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3&rec=11&run=13

2011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
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
府的各项决策部署,拼搏进取,真抓实干,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经济运行
质量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和民生建设均取得了新的进步。

【综合】 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11.88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18亿元,增长2.7%;第二
产业增加值370.4亿元, 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200.3亿元,增长10%。人均GDP达到
46983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1:60.4:32.5调
整为6.7:60.5:32.8。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7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5300人,困难群体
再就业24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7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城乡“双零
家庭”保持动态消零。
市场物价运行总体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2%,其中,服务项目
价格上涨1.7%,消费品价格上涨5%。八大类商品价格七升一降,其中,食品类、烟酒及用
品类分别上涨10.9%、 8.8%,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的最主要因素。从生产价格
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从年初开始持续回落,全年工业品生产者出厂价格同
比上涨5.9%, 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3.1%,较年初分别回落12.9和15.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
投资价格上涨5.1%。房屋销售价格上涨2.6%。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74.19亿元,同比增长11.8%,
占GDP的比重达到44.8%, 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市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1604家,总
量达到10816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5713户,总量达到24086户。个体私营经济全年新增就
业2.84万人, 新增注册资金26.08亿元。 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收入18.94亿元, 同比增长
23.51%,占全部税收比重24.17%,比上年提高0.89个百分点。
镇域经济稳步发展。 全年各镇(街道)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2.14亿元, 比上年增长
8.08%,镇(街道)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30.9%。20个镇(街道)
实现财政收入全部过千万元,其中2个过亿元。

【农业】 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7家,
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57万亩。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1.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
增长2.7%。 其中,农业增加值31.52亿元,林业增加值0.81亿元,牧业增加值7.94亿元,
渔业增加值0.62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29亿元。
主要农作物产量保持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8.5万亩,比上年减少0.68万亩;总产
26.98万吨, 下降2.9%。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7.9万亩,比上年增加0.21万亩。其中,蔬菜
种植面积为44.32万亩,比上年增加0.32万亩。蔬菜总产102.1万吨,增长3.9%,其中,生
姜产量25.71万吨, 大蒜产量18.96万吨,比上年分别下滑1.8%和2.9%。果品总产11.22万
吨,比上年增长3.99%,其中,水果产量8.99万吨,干果产量2.23万吨。肉类总产量6.3万
吨, 比上年下降2.5%;禽蛋产量3.07万吨,下降1.3%;牛奶产量2215吨,下降25.6%。全
年水产品总产量3418吨, 增长3.39%。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02.26万千瓦,增长2.93%;农
村用电量9.77亿千瓦时, 下降1.9%;全年化肥实物量合计13.09万吨,增长1.5%;农用塑
料薄膜使用量2718吨,增长4.3%;有效灌溉面积3.96万公顷,增长4.2%。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
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达到231家。实现增加值324.71亿元,增长13.53%。其中,钢
铁产业实现增加值180.9亿元,增长8.87%;非钢产业实现增加值143.81亿元,增长19.76%。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好转。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7.83亿元,比上年增长
26.28%; 实现利税64.91亿元,利润38.1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81%和47.4%。全年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0.42%,比上年提高31.82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
率98.72%,比上年提高0.47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产量增势稳定。在重点统计的30种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20种,占比66.7%。
其中, 生铁1634万吨,粗钢1579.9万吨,钢材1527.8万吨,水泥447.2万吨,橡胶轮胎外
胎90.2万条,比上年分别增长7.4%、6.9%、3.5%、8.4%、55.2%。
建筑业平稳发展。年末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达151家,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0.28
亿元, 增长3%;实现利税4.32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14.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
积218.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29.24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0.1亿元,增长
20%。 其中,城镇规模以上投资完成321.27亿元,增长17.61%。从隶属关系看,省及省以
上单位完成投资19.27亿元, 下降32.79%;地方单位完成投资330.83亿元,增长28.92%。
从经济类型看, 国有投资完成34.91亿元, 下降32.1%; 集体投资完成72.84亿元,增长
63.4%; 股份制投资完成145.74亿元, 增长15.6%; 私营个体投资完成76.86亿元,增长
42.5%。从资金来源看,民间投资完成305.39亿元,增长31.7%,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87.2
%, 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规模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39亿元,下降16.3%;第
二产业完成投资208.84亿元, 增长9.1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37.87亿元,增长43.18%。
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1.0:59.6:39.4。
房地产市场稳中回落。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8.83亿元,比上年增长57.2%。商品
房竣工面积29.85万平方米, 下降9%;商品房销售面积35.43万平方米,下降20.1%;销售
额10.33亿元,下降13%。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保持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39亿元,增长
16%。 分行业看, 批发业完成25.65亿元, 增长15.25%; 零售业完成153.67亿元,增长
16.15%;住宿业完成1.75亿元,增长14.93%;餐饮业完成17.32亿元,增长15.9%。
主要商品销售旺盛。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情况看,基本生活用品均实现
较快增长,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46.9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9.17%,
日用品类增长44.92%。文化、体育、娱乐类商品增势强劲,体育娱乐用品类、书报杂志类、
文化办公用品类销售额分别增长105.22%、41.7%、50.29%。升级换代类商品持续旺销,金
银珠宝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汽车类分别增长72.12%、32.27%、38.94%。

