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莱芜市委员会(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2&rec=15&run=13

【综述】 2010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市委、
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
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九届十次、十一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
省政府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战略部署和“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工作基调,立足实际,
理清思路、创新作为,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把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作为工作主
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为根本保障,牢
牢把握发展机遇,奋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形势下,全市实现地
区生产总值540亿元、增长1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0亿元、增长14%,规模以上固
定资产投资318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亿元、增长17.5%,进出口总额
26亿美元、增长65%,地方财政收入35.3亿元、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40
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8200元、增长12%,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
任务。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地
方财政收入等指标均比2005年增长两倍以上。
发展优势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区域发展布局更加优化,高新区、雪野旅游区、农高
区等五个省级园区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雪野旅游区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
台、载体和窗口,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打造了莱芜“航空运动之
城”的新名片和“浪漫雪野”的旅游品牌。北部生态旅游、中西部姜蒜加工储运、南部
钢铁加工物流等“三大产业板块”特色更加鲜明,集聚集约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
结构不断优化, 钢铁产业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末的43.5%下降到35.3%,形成的地方
财政收入占比由45%下降到26%;非钢产业增加值、利税、利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
重分别达到38%、59%和75%,比“十五”末分别提高9个、35个、45个百分点;服务业占
GDP的比重达到32.5%, 比“十五”末提高4.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2.9%,比“十五”末提高1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7∶65.3
∶27.7调整为6.5∶61∶32.5。
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深入推进。加快推进“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深化以土地
承包经营权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和建立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统筹城乡建设
用地使用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两股两建”改革,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59∶
1缩小为2.54∶1,城镇化率由上年的50.7%提高到51.7%。省委农工办和省发展改革委联
合调研组对莱芜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进行专题调研,省委副书记刘伟、副省长贾万志等
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给予充分肯定。
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十大民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继续开展创业就业免费培
训,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保持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贫
困家庭“动态消零”;按照国家新农保试点标准自费进行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农保
全市覆盖;累计解决9117户城镇住房困难户和农村低保户住房保障问题,提前一年完成
“十一五”城镇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保障任务。医疗、救助、权益等各项保障覆盖面进
一步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加快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全省率先实现城
乡公交一体化。减免困难家庭学生杂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为民办的十件实事全部完
成。
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巩固。全市政治安定、社会和谐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刑事案
件发案率比上年同期下降17.3%, 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2%,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6.8%,
居全省领先水平;在中央文明办公布的全国公共文明指数排名中,列地级市第12位,较
上年提高16个位次。
一、突出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
冲击和莱芜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实际,更加坚决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莱芜发展最重大、最紧迫的任务,
制定实施《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 ,提出了8个方面、37条重要措施,深
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钢铁大市”向“经
济强市”转变。
实施工业“二次创业”。一方面,加快钢铁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高附加
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钢铁产品,重点推进莱钢宽厚板、泰钢不锈钢、九羊
优特钢等一批钢铁技改大项目建设,加快提升钢铁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大力发展机械
制造、汽车配件、锻压制造等钢铁精深加工,拉长钢铁产业链条,截至年底,全市钢铁
深加工企业达372家,钢铁精深加工能力达到550万吨。食品、纺织、化工、能源等非钢
产业发展加快。其中华能集团总投资250亿元、装机容量566万千瓦的莱芜电厂项目,一
期工程已投产,二期2×10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正加快推进;汇源工业园投资30亿元的一
期工程5条生产线, 3月签约、10月建成投产。泰丰纺织6月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共募
集资金5.8亿元。 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为平
台,大力发展高分子纤维和粉末冶金等新材料产业,加快电子信息、新医药、新化工、
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爱地高分子、朗进科技、力创科技等65家省以上高新技术企
业快速成长,挠性覆铜板、电子PI膜、微生物环保设备等40个省以上重点科技计划项目
加快推进。 其中,爱地高分子公司与世界500强之一的荷兰皇家帝斯曼公司达成并购协
议,达产后年产超高分子纤维将达到5000吨,销售收入将达到20亿元。坚持“创新驱动”,
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
22.9%, 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3.6个百分点,占比增幅居全省第1位。同时,实
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在全
省率先启动排污权交易,预计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
量排放分别减少2%和5%,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实施服务业“重点带动”战略。充分发挥雪野旅游区生态环境好、市场潜力大的优
势,举全市之力加快开发建设,打造休闲度假、时尚运动、会议会展、美食养生的生态
旅游度假区。恒大特色旅游小镇、山东高速雪野湖国际度假区、山东影视文化产业园、
文昌文化园、 海逸山庄、游艇俱乐部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总投资超过200亿元。
其中,恒大集团投资70亿元建设的超五星酒店和会议中心、运动中心、饮食中心、商业
中心等“一酒店九中心”,已开工建设。2010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的成功举办,提高了
莱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创了发展新优势。11月,雪野旅游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旅
游度假区。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投资28亿元的齐鲁钢铁物流园、投资25亿元的豪
德现代商贸物流城、投资22亿元的名嘉购物广场等商贸物流项目开工建设,大润发、农
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商业设施投入使用,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层次不断提高,服务业增
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发展高效富民农业。发挥全市姜蒜等特色农业优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
积极探索农业“区域化布局、 标准化生产、 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抓好
“区域化布局”,以省级农高区为重点,推进姜蒜产业区交易中心、种质资源基地、生
姜博览会等平台建设,推进万兴食品、嬴汇食用菌、六和黑猪等重点项目建设,成功举
办2010中国(莱芜) 国际生姜科技博览会。 抓好“标准化生产”,引导企业按照欧盟
GAP认证等标准进行加工生产,促进传统农产品向绿色、有机产品转变,全市已有8家企
业通过了欧盟GAP认证,30%以上的农产品达到绿色有机标准。抓好“规模化经营”,积
极探索“龙头企业+村级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发展路
子, 大力促进土地流转,已流转耕地2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3%,林地51.9万亩、占
宜流转面积的80.3%。 抓好“产业化发展”,推行产、加、销一体化,提高农产品增值
水平, 全市已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320多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
姜蒜加工能力80万吨,全年全市农产品出口5.5亿美元、增长75%,增幅连续两年居全省
第1位。 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省委政研室专题调研总结了莱芜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做
法,省委书记姜异康作出重要批示:“莱芜市创新思路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很有针对
