泰莱高速连接线路面车辙及沉陷处理工程、水东路东邢至滨博
高速出入口段改造工程、鄂牛路二期改建工程、姚口路西延工程、鸣翔大街、莱钢大道至
西田庄桥段、钢城大街西延、黄新路北延、双泉路工程,都已按计划全部竣工通车,为全
市交通路网体系的优化完善、档次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
交通保障。
农村公路通达能力不断提高。以升级改造影响通行的老油路和各镇驻地间连接线为重
点,继续对农村公路进行优化改造,投资1.65亿元,完成农村公路改造146公里,桥梁5座
205延米, 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有效提升了农村路网通达能力。
道路养护管理逐步加强。以迎接全国公路养护大检查路域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突出
抓好绿化、环境卫生、经营秩序、交通秩序、乡镇驻地环境等治理工作,路域环境得到有
效改善;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农村公路条例》和《莱芜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完
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提升了公路通行条件和安全保障水平。

【交通行业管理】 运输市场管理。运管、稽查、出租办开展联合执法,集中查处私跑济
南、泰安、青岛等地的违法黑班线车辆,全市非法营运市场得到有效遏制;深入开展道路
货物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严格全市客运、物流、危险货物运输企业的年度审验,加大
对危险化学品运输市场的整治力度;开发、启用新版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系统及二级维
护视频监控系统, 许可“汽车快修” 店3家,完成二级维护签章1.9万余台次,等级评定
1.1万余台次; 有效解决残疾人学车难问题,启用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系统,并严厉打击
非法经营行为,查出外地非法培训点5处、报名点3处,暂扣非法教练车17辆;更新油气两
用出租车261台, 重点整治乱涨价、不打表等违章行为,进一步加大对“黑车”“黑户”
的打击和处罚力度, 共查扣处罚黑车120台次; 加强水上运输安全监管, 出动执法人员
1300余人次, 取缔3艘违章挖沙船;积极做好国际航空体育节及中美水上明星对抗赛等水
上安全保障工作。
超限超载治理。按照“先卸货、后处理”原则,不断加强货运源头监管,健全源头管
理机构,强化源头管理巡查,实行“四班三运转六循环”执法模式,不断加大双超治理力
度,全年共累计检查车辆9万余台次,查处超限超载车辆8000余台次,卸载分流货物3万余
吨,使全市运输车辆超限超载率稳控在4%以内,较好的维护了道路运输市场秩序。
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深化年等活动,深入实施隐患排查治理,
制定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扎实组织演练,全年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工程质量管理。深入开展交通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加大质量监督检
查力度,严格招投标和评标工作程序,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市场秩序。

【交通产业】 交运集团完成客运量342万人次,旅客周转量38300万人公里,货运量149万
吨,货物周转量6290万吨公里,实现营业收入9998万元,其中旅游包车收入突破600万元,
成为最大的收入增长点; 公交公司完成客运量4946万人次,同比增长46%,客运里程5412
万公里,同比增长26%,运营收入3676万元,同比增长45%;平安驾校实现驾驶员招生2680
人, 从业资格培训2353人,营业收入810万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物流中心实现各
项承包收入102万元, 建设启用公用型保税仓库,夯实了中心发展的基础;培训中心完成
收入62.5万元,实现净利润20.5万元,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永驰橡塑公司完成销售收
入2000万元,利税205万元,占年计划的125%。

【行风建设】 坚持强化思想教育入手、整治和创建并重,认真开展治理公路“三乱”和
文明行业创建活动,交通行风建设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继续保持良好发展
态势。在全市行风测评中,全系统行风排名继续保持第13名,并被市政府评为全市工作实
绩突出单位; 稽查支队由上年的35名上升到27名,前移8个位次;维管处由上年的41名上
升到36名,前移5个位次;行政服务中心交通窗口由上年的11名上升到10名,前移1个位次。
工作中,以开展“两保两树”“四化管理”和“创先争优,争做嬴牟先锋”活动为契机,
积极开展创城和迎接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完成出租车、公交车、汽车站等站点硬
件设施的改造升级,市交通运输局荣获文明城市创建集体三等功,市公交公司和钢城汽车
综合性能检测中心荣获市级文明单位;定期组织召开行风建设工作座谈会,邀请行风监督
员对行风建设提出意见建议, 及时改进工作,组织参加政风行风热线直播节目8次,回复
市长公开电话、政府在线、民意天线等咨询投诉1400余件,提高了群众的认可度和社会满
意度;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
交通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预防与教育相结合,推出“三三一”廉政举措,继
续实施廉政谈话制度,设立廉政网络论坛,定期召开家庭助廉座谈会,形成教育、制度、
监督一体的交通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切实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廉政意识。

【队伍建设】 依托“三室一册一长廊”,全力打造稽查文化亮点,编印《执法文化手册》,
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着力提升稽查人员的文化素养,树立了良好的交通稽查
形象;本着节约高效的原则,在入冬之前投资16万元完成汽改水、泵房改造、供暖设施维
修改造等3项供暖工程; 多方协调,在市公路局和市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完成办公楼后
健身场所改造工程建设, 共节约资金8万余元;完成国际航空体育节、全国女排联赛、华
山林场救火、 军事演习保障等各类高速公路通行保障任务760多次;针对广大职工反映的
职称多年未聘任问题,经过认真摸底研究,制定详细的职称聘任方案,在公开、公平、公
正的基础上完成职称聘任基础性工作,已上报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局待批;以喜迎建
党90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红歌演唱、朗颂会”、争先创优劳动竞赛、
参加第九届全市运动会篮球比赛等活动,调动了干部职工奉献交通、服务大局的积极性,
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刘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