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讲话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3&rec=3&run=13

奋起赶超 科学跨越
为实现莱芜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莱芜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年1月30日)
中共莱芜市委书记 刘士合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莱芜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莱芜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在推动莱芜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的
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共莱芜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和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
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奋起赶超,科学跨越,为实现莱芜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而努力奋
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莱芜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市委团
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在历届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
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拼搏进取,真抓实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经
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2011年,全市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25亿元,是2006年
的1.85倍;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9.2亿元,是2006年的2.04倍;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350.1亿元,是2006年的2.49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4亿元,是2006年的2.3倍;
实现进出口总额35.8亿美元,是2006年的2.93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
收入分别达到23509元、 9626元,分别是2006年的2.03倍、1.85倍;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
达到606.9亿元和531.6亿元,比2006年分别增加286.4亿元和236.8亿元。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倒逼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快推进产业转
型升级,三次产业比由2006年的6.6:63.6:29.8调整为6.4:60.8:32.8。大力提升传统产业,
实施了莱钢宽厚板、泰钢不锈钢、九羊产品升级改造等一批钢铁提升项目,推进莱芜电厂
百万千瓦机组、汇源工业园、泰丰精品家纺等一批非钢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
新技术产业, 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被
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雪野旅游区开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打造了“航空运动之城”的城市名片,建设了齐鲁钢
铁物流园等一批专业市场和商贸设施,旅游、商贸、物流、房地产等服务业健康发展。大
力培植特色高效农业,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57万亩,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家,
农产品出口额5.7亿美元,五年翻了两番多。
——城乡统筹迈出新步伐。大力推进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
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服务“六个一体化”,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
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初步构建起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
小,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保持两位数增幅,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为2.44:1。新城镇、新社区
“两新” 工程进展顺利,新建农村社区住房3.5万户,对70个“城中村”进行集中改造,
城镇化率提高到52.6%。 在全省率先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建立起“村收集、镇清运、市
区处理”的垃圾治理机制,实行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托管合作,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莱芜市被确定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市,中国社科院将莱芜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路子总结为共享型融合发展的“莱芜模式”。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以创建“创新型城市”为平台,以“工作创新奖”评选为
抓手,引导各级干部大力推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创新。深化“两股两建”改
革,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和集体资产股份化,建立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城乡建
设用地流转制度,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事业单位改革、投融资
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累计引
进招商引资项目1800多个, 形成固定资产近500亿元。着力提升对外贸易水平,进出口过
千万美元企业达到22家。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规划建设北部生态旅游、中西部姜蒜
加工储运、南部钢铁加工物流等“三大产业板块”,拓展和建设高新区、雪野旅游区、莱
城工业区、钢城经济开发区、农高区等五个省级园区,打通莱城大道、莱钢大道、长勺路、
凤凰路等主干道路,拉开了区域发展的新框架。加快“精品城市”建设,实施了莱芜职业
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文化中心、体育公园等一批重点工程,新建和改造嬴牟大街、
龙潭大街等城市道路21条,建设植物园、青草河等游园绿地71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4
%。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实施城乡中小学建设改造和镇村卫生院(室)、镇村文化站
(院)、乡镇敬老院、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等工程,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通自来水、
通客车、 通广播电视,全面完成182座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先后创建为“中国优秀旅
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顺利通
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国家双拥模范城”实现六连冠。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救助等十
大民生保障体系。开展免费就业创业培训,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0.5万人,新转移农村劳动
力1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市覆
盖,参保人数48.8万人;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将14.8万城镇居民和87.4万
农民纳入医疗保险范围; 建立以“货币直补”为特点的住房保障机制,累计解决1.1万户
居民住房难问题。坚持为民办实事制度,解决了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深入推
进平安和谐莱芜建设,建立完善“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矛盾排查调处机制,抓好社会
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工作,保持了和谐稳定局面。同时,城乡文化
繁荣发展,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事业全面进步,人口计生、残疾人、老龄等事业加
快发展,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党管武装、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在中国社科院2011年公布的居民幸福感指数测评中,莱芜居全国294个城市第6名。
——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
学发展观活动。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努力打造群众满意工程。推动学习型党组织
建设,形成了具有莱芜特色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模式。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
工作条例》和四项监督制度,加大干部公开竞争选拔力度,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积极
探索以企带村、村企融合、村居联建等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坚持四个创新、着力构建
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被评为全国基层党建创新20个“最佳案例”之一。大力加
强作风建设,制定和落实严管干部“十条要求”和“五项制度”,建立完善目标绩效管理、
重点工作督查、干部问责等机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
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反腐倡廉建设
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归功于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