性和说服力,可予推广”。
二、坚定不移抓招商、促创业,加快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
活动。突出招“中字号”大项目,推进华能集团2×100万千瓦机组、中国五矿集团莱芜
工业园、中国冶金地质总局金刚石锯片等项目建设;突出招“民字号”大项目,引进恒
大集团、汇源集团、维达纸业等一批国内民营强企;突出招“外字号”大项目,引进澳
门名嘉、 香港豪德等项目,全年共引进项目400多个,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52个。强化
项目推进。从全市招商引资、工业技改、新兴产业等项目中,筛选59个重点项目立项督
查,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个责任单位、一个市级领导负责”的督查落实机制,22位
市级领导牵头督查推进,并定期评议。全市60个重点建设项目和35个重大技改项目完成
投资167亿元, 均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其中有46个项目竣工投产。大力促进全民创业。
继续大规模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大幅度降低创业门槛、大力度提供创业扶持,促进百姓
创家业、企业创大业、干部创事业,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7700户、新增私营企业1802家;
集中开展“为企业排忧解难”活动,先后为100多家骨干企业解决资金、用地等问题650
多个;组织举办银企推介会,协议融资24亿元;积极培植发展担保公司,为1000多家中
小企业担保贷款40多亿元; 新成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3家,发放创业贷款10.1亿
元; 成立软环境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为120家重点企业发放特别优惠“服务卡”,推行
行政服务中心“一窗式受理”,为创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三、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从莱芜实际出发,
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承担“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市”为高位平
台、重大机遇和强大动力,加大改革探索和工作推进力度,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
化发展新格局。一方面,加快推进“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
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社
会管理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和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
集中等“三个集中”,实现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如实施新城镇、新社区“两新”工
程, 加快推进城镇化。全年全市共启动56个“城中村”的拆迁改造,完成拆迁面积259
万平方米,是建市以来拆迁总量最大的一年。加快推进71个农村新社区建设,规划建设
面积700万平方米, 全部完成后可容纳21万人集中居住,全年完成1.5万户、约160万平
方米。“十一五”期间全市10多万农民和“城中村”居民住进了新社区。如在全省率先
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 规划建设市区公交网、城镇公交网、镇村公交网,开通9条城乡
公交线、89条镇村公交线,投资2亿多元,购置高档环保公交车200多辆,建设14处标准
化农村客运站和1100处港湾式停靠点,形成覆盖市区和所有镇村的城乡公交网络,农村
居民只花1元钱就能到镇, 只花2~3元就能进城,享受到安全便捷、质优价廉的公交服
务,预计每年可节省群众出行费用4000多万元。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以“两股两建”为
重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围绕破解统筹城乡发展“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地
往哪里转”等难题,积极探索“两股两建”改革路子。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
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民增收,全市已在4个
镇的42个村开展“股权化” 改革试点, 完成土地股权化改造5.8万亩。 推行集体资产
“股份化”,让农民不管走到哪里,都能享受到集体资产分红,促进了农民有序转移,
已有56个村(居)完成股份化改造。建立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经营方式转变,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已发展农业合作社、股份公司、专业协会等各
类新型合作组织496家,有30%的农户参与了合作组织,农民收入的40%来自于合作组织,
出口创汇超千万美元的合作组织达到9家。 建立城乡统筹的建设用地使用制度,积极探
索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农村宅基地空间转移等路子,既为新农
村建设提供了资金,又增加了改造村耕地面积,还有效缓解了城镇建设发展用地紧张问
题,实现了一举多赢。通过推进“两股两建”改革,解放了土地,解放了农民,加快了
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步伐,产权确权颁证工作扎实推进,探索农村土
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集体土地房屋和集体林权抵押贷款等农村产权贷款融资办法,
先后发放各类产权贷款2.95亿元。
四、高度重视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按照省委、省政府打好“增收
富民”攻坚战的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
直接的利益问题,更好地让群众得实惠。强化就业保民生。把就业摆到民生工作的首位,
市财政继续安排17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政府花钱买服务、向群众发放“培训券”的方
式, 免费对城乡有培训愿望的人员进行分类培训,全年共培训4.8万人,参加培训的学
员80%以上实现了多途径就业创业;坚持以优惠政策促就业、政府花钱买岗位扶持就业,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2万多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多人。强化社会保障保民生。在
养老保障上,抓住国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机遇,各级财政投入1.02亿元,按照国
家试点标准自费改革,率先实现了新农保全覆盖;在住房保障上,完善“货币直补”机
制,全年解决了1235户城镇低收入家庭、1000户农村低保家庭、742户优抚对象和100户
农村残疾人住房困难;在医疗保障上,率先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级统筹,全市参合
农民实现基金管理、报销比例、定点机构等“九个统一”,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
高到120元;在社会救助上,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6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
每人每年1200元。强化公共服务保民生。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市文化中心一期工程全部
竣工,城市规划馆、艺术馆、钢铁博物馆投入使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列
地级市第14位,莱芜市被评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制定出台
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促
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科技、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实现了新发展,对口援
建北川任务全面完成。 强化帮扶保民生。 开展“连心帮扶”活动,组织机关干部采取
“一帮一”形式,以“体验困难户的生活,倾听弱势群体的心声,增进干群间的感情,
帮扶困难群众致富” 为目标,每人联系帮扶一个农村困难户,全市11000多名干部全部
落实了连心帮扶对象, 个人捐资达600多万元,扶持新上致富项目2300多个;高度重视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召开全市群众工作会议,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
工作的意见;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健全完善市区镇村四级联动的矛盾排查调
处体系,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使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加强社会
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持了平安和谐稳定局面。
五、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推进思想政治建设。
把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全面完
成了各批次的学习实践活动,达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
惠的目标要求; 从4月开始,全面启动和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巩固和扩大学习
实践活动成果,人民网、中央创先争优活动官方网站对莱芜市做法进行了重点报道;把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全市深入开展争创“学习型领
导班子”“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党员干部”活动,提高党员干部推
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坚持学习调研制度,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集体学
习;大力推进干部自主选学,建立了专题选学、讲座选学、网络选学“三位一体”的干
部自主学习体系,新培训干部3400多人次,全市9000多名干部全部参加了在线学习。用
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理念谋划推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完善以企带村园区化发展、村
企一体融合发展、村居联合社区化发展、在产业链上建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
党组织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创新基层党组织资源共享机制, 深入开展“联镇包村”和
“城乡牵手共建”活动,加快城市党建资源向农村延伸;全市“五个好”村党组织达到
70%,“双高双强”型支部书记占到90%;莱芜市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做法被评为全国基
层党建创新20个“最佳案例”之一,在全国基层党建创新论坛和全省农村社区党建工作
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中央基层党建调研组先后两次来莱芜市专题调研,给予充分肯定。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四项监督制度,加大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创
新力度;实行市委全委扩大会初始提名推荐干部,选拔配备了部分市直部门单位正职;
继续推行市委常委会讨论任用干部票决制,对新提拔县级干部的任免意见全部进行了票
决;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在市直部门单位公开竞争选拔16名副县级干部,在两区
采取“两公开四差额”方式选拔10名镇(街道)党委书记和镇长;结合乡镇机构改革,
面向现任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镇(街道)机关中层正职、事业站所主要负责人
和区镇规模以上企业负责人,公开选拔30多名副科级干部;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在市直
部门单位领导班子任现职满10年的干部均进行轮岗交流,同时加大科级干部轮岗交流力
