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3&rec=48&run=13

【概况】 2011年,全市肉类总产10.14万吨,同比增长2%,禽蛋总产4.34万吨,奶类总产
1.33万吨; 畜牧业总收入30.2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43%以上。畜牧业在实现农民增收、
推动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招商】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立足行业,引进形成畜牧产业龙头加工项目、养殖示
范项目等,带动全市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落户市农高区的六和集团3000万只肉鸭屠宰加工
项目开工建设, 计划于2012年6月完工, 建成后能安排1300人就业, 养殖户年增纯收入
6000多万元;落户莱城工业区的德仕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600万元,年产10万吨科
技饲料生产项目建成投产。

【畜禽良种】 猪。莱芜猪、鲁莱黑猪,全市存栏2万头,全年繁育推广3.1万头,出栏加
工2.08万头,其中向广东、江苏、河南、安徽等地推广莱芜猪、鲁莱黑猪8000多头。莱芜
猪原种场、 得利斯(莱芜)种猪繁育场保种扩繁群由原来的800头增至1500头;山东六润
食品有限公司发展莱芜猪养殖场(户) 29个,出栏商品猪2万头,配套系商品猪,全年繁
育推广2.2万头; 得利斯(莱芜)种猪繁育场年内分别向聊城、临沂、淄博等地推广欧得
莱猪配套系、 鲁农Ⅰ号猪配套系母猪1.5万头;全市存养长白、大约克夏、杜洛克等国外
良种猪1.1万头,全年繁育销售二元母本猪1.2万头,出栏杜长大三元杂优商品猪10万头。
羊。莱芜黑山羊,全市存栏20万只,全年出栏11万只,其中推广到江苏、黑龙江、济宁、
东营等地2万只。 山东开泰山羊资源研究中心,先后引进济宁青山羊、川中黑山羊、简阳
大耳羊、辽宁绒山羊、鲁北白山羊等10个国内优良地方品种,建立起了全省首个存栏种群
600只的地方山羊品种遗传资源库。
兔。獭兔,全市存栏24.2万只,全年出栏87.7万只,平均价格9.5元/斤;肉食兔,主
要以法国伊普吕兔和日本大白兔为主,全市存栏56.5万只,全年出栏204.7万只;长毛兔,
全市存栏66万只, 产毛总量460吨;鲁莱黑耳长毛兔,育种群达1000只,繁育群5000只;
引入高产毛兔品种导入,提高产毛量,完成一个世代的选育,核心群产毛量达到了1600克
/只以上; 莱芜黑兔,自2008年组建保种选育群以来,已完成三个世代提纯复壮选育,体
型外貌趋于一致, 生产性能显著提高, 种群数量不断扩大,核心群已达1000只,扩繁群
6000只, 年内出栏5万只,而且抗病能力、适应能力均有显著增强;养兔协会种兔场承担
着莱芜黑兔、鲁莱黑耳长毛兔的保种选育任务,通过建设已成为规范的保种育种场。
鸡。 肉鸡,全市出栏小型优质肉鸡2000万只,肉大鸡200万只。鲁中畜禽养殖合作社
现有社员80个,全年出栏肉大鸡150万只;莱芜市永祥禽业有限公司全年孵化“817”杂交
肉鸡苗500万只, 存栏种鸡2.6万只,带动200多家养殖户致富;莱芜市金牛山种禽繁育推
广中心全年孵化麻鸡种苗600万只,存栏种鸡6万只;孟家峪合顺麻鸡种苗场年孵化麻鸡种
苗200万只,存栏种鸡2.5万只;由莱芜市三黑一花研发中心培育的优质特色小型鸡,吉山
黑鸡Ⅰ系完成第二世代的选育(利用本地黑鸡、石岐杂鸡杂交育成),并向社会推广出栏
5万只, Ⅱ系利用寿光鸡、海兰蛋鸡、石岐杂鸡杂交育成,现已完成基础群培育,并进行
第一世代选育。蛋鸡,全市存栏356万只,其中小型蛋鸡散养120万只。
鸭。 全市年内出栏2500万只。莱芜玉林食品有限公司年孵化肉种鸭苗500万只,杨庄
张泽永肉种鸭孵化场年孵化肉种鸭苗400万只,苗山王光华年孵化肉种鸭苗300多万只,带
动全市1700多个养殖户养殖, 肉鸭养殖已成为全市畜牧业主要产业。
牛。全市存栏24405头,出栏18513头,以杂交肉牛为主。莱芜天泰畜牧专业合作社从
内蒙、辽宁等地引进杂交育成肉牛,指导社员利用生态方法进行科学养殖,创办肉牛购销
专业市场, 2011年合作社饲养出栏肉牛9700头,市场价为9.3元/斤,直接纯收益500多万
元。

【惠民政策落实】 抓“三基”(基层、基础、基地),戒“三难”(门难进、脸难看、
事难办),实心实意为群众、企业服务。全年共落实能繁母猪补贴、生猪及奶牛良种补贴、
无公害畜产品认证补贴、标准化示范场补贴等扶持资金1047.7万元。与市农村信用社联合
印发《关于加强信贷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通知,先后帮助79个养殖场(户)落实贷款
700万元,缓解了发展资金短缺矛盾。