础,归功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在此,我代表中共莱芜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
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
向驻莱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支持莱芜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
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的工作,有许多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创新完善。一是
必须坚持不懈地推动思想解放,以战略的、开放的、发展的、全局的眼光审视莱芜,不断
更新观念、理清思路;二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善于用市场的理念、改革的手段、创新的
办法破解难题、推动发展;三是必须把执政为民作为第一追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四是必须坚持强化作风保障,靠制度严管干部,引导干部干
事创业、服务为民;五是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
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五年的不断探索,也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
济总量小,发展速度不快,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增速放缓、效益下滑;产业
结构较为单一,发展稳定性协调性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发展方式粗放,科技支
撑能力不强,经济质量效益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大;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民生保障能力还不够强,水平还不够高;影响稳定的矛盾
和问题仍然较多,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有待提高;作风建设有待加强,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
优化,等等。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加快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也是莱芜奋
起赶超、科学跨越的关键五年。综合分析判断宏观形势、莱芜市发展基础和各方面条件,
莱芜市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机遇,充分用好机遇,奋发进取,大
干快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将会跃上一个大的台阶,创出一片新天地。同时,我们也要清
醒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全市总量小、实力弱、经济结构单一等突出矛盾,战胜前进道
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有利地位,将是一段充满艰辛的创业历
程。唯有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意志、拼搏进取的精神奋力攻坚,才能实现超常
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开创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全市上下必须切实增强发展意识、机
遇意识、危机意识,讲大局、树正气,讲奉献、重实干,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
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加快奋起赶超,推动科学跨越,努力开创莱芜更好
更快发展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奋起赶超、科学跨
越”这一主题,突出“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上水平”这条主线,坚持“高境界、高
标准、高起点、大作为”的工作总要求,大力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着力壮
大经济实力,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逐年提高,确保群众
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更好更快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GDP确保达到1200亿元,力争1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
业务收入确保达到3500亿元, 力争4000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确保达到80亿元,力争突破
100亿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发展后劲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确保五年累计完成3000亿元,力争达
到3500亿元。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成投产一批发展潜力大、支撑带动力
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培植起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
——城乡面貌大为改观。 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4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0万人。城市
规划布局更加合理,功能配套更加完善,管理更加规范高效。新城镇、新社区建设加快推
进,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63%以上。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衣食住行条件显著改善。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3%和14%。劳
动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
城乡文明水平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出境断面
水质持续好转,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5%以上,生态保护进一步加强,环境更加优美宜人。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不断提升,
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党
政机关作风转变成效显著,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正确遵循和把握以下原则:
1.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咬定发展不放松。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任何
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紧紧扭住发展不动摇,一切着眼于发展,一切立足于发展,靠发展
凝聚人心、激发干劲,靠发展壮大实力、改善民生,靠发展争得主动、抢占先机、赢得全
局。
2.必须始终坚持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思想境界决定工作标准,工作标
准决定发展出路。在新起点上推动莱芜科学跨越,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在全国
全省大格局中审视自身发展,提高工作标准,坚持高点定位,敢于攀高比强,以思想境界
的大提升推动发展的大作为、大跨越。
3.必须始终坚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只有抓住重点,才能带动全局。要
尽快实现全局的大发展、快发展,必须紧紧扭住牵动全局的重大事项,集中领导,集中资
源,集中力量,全力攻坚突破。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重
点抓工业,突出抓大项目、大招商、大投入,带动整体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4.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勇于突破。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必须把改革
开放作为动力之源、活力之源,靠改革创新破解难题,靠开明开放集聚资源,最困难的地
方通过改革开放寻找出路,最关键的环节通过改革开放谋求突破,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5.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关注民生,造福百姓,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
容。必须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呼声作为第
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
需于民,努力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6.必须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大干苦干。加快发展,事在人为;科学跨越,
关键在干。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必须把全部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全部精力放在狠抓
落实上,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以大干促大变,以大干苦干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和战略措施
推动莱芜奋起赶超、科学跨越,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促
进各项工作上水平。
(一)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壮大提升经济实力
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千方百计建设大项目、培育
大企业、聚集大产业、构建大园区、打造大平台,不断提升全市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突出抓好大项目建设。紧紧抓住大项目建设这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深入持久地
开展“大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确保各区、各园区、各镇每年都引建一批投资过十亿元、
过亿元大项目, 力争全市每年投资过十亿元项目不少于30个、投资过亿元项目不少于100
个。强化大项目建设领导推进机制,建立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完善“一个项目、一个领
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实行大项目“月调度督查、季观摩评比”制度,
高标准、高效率、快节奏推进大项目建设。着力破解项目建设面临的土地、资金、环境等
瓶颈制约问题,为大项目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培植壮大骨干企业。实施“1255大企业培植计划”,支持莱钢、鲁矿、泰钢、九羊等
