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3&rec=109&run=13

【综述】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市艺术馆新馆建成启用,市文化中心二期工程顺利开工;
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先后建成高标准文化大院127个、规范化电子阅览室21个、
辐射型农家书屋130个, 社区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进一步提升设施服务水平,图书
馆、艺术馆、书画院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全面推进,举办嬴牟讲坛公益讲座2期、
公益书画展览10多场次,免费为社会承办演出服务60余场次;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举
办“群文讲堂” 专题辅导4期,培养基层文艺骨干1000余名,在乡镇普遍建起具备一定规
模的文艺表演队伍;圆满完成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市艺术馆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一级馆、
钢城区文化馆被命名为国家二级馆。
文化产业。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制定完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
制定下发《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促进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山东九羊文化产
业园、东方彩印集团、山东正顺文化产业园等一批规模大、起点高的骨干企业也相继建成
并取得快速发展;以国际航空节的成功举办为契机,加快推进雪野旅游区的文化产业聚集
区建设,雪野文化创意基地、文昌文化园、航空科技体育公园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先后落
户旅游区,成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加大重点项目的扶持,打造了凤城街道西关村
锡雕、口镇下水河村香肠、鹏泉街道官场村长勺鼓乐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成为强村富民
的重要支撑。
艺术创作。进一步对现代戏《儿行千里》进行修改、加工,举办全国反腐倡廉网络舆
情信息工作座谈会汇报演出,受到中纪委副书记李玉赋,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
异康等中央、省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举办由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李法泉,省人民检察
院检察长国家森等领导参加的专场汇报演出,受到充分肯定;12月开始,按照省委宣传部
和省人民检察院的部署,在全省检察系统内进行巡回演出;10月,在全省泰山文艺奖评选
中,《儿行千里》获得戏剧类二等奖;组织11件作品参加“全省社会文化新创文艺作品比
赛”,8件作品获得“优秀节目奖”,小戏《好事成双》等3件作品入围全省备战“群星奖”
重点打造文艺作品。
文化体制改革。 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对局属9个事业单位进行清理规范,为推进
事业单位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普遍落实全员聘任制,按公开、平
等、竞争、择优原则,完成专业技术人员的竞聘、聘任工作,并采取竞争上岗方式调整充
实领导班子,增强了文化发展活力;积极推进院团改革,在对莱芜梆子剧团进行全面调研
基础上,拟定《莱芜梆子剧团改革草案》,为下一步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作了充分准
备。 5月,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莱芜市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
区”称号。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市场经营单位的管理,将原市文化市场稽查队
升格为副处级建制的市文化市场稽查支队,成立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执法
队伍的业务培训;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以网吧、图书音像、印刷发行、娱乐演出
市场为重点,在全市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检查行动,有力
地打击了非法经营行为,确保了文化市场的安全稳定;广播电影电视监管职能进一步提升,
会同工商、公安等部门开展全市范围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专项整治,全年广播电视安全
播出无事故。 年内,全市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3854人次,检查书店、音像店756家次,印
刷企业644家次,收缴非法出版物10344件,取缔游商地摊17个,查处违规经营网吧10家、
印刷企业2家,确保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市场的健康发展。
社会文化。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着力打造公益文化品牌,成功举办民间艺术表演、元
宵节灯会、元宵节音乐焰火晚会、新年音乐会、春节联欢晚会等春节系列文化活动,组织
举办“普阳杯”职工文艺汇演、“万兴杯”消夏文艺晚会、少儿艺术表演大赛等品牌文化
活动,组织文艺演出50余场,观众近20万人次;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和备战“十艺节”两
大主题,与有关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十艺节”倒计时两周年广场文艺展演活动、庆祝建党
9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廉政文艺创作大赛专场文艺演出、“心中的歌献给党”红歌演唱会、