【畜牧业生产】 高效特色畜禽产业。依托莱芜市畜禽种质资源优势,不断探索莱芜黑猪、
莱芜黑山羊、吉山黑鸡、莱芜黑兔等特色畜禽产业开发机制。山东六润食品有限公司莱芜
猪特色肉猪开发能力增强,建立起以银座超市和专卖店为主的市场销售渠道,带动全市出
栏特色品牌肉猪2.08万头,加工销售特色品牌猪1100吨;莱芜市三黑一花特色畜禽研发中
心自主研制“盐焗鸡”“风味熏兔”“莱芜黑至尊三宝”“烤肉”“风味香肠”等特色产
品20多个, 加工、销售特色畜禽产品340吨,屠宰、加工莱芜黑山羊2万只、吉山黑鸡5万
只、 莱芜黑兔1.3万只。特色畜牧文化得到挖掘,莱芜猪科技文化馆展示出了莱芜猪的起
源、历史、进化与人们生活文化相关的内涵,展现出了莱芜猪特有的品质,被列为省级科
普教育基地。特色畜牧业发展得到省局领导的肯定,10月23日,全省高效特色畜牧业现场
会在莱芜、济宁召开,莱芜市在会上做典型发言,与会代表先后参观了莱芜猪科技文化馆、
山东开泰山羊资源研究中心,省畜牧兽医局局长冯继康指出:莱芜的高效特色畜牧业已成
为全省地方畜禽开发的典范,会上,“莱芜猪”被公布为山东省“十大”畜牧品牌。
生态养殖。充分发挥莱芜市自然资源和品种资源优势,大力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林
下养殖、种养结合、循环经济养殖、畜禽放养等五种生态养殖模式。全年新培植、发展标
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场(小区) 25家,改造标准化生态养殖场(户)630家,生态养殖已成
为引领全市养殖的主导模式。
产业化生产。莱芜六和昌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玉林食品有限公司全年加工肉鸭2300
万只,畜禽养殖合作社已成为带动畜牧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得利斯(莱芜)畜牧科技有
限公司养猪合作社全年带动出栏优质肉猪10万头;益民兔业合作社全年出栏肉兔、獭兔20
多万只;顺泽特种动物养殖合作社狐狸、水貂、乌苏里貉的存栏量达30多万只,销售各种
皮张80多万张;飞翔养鸽专业合作社全年出栏肉鸽80多万只。全市各类畜牧养殖协会、合
作社发展到150个,会(社)员达2.1万人。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各级畜牧部门不断完善防控体系,落实防控措施,全市无重大动
物疫病发生、流行。严格落实防控责任,市、区、镇(街道)逐级签订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责任书, 责任到岗到人;高质量完成春、秋季集中防疫任务,组织600名农村动物防疫员
和74名防疫监管员集中开展春、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做到了应免尽免;强化疫情
监测、 预警机制,市畜牧兽医局实验室全年检测畜禽血清样品1.2万份,为科学防控提供
了理论依据,健全完善疫情预警机制,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组织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
队伍素质,指导各区开展疫情控制应急演练,组织技能考试,培训应急队伍400人(次),
提高了防控队伍素质和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能力。

【畜牧业安全生产】 动物检疫监督,推行检疫申报制度,全市建设检疫申报点19个,年
内检疫畜禽3200万头(只)、产品53万吨,无害化处理染疫动物260头(只)、产品560公
斤;对生产投入品和种畜禽生产的监管,开展以“瘦肉精”专项检查为主要内容的兽药、
饲料等投入品的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组织养殖场(户)签订不添加“瘦肉精”等违禁物质
承诺书、保证书940份;兽药经营GSP的验收和加快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年内有39家兽药经
营企业通过GSP验收,总量达到95家,成为全省第一个全面完成兽药GSP改造的地市,组织
全市26家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品认证材料,16家企业通过认证,总量达到36家。

【畜牧科研与技术推广】 畜牧技术研究与项目建设。全年共组织申报、实施国家、省科
研项目27个,7个项目通过了国家和省级验收、鉴定,3项成果获得省、市级奖励,向农业
部申请4个地理标志产品, 全部通过省级现场验收。猪,《鲁莱黑猪专门化品系的培育》
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莱芜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莱芜优质特色猪肉产业化开发》获
莱芜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莱芜猪及其配套系产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列入国家星火重大
项目, 获支持资金345万元,《莱芜优质特色猪肉产业化开发技术集成示范》列入国家农
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3月,莱芜市种猪繁育场牵头成立全国首个“地方猪产业技术创新
战略联盟”,为地方猪资源保护、特性挖掘、利用与开发等搭建了合作平台,12月30日,
《莱芜猪的保种选育与遗传资源创新利用》通过省级鉴定:“该项目是我国地方猪种资源
种质创新和育种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莱芜猪作为‘功勋种质’成功培育出多个适合我国
国情的优质肉猪新品种(配套系),整体上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羊,《莱
芜黑山羊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获得莱芜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莱芜黑山羊资源保护》
被列入国家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兔,依托莱芜市养兔协会对莱芜黑兔与鲁莱黑耳长毛
兔进行保种选育,《莱芜黑兔的选育》列入省科技计划;鸡,《莱芜吉山黑鸡配套系培育》
通过省级鉴定。
技术推广。在全市重点推广的“莱芜猪生态猪舍示范推广技术”等10项畜牧实用技术
取得显著成效;推进“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开展13期畜牧兽医技术培训,培训人员1200
人(次),提升了农村劳动力技术水平,促进了畜牧技术的应用推广。
(尹兆勇 杨振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