企业做大做强,力争五年内发展销售收入过千亿元企业1家、过五百亿元企业2家、过百亿
元企业5家、过十亿元企业50家。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选择一批具有技术、品牌、
市场优势和成长性强的民营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促其迅速膨胀,五年内销售收入过亿元
企业发展到200家以上, 形成既有“高峰”又有“群山”的发展格局。开展“千名企业家
培训工程”,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坚定不移抓好钢铁产业发展,积极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
高市场占有率产品,提高钢铁精深加工能力,拉长钢铁产业链条,促进钢铁产业转型提升、
做大做强做优。大力发展非钢产业,不断提高能源、纺织、化工、食品等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壮大。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力争五年内钢铁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机械制造、新材料两大
产业过500亿元, 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化工、能源、纺织、食品、生物医药、节能
环保八个产业过100亿元。 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雪野旅游区为龙头,不断提升
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水平;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突出
抓好姜蒜、莱芜黑猪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推动农业区域化布局、标
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加快重点园区建设发展。高新区以争创国家级高新区为目标,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和新兴产业,不断做大总量、提升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雪野旅游区以争创国家级旅游
度假区为目标,办好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等活动,提升旅游、会展、文化等现代服务业水
平。莱城工业区以承接济南制造业转移为重点,加快壮大先进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钢城
经济开发区以服务配套莱钢为重点,着力建设国内特色化、专业化的钢铁深加工基地和钢
铁物流基地。农高区以争创国家级农高区为目标,加快建设生姜种质资源基地、标准化种
植基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同时,规划建设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泰钢不锈钢产业园
等特色园区,促进项目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
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发展。镇域经济事关全市发展大局,镇域经济强,全市经济就强。
坚持把镇域经济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镇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定位,
完善土地、金融、财税等扶持政策,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引导各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
产业, 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名镇、旅游强镇、现代农业大镇,力争五年内5个以上镇
地方财政收入过3亿元、 10个以上过亿元。坚持和完善“飞地经济”政策,探索更加合理
的利益分成机制,促进项目集聚集约发展,为各镇推进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条
件。深入推进全民创业,积极为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群众创业建设发展载体、搭建服务
平台,设立创业引导基金,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激发群众创业热情,增强镇域经济发展的
活力。各镇必须高点定位,以更高的境界和标准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推动综合实力跃上新
台阶。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设立科技创新引导扶持资金,引导企业
加快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做大做强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五年内新组建产业技术战略联盟3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达到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达到20家,院士工作站达到10家。积极与国内外大院大所开展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制定优惠政策,着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
业人才和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坚持以用为本,搭建人才创业平台,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优
化人才发展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
构建城镇发展新格局。按照“全域莱芜”的理念,着力构建中心城、卫星城、重点镇、
农村新社区梯次分明、发展有序的新型城镇体系。做大做强莱城主城区,加快钢城、口镇、
雪野城市组团建设,扩大城区规模,拉开城市框架,打造承载60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
大力推进重点镇建设,集中打造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
新城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
着力建设精品城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制定实施《城市建
设三年实施纲要》,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公共服务、环境提升、功能完善、
安居建设四类工程,规划建设一批重要基础设施和标志性建筑,全面提高城市品位和综合
承载能力。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的有效途径,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城市资源增值最大化。
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常态化、精细化。
提升镇村建设水平。按照“十有”标准,加快新城镇建设步伐。按照“四通、四化、
四配套”的要求,抓好农村新社区建设。抓好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莱芜段建设,启动一批
国家、省公路干线建设项目,抓好城乡公交、水利、供电、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开
展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大规模开展城乡造林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实施“碧水蓝天”
工程,抓好牟汶河、汇河等主干河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水污染、大气污染等治理力
度。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创发展新优势
深化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以承担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为动力,着力破除城乡二
元体制,继续深入推进“六个一体化”,促进“三个集中”,深化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农
村产权制度等改革探索,形成城乡体制基本接轨、城乡产业相互融合、城乡社会协调发展、
城乡差距明显缩小的新格局。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投
融资体制等各项改革。
强力推进招商开放。突出招大引强这个主攻方向,紧盯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
业,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过亿元、过十亿元乃至几十亿元的大项目、好项目,引进一批龙头
型、基地型、旗舰型项目。充实专业招商力量,探索领导带队集中招商、资源招商、产业
链招商、骨干企业招商、以商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注重招商选资,严把项目质量关。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落实严格的招商引资责任制,
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增强各级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深化区域合作,积极接轨融入省会城市
群经济圈,主动接受淄博、泰安等周边市辐射。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
构,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突出“转作风、提效率、优环境”主线,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规
范行政审批事项,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方式,促进行政服务中心规范运行。严格实行服务承
诺、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力规范部门执法和涉企收
费行为,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等活动,落实明察暗访、有奖
举报等制度措施,严厉打击涉企“三乱”行为,治理企业周边环境。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
经济秩序。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四)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着力建设幸福莱芜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力争每年新
增城镇就业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
家庭动态消零。完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加大对城乡低收入群体和
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
体系。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着力提高卫生、体育等发展水平,更好地
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坚持为民办实事制度。全面做好人口计生、妇女儿童、青少
年、慈善、残疾人、老龄等工作。
