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3&rec=4&run=13

关于建设泰钢不锈钢生态产业园的调研报告

园区是集聚生产要素的优势载体,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所在。
建设泰钢不锈钢产业园,不仅是泰钢集团加快转型升级、尽快做大做强的根本举措,更是
全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再造钢铁产业新优势、促进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为加快推进泰钢不锈钢产业园规划建设, 2月27日市委书记刘士合到泰钢调研后,市委政
研室迅速联合莱城区、泰钢集团,就园区建设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考察和对接。现
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设泰钢不锈钢生态产业园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前景
通过与泰钢集团和相关业务部门、先进地区有关不锈钢企业座谈了解,莱芜市在不锈
钢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具备产品、技术、市场等优势和基础,完全有能力通过3~5年努力,
吸引一大批不锈钢上下游企业入驻,打造千亿不锈钢产业园。
(一)产品基础
目前泰钢不锈钢产能60万吨,年产不锈钢板材60万吨,2011年实现不锈钢销售收入49
亿元。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化工机械、厨房用具、五金制品、家电制造、医疗器械等领域。
根据泰钢集团分析, 如果泰钢集团60万吨不锈钢全部进行就地加工, 年可新增销售收入
300亿元左右。
目前,泰钢集团为进一步优化提升产品结构,正与世界上最先进的不锈钢生产工艺装
备制造商德国西马克公司进行深度技术合作, 预计到2013年8月技术改造完成后,可达到
200万吨的不锈钢生产能力,届时泰钢年销售收入可突破800亿元,不锈钢品种更加齐全,
质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根据泰钢分析,如果泰钢生产的不锈钢产品有120万吨在本地加
工, 可至少新增销售收入600亿元;如果加工成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销售收入将超
过1000亿元。
(二)泰钢集团入驻园区的项目储备
根据泰钢规划,今后一个时期将是泰钢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关键时期,将相继
实施冷轧不锈钢板材深加工、不锈钢焊管、海水淡化设备生产等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在
50亿元左右,可有力支撑泰钢不锈钢生态产业园发展。同时,依托现有厂区,泰钢还将新
上焦油深加工、电厂升级改造、新能源开发等项目,提升配套和延伸加工能力。
(三)客户资源
通过与泰钢座谈了解,目前泰钢不锈钢产品主要销售到山东省滨州和淄博、广东省、
江苏省等三个重点区域, 客户数量达到120多家。根据泰钢集团初步对接,大部分客户对
莱芜市依托泰钢建设不锈钢产业园表现出浓厚兴趣,有44家客户与泰钢有洽谈合作意向。
针对这些重点客户, 3月8日、9日,泰钢集团专门到临近的滨州博兴、阳信和淄博周
村等地进行了洽谈对接,与广东、浙江等地客户进行了沟通联系,部分客户已与泰钢集团
达成了合作意向,拟入驻项目总投资达38亿元。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感到,建设泰钢不锈钢产业园具备了良好基础,而且发展机遇难
得,发展空间无限。只要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支持泰钢发展,坚定不移地支持不锈钢
产业园规划建设,泰钢不锈钢生态产业园完全能够实现打造“千亿不锈钢加工产业园”的
目标,一年大变化,两年上台阶,三年再造一个新泰钢。
二、沙湾不锈钢民生产业园的经验借鉴
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建设不锈钢产业园区的经验, 调研组于2月27~3月1日赴四川乐
山沙湾不锈钢民生产业园进行了考察。通过与乐山市、沙湾区、园区管委会及有关企业深
入座谈和调研了解,感到沙湾不锈钢民生产业园无论规划建设背景、还是当时规划建设的
基础条件,都与莱芜市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经验做法对莱芜市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
义。其主要经验如下:
(一)政府主动作为,高起点规划建设不锈钢专业园区。沙湾不锈钢民生产业园是政府主
动作为、强力推进的结果。园区规划建设之初,地处沙湾的西南不锈钢公司不锈钢年产能
还不到30万吨,企业销售收入也只有30亿元,技术装备水平在国内也相对落后,企业所处
的区位、交通等条件都毫无优势可言。但沙湾区政府没有囿于现实的基础和条件,而是以
战略的、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到了延伸不锈钢产业链条的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以主动
作为的态度,确立了“产业发展以工业为核心,工业建设以园区为核心,园区支撑以不锈
钢为核心”的理念和“依托大企业、做强大产业、延长产业链、建成大市场、形成新优势”
的总体思路,作出了建设不锈钢专业园区的战略决策。思路一经确定,他们先干不争论、
不犹豫、 不懈怠,迅速由区财政拨付专项经费200多万元,聘请四川省规划设计院高标准
制定了不锈钢民生产业园发展规划, 总规划面积达到22.24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10平方
公里。他们坚持“高起点、大作为”,提出了“打造千亿产业,建设中国西部不锈钢城”
的战略目标, 并制订了“三步走”发展目标:到2012年,园区产值突破300亿元,建成省
级特色产业园区; 2015年,产值突破600亿元,建成中国西部最大不锈钢生产基地;2018
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建成中国西部不锈钢城。短短三年时间,沙湾不锈钢民生产业园从
无到有,由过去单一的不锈钢炼钢衍生出“炼钢→热轧→退火酸洗→冷轧→制品→交易市
场” 的完整产业链条,已形成了60万吨不锈钢钢坯、200万吨不锈钢热轧卷带、60万吨不