“嬴牟情·颂党恩”红色经典朗诵大赛、“迎国庆,贺祖国62华诞国庆影片放映月”“庆
祝建党90周年红色电影展映周”等一系列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文化活动,扩大了文化的
影响和声势。
文化下乡。大力实施“文化下乡”服务“三农”工程,组织剧团、艺术馆、书画院等
单位,送戏下乡310场、书画620余幅,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
映工程,在全市农村放映公益电影13000场,超额完成“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任务;
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举办“群文讲堂”专题辅导4期,培养基层文艺骨干1100人,在
乡镇普遍建起了具备一定规模的文艺表演队伍。
文化遗产保护。加大文化资源保护力度,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三阶段资料
汇总、整理工作,制定《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积极开展历史文化的挖
掘、研究,协助和配合口镇历史文化古镇的规划设计和论证工作;参与组织首届中国嬴文
化研讨会,打造了历史文化古镇和嬴秦文化品牌;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成了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申报工
作;积极开展《中国戏曲(山东卷)》中《莱芜梆子》《傀儡戏》的资料整理、撰写工作;
莱芜锡雕代表性传承人王圣良参加“2011台湾山东印象展”,取得圆满成功,代表性传承
人王千钧在清华大学与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馆共同举办的“互动·创新2011国际金属艺术
展”上,获国际最佳工艺奖;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建成市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室,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组织锡雕代表性传承人王千均参
加山东省庆祝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大型广场展演活动,提升了莱芜市民间艺术的影响力。
(李晨晓)

【莱芜日报】 新闻宣传。2011年,莱芜日报社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各项重大战略部署,
抓住中心工作中的重点工作,积极主动,及时准确重磅出击,做好主旋律报道,充分发挥
莱芜日报、鲁中晨刊、新闻网、手机报、《航空运动》杂志等各媒体优势,精心研究宣传
策划方案,把握宣传报道的最佳时机和进度,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对每项宣传战役都集中
力量,不惜版面,进行多角度、立体式、大容量的报道,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宣传效果,先
后推出两会的报道、统筹城乡一体化、创建文明城市、建党90周年、国际航空体育节、十
七届六中全会、 文化强市等近二十组战役性宣传报道。 推出纪念建党90周年100个版的
“旗帜”特刊,使党报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分析解读能力有了进一步凸显;举办“纪念建
党90周年讴歌莱芜发展成就”摄影书画工艺大型综合文化艺术展,成为莱芜市文化艺术会
展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门类最全”的一次艺术盛会,4天展览吸引近2万人参观,
受到了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纪念建党90周年宣传,受到了省委宣传部《新闻阅
评》专门刊文表扬;多篇稿件诸如《抓手在哪里——里辛镇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探索》、
视觉新闻《山绿了,心醉了》《傀儡戏进城》等稿件得到了市领导的批示表扬。在做好规
定动作的同时,报社还创新自选动作。先后策划贯穿全年的三项竞赛活动(短新闻大赛、
深度报道大赛和时评大赛),刊发竞赛稿件170篇,组织持续5个月的“走乡村看发展”记
者下基层活动, 刊发稿件120余篇,多篇稿件获得省级奖励,收到很好的效果;连续10年
“记者下基层”,受到中央“三项学习教育”办公室和省记协、省新闻学会的持续关注,
专门刊发经验介绍文章推介。继续强化对上宣传报道,以对上报道的新突破扩张舆论引导
力,全年报社共在新华社、《大众日报》等省级以上媒体发稿79篇(幅),莱芜新闻网通
过包括全国重点网站在内的200多家网站联盟发布信息、宣传推介莱芜。年内,报社有2件
作品获山东新闻奖一等奖,成为历年来报社获一等奖数量最多的一年,进一步提升了在全
省同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2011年,报社荣获“工作实绩考评先进单位”“全省新闻系统
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学习型
党委”“学习先进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平安莱芜”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人口与计划生
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执行情况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1名同志荣获首届山东新闻出版奖优秀
人物奖。
经营创收。2011年,报社各经营部门不断解放思想,探索改革,报业经济的速度、效
益、后劲持续增强,呈现出跨越发展的良好势头。广告经营不断突破,再创新高,2011年,
广告中心创新运作模式,上版采编分离,价格实时监控,进度一天一调度一落实,新上广
告管理软件,强化规范化运作,经营管理上了新水平,抓住有利商机,注重活动策划,推
出护士节、环保日等十个“主题特刊”,成为近年来报社出特刊最多、最集中、效果最好
的一次;印务公司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艰难的情况下奋力开拓,开源节流,超额完成
经营任务;发行公司、新闻旅行社等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努力开
发各层次、各形态的产品,拓展经营发展新路子、新模式,圆满完成了2011年度的各项任