度。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坚持对干部从严教育、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从严监督,严格
落实干部作风建设“五项制度”和“十条要求”;在全市机关推行目标绩效管理,对各
级干部目标完成情况实行“日(周)清、月评价、年考评”,形成一级抓一级、人人有
压力、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合力;实行重点工作督查制度,对重点工作、重点工程、重点
项目,逐一立项,每月一通报,两月一督查,半年观摩评议,根据督查评议结果严格奖
惩;全面推行“服务卡”制度,主动服务,为市外投资重点企业发展搭建“绿色通道”;
主动出击,着力纠治发展软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责任追究,对因不负责任发生工
作失误、 延误、错误的“三误”干部,加大问责查处力度,全年先后对5个单位的11名
工作人员进行了问责。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廉政准则》,严格落实党风
廉政建设责任制;以教育、制度、监督、惩处、改革、纠风为重点,不断加强惩治和预
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科技防腐建设;开通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促进行政权力规范
运行; 加强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统一管理,5个纪检组(监察室)直接监督市直51个
部门单位,并有效参与了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的监督检查;党管武装、统一战线、工
青妇等各项工作都得到新加强。

【市委全委会议】 中国共产党莱芜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7月6
~7日在莱城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市委委员34人,市委候补委员7人。市纪委委员和有关
方面主要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会议由市委常委主持。
全委会传达贯彻了省委九届十次全体会议和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精神,审议
通过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市委书记于建成作了重要
讲话,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出明确要求。市委副书记、市长
马平昌就做好全市经济工作讲了重要意见。
全委会一致认为,省委九届十次全体会议和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把转方式
调结构作为主题,抓住了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和关键,意义极为重大和深远。姜异
康书记和姜大明省长的重要讲话,紧密结合山东实际,深刻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的重大意义,对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进行了全面部署,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指
明了方向。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省会精神,充分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
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上来。
全委会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全面把
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增强工作的责
任感和紧迫感。要充分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全市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出
路。发展方式不转变,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资源环境难以承受,必
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痛下决心、狠
下功夫,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要充分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增创
全市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机遇。当前全市转方式调结构面临许多有利因素,具有很好的基
础优势和发展潜力,只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在转方式调结构这
场攻坚战中创造新业绩、实现新突破。
全委会指出,莱芜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自主创
新,加快建立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加快构建城乡
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更加注重加大投入和扩大开放,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更加注
重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努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全委会要求,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一是坚定不移抓调整,大力推进产
业转型升级。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二次创业,大力提升钢铁、电力等传
统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新医药、新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
业,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要大力实施服务业“重点带动”,一方面抓重点区域带
动突破,把雪野旅游区作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作为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
息流等资源的重要平台,举全市之力加大开发建设力度;另一方面抓重点项目带动突破,
提升现代物流、高档商贸、专业市场、房地产等服务业发展水平。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培植高效富民产
业。二是坚定不移抓投入扩总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要全力以赴抓招商,进一步
强化招商引资责任,牢固树立“抓不好招商引资就是失职,完不成招商引资任务就是不
称职”的理念;强化招商引资措施,实行招商引资“一票否决”制、奖惩制和领导人保
证金制及“一把手”代理制;强化招商引资考核,使考核做到真实、准确、公正、公平;
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实行“项目服务责任制”“外商绿卡制”和行政审批“一个窗口对
外”,为项目落地、建设、投产提供“一条龙”优质高效服务,坚决打击“吃、拿、卡、
要”行为。要全力以赴抓项目,对市里确定的重点工程项目、重点技改项目、重大招商
引资项目,实行领导干部包项目责任制。要全力以赴抓创业,引导百姓创家业,加快推
进企业二次创业,推动企业创大业,加强创业文化建设,优化创业环境。同时,要强化
科技和人才对转方式调结构的支撑作用。三是坚定不移抓改革,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
展。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和建立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立
城乡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两股两建”改革,是破解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地
往哪里转”“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等问题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
握实质,明确要求,分类指导,以科学务实、积极作为的态度抓好推进。要以“两股两
建”改革为动力,加快新城镇、新社区“两新”工程建设。四是坚定不移抓民生,大力
促进社会和谐。要不断健全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开展大规
模“连心帮扶”行动,切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全委会强调,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
领导,关键在干部,关键在落实。要充分发挥机关事业单位的“岗位”资源和“干部”
资源的作用,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强化责任意识,变
“要我干”为“我要干”,使勇于负责、履职尽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鲜明特质,尽责
为荣、失责为耻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共识。要严格目标绩效管理,强化重点工作督
查督办,严格责任追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推动工作落实。要严格纪律、严肃作风,
各级干部要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中央和各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牢记胡锦涛总书
记提出的“六个决不允许”的要求,即“决不允许在群众中散布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
针政策的意见;决不允许公开发表同中央的决定相违背的言论;决不允许对中央的决策
部署阳奉阴违;决不允许编造、传播政治谣言及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决不允许以
任何形式泄露党和国家的秘密;决不允许参与各种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继续深入开
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形成求真务实抓落实的良好作风。
全委会指出,2010年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主要指标实现了“时间
过半,任务过半”,但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准确把握当前经济
形势,切实增强转方式调结构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
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围绕做好下半年的工作,要加快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切实提高招商引资成效,推动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扎实推进
改革开放,抓好财税增收节支工作,认真抓好节能减排,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全委会审议通过的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从八个方
面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了部署。(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项重大而紧
迫的战略任务;(二)大力推进“二次创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三)实施重点突
破战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创农业发展新优势;(五)
以改革为动力,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六)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增强经济
发展动力;(七)高度重视民生改善,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八)创新体制机制,为加
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坚强保障。
全委会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组织工作】 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坚持分类指导,
