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3&rec=45&run=13

【概况】 2011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669亿元,同比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9626元,
同比增长15.8%。

【产业板块建设】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蔬菜产业振兴规
划为契机,加快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步伐,现
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莱芜市整建制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首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发展平台,打造特色鲜明优势产业,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抓好生
姜种质资源圃建设, 新引进生姜种质30个,达到190个;开展辣椒、番茄种质资源信息的
搜集与整理工作,就建立辣椒、番茄种质资源圃的可行性征求专家意见,并与中国农科院
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以建设姜蒜加工储运板块为重点,抓好中西部姜蒜、南部精细菜等蔬
菜生产基地的规划布局, 新发展姜蒜标准化种植基地6.3万亩,马铃薯、白花丹参等经济
作物种植基地4.2万亩; 新上大棚210个,发展珍稀食用菌生产企业(合作社)4家,设施
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完善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农业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在稳定农村土
地承包经营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流转服务体系,完善推广“龙头企业+村级组织+农
户”“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流转模式,规范流转行为,落实奖励政策,土
地流转步伐不断加快。 年内,全市新增流转土地2.8万亩,累计达到25.8万亩,促进了土
地向高效特色产业集中。
加大农业标准制定和农产品认证力度,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农业标准化程度不断
提高。继续实施好“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开展生姜、大蒜、胡萝卜、生菜、芹菜
GAP后续试验,新设计实施山药、金针菇GAP试验,首创完成的《生姜生产技术规范》(GB
/Z226584-2011) 成为国家最新生姜生产标准,全市新建立GAP示范基地4万亩;加大农产
品品牌认证力度,组织13家企业开展40个“三品”农产品的复查、续报工作;新申报的14
个农产品通过“三品” 认证,认证“三品”基地4.8万亩,“莱芜白花丹参”成为国家地
理标志认证产品; 新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9个,全市累计达到16个,标准化基地面积
达到57万亩;加大农产品检验检测力度,实施每月抽检制度,定量、定性检测蔬菜农药残
留样品110个、536个,年内全省三次例行检测中莱芜市合格率均达到100%,在省旅游局组
织的“到山东不可不买的100种旅游特色商品”评选中,莱芜生姜系列产品以95.5404分名
列第一位。
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培育现代农业发展主体,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完善对
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方式,加快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拉伸产业链条,大力
培育现代农业发展主体;为通海公司、东兴源公司争取贷款贴息26万元,为万兴公司等14
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申报2011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项目, 争取贷款额度
2.29亿元,有效解决了企业发展资金短缺难题;协助举办第四届中国(莱芜)国际姜产业
科技博览会,组织企业参加山东名优农产品香港精品展、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
农业特色展会,搭建了农产品展销高位平台;山东盛德泰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农业
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企业达到省级龙头企业标准,新上、改造加工企业4家,新增加
工能力3.5万吨; 年内生姜大蒜价格全面下跌的情况下,全市农产品出口5.73亿美元,再
创历史新高,连续3年成为全市第一大出口行业。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农业科技水平不断进步。进一步强化农业技
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加速农业科技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
变;抓好“葱姜蒜生产加工关键技术引进创新与产业化开发研究”“姜瘟病高效药剂筛选
及综合防治技术” “生姜多倍体育种及DUS测试实验”“大蒜新品种引进与优质高产栽培
关键技术推广”等项目的科研攻关,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生姜农药残留污染的微生物原位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列
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引进经济作物新品种32个,推广审定粮食新品
种18个;立足莱芜山区实际,积极引进推广张杂谷系列新品种10多个,推广面积5000多亩,
最高产量达到600多公斤,是当地谷产量的2.5倍以上,亩均收益达到4000余元,为山区产
业结构调整找到了新的突破口;繁育脱毒马铃薯试管苗120万株,脱毒生姜试管苗5万株,
落实制种田5000亩, 测定种样50批次,销售各类农作物良种216万公斤,良种覆盖率进一
步提高。

【农村政策落实】 各项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位,积极构建宣传教育、制度规范、监督检
查三项工作机制,落实种粮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小麦抗旱浇水和弱苗追肥补
助资金3500余万元,莱芜市在粮食直补工作综合评比中位列全省第一名;不断扩大政策性
农业保险覆盖面,实现小麦、玉米、蜜桃应保尽保。执法护农效果显著,加大减轻农民负
担“五项制度”落实力度,落实农民负担监督卡和“一票否决”考核制度,减轻农民负担
收到明显成效,受到省委省政府考核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全市先后出
动执法人员738人次,检查各类农资生产经营单位(户)853个次,查处假冒伪劣农资产品
228吨,查处违法案件25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500多万元。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不断加快,
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严格议事程序,加强监督管理,落实一事一议奖
补资金2100余万元。涉农项目争取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在雪野、茶业口镇积极开展扶贫开
发工作,新发展林果、特色经济作物4200多亩,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17处,修建生产路
13.6千米,受益人口达到1.6万人;扶贫贴息项目顺利通过省里验收,共落实贷款216.3万
元,贴息10.82万元;做好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在杨庄、口镇创建2个小麦万亩示范片,最
高亩产达到661.5公斤,在冬春连旱的情况下,示范带动全市小麦平均亩产达到298公斤,
同比增长2.4%。

【农村体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用现
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促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权,加快农业现代化、
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进程。“两股一建”工作。在认真开展摸底排查、培育典型示范
带动、落实督查调度制度等工作的基础上,加大规范指导力度,扎实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
营权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加快农村产权资本化进程,54个村完成地承包经营权股权
化改革,入股土地面积5.06万亩,其中2011年完成30个村,入股土地面积2.26万亩,43个
村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实现了村民变股民,其中2011年完成14个村;通过立足特色
产业发展一批、壮大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凝聚生产要素组建一批、鼓励农村农业领办一批、
引导原有协会转化一批等方式, 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12家,合作社的组织带动能力不
断增强。
贫困村互助资金合作社。坚持“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的
原则,深入宣传发动,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工作监督,全面铺开省、市、区13个贫困村发
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 截至年底,13个互助社已累计发放借款431.1万元,资金周转率达
到210%, 扶持发展专业生产户701户,增加农民收入70余万元,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大幅提
升。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与市农信社加强协调,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
权质押贷款政策体系和运作方法,扩大业务开展范围,新办理土地质押贷款12宗,贷款额
2430万元,质押土地面积8940亩,有效解决了农民、企业发展资金短缺难题。
农村“三资”管理。深化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全市20个镇(街道)全部建起会计
服务中心, 配备专职记账员80余人,98%以上的行政村配齐民主理财小组,严格落实“双
公开”制度;初步完成4个镇(街道)203个村的清产核资工作,建立起产权清晰的“三资”
台账;加大农村财务管理和审计力度,结合年内两委换届,完成对全市1016个行政村的村
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
(亓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