务指标,其中,鲁中晨刊小记者队伍年底增加到4560人,鲁中晨刊小记者品牌经过两年的
全力经营、呵护及培育,正逐步做大叫响;广告中心充分发挥公益广告在社会教育、文化
传播、舆论导向等方面的功能,以创建文明城市、服务工作大局为中心,积极筹划、精心
设计,及时刊发大量教化社会、启迪心灵和提升城市形象的公益广告,一年来发布公益广
告的版面数量达50余个;广告中心借“时代华美”之壳成立广告公司,网络中心、发行中
心相继组建莱芜天一信息传媒有限公司和莱芜报业发行投递物流有限公司,报社文化产业
迎来了发展壮大的新时机。
事业发展。 4月,报社进一步创新模式,进行新一轮绩效改革,“以岗定薪、岗变薪
变”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绩效改革全面实施,走在了全市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前沿。新的改
革方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模式,以规范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为重点,在确定工资总额
的基础上,每个人的工资报酬,随岗而定,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彻底解决了报社所有人
员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多能少的问题,使报社由原来的固态管理变为动
态管理,人员由身份管理变为岗位管理,打破了报社成立20多年来的原有管理模式,为全
市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莱芜调研》《淮海传媒》等专门刊文推介报社绩效
改革经验,泰安、枣庄、日照等外地报社几次来报社考察取;以绩效改革为契机,报社对
采编、经营和行政经营等一整套管理运行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汇编结册出版。莱芜新闻
网建设有了大突破,2011年,莱芜新闻网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开拓新业务,实现了网络视
频运用和直播常态化, 新闻网与全国200多家地市级网站建立网站联盟,每天的IP浏览量
超过7000, 页面浏览量超过3万,全球排名接近10万名之内,高居莱芜各网站之首,成为
名副其实的莱芜第一网络媒体和对外宣传的新窗口,也是百度在莱芜的唯一新闻源,莱芜
手机报用户有近万户。新闻媒体有了大发展,2011年,由报社承办的国内唯一一份航空运
动专业杂志《航空运动》 出刊4期,其质量和水平得到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领导的首肯。报
社已形成了两报一刊一杂志一网站的媒体格局。 新闻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8月报社通过
公开招考, 有9人招聘入报社,为报社增添了新生力量。
学习实践活动。以开展“学习提升年”为主线,出台《关于开展“学习提升年”活动
的实施意见》,认真抓好读书活动、领导讲廉政党课等21个项目的推进落实;成功举办第
四届交友会、第二届爱心送考、鲁中晨刊林活动以及全市小记者工作协会第一届年会等活
动;多次深入“牵手共建”村——杨庄镇高家店村、“包驻联帮”村——艾山街道北楼村
走访, 加强与“牵手共建村”“包驻联帮”村的联系与对接,为2个村困难户送去慰问金
和慰问品, 为高家店村415名60岁以上老年人购买银龄安康保险,为该村“农家书屋”捐
赠500本图书;慈心一日捐,报社全体人员捐款14900元,充分显示出报社党员干部坚强的
党性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队伍建设。2011年,报社以实施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创先争优,争做嬴牟先锋活动为
抓手,大力加强班子建设和新闻采编、经营创收、行政后勤“三支”队伍建设,不断增强
党委的决策能力和全社人员的学习力、创新力、执行力。着力培育经营人才,为事业发展
提供切实保障,加强党委班子自身建设,报社领导带头开好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发
挥好班子成员务实创新的表率作用;坚持民主集中制、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党风廉
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制度;自觉坚持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干部任用形成了一套完
整科学的竞争聘用机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形成会议、编务工作、经营管理、
考核工作四大系列50多项300多条制度;大力加强作风建设,整个报社队伍开拓创新精神、
敬业奉献精神明显增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明显提升,保持了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良
好精神风貌。
(李 鹏 朱 鹏)

【广播电视】 新闻宣传。广播电视宣传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
动仗,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再上新水平。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一系列有计划、
有重点、有深度的系列战役性宣传报道,广播、电视《莱芜新闻》开设《十大民生保障暖
民心》《聚焦两新工程建设》《辉煌十一五 影响莱芜发展的十件大事》《转方式 促跨越
——转调访谈、 转调亮点、转调故事》《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等专栏
20多个,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2011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和钢博会、
姜博会等重大节会和重要活动宣传取得良好效果,2011航空节期间,广播电视各媒体充分
运用现场报道、连线报道、新闻综述等多种形式对赛前、赛中、赛后进行全方位、多角度
的宣传,整体宣传声势浩大、密集度高、形式灵活多样,为赛事的圆满成功和扩大航空节
的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围绕建党90周年,策划实施“光辉足迹——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