务求取得实效。坚持把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基层群众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
落脚点,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立足岗位实际,创一流工作业绩。在农村、社区、企业、
机关、“两新”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建立各具特色的活动载体,积极为不同类
型党组织发挥作用、党员岗位奉献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市创先争优活动办公室注重调
度指导, 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建立424个联系点,确保了活动顺利开展。
推行公开承诺,搭建争创平台。全面推行在职党员公开承诺、无职党员认岗履职,全市
3913个基层党组织和8900多名党员共公开承诺11万多事项,认领各类服务岗位 2万余个,
展示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良好形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积极开展党群共建创
先争优活动,各党群部门出台意见,制定办法,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形成了
强大合力。强化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举行“积极创先争优,推动科学发展——嬴
牟先锋在行动”启动仪式,设计制作创先争优活动标徽标识、宣传标语和活动口号,各
类新闻媒体开设了“积极创先争优、争做嬴牟先锋”“创先争优看基层”等活动专栏,
开展创先争优争做嬴牟先锋暨基层党建摄影书画作品征稿活动,人民网对莱芜市创先争
优活动进行采访报道,扩大了创先争优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队伍建设。选好配强领导班子,着力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
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任
用干部。根据领导班子建设需要,结合市政府机构改革,对各区和部门市直部门单位领
导班子进行调整充实。牢固树立重视基层用人导向,提拔重用部分镇(街道)党委书记
和区直部门主要负责人,面向镇(街道)中层干部、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区乡规模以上
企业负责人公开选拔30名党政工作机构副科级干部。注重选拔女干部和党外干部,新提
拔女干部14人、 党外干部3人,进一步改善了领导班子结构。精心组织市“两会”选举
工作,市委提名人选均全票当选,顺利实现市委人事安排意图。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
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和省委
《实施意见》,制定出台全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一系列推进干部人
事制度改革的具体意见和措施。注重扩大提名环节的民主,采取市委全委扩大会议的形
式推荐提名8名市直部门单位正职干部和5名正职干部预备人选,得票较多的10名同志得
到提拔重用。扩大干部任用决策环节民主,继续推行市委常委会讨论任用干部票决制。
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有16名同志通过公开竞争走上副县级岗位。积极推行“两公
开四差额”选拔任用镇(街道)党政正职,指导两区选拔10名镇(街道)党政正职。加
大干部交流力度,市直部门单位和各区党政领导班子任现职满10年的干部,均进行了交
流安排或提拔重用。制定《市直部门单位科级轮岗工作意见》,积极推进科级干部交流。
指导莱城区开展“改进民主推荐方式、差额选拔干部”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提高选人用
人公信度的有效途径。着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从市、区直机关选派28名综合素质
高、 发展潜力大的年轻干部到农村任职,选派2名县级后备干部到区信访部门挂职,新
选拔13名选调生全部充实到乡镇基层工作。研究制定《到村任职干部管理办法》,加强
对挂职任职干部的管理监督。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规划,对县级后备干部进行集中调整。
干部教育工作。依托党校专题班,抓好干部专题选学。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
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 研究确定8个专题选学课程,供广大县级干部自主选
学。根据干部选学情况,举办党的建设、城乡一体化等四个专题选学班次。指导各区和
市直有关部门,依托市委党校举办各类主体班次14期,培训干部1100人次。借力“名师
送教”,开展干部讲座选学。根据干部培训需求和选学情况,研究确定10个专题讲座,
结合省委组织部“名师送教”,先后邀请省委党校副校长商志晓、山东财政学院金融学
院副院长宿玉海等专家教授和部分领导干部就国际金融危机应对、文化建设等进行专题
辅导,培训干部3000余人次。接轨山东干部学习网,推进干部网络选学。制定下发《关
于开展干部在线学习工作的通知》及《莱芜市干部在线学习管理暂行办法》,积极推行
干部在线学习,全市市、区、镇9000多名干部全部上网选学,实现干部网上学习全覆盖。
同时,积极拓宽培训渠道,加大异地培训力度,依托深圳大学举办第三期创新发展培训
班。认真做好喀什地区五期干部考察培训团在莱芜市的考察培训工作。
干部考核工作。全面推行目标绩效管理工作,建立精准化考核机制。组织召开全市
目标绩效管理动员大会,制订《关于在全市机关深入推进目标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全面推广市公安局经验做法,建立以“日清、月评、年考”为基础,以网络平台为支撑
的精准化管理新模式,将全市86个市直单位5126名机关工作人员全部纳入绩效考核。实
现了考核工作由任务导向向目标导向、重点管理向全员覆盖、注重结果向过程结果并重、
模糊评判向精准评判的转变,激发了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促进了作风转变,提高
了工作效率。不断改进完善干部考核办法,扎实推进“三创”活动开展。借鉴宿迁、沭
阳等先进经验,对招商引资考核奖惩办法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调整考核对象、考核范
围、考核程序,实行领导干部招商引资保证金制度,明确“招商引资一票否决”“调整
主要责任人”等惩戒措施,突出招商引资工作在全市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增强了各级领
导干部抓招商引资工作的责任感和压力感。继续实行公开承诺评议制度,组织42个市直
部门单位面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并接受服务对象和“两代表一委员”的评议;继续采
取现场观摩、现场点评等形式,对各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排名打分,增强了各级各部门
推动科学发展、服务基层群众的责任意识。修改完善创新奖评选办法,增强评选工作的
科学性。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制定《莱芜市工作创新奖评选办法》,实行“年初申
报立项、平时督查调度、年底申请评选”项目化管理办法,注重过程控制、过程管理,
增强了评选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
干部监督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四项监督制度。围绕实现“领导干部100%熟知、组工
干部100%精通、党员干部100%知晓”的要求,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学习宣传活动。组
织市、县级领导干部进行自我测试,开展学习四项监督制度研讨活动,征订3000余本读
本下发到每名县级干部;举办全市学习贯彻四项监督制度培训班,开展“争做业务明白
人、当好参谋助手”活动;充分利用报纸、网络、手机报等新闻媒体作用,开展四项监
督制度学习测试活动,全市8829人参加测试,并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营造
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坚决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继续推进“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市、区
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工作,制定一系列干部监督措施,提高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范
化水平。开展整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行贿受贿行为专项行动,对2007年以来各区和部
分市直部门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结合年度考核,组织各区和市直部门
单位认真开展2010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开展市直部门单位主要负
责人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情况离任检查, 首次对4名市直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进
行离任检查。 不断拓宽监督渠道,开通市、区两级“12380”举报网站,构建了覆盖面
广、举报方便、受理迅速的三位一体干部监督举报平台。坚持从严管理干部。制定《关
于在转方式调结构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充分利用岗位资源,引导各级干部服务和保
障转方式、调结构。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委托市审计局对21名职务发
生变动的市直单位主要领导同志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先后与92个党
委(党组)主要负责人进行谈心谈话。坚持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加大与执纪执法部
门沟通力度,形成了干部监督工作合力。
人才工作。加强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
作会议精神, 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 研究制定 《莱芜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实施六大人才工程,打造四大人才聚集区等一系列加强人才
工作的具体意见和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探索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
制考核,加强对人才工作平时督查,确保《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大
高层次人次引进力度。 扎实推进“515人才引进工程”,鼓励用人单位采取各种方式引
进高层次人才, 已引进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283名。认真实施鲁南地区引进发
展急需人才项目和人才招聘项目,共立项15个,成功申请资金45万元。统筹抓好各类人
才队伍建设。按照“四创新一拓展”的工作思路,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专业技术人
才培训。
基层党建工作。加快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组织召开农村社区党建现场
观摩会,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社区党组织建
设,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城乡牵手共建”、联
镇包村、 结队帮扶等活动, 共为共建村、帮扶村提供扶持资金及名类物资折合人民币
820多万元, 全市7000余名机关干部和8000多名教职工为6000多户贫困户提供帮扶资金
270多万元, 扶持新上致富项目1500多个,得到基层群众的普遍赞誉。突出抓好农村基
层组织建设。组织实施基层党建创新“乡镇党委书记项目”,强化乡镇党委书记抓党建
责任意识,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加强村党支部书记培训,采取市、区、镇三级联
动的方式,对全市所有村组织书记进行轮训。按照省委组织部统一部署,面向社会公开
考选60名大学生村官,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结构。认真做好第二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
设各项工作,改善了村级党组织活动条件。统筹抓好机关、企业等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