【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5.81亿美元,同比增长35.2%。
在铁矿砂、棉花、铜、橡胶等资源类商品的带动下,进口贸易大幅增加,完成24.4亿美元,
增长50.9%。 出口贸易增势平稳, 完成11.41亿美元, 增长10.5%。分产品看,钢铁出口
2.89亿美元、纺织服装出口1.21亿美元、农产品出口5.73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0.44亿美
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1.2%、6.1%、1.7%、18.3%。外贸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全市有进出口
实绩的企业达到269家,新增56家;年出口额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22家
利用外资保持增加。 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20个,合同利用外资20070万美元,增长
62.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016万美元,增长0.1%。
对外经济合作继续扩大。 全年新批境外办企业5家,对外协议投资总额3800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32.87%,境外劳务输出1860人。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公路客运量3603万人次,增长23.26%,
客运周转量12.35亿人公里,增长14.07%;公路货运量6231万吨,增长0.47%;公路货运周
转量51.97亿吨公里, 与上年基本持平。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600公里(含县、乡及村
道),增长1.21%,其中,高速公路140.3公里,一级公路203.65公里,二级公路278.15公
里。 公路密度达到160.28公里/百平方公里(含县、乡及村道)。
邮电通信业保持平稳增长。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7.37亿元,比上年增长9.87%。其
中,电信业务收入6.57亿元,增长8.87%;邮政业务收入0.8亿元,增长18.82%。年末固定
电话用户21.01万户, 比上年下降2.19%。 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52万户,农村电话用户
13.4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5.75万户,增长11.56%。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15.78万户,
比上年增加2.32万户,增长17.24%。
旅游业发展迅速。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632.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03%;实现国内
旅游收入27.31亿元,比上年增长29.2%,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再创历史新高。

【财政、 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状况良好。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9.23亿元, 增长
11.07%。完成税收总收入7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8.99%。其中,国税收入50.58亿元,增
长15.53%;地税收入27.78亿元,增长25.85%。全市财政支出完成59.23亿元,增长14.04%。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重点事业发展得到保证,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科技、农林水
事务支出分别增长了23.44%、25.49%、76.58%、15.13%、16.48%。
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04.97亿元,比年初增
加18.94亿元,同比增长3.28%。其中,单位存款260.9亿元,比年初减少5亿元;储蓄存款
322.97亿元,比年初增加23.53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90.05亿元,比年初增加22.25
亿元,同比增长5.46%。其中,短期贷款318.63亿元,比年初增加34.77亿元;中长期贷款
147.82亿元,比年初减少2.99亿元。
保险业保持稳定。 全市保险公司21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2.97亿元,下降1.4%。其
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95亿元,增长5.62%;人身险保费收入9.02亿元,下降4.18%。共支
付各项赔款与给付2.68亿元, 增长1.73%。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与给付1.56亿元,增长
13.49%;人身险支付赔款与给付1.12亿元,下降11.13%。

【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全市承担实施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0项,争取无偿资
金3341.5万元。 全年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4项。全年专利申请量1951件,其中,发明专利
232件。专利授权量1558件。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新建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7家。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97.35亿元,增长36.6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14.01%,比年初提高1.73个百分点。