锈钢退火酸洗、 37.7万吨不锈钢冷轧、20万吨不锈钢制品生产能力,产值达到132亿元,
沙湾区工业总产值三年翻了一番多。
(二)创新建设模式,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化运作之路。一是政府全面负
责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企业围墙内企业负责,企业围墙外政府负责”,由政府全
面担负起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当时全区地方财政收入还不到4亿元的情况下,他们勒
紧腰带加大投入,从2009年6月到2010年一年时间,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完成了不锈钢
产业园的“五通一平” ;三年时间内,政府基础设施投入累计达到4.5亿元,园区“水、
电、气、路”管网设施形成“一张网”。二是企业负责联系客户、招商引资。充分发挥西
南不锈钢的客户优势,把西南不锈钢公司作为招商引资主体,由西南不锈钢公司对入园客
户优先保障生产原料供给,并在原料价格、货款支付上给予优惠。同时,西南不锈钢公司
还联合沙湾区政府高标准、 高规格、高质量举办了5次中国西部不锈钢城投资促进会,吸
引来自巴西、印尼、日本以及台湾、浙江、广东、上海、福建、四川等地的2100家企业参
加,成功引进不锈钢加工制品项目41个、投资总额达68.2亿元。三是搭建投融资平台进行
资本运作。积极用市场化办法破解资金瓶颈制约,组建了注册资金5000万元的嘉胜国有资
产经营投资有限公司,采取抵押贷款等方式市场化融资1.12亿元。同时,积极与国家开发
银行、乐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累计授信额度达48亿元。
(三)理顺体制机制,建立园区科学管理、规范运转的长效机制。一是强化领导管理机制。
建立了由区长任组长、常务副区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园区建设和不锈钢产
业发展工作领导协调小组。成立园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主任由区经信局局长兼任,享受
副县级经济待遇,选派得力干部充实到园区管委会。二是强化推进落实机制。实行“定项
目、定领导、定进度”的“三定”责任制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班子、一跟到底”
的“四个一” 追踪服务机制,书记、区长领衔挂帅,8个服务组、56个部门、乡镇,“上
下同敲一面锣,企地共吹一个调”,就阻碍园区经济发展、影响工程进度的困难和问题逐
一把脉问诊,追踪排忧解难。三是强化激励奖惩机制。制订乡镇服务不锈钢产业发展激励
奖励办法, 按征地和投资额度的多少,分别给予所在乡镇一次性15万元、10万元、6万元
的奖励。对为园区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给予重奖,3年累计奖励金额达到470万元。
设立目标奖,对承担任务特别重、工作难度特别大、服务保障特别有力的部门和干部给予
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部门,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并扣发当年年终目标奖。
(四)优化发展环境,打造最高效的服务环境和最优惠的政策环境。一是制定出台专门的
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土地方面,规定入园新办企业或新上项目,每亩实际支付供地价款在
8万元以内商定, 与最低工业地价的差额部分由政府补助给企业。税收方面,规定入园企
业自投产之日起,前三年区财政分别给予企业所得税区级分享部分和增值税区级分享部分
100%、 50%、30%的奖励。收费方面,规定凡入驻不锈钢民生产业园区投资额在500万以上
的不锈钢加工和配套服务企业,城市建设配套费按5~10元/平方米标准收取。同时,对能
拉动、延伸沙湾产业并填补产业空白的生产性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特事特办。二是打造
最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坚持园区发展优先的理念,对企业实行全程代办“一站式”服务,
对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建立绿色通道。沙湾区明确规定,入园投资项目必须由区招商局、
区政务服务中心及相关部门落实专人办理,在资料齐全的情况下必须在15个工作日内完善
全部手续;涉及行政收费除技术性费用外,一律只收工本费。三是积极为入园企业发展强
化要素保障。资金方面,积极为入园企业提供金融配套服务,区财政对企业贷款给予一年
期贷款利息2个百分点以内贴息; 能源方面,对上争取了每日3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指标,
企业用水、用电均实行最低价格优惠;人才方面,专门组建冶金机械职业教育集团,在不
锈钢民生产业园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为不锈钢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通过考察,调研组深切感受到,与沙湾区比,建设不锈钢加工产业园,莱芜市在产品、
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在大企业的带动力、影响力方面,在区域的工业基础、区位交
通条件方面,优势更加突出、潜力更加巨大、前景更加广阔。只要发挥泰钢集团的龙头带
动作用,引进一批层次高、规模大、实力强的不锈钢加工企业,泰钢不锈钢生态产业园一
定能迅速成长为全市发展新的增长极,为莱芜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为建设“大莱芜”“强
莱芜”“新莱芜”做出巨大的贡献。
三、关于加快建设泰钢不锈钢生态产业园的几点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深切感受到,在建设泰钢不锈钢生态产业园这个问题上,不是“要不
要建”的问题,而是“如何快规划、快建设、快发展、快见效”的问题。必须以不等待、
不观望、不犹豫的态度,以“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迅速启
动泰钢不锈钢生态产业园规划建设,以园区的大发展、快发展促进全市经济大跨越。在与
