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3&rec=106&run=13

【公众气象服务】 围绕防灾减灾做好预警气象服务。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重
要作用,加强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事件的预报服务,加强短时临近预报预警,
年内两次重要的雨雪天气,春末出现的寒潮天气,汛前出现的两次暴雨天气,汛期出现的
4次大范围的暴雨天气过程及2次局地强对流天气、台风“梅花”过境、入冬以来的几次降
温,市气象局都作出准确的预报并提前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全年共向市委、市政府等部门
提供决策服务材料240期,发布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33条,发送决策气象服务信息137
条7万余人次。
围绕重大活动做好气象服务。围绕航空节飞行表演时间长、赛点多、高密集的需求,
制定科学的服务方案,通过《专报》、短信、电子显示屏、公告栏、航空节气象网站、现
场跟进等方式进行精细化气象服务;对开、闭幕式等关键点进行准确预报,共发送服务专
报29期,发送短信6000余人次;对春运、全国女排联赛莱芜赛区、应对日本福岛核电站事
故及各种节日、中高考、“两会”等,有针对地做好气象服务,受到社会各界和公众的赞
扬。
围绕突发公共事件做好应急气象服务。 4月16日夜,莱芜境内发生森林火灾,市气象
局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连夜赶赴火灾现场,开展现场跟进式气象服务,准确预报出关键时
段风向风速,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为科学扑火提供决策依据;发布《扑火气象服务专
报》 7期,发送决策短信1500余人次;市长马平昌两次到现场慰问气象服务人员,赞扬气
象部门在这次灭火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市气象局被授予“森林防火先进单位”。
围绕民生做好公众气象服务。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加强对敏感地区、敏感行
业、敏感人群的气象服务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等,不间断地向
社会发布气象信息。气象声讯电话增设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关键农时增播墒情、地温等信
息,气象网站开辟《气象视界》与《谈天说地》节目,电视天气预报栏目适时开发与公众
相关联的生活气象指数预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民众。
围绕“三农”做好气象服务。做好“三夏”“秋播”等关键农时季节气象服务和灾害
性天气预警服务,积极开展大田作物气象服务,针对上年秋冬春连旱的严峻形势和秋季连
阴雨天气,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服务;根据莱芜农业种植特点,分区域制定不同的气象
服务计划,深入开展林果业、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专业服务,特别是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
被百姓赞誉为“气象卫士”,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对此做了专题报道,以色列农业专家来
访时,也给予高度赞扬。

【气象科技服务】 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提升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意
见》,加强防雷减灾特别是雷击风险评估业务,对雷击风险评估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积
极推进雷击风险评估业务,实现了雷评工作的新突破;与安监局联合下发相关政策文件,
开展多次专项执法大检查,加大对大中型企业及易燃易爆场所、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的防雷
检测力度,全年共检测600多家单位(站点),为120家单位出具整改意见书,有效避免和
减轻了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为莱钢集团、烟草基地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有效
缓解了旱情、改善了生态环境,市气象局连续五年获得“烟叶生产先进单位”。

【气象法制建设】 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优化气象发展环境。利用世界气象日、科普宣传
周、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开展气象法规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
业、进家庭活动;规范实施气象社会管理工作,依法受理和落实气象信息媒体发布、防雷、
施放气球行政许可制度;增加气象行政执法人员,建立施放气球巡查、管理制度和部门协
作机制, 优化气象法制环境。全年查处3次违法放球事件,气象法制环境得到不断优化。