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先进文化建设,大力弘扬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以创建国家文明城市为抓手,突出“城乡文明一体创建”特色
和“大爱莱芜”品牌,提高全社会文明水平。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设施
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培育发展一批文化产业园区、重点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
展活力。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构建党委领
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坚持重心下移,强化基层基础工作,
探索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健全完善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强化制度规范,完
善民意诉求表达机制,畅通市长公开电话、政风行风热线等渠道,落实领导干部公开接访
等制度;完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建立“大排查”“大调解”“大信访”工作格局,把矛
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决策源头预防和减少不
和谐因素;完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活动的
高压态势;完善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严防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
政府、政协各负其责地开展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政策,巩固和发
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领导,更好地发挥联
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进一步搞好
双拥共建。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加快依法治市进程。深入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厂务
公开、村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建设“阳光莱芜”。
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事业兴衰,关键在党。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
进性建设为主线,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推动莱芜科学跨越提供坚强的政治和
组织保证。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加强理想信念
教育和党性锻炼,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
设,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深入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开展“转作风、提效率、
优环境、保增长、促发展”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时刻保持强烈的发展意识、
机遇意识、危机意识,着力解决思想上、作风上、工作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做到“高
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在新一轮发展中的示范带头作
用。
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紧紧围绕推动科学跨越来用干部、配班子、强队
伍,选拔重用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
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议事
规则,规范决策程序,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积
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完善提名方式,加强干部德的考核,
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拔等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和干部教育管理,努力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
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大考核力度,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
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善始善终地抓好“创先争优”活动,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
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探索完善以企带村、村企联建、村村联建、村居联建等党组织设
置模式,加快城乡党建资源整合。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构建“建组织、育骨干、
促发展、强服务、顺机制”五位一体的农村社区党建新格局。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
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深化城乡基层党组织“牵手共建”,深入
开展“包驻联帮”行动。大力加强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发挥远程教育
主阵地作用,大规模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全面推行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
度”,提高带头创业、带领致富、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
大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干事创业、服务为民,以良好的党风促政
风、带民风。建立机关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深
入了解群众疾苦,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健全完善领导包项目、一线工
作法、跟踪督查、观摩评议、绩效问责等机制,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干事再干事、落
实落实再落实”,以实干创造业绩、赢得民心、推动发展。
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
系建设。深入治理党员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落实廉政准则。深
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
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认真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保持惩治腐
败的高压态势。深入推进专项治理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
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和改进监察手段,充分借助电子监察网络系统,提高运用科
技手段预防腐败的能力。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形成凭制度用权、靠
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工作格局。
同志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而艰巨,使命神圣而光荣,前景广
阔而辉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
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团结拼搏,扎实工作,为推动莱芜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更好更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2月3日在莱芜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莱芜市代市长 杨宜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
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政府工作回顾
第十六届政府履职以来的四年,是极不平凡的四年。在中共莱芜市委的坚强领导下,
市政府紧密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
线,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积极克服前进道路
上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危中求进,迎难而上,拼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
(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着力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全市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1年
预计实现生产总值625亿元, 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9.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1%和10.8%。
工业经济不断壮大, 钢产量达到1600万吨,优特钢等高端产品比例达到30%以上,非钢产
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4%。 大力培植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高新
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5%。 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银座、馨百等一批
商业设施竣工开业,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8%。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实施省以上科技项目157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莱芜市荣获“全国科技
进步先进市”。金融市场运行平稳,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达到605亿元和490亿元,年均分别
增长13.5%和11.8%,城乡居民储蓄达到323亿元,年均增长17%。节能减排扎实推进,万元
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1.9%, 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分别减少14.2%和11.5%,圆满完成