有关区镇、部门和部分企业深入探讨研究的基础上,调研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园区发展的规划设想。按照“依托大企业、建设大园区、做强大产业、建成大市场、
再造新优势”的思路,延伸不锈钢“炼钢→热轧→退火酸洗→冷轧→制品→交易市场”链
条,建设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区和不锈钢专业市场区,打造山东乃至北方地区最大的不锈钢
生态产业园。园区名称可定为“中国(莱芜)不锈钢生态产业园”,加挂省级经济开发区
“莱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牌子。经与泰钢、莱城区对接,建议选址确定在泰钢工业园以
北、 长勺路以西、鲁矿以南、莱城大道以东的区域,起步区可从已规划的6平方公里范围
干起,并充分预留好园区发展空间。园区发展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13年,不锈钢产量
达到60万吨, 就地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园区产值达到200亿元;第二步,到2014年,不
锈钢产量达到180万吨,加工能力超过100万吨,建成江北地区最大的不锈钢专业市场,园
区产值达到500亿元;第三步,到2016年,不锈钢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其中精深加工超
过100万吨, 园区产值达到1000亿元,打造江北地区规模最大、层次最高、产业链最完整
的不锈钢产业园。届时,以泰钢集团为依托,有望形成“两个千亿基地”,即以泰钢为核
心的千亿精品不锈钢生产基地和以不锈钢生态产业园为核心的千亿不锈钢精深加工基地。
同时,从城市发展布局看,建设不锈钢生态产业园,将形成东有高新区、西有不锈钢生态
产业园“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不仅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提升城
市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带动作用。
(二)完善园区管理运行机制。迅速组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即泰钢不锈钢生态产业园区管
委会,全面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完善园区运行体制,采取“政府搭台、企业
唱戏”的模式,由政府搭建载体,企业招商引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尽快实现“九通一
平”,并根据需要建设高规格标准厂房,为项目引进和企业入驻搭建载体。泰钢集团要确
保已有规划项目尽快落地、尽快开工、尽快投产达效,并围绕不锈钢产业链策划、论证和
包装一批延伸项目,做好重点项目的包装推介和重点客户的招商引资工作,联合政府到我
省滨州、广东佛山、江苏无锡等重点区域举办高规格招商推介会,吸引上下游客户入驻,
确保年内引进重要客户10家以上,3年内引进企业100家以上。同时,积极搭建服务园区开
发建设的投融资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解决园区建设融资难问题。
(三)强化政策扶持。一是土地优惠政策。优先保障园区项目土地指标供给。凡入驻产业
园从事钢铁深加工、 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符合容积率和用地限额要求的项目,企业
一次性缴清土地出让金全价后,扣除应缴省以上部分和对征地农民补偿款及国家、省规定
计提的各项基金,剩余部分由同级财政按当年应缴并实缴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奖励企业,奖
完为止; 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或1亿美元)以上的,实行“零地价”政策。特别重大的
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二是财政奖励政策。对不新征建设用地和不愿享受土地优惠政策
的, 实行财政奖励政策。新办工业企业年纳税额达到100万元以上的项目,自企业投产年
度起2年内, 由同级财政给予当年应缴并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100%的资金奖
励; 第3~5年给予50%的资金奖励。三是收费优惠政策。注册登记和建设过程中,入园项
目免收市及以下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中介服务机构收费按最低价收取,省以上行政事业
性收费有幅度规定的按下限收取。四是生产要素优惠。入园企业用电执行大工业用电价格,
供水、蒸汽、天然气按全市最低价格收取,入园企业用工纳入全市招工计划。五是政务服
务措施。实行集中审批,在项目单位资料完善的情况下,1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全部手续;
涉及行政收费除技术性费用外,一律只收工本费。同时,泰钢集团参照西南不锈钢做法,
除优先保障入园企业生产原料供给、给予技术指导外,实行“原料供给参照市场价给予每
吨400元优惠,在货款支付上给予15天的延缓期”等优惠政策。
(四)完善利益分成机制,加大奖励激励力度。一是市、区财政分成机制。入园企业形成
的地方财政收入前三年全部归区级,三年后由市、区按比例分成。二是加大对泰钢集团的
扶持引导。对泰钢“十二五”新上的技改项目和泰钢在不锈钢产业园建设的重点项目,对
其投产后五年内纳税入地方财政数额新增部分由同级财政按20%比例给予返还。 三是对入
园企业引进方的奖励制度。对引进生产性项目的单位或个人,待项目建成投产后,按实际
形成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5‰给予一次性奖励, 奖金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四是切实
维护群众利益。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等各项工作,维护好群众利益。在不锈钢生
态产业园内可划定专门区域,由所涉及镇村自主建设标准厂房对外租赁,促进镇村和基层
群众持续增收。
(五)加强对园区建设的领导。建议市里迅速成立泰钢不锈钢生态产业园建设领导小组,
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现场办公会议,集中研究