环评气候资料审查纳入大厅许可项目,雷击风险评估纳入大厅服务项目。

【气候影响评价】 1.气候概况。2011年莱芜年平均气温13.2℃,比常年平均偏高0.2℃;
年降水量893.3毫米,比常年平均偏多198.2毫米,日照总时数2102.7小时,比常年平均偏
少344.5小时;年极端最高气温35.3℃,出现在7月9日;年极端最低气温-14.4℃,出现在
1月16日;终霜日期4月4日,初霜日期10月25日,无霜期203天。年内无大范围的气象灾害,
气候属偏好年份。
2. 主要气象要素及特点。平均气温。2011年年平均气温13.2℃,比常年平均偏高0.2
℃,气温35.3℃,出现在7月9日;年极端最低气温-14.4℃,出现在1月16日;从各月气温
与常年比较情况看, 除1月、8~9月比常年偏低外、其他时间均比常年偏高或接近常年,
其中6月、 11月比常年偏高明显,分别比常年偏高1.2℃、2.4℃;1月比常年偏低2.2℃,
春季3~5月气温接近常年。 各月气温变化情况如下图:
降水量。2011年,年降水量893.3毫米,比常年平均偏多198.2毫米,年内降水时空分
布不均匀。 从各月降水情况看,5月、8月、9月、11月比常年明显偏多,其他时间均比常
年偏少, 其中9月、11月降水量异常偏多,比常年偏多5以上成。1月无降水、3~4月只有
7.4毫米,为1957年以来的次少年(最少年1988年7.3毫米)。各月降水情况如上图:
日照时数。2011年日照总时数2101小时,比常年平均偏少324.8小时。其中1月、3~4月比
常年偏多,其他时间均比常年偏少,8~9月、11月阴雨日数较多,日照严重不足,不利于
秋作物的产量形成,1~4月持续的干暖天气,有利于设施农业的发展。各月日照时数如下
图:
干旱监测。从逐旬干旱监测情况看,莱芜冬季大部分时间土壤墒情适宜,从2010年12
月至2011年2月中旬持续无有效降水,气象干旱持续维持,部分地段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
全市25万亩小麦受旱。 2月下旬雨雪充沛,26~28日的雨雪天气,有效缓解了全市旱情。
春季大部分时间气象干旱持续,3~5月上旬前期基本无有效降水,但土壤墒情适宜,无旱
情;5月上中旬降水充足,土壤墒情适宜,全市无旱情;5月下旬基本无有效降水,但墒情
适宜, 有利于春播作物的苗期生长。夏季大部分时间土壤墒情适宜。6月上、中旬无有效
降水,持续维持晴热天气,土壤湿度下降很快,部分地段旱象露头。6月下旬至7月上旬降
水持续偏多,土壤墒情适宜,无旱情,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降水持续偏少,但土壤商情
适宜, 全市无旱情,8月中旬降水偏多,下旬26~30日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不利
于秋作物的产量形成。 秋季全市大部分时间土壤墒情适宜,无旱情。9月降水明显偏多,
多数地段土壤接近饱和,无旱情;10月降水偏少,但各地土壤墒情适宜,11月降水偏多,
且降水时空分布均匀,全市无旱情。
3.主要气候事件及影响。2011年莱芜出现秋冬连旱、低温、强降雪、森林火灾、大风、
暴雨、 连阴雨等气候事件。
秋冬连旱。 自2010年9月下旬至2011年1月下旬,莱芜连续4个多月持续无有效降水,
总降水量不足常年同期的10%, 为1957年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同期降水量最少的一年。入
冬以后, 强寒潮天气频繁影响莱芜,特别是1月16日前后部分山区最低气温降到零下20℃
左右,“旱寒交加”造成全市部分麦田出现点片麦苗发黄现象。通过冬前和2月7日苗情调
查及卫星遥感资料分析,莱芜小麦干旱面积达19万亩,占种植面积的76.9%。2月12~13日,
莱芜普降小到中雪,市区过程降水量2.7毫米,对缓解旱情有一定作用,但意义不大。2月
中旬莱芜25万亩小麦受旱,26~28日的雨雪过程,过程降水量达16.8毫米,极大缓解了前
期的旱情。
低温。2011年冬季共出现≤-10.0℃的低温天气15次,其中1月出现10次,为近20年来
低温日数最多的年份, 受强冷空气影响,1月16日的最低温度达-14.4℃,部分山区接近-
20℃, 是冬季温度最低的一天。受冬季冷空气影响,从2010年12月下旬至2011年1月下旬
气温持续偏低, 使大棚蔬菜生产成本投入增加,产量受到影响,价格上涨。
强降雪。 2月28日下午到夜间,莱芜出现强降雪,过程降雪量6.1毫米,积雪深度达7
厘米,降雪过后气温急剧下降,出现道路结冰,多条高速公路封闭,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一
定困难。
森林火灾。 4月16~21日,雪野旅游区出现森林火灾,16~18日火区持续维持4~6级
风, 给救火带来一定难度。
大风。2011年莱芜共出现7次大风天气,其中7月10日下午14:00~16:00,莱芜市钢城
区黄庄镇部分村庄遭受雷雨大风、 冰雹袭击, 造成部分村内交通、电力中断,受灾人口
11000多人, 受灾农作物面积达12580亩, 总成灾面积12580亩, 绝产2346亩,刮倒杨树
2700余棵,刮倒电线杆10余根,房屋受灾20户60余间,鸡棚受灾13间,经济损失达4725万
元; 8月12日下午16:20~16:50,莱芜市莱城区方下镇出现雷雨大风,半小时降雨量44.5
毫米,造成该镇13876亩玉米不同程度的倒伏。
龙卷风。 7月2日下午2:40,莱城区茶业口镇下石城、桑科两村遭遇龙卷风袭击,下
石城19户村民房屋受损, 其中瓦房5间、石棉瓦房23间、草房10间,共计38间;桑科村同
样遭遇龙卷风袭击,其中,玉米倒伏80余亩,绝产地块20多亩,刮出以杨树为主的木材树
500多株,大樱桃树连根拔起达1000多株,直接经济损失达40多万元。
暴雨。2011年夏季,莱芜共出现暴雨1次,日最大雨量为67.7毫米,出现在6月23日,