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城乡统筹稳步推进。制定规划并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行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托
管合作。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两新”工程扎实推进,城中村改造、农村新社区建
设取得明显成效。 村村通公路、通客车、通网络基本实现,自来水普及率95%。农田水利
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18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圆满完成。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省级以
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7家,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57万亩。新增造林补植27万亩,森林覆盖
率达到33.9%。 编制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集约利用和矿产资源管理成效显
著。镇域经济实力增强,乡镇财政收入全部过千万,2个过亿元。
(三)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农村改革稳步实施,“两股两建”顺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
革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全民创业
不断深化, 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81亿元、完成税收19亿元,均比2007年增长两倍以上。
招商引资扎实推进,累计引进项目1400多个,形成固定资产近5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6
亿美元。与央企、强企合作进展顺利,五矿重机、汇源工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泰丰集团
在香港成功上市。 对外经贸快速发展,全市进出口总值达到36亿美元,年均增长21%,进
出口过千万美元企业达到22家。
(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规划建设“三个产业板块”和“五个功能区”,城市空间布局
进一步优化。完成城市规划馆、钢铁博物馆、体育馆等重点工程,新建改建莱明路、莱城
大道、 鲁中大街等20余条主次干道。建设青草河公园、植物园等4处公园,城市绿化覆盖
率达到44%。 城市亮化、净化建设得到加强。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建立农村垃圾处理
机制。全面启动雪野旅游区开发建设,举办三届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新增2家4A级景区。
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
“省级文明城市”和“山东人居环境奖”。
(五)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民生投入不断加大,各项保障更加有力。落实积极就业政策,
大规模开展就业创业免费培训, 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8.5万人次, 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
10.8万人次。建立“十大民生保障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人人享有养老、医疗保险。完
善住房保障制度,9000多户城乡低收入家庭享受住房保障。城乡低保水平比2007年分别提
高66%和50%, 五保户供养标准提高40%以上。制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学前教育、职业
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莱芜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中小学校
舍安全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进。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七连
冠。全民健身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第二十二届省运会金牌榜名列第十。文化
事业稳步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保持全省领先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4‰。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3509元和9626元, 年均分别增长12.1%和13%。“平安莱芜”建设
迈出坚实步伐,安全生产形势稳定,食品药品监管有效加强。对口援建北川任务提前一年
完成。 双拥共建、国防动员扎实推进,连续6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新闻出版、广
播电视、邮政通讯、审计、档案、史志、物价、仲裁、气象、地震、机关事务等深入推进,
残疾人、老龄、红十字会、慈善事业富有成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对台事务等各项工
作取得新的成绩。
(六)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
监督,四年累计办结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61件、政协委员提案766件。加强与民主党派、工
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沟通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加快
服务型政府建设, 建立市、区、镇、村四级行政服务体系,行政审批事项压减27%。开通
市长公开电话、政风行风热线,深入实施“为企业排忧解难”服务活动。全面推行目标绩
效管理,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干部队伍素质明显
提高。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惩防体系建设,严格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廉
政建设不断加强。
各位代表!四年的成就极不寻常,四年的奋斗饱含艰辛。我们共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
的巨大冲击,经受了经济回落带来的严峻挑战,走过了群策群力保增长的非凡历程。总结
四年,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突出产
业发展这个关键,不断壮大工业经济,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必须坚持结构调整这条主线,
加快调整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持续性;
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尽心竭力办好民生实事,让改
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必须大力发扬改革创新和求真务实精神,勇于探索解决新问题,
善于统筹全局抓落实,努力提高各项工作成效。这些经验是指导我们今后做好各项工作的
宝贵财富。
莱芜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
是全市上下团结拼搏、扎实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付出辛勤劳动、做出积
极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崇高的敬意!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和省驻莱各单位,向无私奉献的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
心支持莱芜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受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影响,全市经济社会
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政府工作也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是:产业规模小,综
合实力弱,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结构不合理,能够带动结构调整、推动持
续增长的大项目、好项目偏少,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不强;城市规划建设有待进一步加
强,承载和服务功能需要进一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偏低,一些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亟需
解决;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各级政府工作效能及作风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等等。对
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努力把各方面工作做得更
好。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全市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
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全市上下奋起赶超、实现科学跨越的重要
战略机遇期。当前,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加速转移,为我们
借势突破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为我们实现持续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经过多年努力,莱芜市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我们奋起赶超奠定了坚实
基础。市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为我们拼搏奋进指明了努力方向。同
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实现全市经济明显好转仍存在不
少困难;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更加凸显,我们面临慢进则退、不超则
弱的巨大挑战;全市综合实力不强,产业支撑偏弱,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协调,实现经济
持续增长和协调发展仍需付出艰巨努力。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莱芜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定位,
认清形势,明确责任,勇于担当,进一步强化奋起赶超的坚定信心,进一步凝聚干事创业
的无尽力量,乘势而上,锐意进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跨上新的台阶。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
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按照“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的总要求,突出“奋起赶超、科学