协调解决园区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全力以赴支持园区建设,集中
力量,集中资源,拿出支持不锈钢生态产业园建设的硬举措、实办法。国土、规划等部门
要抓紧完成项目选址工作,立即开展土地修编、规划调整等工作,并聘请高层次专业规划
机构高起点编制园区规划;发改、经信、规划、国土、环保、金融等部门要积极创新方式,
为园区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公路、交通、供电、水利、城建等部门要积极承担起园区主干
道路建设、供电、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园区本着“认账、记账、还账”
的原则,分步偿还有关部门在园区建设中的费用。
(市委政研室 莱城区 泰钢集团)

关于促进莱芜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情况的调研报告

工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对加快全市转方式调结构步伐,
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期,针对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进行了专题调研,
形成了一些认识和工作建议。
一、莱芜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抓工业不放松,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在扩规模、调结
构、增效益上下功夫,工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有效带动了全市经济
快速发展。
1. 总体规模不断壮大。“十一五”时期,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值分别由588
亿元和154亿元增加到1537亿元和373亿元,年均增长25.2%和14%。工业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截止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达到522家,比2005
年增加335家,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88家、过十亿元的14家,比2005年分别增
加56家和8家;利税总额过千万元的企业66家,过亿元的12家,比2005年分别增加38家和3
家。
2.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十一五”前半段,全市工业企业效益增幅明显,2007年达到
最高值,实现利税、利润131.5亿元和8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4%和120%。2008年以后,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利税、利润一度出现下滑,但总体仍保持了上升态势。2010年实现
利税91.5亿元、利润57.2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1.9倍和2.2倍。同时,涌现出一批名牌产
品,目前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中国名牌产品5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0件,山东省名
牌产品22个。
3. 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十一五”时期,全市工业总投资达到637.5亿元,年均增长
19.6%,比全省高8个百分点。实施工业重点项目101个,累计完成投资267亿元,占全市投
资总额的24%, 其中过十亿元项目8个,总投资113.5亿元。实施技改项目1249个,累计完
成投资466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额的43%,其中过亿元项目56个,完成投资284亿元。
4.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通过加快技术改造,培植新兴产业,钢铁产业和非钢产业比例
由2005年的71:29调整为2010年的62:38。钢铁产业调整取得初步成效,2010年,全市钢
产量达到1700万吨, 实现增加值231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1.4倍和2.1倍;实施了莱钢宽
厚板、 泰钢不锈钢、九羊优特钢等一批结构调整项目,板带型材产量占比达到70%以上,
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钢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深加工能力达到400万吨。能源、机械
等非钢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增加值142.3亿元,是2005年的3.2倍;占工业经济比重
达到38%,比2005年提高9.1个百分点。围绕新材料、电子信息、新医药等新兴产业,着力
发展了一批像朗进科技、爱地高分子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全市高
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2.5%,比2005年提高16个
百分点。
5.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2009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9.1亿元,占
GDP的比重达到1.94%,在全省排名第3位。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1844件,授权量1545
件, 分别是2005年的3.4倍和3.9倍;万人专利申请量达到14.5件,列全省第4位。省级以
上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家和43家,比2005年分别增加11家和35家,泰钢被认定为国
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3家,比2005年增加10家。院士工作站4