成立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工委,积极推进各类党组织组建工作,统筹抓好
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升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水平。推行乡镇开放式集中办公和干
部去向告知制度,提高了机关效能,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坚
持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等制度,积极探索提高新发展党员质量办法,新发展党员质
量不断提高,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做好走访慰问老党员、困难党员活动,为1652名建国
前老党员发放补助金368.7万元。 注重扩大基层党员民主,组织一线党代表考察了全市
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泰山网进行改造,开通齐鲁先锋——山
东党员教育新平台。适应新城镇、新社会建设的需要,高标准建设农村社区远程教育站
点,在农村社区建成基本型站点33个,扩展型站点20个。提高“学”“用”水平。按照
“学好、用活、用优”的工作思路,整合农业、教育、科技等部门单位的资源优势,认
真组织党员学习远程教育课件,发挥远程教育作用。加强平时督查力度,坚持“季检查、
季通报”制度,及时发现学用工作的问题,督促基层单位进行整改提高。加强管理员队
伍建设, 组织开展站点管理员中级资格认证工作,全市95.4%的站点管理员通过资格认
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作用,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开设“创先争优、争做嬴牟先锋”专
栏,先后播发“创先争优”主题课件21部,发播手机报信息52条,为活动营造了良好氛
围。加大课件制作力度。坚持自主开发、整合资源、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探索
符合莱芜实际的课件制作开发模式,制作各类课件500分钟,入省中心资源库365分钟。
围绕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制作一批反映党员创先争优、服务科学发展的先进典型课件,
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李玉锋)

【宣传工作】 探索建立“12445”模式,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结合莱芜实际,
探索实践“12445” 推进模式,有力地提升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学习力、创
新力、执行力、决策力和凝聚力。高标准谋划。通过组织专题调研、专题讲座,聘请指
导顾问等形式认真学习莱钢经验,紧密结合莱芜实际,精心制定《推进意见》《2010年
实施方案》《关于在全市组织开展“两带一创”主题学习活动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形
成了具有莱芜特色的“12445” 推进模式,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科学有效开展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 宣传发动到位。5月25日,召开大规模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动员大会,成
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任副组长的市委推进学
习型党组织建设领导小组,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编写《莱芜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
设辅导手册》 ,并将内容分章节在《莱芜日报》上刊发;6月21~24日,在市委党校举
办全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骨干培训班, 通过互动交流、 开放学习等新型方式,对
200余名政工干部进行系统培训, 深化了党员干部对学习型党组织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创新学习形式。 在“12445”模式的总体框架下,引导各级各部门单位结合各自实际,
积极创新学习方式、方法和载体。指导市直机关工委等部门开展“心智改善论坛”等活
动,对城管执法局“问题式学习”、司法局“律师沙龙”、高新区“横向一体化团队”
建设等特色学习方式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推出了一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典型部门和
单位,带动了全市推进工作。强化调研督导。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毕玉惠同志亲自带
队深入各区及15个部门单位就推进工作进行调研,从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抽调精干人员
组成三个督查组,采取抽查和自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市直单位进行全面督查,并于12月
22日召开经验交流会,总结了一批好经验好办法,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了下
一步推进工作的方向和重点。营造浓厚氛围。在市内主要新闻媒体统一开设“建设学习
型党组织” 专栏,刊发评论、述评、消息、言论、动态、典型等300余篇;学习型党组
织建设初见成效,提升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
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探索‘12445’模式 创造性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被评为全市2010年度工作创新奖,莱芜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也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
度重视,省委常委、原宣传部部长、现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同志两次作出专门批示,要求
宣传推广莱芜市经验做法;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泽存同志带队来莱芜市调研学习型党组
织建设工作, 对莱芜市的推进工作表示了充分肯定;《光明日报》(12月2日)刊发题
为《山东莱芜 发展难题变学习课题》 的头版头条报道,对莱芜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
作经验进行宣传推广,山东电视台《新闻联播》(7月17日)播发《莱芜:创新模式 推
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点报道,在全省引起广泛关注;12月27日,莱芜市在全省学
习型党组织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深入开展理论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水平。抓好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12月16日,邀请省宣讲团成员、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聂炳华为全市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作了辅导报告;抽调宣讲骨干成立市宣讲团,进行集
中调研备课,全面启动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工作;组织新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大
力宣传全会精神及“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莱芜市“十一五”
取得的巨大成就,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决策部署等,推动了学习。抓好领导
干部理论学习。印发《2010年县级以上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安排意见》,先后
邀请李淑华、刘清早、于冲等专业领导、专家来莱芜市作专题报告,编印《2010年市委
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学习材料》,做好了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服务工作;评选表彰
20个市级先进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20个市级理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36名市
级优秀理论教育工作者; 莱芜市4个党委(党组)中心组被评为全省先进县级党委(党
组)理论学习中心组,4个单位获全省理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6名同志获全省优秀理论
教育工作者;顺利通过全省党委中心组学习督查,促进了全市各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
的制度化、规范化。开展调查研究。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毕玉惠带队深入两区、高新
区、雪野旅游区调研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形成了《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存在的问
题及基层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建议》调研报告;《城乡文明飞彩虹——莱芜市广泛开
展“城乡文明牵手共建行动” 》 《爱心传递:奉献精神的生动演绎》等两篇文章入选
《山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选编》 ,《创新宣传工作 服务科学发展》《发挥文化资
源优势 打造五大文化品牌》 两篇文章入选《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调研报告选编》,
有9项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顺利结题; 市委宣传部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全省调研工作先
进单位。加强理论阵地建设。市社科联、市委讲师团编印《他山之石》25期,“莱芜理
论在线” 播发视频报告500余部、理论文章1500余篇,《莱芜社会科学》刊发各类理论
文章107篇, 有力地推动了社科理论研究普及;组织开展《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
对面》《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等理论通俗读物学习宣传活动,举办社会科学普及周,抓
好面对群众的理论宣传普及工作,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被授予省社科普及周优秀组织
奖, 3名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
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全面提升城乡文明水平。以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为主线,开
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显著提高。文明城市创建。
坚持“共建共享”的思路,针对城市公共文明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城市文明、
机关先行”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整治交通秩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容貌秩序
集中整治等专项行动;组织新闻媒体统一开设“创文明城市、建和谐莱芜”专栏,刊播
各类创建文明城市稿件210余篇, 协调相关单位设置各种类型公益广告1447块(面),
形成了“我参与、 我文明、我幸福”的良好局面;编辑《做文明市民 建和谐社会》社
科普及读本,有效增强了广大市民的文明意识;在各级各单位共同努力下,莱芜市在城
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位列全国地级市第12名, 全省第5名,实现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的新突破。推进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实施农村社区化服务、镇村文化阵地拓展、
区、镇(街道)、村(社区)“文明示范通道”、思想道德育民、城乡文明牵手共建、
“三下乡”惠民等六大工程,充分发挥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村镇等的带动作用,