经调查, 没有出现灾情。
连阴雨。 8月2~8日、11~20日、26~30日莱芜出现连续阴雨天气,气温偏低,光照
严重不足,不利于直播玉米的拔节和套种玉米的开花、灌浆、成熟,同时,使部分果品着
色差, 烂果、裂果率增加,影响果品产量和商品价值。9月12~16日,莱芜市处于副热带
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和弱冷空气的交汇处,连续5天出现明显降水,持续降雨量达163毫米,
影响玉米等秋作物的灌浆成熟和干物质积累,光照缺乏,田间土壤过湿,不利于生姜的姜
块膨大以及产量的形成。 本次连阴雨过程造成莱城区、雪野旅游区6个镇、78个行政村受
灾, 受灾人口17001人,因灾倒塌及损坏房屋251间;农作物受灾面积510公顷,直接经济
损失361万元;钢城区4个镇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529.4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120万元。
4.气候对各行业的影响。气候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越冬前。2010年全市小麦集中播种期在
10月3~13日,比常年推迟5天左右。小麦播种期间,全市土壤墒情较好,小麦播种后,虽
然无明显降雨, 但由于9月上旬降水明显偏多,土壤墒情适宜,小麦出苗齐全,冬前光照
充足, 积温偏多,冬前苗情好于往年。12月8日前后全市小麦进入停止生长期,从冬前苗
情调查情况看,全市苗情较好,部分地段旺长明显,不利于安全越冬,冬季长时间无有效
降水,2月全市24.7万亩小麦全部受旱。越冬期。12月8日前后,全市小麦陆续进入越冬期,
基本停止生长, 从11月28日全市墒情普查和12月8日固定地段测墒情况看,越冬前全市墒
情普遍较好, 越冬期持续维持干暖天气,有利于小麦的安全越冬,2月下旬的降水,有效
缓解了冬季的旱情,有利于小麦的返青及返青后生长。返青至拔节。3月8日前后全市小麦
进入返青期,较常年偏晚,3月气温变化平稳,无有效降水,多晴好天气,土壤墒情适宜,
有利于小麦的返青生长; 4月随着气温的回升,日照充足,小麦苗情转化较快,大部分地
段苗情转壮, 群体足,全市苗情总体较好,长势好于上年,一、二类苗面积占87%,比冬
前提高3.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4.2个百分点;平均亩茎数60万左右,比上年同期提
高3.6个百分点;4月12日前后全市小麦陆续进入拔节期,比上年偏晚6天,4月上旬气温偏
低, 气温变化平稳,土壤墒情适宜,有利小花分化,对小麦孕穗较为有利;4月上中旬多
数麦田进行灌溉,满足了生长需水,小麦拔节后,全市光照充足,气温变化缓慢,无明显
的冻害,延长了小穗分化时间,有利于提高成穗率和形成大穗,但苗情仍然差距较大。拔
节至抽穗。小麦拔节后,全市气温偏低,持续无有效降水,部分地段出现轻度干旱,由于
灌溉及时,小麦抽穗较好,但发育期偏晚,5月5日前后进入抽穗期,比上年偏晚一星期。
抽穗至成熟。小麦抽穗后,特别是5月8日以来,全市多次出现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部
分时段日照不足, 不利于小麦的开花授粉,影响穗粒数。5月下旬小麦乳熟期间,墒情适
宜, 昼夜温差较大,有利增加千粒重;6月13日后,全市小麦先后进入收获大流,收获期
一般较常年晚一周左右;麦收期间天气晴好,收获期集中,小麦收晒顺利,至23日,全市
麦收工作基本结束。由以上分析看,气象条件对小麦生产利弊共存,各期光、热、水搭配
基本适宜;不利条件主要是秋播偏晚,秋末冬初出现长时间的气象干旱,不利于冬前壮苗;
小麦返青后,气温持续偏低,光照不足,小麦生长缓慢,苗情转化慢;小麦生长中后期条
件转好,无明显的病虫害,小麦抽穗、灌浆较好,增加了单穗粒数,成熟期无明显的干热
风,延长了成熟时间,进一步提高了千粒重。
气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011年总体能见度较好,视程障碍天气现象较少,共出现轻
雾159天,烟霾天气57天,大雾天气5天,均比常年偏少,大部分时间空气质量良好,大气
降水多于植物生理需水,土壤无明显侵蚀,酸雨出现率比常年偏低,生物多样性好,适合
人类生存。
气候对重大社会活动的影响。气候对春运的影响。2011年春运从1月19日开始至2月27
日结束,全程共40日,期间低温、雨雪冰冻等天气相继出现,给春运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
春运期间, 莱芜共出现8个雨雪日,出现不同程度的道路结冰,市气象局充分利用广播、
电视、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本地报纸等多种手段,及时发布预报预警和防范提示信息,
共发布春运专题服务11期, 道路结冰预警信号2次。气候对黄金周的影响。“十一”黄金
周期间,全市天气晴好,适宜人们外出旅游,给各地的庆祝活动提供了保障,给道路交通
带来便利,黄金周期间,全市交通秩序井然,道路畅通,社会秩序良好,让人们度过了一
个和谐愉快的节日。 气候对航空节的影响。9月24~28日,2011年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在
山东莱芜举行,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的众多航空界人士出席活动,参与各种飞行项目的表
演和比赛, 观众达40万人次,9月24日,万余名观众在雪野湖畔欣赏精彩的开幕式,演出
期间,微风拂面,艳阳高照。
(杨建斌 王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