家。 工业信息化发展迅速,全市80%的冶金、机械、化工、服装、建筑设计企业推广应用
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85%的化工、建材、造纸、冶金等流程型生产企业推广应
用了计算机监控技术;莱钢、泰钢、西煤机3家企业应用了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工程。
6.园区发展态势良好。目前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莱城工业区、钢城经济开发区
等三个省级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定位是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区、科技进步的引
领区和现代化的新城区。钢城经济开发区围绕拉长钢铁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钢铁深加工和
钢铁物流产业,努力打造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工业园区。莱城工业区着力打造省会城市群制
造业基地、 莱芜工业聚集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区。目前,3个省级工业园区总面积达
到256平方公里, 入园企业721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4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
业的30%。工业增加值达到59亿元,是2006年的3倍;利润9.4亿元,占全市地方企业的48%,
是2006年的2.3倍; 利税13.8亿元,占全市地方企业的45%,是2006年的2倍。高新技术产
业开发区发展较快, 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均达到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占20%。
二、莱芜市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近年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总体实力不强。从总量看,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73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
入1537亿元,均占全省的1.7%左右。从增速看,“十一五”时期,我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
速比全省低1.2个百分点。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市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增速下滑明显。
2008年工业增加值仅增长12%, 低于年度平均增幅4.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8个
百分点。2010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4%,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
2.重化特征明显。莱芜市以钢铁、电力、煤炭等为主导产业,骨干企业主要分布在这
几类行业。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分布在这三类产业的有21家,其中销售收
入过百亿元的3家企业全部为钢铁企业, 过十亿元的14家企业中有10家属于这三类企业。
钢铁行业所占比例最高,2010年实现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2%,利税、利
润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7%和54%。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较小,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65
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2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0%;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7亿元
(含九羊集团138亿元),占18%;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05亿元(含九集团142亿元),
占22.5%, 不足全省的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7个百分点。从产品来看,全市工业产品
主要是钢铁、电力、煤炭、铁矿石等,加工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不高。2010年,全市规模
以上工业主要产品收入利润率为3.7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05个百分点,仅是东营市的1
/3。
3.地方企业实力较弱。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省属企业较多,是莱芜经济的一个突出
特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地方企业占98%,但增加值、利税、利润仅占全市的52%、34
%和35%。2010年,全市纳税过5000万元的企业共有18家、纳税总额27.6亿元,其中市属企
业仅有5家、纳税总额5.1亿元。从规模看,2010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地方企业只有泰钢
集团、 九羊集团2家,过十亿元的也仅有7家,利税过亿元的地方企业仅有2家。而去年,
滨州市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有9家、 济宁市有6家,邹平、博兴、桓台等县也各有2
家。