密切了城乡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城乡文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
设。认真学习博山等地先进经验,积极探索适合莱芜市的“乡村少年宫”建设道路,并
在中央文明办召开的“全国建设乡村少年宫学习调研座谈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在全省
第一个启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爱心e站” ,积极为未成年人提供公益
性、专业化、系统化的心理咨询和辅导;重新调整莱芜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促进会,增
强齐抓共管的力度;大力实施网络文明打造工程、网吧形象提升工程、荧屏声频“美化”
工程、校园周边整治工程,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在全国未成年人思
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中, 莱芜市列地级市第14位,全省第4位。创新创建载体。集中全
市节目编排、舞美设计等方面的优势力量,圆满完成了省国学经典诵读大赛莱芜赛区的
组织筹备工作, 得到了省文明办领导的肯定和各参赛队的好评,莱芜市的4个参赛节目
分获一、二、三等奖;开展“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活动”,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向
中国志愿基金会“关爱空巢老人行动”项目捐款60万元;与有关部门联合组织“城乡牵
手连心帮扶”志愿服务行动,市、区、乡近7000名机关干部和教育系统8000多名教职工
参与结对帮扶活动, 帮扶物品、现金共折合260多万元;举办“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
化创作传播活动,开展“百万市民学礼仪”“我与家长共文明”“我们的节日·清明节”
“我们的节日·端午”“传唱优秀童谣、做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等多项主题活动,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央文明办在2010年第8期《精神文明建设》以《山东省莱芜
市大力开展“倡文明风、做文明人”主题活动》为题宣传推广了莱芜市“倡文明风、做
文明人”活动的经验和做法。巩固群众性文明创建品牌。扎实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
创建活动,截至年底,全市已有50个省级文明单位、23个省级文明村镇、22个省级文明
机关、10个省级文明社区;加强对行业精神文明创建的指导支持,开展2009~2010年度
市级文明行业、文明服务窗口、文明服务标兵评选活动,命名表彰15个市级文明行业、
15个文明服务窗口、15个文明服务标兵;与市公安局、市城管执法局联合组织开展文明
交通示范路、文明清洁门店、文明诚信经营户评选等活动并进行了表彰。
加强思想道德宣传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
代精神, 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
“四德工程” 建设。加大公民道德建设力度,初步确定9个单位作为全市公民道德建设
示范点;整理全市“四德工程”建设相关图片,参加全省“四德工程”建设成果展览;
在市文化中心广场举行莱芜市第八个“公民道德宣传日”集中宣传活动,市直机关、市
级以上文明单位、 各类志愿服务队和学生代表400余人参加了活动;莱芜市在全省公民
道德建设现场会上作了《夯实基础、丰富载体、不断开创公民道德建设新局面》的典型
发言,莱芜“爱心e站”“爱心诠释”等3个案例被编入《山东公民道德优秀案例》一书
并在全国公民道德论坛上发放。打造“大爱莱芜”道德品牌。组织有关单位编纂《爱心
莱芜》一书,编印《爱心莱芜诗集》,深入挖掘全市爱心文化,全面展现近年来莱芜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果;对爱心车队、“三创”和“两新工程”建设中涌现的
先进典型、“新中国成立以来为莱芜建设改革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模范人物”和市级以
上道德模范先进事迹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形成“学先进、比奉献”
的良好社会氛围,中央电视台《身边的感动》对“爱心车队”事迹进行采访报道,提高
了全市“爱心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廉政文化建设。联合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在全
市党政领导干部中组织开展“讲廉政党课活动”和“以学习贯彻《廉政准则》为主要内
容的廉政党课讲授活动”,并组织人员进行督导,安排新闻媒体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广
泛宣传,评比表彰廉政党课,促进了活动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联合有关部门在全
市深入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和示范店创建活动,在组织人员现场检查评比的
基础上,近期将命名表彰26个商业门店、街区为“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和示范店。
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莱芜市8家企业和8名个人在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五优”“双十
佳”评比中获奖,1家企业被授予“山东省思想政治工作十佳企业”称号,1名同志被授
予“山东省十佳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创造了历年来的最好成绩。
围绕中心工作,打好新闻宣传战役,唱响主旋律。积极创新新闻工作方式方法,不
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增强了舆论引导的效果。市内宣传。围绕全市“两会”“两新”
工程、转方式调结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先争优活动、文明城市创建等重大主题和
重大活动,先后策划组织开展集中报道活动30余次,市级领导活动等时政报道近1200余
次,开设综合性栏目30多个、子栏目60多个,为全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激发干劲、
推动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莱芜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改革
创新,提高宣传报道质量,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对外宣传。《人民日报》、新华
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大众日报》、省电台、省
电视台等中央、 省级新闻媒体先后刊发莱芜市头版头条报道11件、重头报道330余件,
共计发稿1010件,占计划的138%(任务729件);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
省委副书记刘伟,省政府副省长贾万志等领导同志分别在相关报道上作了重要批示,给
予充分肯定;市委书记于建成做出两次批示,对《大众日报》刊登的头版头条报道和莱
芜市连续在中央媒体刊发重大报道给予高度评价,市长马平昌也对全国“两会”期间的
宣传专门作出批示给予表扬;加强境外海外宣传,在中新社、中国网、香港《文汇报》
《大公报》 《中国日报》等外宣媒体上发表稿件140余件,扩大了莱芜在海外的知名度
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外宣品制作水平,莱芜市的燕子石制品被确定为省政府对外宣传交
流品, 同时, 新制作画册《中国航空运动之城——莱芜》 ,制作莱芜形象片DVD光盘
2000余个,成为城市形象宣传的新工具。航空体育节宣传。围绕举办第二届中国国际航
空体育节及相关赛事, 分别在北京、济南等地成功召开新闻发布会6次;首次成立新闻
中心,完善配套设施,推动赛事新闻发布规范运作,为做好相关报道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开幕式当天播发消息,央视新闻频道三次播发整点新闻,中
国网对开幕式进行全程网上直播,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网、搜狐网等10余家重点网站
充分报道, 山东电视台利用两个频道进行现场直播, 全国各大平面和电视媒体发稿达
200余件, 网络相关信息达39.5万条,在国内外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声势;节会期间,成
功举办“聚焦航空运动之城——记者眼中的莱芜”全国新闻摄影大赛,邀请50多名国内
摄影记者参加,借助航空节这一平台更广泛地宣传推介莱芜;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全省16
城市广播电视台策划举办“首届航空运动宝贝选拔赛”,吸引了全省2000多名选手报名
参赛,影响遍及省内外,其经验做法被评为2010年度全市工作创新奖;组织市内各主要
新闻媒体开设“喜迎2010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等20多个栏目,抽调精干记者、编辑近
百名,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宣传手段,不惜版面和时段,全面报道航空节盛况,通过大容
量、不间断的报道全面展示了航空体育节的无穷魅力,为广大干部群众奉献了一场新闻
资讯“盛宴”。
加强新闻管理和网络监管,把握导向、引导舆论。加强新闻宣传管理,认真传达贯
彻中宣部、省委宣传部关于新闻宣传工作文件精神和要求,保持新闻宣传基调与中央、
省委和市委保持高度一致。 制定印发和传达贯彻各类新闻报道精神文件100多件。建立
新闻信息网络, 及时发现处置负面倾向性报道,处理上级媒体舆论监督报道110余次,
对维护良好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认真做好两会期间、世博会期间以及玉树地震期间等
全国、全省重要节点及市里重大活动的网上舆论引导,撰写引导贴文1000余条,牢牢把
握了网上舆论主旋律。24小时值守RTX在线值班系统,接收上级指令500余条,处理不良
信息13000多条, 有效净化了网上舆论环境。及时处置“雪野大厂村烟花爆炸”“馨百
火灾”等突发舆情事件10余起,确保了舆情稳定,维护了全市形象。注重舆情报送机制
建设,召开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舆情信息和部刊调研工作会议,建立了市、区、镇三
级舆情工作队伍,健全了舆情报送机制。2010年,共向省委宣传部报送舆情信息895条,
编发《网上舆情》300余期,编印《新闻摘要》341期,《新闻宣传专报》69期,为领导
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市委宣传部被评为全市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市委书记于建成在
《网上舆情》编发1000期时,专门作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再接再厉,把《网上舆
情》办的更好。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准确把握群众文
化需求,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推动文化实现创新发展。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文化市
场综合执法改革。组建市文广新局、市广播电视台,成立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文化
体制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莱芜市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市”;
探索政府、社会、行业、学校、家庭“五位一体”共育、共建、共管的文化市场监管模
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市文化市场稽查队荣获“全国查处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三
等奖。文化产业。着力打造航空运动文化、长勺鼓乐文化、生姜文化等文化品牌;推动
山东雪野文化创意基地、文昌文化园等项目不断发展壮大,支持山东影视文化产业园项
目落户雪野,努力将雪野旅游区打造成文化产业集聚区;开展文化产业项目征集工作,
建立起全市文化产业项目库,编印文化产业项目招商手册,征集文化产业招商项目47个;
精心组织参加第三届山东文博会,评选出3位形象大使;积极推介文化产业项目,投资8
亿港币的维达纸业项目被选为文博会现场30个签约项目之一,莱芜获得“优秀组织奖”
和“优秀展示奖” 两个奖项; 组团参加上海世博会山东活动周,莱芜市制作的艺术品
“花如意”、锡雕“世博山东馆”成为世博会山东馆的亮点,受到观众青睐;对全市文
化产业统计业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做好全市文化产业统计年报和季报工作。群众文化
活动。组织国家京剧院莱芜专场演出、“放飞梦想”新年音乐会、中国煤矿文工团赴莱
慰问演出等一系列高质量的文化活动;精心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职工文艺汇演、民间