跨越”主题,围绕“产业提升、城建提速、民生改善”目标,着力壮大经济总量,优化产
业结构和布局;着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和服务功能;着力深化改革开放,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开创经济社
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更好更快发展新局面。
根据市十三次党代会的部署,综合考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的
奋斗目标是: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
展,全市生产总值确保达到1200亿元,力争15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确保达到80亿元,力
争突破100亿元。 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
务收入确保达到3500亿元, 力争4000亿元;非钢产业增加值占工业经济比重达到45%,高
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20%,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涌现出一批销售收入过百
亿上千亿的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
城市建设达到新水平。城市规划布局合理明确,新型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化率达
到63%。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一批新的地标性建筑建成使用,城市绿化率达到47%。交通、
通讯、文化、娱乐等各类设施更加完善,市容整洁有序,管理规范高效,广大群众都能享
受到现代化城市的便利舒适。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统
筹城乡发展改革逐步深化,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迸发。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一批投资过十亿上百亿的大项目建成投产,五年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000亿元,
力争达到3500亿元。外经外贸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达到50亿美元,莱芜市经济同国际市
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民生保障实现新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养老、医疗、住房等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3%和14%。基本实现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广大群众过上更有尊严、更加幸
福的生活。
文化发展取得新进步。全民素质明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创建为全国文
明城市。文化事业全面发展,文化设施更加健全,文化生活丰富活跃,群众广泛享有高品
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涌现出一批全国全省知名文化品牌,文化
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
生态建设得到新加强。 节能减排深入推进,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6%,二氧化
硫、化学需氧量分别减少21%和13%。全民节约意识不断增强,循环经济、绿色消费、低碳
生活等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生态保护扎实有效,莱芜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气更爽,
环境更加优美宜人。
各位代表,完成上述目标,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更高质量的生活,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
的职责。围绕以上目标,我们必须坚持“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的总要求,
以思想的大解放、作风的大转变,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大发展、大繁荣。要从全市人民
的迫切要求出发,从莱芜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着眼全局,拓宽视野,准确把握市情,
敢于正视差距,勇于攀高比强,科学谋划莱芜跨越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宏伟目标。要始终坚
持高标准、严要求,自觉瞄准全省全国先进水平,自我加压,奋力赶超,精益求精,永不
满足,努力创造一流业绩。要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凝聚昂扬的斗志、饱满
的热情、坚韧的毅力,大刀阔斧地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全市经济实力大飞跃、发展质
量大提升、社会事业大进步、群众生活大改善。
做好本届政府工作,我们将认真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科学跨越发展为中心,突
出抓好工业经济发展,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和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全市经济规模效益水平
同步增长。二是坚持以壮大产业实力为基础,集中力量抓好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
壮大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不断增强综合实力。三是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影响莱
芜发展的各种瓶颈制约,广开思路,善解难题,充分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四是坚持以
改善民生为目的,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增进群众福祉,努力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五是坚持市委的统一领导,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凝聚一切智慧和力量,
努力形成齐心协力谋发展、群策群力促转型、和衷共济干事业的生动局面。
目标鼓舞人心,前景催人奋进。我们坚信,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全市人民的共
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把莱芜建设成为齐鲁大地上的灿烂明珠,让所有生活在这个城市的
人民都感到幸福和自豪!
三、关于2012年政府工作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起步之年,也是莱芜市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的关键一年。
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值
增长10%,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
长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节能减排完成省政府下达指标。
围绕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突出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按照“主导产业均衡化、产业发展集群化、
项目聚集园区化”的要求,壮大主导产业,加快优化升级,努力构建“产业规模大、科技
含量高、质量效益好、综合实力强、发展潜力足”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提升工业经济实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传统产业,培植新兴产业,进
一步巩固和强化工业优势,发挥工业经济的支柱、主导和引领作用。做强做优钢铁产业,
进一步研究钢铁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和扶持措施,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发展高端产
品,全面提高钢铁产业效益。引导钢铁企业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拓宽产业面,做大后续产
业,打造钢铁产业集群,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能源、纺织、食品饮料等非钢产业发展,
优化产品结构,强化市场开拓,不断壮大非钢产业规模。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围
绕新材料、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行业,落实扶持政策,强化资金投入,建设一批技术领
先、 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力争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0%以上。实施“大企业培植计划”,加
大扶持引导力度,支持企业练内功、挖潜力、提质量、增效益,尽快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
几十亿、上百亿的龙头骨干企业。围绕汽车零部件、塑料机械、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
做好统筹规划,抓好产业布局,实施重点突破,打造一批高端创新产品生产基地,着力培
植一批规模几百亿、上千亿的优势产业集群。
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三大载体”建设,大力
培植服务业骨干企业, 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加快雪野旅游区开发步伐,办好
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打造全国一流的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扶持金融保
险、创意研发等产业发展,加快齐鲁钢铁物流园等项目建设,确保重点服务业企业主营业
务收入增长20%以上。 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推进商贸流通上规模、上档次,积极培育
文化旅游、家政养老和社区服务。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加快服务业向农村延伸。
扶持培育中小企业。全面完善和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创建各种基金和服务平
台,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中小企业“四项计划”,开展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工
程,尽快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实施“全民创业”计划,完善创业激励政策,年
内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均增长20%以上。 优化进出口环境,培植出口骨干企业,确
保进出口额过千万美元的企业达到30家。