4.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莱芜市产业集群刚刚起步,还处在集聚发展的初级阶段。一
方面,产业集群数量少、规模小。全市现有主营业务收入过五亿元的产业集群10个,其中
年销售收入在百亿元以上的省级工业产业集群1个。 而淄博市年销售收入过五亿元的中小
企业产业集群达42个,年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10个;日照市年营业收入过十亿元
的产业集群18个,群内企业6300多家,并重点打造冶金、石化、装备制造、资源加工和战
略性新兴产业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层次低,对经济拉动作用不强。
集群内大多数企业尚未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难以支撑整个产
业的有序发展。而新泰市,以煤电化、机械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五大主导产业集群和以起
重机械、 汽拖配件等为代表的五大特色产业集群,已占到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85%以上;
淄博市,产业集群内企业占全市中小企业的两成,却贡献了全市中小企业的六成营业收入
和七成利税。
分析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从历史因素看,莱芜市“以钢立市”,
长期以来政府项目融资、土地供应、财政扶持等政策多向钢铁产业倾斜,形成了以钢铁为
主导的工业发展模式。莱芜许多企业、个体经营者围绕钢铁产业组织生产经营,对钢铁产
业的依赖性较大,发展转型的意识不强。从环境容量看,莱芜市地域较小,生态系统比较
脆弱, 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水资源严重匮乏,人均占有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4。工业
结构偏重,钢铁、能源企业较多,大气污染、水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很大。
从企业主体看,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仍占较大比例,质量管理、标
准化管理意识缺乏,应对成本上升、资金紧张的能力相对不足。基础管理水平不高,大部
分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特别是内部经济责任制度不健全,内部约束力较差。
财务管理不够规范,资金链一旦断裂,容易造成严重后果。从自主创新看,技术资源利用
不足,临时合作项目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企业少;挂靠合作项目多,真正有实质
合作内容的企业少。人才总量不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带头人才、技能型人才短缺,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不到8%,远远低于广东、浙江、江苏
等发达地区16%的平均水平。 从政务环境看,各园区承载功能还不够强,配套设施需要进
一步完善。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部门服务意识有待提高。部
分干部应对发展的能力较差,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成效。招商
引资项目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三、推动莱芜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
工业是莱芜市经济发展的支柱,通过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能够有效带动服务业发
展,促进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可以说,抓住了工业
经济转型,就抓住了全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此,要把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
级作为全市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建议做好以下几
项工作:
1.工作指导科学化。科学规划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要坚持用战略的眼光,编制好全市
工业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科学确定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提前谋划好工业的长
远发展路径。要依托现有基础,认真研究国家、省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遵循工业化
发展规律,按照产业集聚、行业配套、循环发展的原则,合理规划产业布局。要坚持统筹
协调,综合考量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等问题,确定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和
重点,科学制定实施步骤,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指导工业经济健康发
展。要科学制定扶持政策,在继续加大对钢铁、能源等传统优势产业扶持力度的同时,重
点将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向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
的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2.传统产业高端化。钢铁、能源等传统产业是我市的优势产业,是推动工业经济转型
升级的中坚力量。目前,莱芜市传统产业发展层次还不高,比如钢铁产业发展偏重于低层
次的冶炼锻造,高精尖产品占比较低,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因此,要加快用先进技术改
造传统产业,坚持走高端高质高效之路。钢铁产业发展方面,要引导钢铁企业发挥自身优