艺术表演赛、元宵节音乐焰火晚会等公益性品牌文化活动。为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消夏
文艺晚会和职工文艺汇演首次分开举办,演出30场,观众人数达10万人次,新创作节目
80余个,是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新创作节目最多的一届消夏文化盛会;组织“第二届
中国长勺鼓乐大赛暨中华鼓乐大汇演”,央视《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四次播出,
进一步打造了“中国战鼓之乡”文化品牌。首次成功举办第六届国际书画名家联谊展,
为莱芜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构筑了高位平台;开展“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
曲”征集评选活动,组织举办航空运动群众文艺创作比赛,受到群众好评。城乡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市文化中心建设,钢铁博物馆和市艺术馆新馆工程建设任务
完成,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把村级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全市新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建成
50个高标准文化大院,新建150个农家书屋;截至年底,全市50%的村建成农家书屋。建
成镇、 村两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规范化站点200家,市图书馆分馆20个,为全市51
家常年开展活动的农村庄户剧团分别赠配一套演出器材,助推了庄户剧团发展,进一步
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文艺精品创作。莱芜梆子小戏《暖水袋痒痒挠》在中国第九届艺
术节上进行展演并荣获群星奖(政府文化最高奖),是建国以来莱芜市唯一一次荣获该
奖项;锡雕作品《独占鳌头》荣获第三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民间文学类二等奖,是
莱芜在此奖项中荣获的最高荣誉;电影《九品村官》通过央视电影频道审核,《上校村
官》《逆境重生》正在筹拍中;历史电视连续剧《一鼓作气》、莱芜梆子《长勺之战》
正在创作中。此外,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和扫黄打非工作,加大文化
市场监管力度,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加强队伍建设,改进干部作风。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为提高干部素质能力的基础
工程,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工作水平、服务科学发展。学习型机关建设。市委宣传部结
合“学先进、见行动、比奉献、创佳绩”主题教育活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和“能
力建设年”活动,制定《市委宣传部关于在部机关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
见》,邀请莱钢党校培训师对全体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构建愿景体系,组织拓展训
练,围绕各项重点工作进行开放式、互动式、研讨式学习,增强了全体机关干部的团队
意识和协作能力,提高了机关工作效能和水平;认真学习沈浩、陈中华先进事迹,全面
完成干部网上学习自主选学任务,打造了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纪律严、作
风正”的干部队伍。党性实践活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干部积极参加向玉树、舟曲灾区
捐款、集体献血、植树造林、慈心一日捐等活动;积极参与“机关干部帮扶困难户”活
动,竭尽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举办宣传干部培训班。利用四天时间对部分市直单位、
各区宣传部及镇(街道)宣传委员共46名政工干部进行培训,收到显著效果。开展目标
绩效管理工作。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都成立目标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
相关实施意见和操作办法,配齐联络员和管理人员,确保了目标绩效管理工作正常运行。
(徐 雷)

【统战工作】 为经济建设服务工作。招商引资。引进金尔泰精密压铸公司、泰莱铸铝
科技公司、 名嘉百货公司等项目6个, 合同投资额近20亿元, 实际到位资金6500万元
(其中外资2000万港币),超额完成部门招商引资任务680%,完成进度居全市第一。中
心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帮助包村点黄庄镇仙人桥村筹集建设资金10万
元, 协调有关部门减免费用6万元,建设美食街、老年公寓、群众住宅楼和生态农业荷
花园等项目; 帮助牵手共建点牛泉镇西上庄村协调解决资金20万元,新建3公里农田供
水管道;帮助“两新”工程联系点桃花源社区改造集聚村(居)2个800户,建设1500平
方米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搞好小区硬化、绿化、亮化工程。同时,根据市委的安排,
牵头抓好市钢铁博物馆的建设、展陈工作,圆满完成了省委书记姜异康视察等多项接待
任务。经济领域统战工作。做好统战成员的建言献策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
工作,组织统一战线成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有价值、有见地的调研报告和议案、
提案,全年提交调研报告38篇,提案、议案172个,提出意见和建议30多条,12条意见、
建议进入了党委、政府决策;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扎实开展非公有
制经济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全市有2家企业在全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经验
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和书面发言;抓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教育培训工作,举办培训班
2期,培训200余人;在全省率先组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工委,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
新党员316名;深入开展争当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活动,3名同志获山东省
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对全市213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进行综合评价
工作,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开展“回报社会感恩行动” ,为“三老”人员捐款捐物
11.5万元,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做好“民企帮村”工作,截至年底,
全市有326家企业参加“民企帮村”工程,帮扶村庄238个,带动农民增收9800多万元,
2家企业被评为山东省“民企帮村”优秀企业。做好“光彩事业”工作,全市有405家企
业参与光彩事业活动,投入资金6.5亿元,实施光彩项目249个,吸纳安排农村人口和下
岗职工2.7万人, 泰丰紧密纺技改项目被推荐为全国光彩事业重点项目,在全省光彩事
业促进会二届一次理事会上,莱芜市1人获得“齐鲁光彩奖章”,1人被推选为山东省光
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4人被推选为常务理事,5人被推选为理事。
党外干部工作。党外干部教育培训。制定党外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积极组织党外干
部参加各类教育培训活动, 不断提高党外干部的政治素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先后3
次对全市党外干部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建立了党外代表人士档案;联合市委组织部下
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意见》,把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全市干
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通过定期培训、轮岗交流、到基层挂职等途径加强
对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党外干部政治安排工作。2010年,结合两区届中调整,参与推
荐提拔2名女党外干部任两区副区长,配备党外干部的市政府工作部门达到5个,推动了
全市党外干部工作开展。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在全市开展党外知识分子调查摸底活动,建立全市党外知识分
子人才库,为全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的成立做好了准备;认真筛选全市无党派人士,
确立16名代表人士名单;在知联会代表人士中开展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活动; 积极协助党
外知识分子联络员做好反映情况、建言献策工作,向省委统战部推荐党外知识分子联络
员1人。同时,积极做好外企人员统战工作,认真开展留学人员工作,深入企业、高校、
科研院所做好统战工作。
民族宗教工作。宣传教育。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深入宣传党的民
族宗教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全市干部群众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关系协
调。对上海世博会、玉树灾区“七七”祭日宗教超度祈福、“圣母月”期间的全市民族
宗教的稳定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新疆少数民族群众来我市务工经
商服务管理的意见》,协助有关部门妥善解决少数民族关于土地纠纷和西关清真寺搬迁
等问题;对全市宗教寺观教堂进行调查摸底,积极协调解决宗教房产遗留问题,维护了
民族宗教界的稳定。政策引导。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引导
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积极引导和支持少数民族、信教群众脱
贫致富,帮助他们做大做强企业,把主要精力引导到勤劳致富、发展生产上来,促进了
全市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
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在加强与海外企业社团和知名人士联系的基础上,重点做
好协调服务工作。帮助香港客商投资的莱芜金荣昌矿冶有限公司报批矿产整合手续;帮
助澳门客商投资的名嘉集团莱芜购物广场办理大型广告牌的审批手续;帮助台湾客商招
聘了一批电子技工,促进了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的开展。同时,做好中华海联会援建
5所海联新农村卫生室的材料报送工作。
统战理论调研、宣传和信息工作。调研工作。根据省委统战部的统战理论调研课题
计划,制定全市统战理论调研课题计划;配合省委统战部做好县区统战工作的专题调研
工作,并系统总结全市各区统战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做法;积极参加全省“四新工程”评
比活动,5人分别获得全省“四新工程”特别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宣传工作。
通过开设专栏、专题等形式,加强对党的统战理论、多党合作理论和统一战线重大活动
的宣传;召开统战信息宣传座谈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采取有力措施,完善信息宣传
网络;全年在《莱芜日报》《山东统一战线》等媒体发表文章16篇,获得全省统战宣传
刊物工作三等奖, 1人获得全省统战宣传刊物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信息工作。建立
健全信息报送、激励机制,调动各级各有关单位信息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及时反映各界
人士的思想动态和意见建议, 全年上报统战信息期180余篇(条),中央统战部、省委
统战部和市委办公室采用20多篇(条)。
(桑立恒)

【政策研究】 2010年,市委政研室共起草各类文稿333篇、210万字。其中,重要课题
调研12篇, 讲话文稿157篇,省以上发言36篇,重点宣传推介文章15篇,对上报告和各
类汇报113篇。 编辑出版《莱芜调研》12期,编发《呈阅件》15期;引进投资过千万元
的项目1个; 与市委办公室共同申报的“深入推进‘两股两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