提高园区建设水平。加强统筹规划,进一步明确各园区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培植园
区主导产业,强化园区集聚发展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规划建设钢铁深加工、机械制
造、新材料、食品饮料等专业园区,积极培植新的增长点。改革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
和政策,鼓励发展“飞地经济”,促进项目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优化园区布局结
构。按照城市功能要求抓好园区规划建设,统筹商务、办公、居住等功能设置,优化园区
环境,加速化“区”为“城”。
(二)加速城镇化进程,努力建设精品城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构建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完善、管理更有序的城市新格局。
完善城市发展规划。加强战略规划研究,进一步明确城市定位、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形成健全完备的规划体系。结合自然禀赋、
人文历史和产业需要,搞好控制性规划和特色重点区片规划,实现经济与社会、生产与生
活、近期与远景相协调。健全规划工作机制,严格规划执行,确保城市规划编制科学、执
行有力、监督有效、落实到位。
加大城市建设力度。科学制定《城市建设三年实施纲要》,重点推进莱城主城区建设,
有序加快钢城、口镇、雪野组团建设,大力推进各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提升城市建设
功能、层次和品位。高标准改造汶河大道、花园路等城市道路,继续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
建设一批特色街、精品路和标志性建筑,加强城市主题街区、新型社区建设,努力形成各
具特色、 文化和商业氛围浓厚的重点街区。抓好205国道、薛馆线改造工程,配合做好山
西中南部铁路莱芜段建设工作。 实施11项110千伏以上城乡输变电工程,搞好城乡配网建
设改造。加强城建设计和工程管理,真正把每项工程都做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
切实改进城市管理。 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系统, 推动城管执法向镇
(街道)、社区延伸,建立覆盖市、区、镇三级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扎实开展和谐城
乡建设行动,实施村庄“三清、四改、五化”综合整治,全面开展生态宜居社区创建活动,
有效改善城乡面貌。强化公共设施管理,搞好城市管线、环卫、公交等设施的日常管护,
保证城市供水、供热、供气等设施正常运转,做好城乡园林绿化、道路养护、环卫保洁工
作,加强交通秩序维护,创造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规范社区物业管理,促进和谐社区建
设。
(三)突出大项目引领,增强支撑保障能力。扎实开展“大项目建设推进年”和“招商引
资攻坚年”活动,规划建设一批经济领域、城建领域、社会事业领域的大项目,壮大全市
经济规模和城建规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着力抓好大项目建设。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落实各级各部门项目
建设责任, 力争全市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不少于30个、过亿元的项目不少于100个。加快
在建项目进度,推进莱钢、泰钢、九羊升级改造项目,抓好莱芜电厂2×100万千瓦机组、
汇源工业园二期、五矿重机、金雷公司风电主轴、歌尔声学等重点项目建设。健全重点项
目推进机制,强化调度督查和观摩评比,优化跟踪协调服务,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环境
等瓶颈制约。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确保资金合法有效使用。
深入推进招商引资。 明确招商重点,紧盯世界500强、央企、强企,瞄准高新技术、
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改进招商方式,
各级成立专业招商小组,积极开展招商推介活动,深化企地联合招商,努力提高招商实效。
继续办好钢铁博览会。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改进考核奖励办法,严格兑现奖惩,
提高各级招商引资积极性。年内完成招商引资165亿元,利用外资1.2亿美元。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设立科技创新引导扶持资金,推动企业加快自主
创新,力争在重大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全面提升科技合作水平,深化
与国内外大院大所、知名企业和科技领军人才的合作,年内合作院士达到20名以上。加快
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启动国家粉末冶金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创建工作。优化科技创
新资源配置,重点培育超薄覆铜板、电子PI膜、无水氟化氢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争取一
批新项目获得省和国家立项支持。扎实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各类人才创业兴业营造
有利环境。
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强化节能降耗管理,突出抓好钢铁、电力等重点行业、企
业的节能监管,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降耗。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
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开展排污权交易,逐步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扎实
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积极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大气污染
防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改
革创新,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农业农村发展新突破。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启动省级农业示范区,引导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金投入现
代农业,突出抓好万兴公司姜蒜基地、六润公司畜牧产品加工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行农业
标准化生产, 继续实施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新建“三品”基地2万亩。着力构
建农业产业化体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0个。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新增省级龙头企
业3家。加快发展高效特色畜牧业。做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坚持科技兴农战略,
加快实用新技术研发推广和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着力实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中小河流综合治理, 重点抓好通天河、辛庄河等4项治理工程。配套完善农业灌排体系,
推进“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抓好基本农田保护示
范区建设。 加快农村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00公里,实施
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建立交通应急指挥平台和调度中心,逐步健全农村公交场站、候
车亭等附属设施,巩固城乡公交一体化成果。
稳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继续深化“两股两建”,完成2万亩土地、12个村集体资产
“两股” 改造工作,流转土地2.5万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质
押贷款、集体林权抵押贷款等融资办法,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增强农村经济活
力。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探索全市范围内土地置换
的政策措施,有效缓解用地制约。
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按照县域标准规划镇域经济发展,坚持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注
重实效,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步伐,夯实全市科学跨越的基础。完善扶持镇域经济发展的政
策措施,鼓励各镇加大项目引建力度,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发展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名镇、旅游强镇、现代农业大镇,形成各镇竞相发展、争先进位
的生动格局。抓好重点镇、中心镇和农村中心社区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推动产业集聚,
壮大经济实力,打造几个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典型强镇。
(五)做好财税金融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大财源培植力度,强化收支管理,优化
金融发展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扎实做好财税工作。坚持把培植壮大财源与转方式调结构相结合,大力发展创税产业,
培育新的财税增长点。强化政策扶持,引导优质资源向创税产业集聚,稳定提高基础财源,
巩固强化支柱财源,培育新兴后续财源,努力形成支撑有力、结构合理的财源建设体系。
坚持依法治税,加强收入征管,堵塞征管漏洞,保证应收尽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
对社会事业、民生建设的投入力度,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提高金融工作水平。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优化金融发展环境。鼓励各金融机构积
极扩大信贷规模,确保年度贷款增幅不低于14%,中小企业贷款增幅不低于15%。积极创立
和利用各种金融平台和产品,扩大社会融资总量。加强与各大银行的战略合作,支持民间
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加快培育农村资金互助社,鼓励现有担保机构增资扩股。做好企
业上市工作, 争取2家以上企业实现上市。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充分发挥保险支持经济发
展的功能。
(六)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切实
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围绕迎接“十艺节”,备战“群星奖”,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推
动专业文化上水平。做好文化下乡工作,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免费开放,让群众