势,调整产品结构,着力培植以高精尖产品为龙头的主打产品,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实
现钢铁产业高端化发展。要引导钢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与先进装备改造现有生产线,突出
某一系列、某一品种的产品重点攻关,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技术先进、利润稳定、
能够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高端产品品牌。要积极延伸钢铁产业链条,在支持钢铁
企业建立上游原料基地的同时,大力发展下游压延加工、装备制造、汽车配件等深加工产
业,增强配套发展能力。非钢产业发展方面,要强化指导扶持,支持能源、纺织、化工、
建材等产业迅速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快速膨胀规模,壮大实力,提升竞争力。
3.新兴产业高新化。培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抢占未来
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莱芜市发展新兴产业,应当结合产业基础和发展现状,选择一批
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重点培育,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领域选择上,宜窄
不宜宽,坚持少选、精选的原则,集中突破2~3个产业,形成产业龙头,带动相关配套产
业发展。在行业选择上,宜轻不宜重,尽量选择“轻型”产业,避免钢铁、能源等“重型”
产业,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在市场选择上,宜冷不宜热,注重差异性发展,尽量避免同质
化竞争,在其他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上寻求突破。在时间选择上,宜快不宜慢,着眼长远,
立足当前, 选择短期就能见到明显效益的新兴产业,尽量能够2~3年有所突破,5~10年
就能形成规模,做大做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支柱。要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发展新兴
产业的重要方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抓好优质企业培育,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4.优势产业集群化。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是产业增强竞争
力的有效形式。比如,德州市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主,逐步发展起了真空集热管、光伏发电
系统、温屏节能玻璃、太阳能一体化建筑等综合开发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形成了配套齐全
的产业集群,带动了全市整个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全市产业集群发展起步较晚、规模较小、
产业聚集度较低。应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力争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
的努力,培植一批规模过百亿、过千亿的产业集群,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实施重点产业集
群带动战略,围绕打造钢铁深加工基地,以钢城区专用钢材产业集群为依托,抓好钢铁精
深加工产业园建设,鼓励市内钢铁深加工企业向园区转移,积极吸引外地钢铁深加工企业
入园投资,进一步拉长钢铁产业链条。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发挥龙头企业在产品辐射、
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领头羊”作用,鼓励兼并重组,提高企业间专业化
协作水平。实施特色产业带动战略,立足全市粉末冶金、塑机、线缆、食品加工等特色产
业,强化具体指导,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扶持高性能粉末冶金、高分子材料等项目建设,
着力打造特色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实施区域品牌带动战略,结合航空节、钢博会、姜博会
等节会,大力培育区域产业品牌,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提高产业集群的知名度和市场
竞争力。
5.服务环境最优化。环境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优化服务环境,打造环境建设的
“金字”招牌。充分发挥各类园区的节点平台和辐射带动作用,制定支持园区转型升级和
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完善基础设施,探索跨区域合作开发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引导生产
要素向园区集聚,吸引创新成果在园区转化,使园区真正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先行区和工
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完善金融信贷体系,深化银企合作,健全出口信贷、出口信用
保险等政策,缓解企业发展资金瓶颈制约。不断优化政务环境,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
革,全面清理各项涉企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深入开展为企业
排忧解难服务活动,落实重点企业“服务卡”制度,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环境。
(市政府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