【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36所。其
中, 高等学校2所,普通中学55所,小学164所,中等职业学校1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
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17.35万人。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430所,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
达到100%。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保持100%,巩固率小学100%,初中100%。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 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影剧院2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物
保护管理机构1个,市级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20.04万册。拥有市级以上广播电视台1座。
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13.5万户, 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9.5%,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
达99%,全市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路510公里,光缆3096公里。
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84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
医院(卫生院)38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床位5588张;卫生技术人员6657人,其中,
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778人, 注册护士2483人。每千人拥有床位4.4张、卫生技术人
员5.24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3处。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步。全年莱芜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牌30枚、银牌20
枚、 铜牌38枚,其中,国际比赛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2枚;全国比赛金牌2枚、银牌5
枚、 铜牌5枚。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共举办市级群众体育比赛32项,增长
52.38%; 新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500名,总数达到了3256名;群众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经
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6%。

【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6.1亿元,比上年
增长6.6%;市区建成区面积70平方公里。城区主干道路的配套改造建设步伐加快,新扩建
道路面积5.92万平方米,年末实有道路面积达到1373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098
公顷,覆盖率44.26%,人均公园绿地18.88平方米。年末天然气用户达14.94万户,居民家
庭用气普及率99.68%,天然气供气总量4367万立方米,其中,家庭用气1369万立方米。供
热面积达到1110万平方米。城区供水日综合生产能力25.5万立方米,供水总量3703万吨,
污水日处理能力11.5万立方米。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全年完成投资8.5亿元,比上年
增长22.3%。 城中村改造、农村新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村村通公路、通客车、通网络
基本实现,自来水普及率95%。

【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成效明显。新建水污染物减排设施4个,固体废物减排
设施2个,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9.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3%。全年净
削减化学需氧量366吨, 二氧化硫3839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分别89.62%和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3%。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498起,同比下降25.6%,死亡83人,同
比下降5.7%。其中,道路交通事故发生473起、死亡73人,分别下降20.2%和6.4%;火灾事
故发生18起,同比下降75.7%,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实现低速增长。全市年末户籍总户数47.11万户,户
籍总人口126.9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798人,出生率为7.72‰;死亡人口8500人,死亡率
为6.7‰;全年自然增加人口1298人,自然增长率为1.02‰。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626元,比上年增长15.82%。其中,
工资性收入4601元,增长52.08%;家庭经营收入4410元,下降9.41%;财产性收入120元,
增长下降32.03%;转移性收入495元,增长104.9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194元,比上
年增长12.43%。其中,食品支出1917元,增长9.33%;衣着支出370元,增长47.13%;家庭
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350元,下降0.2%;交通和通信支出730元,增长44.19%;医疗保健支
出463元, 增长34.1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6.9%,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
均住房面积达到36.98平方米。
城镇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09元,比上年增长12.01%。
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7484元, 其中,工资性收入23786元,经营净收入790元,财产性收
入674元,转移性收入2234元,分别占总收入的86.5%、2.9%、2.5%、8.1%。城镇居民人均
消费支出14219元, 比上年增长4.21%。 其中,食品支出4738元,增长18.31%;衣着支出
1836元, 增长8.94%;交通和通信支出2878元,下降11.19%。受食品类价格上涨的影响,
城镇居民用于食品的消费支出显著增加,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
达到33.3%。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达到3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8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
保人数达到30.28万人,增加7.17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49万人,增加1.45万人;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61万人,增加0.28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08万人,增
加1.89万人。 城镇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参保人数达40.37万人,增加2.18万人。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6.66万人,参保率达到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参合
率达到99.7%。
社会福利和救助事业稳步发展。 年末全市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9560人, 增长
0.63%;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456万元,增长28.5%;月人均保障标准214元,比上年提
高49元。年末全市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9389人,增长5.44%;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
障金3108.7万元, 增长63%; 年人均补差1056元,提高240元。全年发放农村五保供养金
874.3万元, 增长14%,农村五保对象供养率达到75%。年末全市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
62个,比上年增加1个;床位6116张,增长4.53%;收养5147人,增长4.3%。社会福利企业
40家,安置残疾人员2002人。
注:
1.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或快报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莱芜统计年鉴》为准。
2.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4.所列人口数为公安户籍人口。
(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