广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
展,加快雪野文化创意基地、九羊文化产业园建设。规划建设文化市场。扎实推进文化体
制改革,增强文化事业发展活力。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行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文明水
平。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全市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
出比重超过20%。 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抓好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开工54个校舍
安全工程项目。优化学校规划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
构改革。加快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完善医患沟通和纠纷调
解机制。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快发展慈善事业,积极发展老龄服务,继
续推进扶贫开发,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
在2.3‰以内。 加快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机构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深入
推进“六五”普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维护良好的社会秩
序。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防各类重特大事
故发生。健全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做好
双拥共建、国防动员各项工作,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七)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幸福莱芜。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强化公共服务,集中财力为
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居
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60元。健全企
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二是积极扩大城乡就业。实施
积极的以创业促就业政策,突出抓好创业示范城市创建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实施工作。
推进免费就业创业培训,完成培训1.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
2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三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镇基本医疗、工
伤、 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机制。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400元和
每年2000元,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年3000元。为家庭经济困难在园儿童提供
补助,补助标准每人每年1200元。抓好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建设,做好孤儿和残疾人救助工
作。 四是加大住房保障力度。 开工建设3566套保障性住房, 为560户城市低收入家庭、
1000户农村低保家庭解决住房困难。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五是进一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240元,政策
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 在全市农村(社区)卫生室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扩建市人民医院,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六是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加快市文化中心二期工程
建设,新建10个镇文化服务功能区、50个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圈。新建4个城区健身工程、4
个镇级健身中心、10个社区健身苑、60个农村健身广场,推进全民健身深入开展。抓好竞
技体育备战参赛工作。 七是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100个
村饮水安全工程,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切实抓好为民办的“10件实事”,让广大
群众早得实惠。
(八)优化发展环境,提升行政服务效能。把环境建设作为全市发展的“生命线”,深入
开展“转作风、提效率、优环境、保增长、促发展”活动,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公平守信的市场环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现有行政许可项目,力争
在合理范围内把审批项目压到最少。优化审批流程,进一步压减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
推行网上电子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中介机构收费和社团收费,
切实减少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公开行政许可和收费项目,加
大监督监察力度,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
提高为民服务水平。进一步拓展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完善四级代理体系,不断提升服
务标准。深化部门服务承诺、限时办结、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工作标准、办结时限和完成
效果,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市长公开电话、政风行风热线和政府网站的作用,积
极解决群众反映的生产生活问题。深入开展“为企业排忧解难”服务活动,建立领导联系
企业、联系项目制度,派驻企业督导联络小组,畅通政企沟通渠道,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
各种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大力优化社会环境。加强诚信宣传教育,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建立惩戒激励机制,营
造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规范招投标行为,鼓励各类企业平等参与竞争。强化市场监管,
严厉打击强揽工程、欺行霸市等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加强舆论宣传,努
力形成鼓励竞争、激励创新、崇尚创业的良好风气。
四、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能,坚持
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努力建设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增强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善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实
践,深入研究莱芜赶超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破解
难题的有力措施、推进跨越的有效途径,使科学发展的成效落到实处。大力推进观念创新、
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努力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和工作水平。
(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坚持把依法行政贯穿政府工作的全过程,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
委会的法律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的作用。支持省以上驻莱
部门依法开展工作。强化政府公务员法治意识,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
程序履行职责,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严格行政执法程序,加强执法监
督,确保公正、文明、规范执法。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专家咨询论证、合法性审
查、风险评估、社会公示与听证制度,加强对重大决策的跟踪问效。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
监督机制,实行政府职能部门公开述职制度,积极推行“网络问政”,使每一项决策、每
一笔资金、每一个项目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把政府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真诚倾听群众呼声,
真实把握群众诉求,努力使各项工作措施更加切合莱芜实际,更加符合群众愿望。坚持求
真务实,真抓实干,勤奋敬业,健全抓落实的制度机制,做到一抓到底,抓出实效。强化
效率意识,改进工作流程,强化工作衔接,建立倒逼机制,对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设定
时限要求,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格控制行政经费支出,2012年市
直机关公用经费继续压减10%。强化“三公”经费管理,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四)强化反腐倡廉建设。坚持廉洁从政、从严治政,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
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科技防腐工作。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
定,加大查办违法违纪案件力度。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教育监督,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深
化专项治理,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取信于民。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各位代表!莱芜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奋起赶超、科学跨越是时代赋予我们
的神圣职责。使命责无旁贷,理应锐意担当;理想化为现实,尤须砥砺奋进。让我们在中
共莱芜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恪尽职守,开拓奋进,为把莱芜建设成为富强文明
和谐的现代化城市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