型异地采访活动” ,采访组历时1个月,足迹踏遍全国18个省市,成为莱芜广电有史以来
参与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报道篇幅最多的异地采访活动。广播电视舆论监督能力明
显增强,对“政风行风热线”节目进行改版扩容,由20分钟扩容到半个小时,实现“政风
行风热线”专栏、电视“民生广角”、莱芜传媒网、《赢周刊》四大媒体联动;认真开展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锻炼队伍、提高素质,增强了新闻宣传的贴近性,广
播电视记者“走基层” 活动10月启动,计划历时3年,走千村访万户,其间,记者们吃在
农户、住在农家,体察群众冷暖,反映群众诉求,畅达社情民意,采写播发了一大批来自
基层一线的报道;“看电视送大礼”活动作为走基层活动的一部分,有效提高了电视收视
率, 扩大了莱芜广电的影响力。对上对外宣传再创佳绩,电视在山东卫视发稿306条,其
中联播152条,在央视发稿22条,新闻联播发稿7条,大年初一《焦点访谈》播发了15分钟
的专题片《我们村的贺岁片》;广播在省台用稿246件,中央台用稿5件。广播、电视全年
在省级以上媒体用稿500件以上, 实现对中央台、省台发稿量的逐年增长。借助中国公共
电视新闻网,以电视《民生广角》栏目为主,向其上传稿件500多篇,其中200多篇被全国
多家电视台采用,对外宣传实现新的突破。
频道栏目建设。推进收视率调查、电视策划设计、包装、节目管理规划等项目,电视
频道整体形象有了突破性提升。9月1日,莱芜电视各频道全新改版、全新播出,这次改版,
凸显了新定位、新包装、新编排三个特点,在定位方面突出特色、贴近观众,在包装方面
力求风格统一、简约时尚,在编排方面追求科学、严谨、人性化的编排方式,得到了广大
电视观众的认可与好评;广播两个频率也进行全面改版,新闻综合频率突出新闻性、贴近
性、服务性、参与性,交通音乐频率继续走专业化的路子,围绕音乐和交通做文章,广播
受众群体稳步扩大。打造品牌栏目节目,丰富频道节目内容,在办好广播、电视《莱芜新
闻》 等重点栏目的同时, 打造电视《民生广角》和《政风行风热线》等品牌栏目,电视
《民生广角》节目时间从原来的20分钟延长为30分钟,并实现日播;《人物故事》栏目被
评为中国十大品牌栏目;倾力打造六大电视剧场(首播剧场、精品剧场、都市剧场、生活
剧场、星光剧场、阳光剧场),联合全省16市广电台,加大投入,购买播出1500集首播剧、
热播剧,满足了广大观众的收视需求;积极引进外来优秀节目,形成了以自办节目为主、
外来引进节目相补充的新的节目构架体系。《赢周刊》和传媒网影响力不断扩大,《赢周
刊》创新报道方式,做活版面内容,提升刊物质量,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经济收益;进
一步拓宽发行渠道,走进出租车、医院、金融营业网点,增加了发行量,提高了有效阅读
率,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莱芜传媒网充分发挥网络媒体时效性、互动性强的特点,努
力打造莱芜信息高地,网站点击量稳步上升,网民关注度逐步提高。
产业经营创收。对电视广告实行新一轮竞标承包,科学组织收入、深挖增收潜力、强
化活动营销, 广告创收能力和经营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全年电视广告创收增幅达到20%
以上; 广播节目部4月组建以来,转变经营思路、拓展创收空间,利用服务类节目吸引客
户冠名、合办栏目、举办活动吸引赞助费等方式,努力增加创收,广告创收形势良好;中
广传播莱芜市分公司积极进行CMMB信号覆盖建设,申请新建莱钢信号发射塔,基本实现了
全市城区信号全覆盖,截至年底,已实现TD终端用户6000多人;大药房、幼儿园等产业发
展势头良好,产业经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大型活动效益凸显,先后承担完成莱芜市2010
年度工作创新奖颁奖典礼、2011“雪野湖杯”中美滑水明星对抗赛、2011山东雪野——全
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莱芜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艺演出、2011中国国际航空
体育节暨国际航空器材装备展览会闭幕晚会、中国生姜博览会等多项重大活动的策划设计、
节目编排、环境创意、文稿创作、主持串联、现场录制播出等,获得圆满成功;策划实施
“现代生活时尚展”“莱芜人居展”“新年音乐会”等系列活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莱芜广电的大型活动策划组织能力已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技术事业建设。引进媒资系统,音视频资料管理实现电子化、数字化;引进电视采访设备
电脑管理系统,变单纯人为管理为制度管理和电脑管理;增添办公电脑60多台,装配OA办
公自动化系统,具备了办公自动化的条件;对部分广播电视摄录、编辑设备进行改良升级,
提升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能力;加强节目播出管理,节目制作、监审、编排、播出等环节
的管理考核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加强技术值班,完善制定预案,广播电视实现全年安
全优质播出;广播流动直播质量高、效果好,出色完成任务。
内部机制改革。实行岗位竞聘制度,根据工作需要,调整机构、人员岗位设置,定岗
位、定职责,全面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一般工作人员双向选择;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
度,以岗定薪、岗变薪变、薪酬与绩效挂钩,由原来发放档案固定工资的办法,改为岗位
工资加绩效浮动工资的模式,在电视《莱芜新闻》《民生广角》、录制部,广播《莱芜新
闻》《政风行风热线》、广播节目部、《赢周刊》、莱芜传媒网进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
初步建立起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管理运作模式,一线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
坚持逢进必考、 合同管理的用人制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新闻采编、评论、摄像等6类岗
位工作人员12人,进一步优化充实了广播电视人才队伍。
(杨新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