革”课题被评为2010年度工作创新奖;挂职包村、牵手共建、包建社区、服务民营大户、
“一助一”连心帮扶等工作成效明显。荣获2010年度工作实绩考评先进单位、学习型党
支部、市直和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市委副秘书长、政
研室主任毕司东同志被评为全省优秀理论教育工作者。
服务市委中心工作,全力做好各项重大活动。重要文件制定。先后牵头或参与完成
市委2010年工作要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加快雪野旅游区建设意见等11个
重大文件的制定;在起草《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过程中,与市政府办公
室一道,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莱芜转变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战
略重点,并着重就推进“工业二次创业”“服务业重点带动”“现代农业建设”和统筹
推进“两股两建”改革提出具体意见和政策,《意见》以市委12号文件印发。重要文稿
起草。先后完成“全市经济工作会”“全市总结表彰会”“全市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表
彰会”“十二届九次全委会”等重要综合会议文稿17篇;完成“全市目标绩效管理动员
大会”“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研讨会”“市纪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庆祝建党89周年座谈
会” “群众工作会”“教育工作会”“科技工作会”等专项会议文稿140篇;完成“省
两会”“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
和“全省经济工作会”等重要发言材料36篇。重大活动筹备。先后参与接待全省转方式
调结构现场观摩、山东省镇域经济发展论坛、全省人大工作会议、中国航协第五届全国
代表大会等重大活动6次,接待航空节、钢博会等重大节会4次,接待中央党建调研组考
察、中央党校统筹城乡调研、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研讨班、国防大学研修班、和硕公
司考察等调研考察8次, 接待中央和省高层领导20多次,圆满完成了服务任务。
认真开展重点课题调研,提高决策服务水平。先后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统筹城乡发
展改革、 加强干部管理等重大课题,形成12篇专题调研报告,有8篇被省委或市委领导
批示, 有1篇获全省党委政研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2篇获二等奖、1篇获三等奖。
在全市社科成果评选中,有1篇获一等奖、1篇获三等奖。为系统总结莱芜市区域化布局、
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经验做法,与省农业专家顾问团一道调研,形
成《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成功实践——莱芜市建设现代农业调查》。省委书记姜异康于
6月16日作出重要批示:“莱芜市创新思路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很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可予推广”。省委副书记刘伟、副省长贾万志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莱芜市的做
法。随后,市委书记于建成、市长马平昌、市委副书记朱胜运也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对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批示精神,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出要求。为加
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步伐,按照市委主要领导的要求,调研学习成都和重庆深化农村产
权制度改革的经验,并参与筹备召开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研讨会,为后来提出莱芜市
“两股两建”改革思路,出台相关政策办法奠定了基础。随党政考察团赴江苏宿迁市、
沭阳县考察两地改革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入了解两地用强手段、硬作风抓招商、抓
发展的做法,调研形成《赴江苏宿迁、沭阳考察报告》,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强化责
任、推动落实、促进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市委书记于建成作出重要批示:“可学习借鉴
宿迁、沭阳的做法”。市纪委重点围绕强化机关作风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的问题;市委
组织部重点围绕强化责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干部的管理考核等问题,研究提出
意见。市公安局全员目标绩效管理调研、农民变市民利益比较及政策取向研究、深化与
五矿集团的战略合作、谢菲尔德和曼彻斯特等城市转型经验、赴省内九市考察报告、产
业招商要更加务实有效、莱商银行服务推动全民创业等调研,也都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对
策建议。
深入挖掘总结经验,大力宣传推介莱芜。把宣传推介莱芜作为全年工作突破的一个
重要方面,立足借助党委政研系统主办的报刊和各类内参载体,着力推介宣传莱芜改革
发展成果和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新华社在《内参选编》(2010年第2期,1月13日)显
著位置, 开辟专栏,分上、中、下三篇,分别以《有限的耕地 巨大的空间》《让资源
进市场发挥应有的效益》《机制创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题,集中推介了莱芜市统
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发展的改革探索。新华社专门
为该文配发特约评论员文章, 并在封面导读中作了重要提示,文前加了“编者按”。6
月下旬,新华社又在《国内动态清样》和《内参选编》以“莱芜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提
升民生保障水平”为题,介绍了莱芜党的基层建设方面的创新创造。省委党刊《山东通
讯》 开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专栏,首篇刊发莱芜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经验。省委
《工作情况交流》刊发了莱芜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经验做法,省综治委《山东社会治
安综合治理》简报上刊发莱芜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验。配
合新闻宣传部门主攻大报、大刊、大台,都有较大突破。全年共在大报大刊推出重点宣
传推介文章15篇,扩大了莱芜在全国的影响。
统筹做好其他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工作质量。《莱芜调研》编辑工作。紧扣市委中
心工作、决策部署和广大干部关心关注的热点,配合全市转变发展方式、学习型组织建
设和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新开辟“嬴牟先锋在行动”“他山之石”“读书感悟”“伴
您阅读”“决策视点”等多个专栏,面向全市公开征稿,提高了党刊质量和可读性,全
年共刊出12期, 发表文章300余篇、60多万字。招商引资工作。引进鹏辉金属制品有限
公司项目1个, 落实到位资金1011万元。服务基层工作。先后两次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到
牵手共建单位三官庙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与村两委干部共过组织生活,帮助解决
生产路整修、 经营户融资等难题6个;加快推进包村单位仓上村总投资3000多万元的集
中居住区二期工程,协调减免各类规划、建设费用80多万元。
(李新春)

【机构编制工作】 市区政府机构改革。围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目标,立足促
进科学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着眼于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推
进市区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研究提出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由市
委、 市政府呈报省委、省政府批复后实施。1月14日召开市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安排
部署改革工作。会上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莱芜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
改革后, 市政府设置工作部门29个,部门管理机构3个。在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突出
抓好部门“三定”方案的制定工作,先后于4月和7月分两个批次在全省率先完成市政府
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的“三定”工作。通过制定部门“三定”规定,取消下放行政审批
和管理事项49项,加强卫生服务、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住房保障、就业促进等关
系国计民生的职责36项,调整理顺职责交叉部门的职责54项,对工业与信息化、医疗和
药品、人力资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方面的职能和机构进行整合优化,在探索实行
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按照“以责定权、权责一致”的原则,
突出定职责这一关键环节,在内设机构设置上严防过细过散和形不成合力,在职能职责
确定上严防模糊笼统和权责不对等, 明确市政府部门承担的责任445项,进一步规范了
各部门单位内设机构和职责分工。 同时压茬推进区级政府机构改革工作,1月拟订并报
市委、 市政府印发《关于区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3月审核并报批各区政府机
构改革方案。改革后,莱城区政府设置工作部门21个,钢城区政府设置工作部门17个。
各区认真组织实施改革方案,于年底前全面完成区政府部门“三定”规定的制定和落实
工作。
乡镇机构改革和重点领域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把服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工作
主线, 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全面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工作,9月16日在全省率先召开乡
镇机构改革工作会议部署改革工作;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乡镇分类方案经编委成员
审签后报省备案,走在全省前列;11月初省批准莱芜市乡镇分类方案,各区迅速制定乡
镇机构改革方案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后于12月20日印发各区实施,实现了超前布置、
超前上报分类方案、超前组织实施、超前完成改革任务的目标。12月省编办对莱芜市乡
镇机构改革进行专项督查,督查组对莱芜市提出的政府机构改革要先于乡镇机构改革完
成,乡镇机构改革要先于全省进度要求完成,以及将街道一并纳入改革范围等做法给予
了充分肯定。扎实推进部门和重点领域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改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
实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由省垂直管理变为地方管理;根据中央、省的部署要求,对乡镇
司法所管理体制进行调整改革,将20个镇(街道)司法所由以乡镇管理为主调整为以区
级司法行政部门管理为主;调整理顺森林公安管理体制,明确了森林公安机构职能配置、
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对省下达的森林公安政法专项编制进行了分配。根据中央、省关
于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实施国家基本
药物制度工作,11月完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核编工作并报省备案,是
全省第一个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编工作的市。
事业单位改革。结合政府机构改革,统筹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在政府工作“三
定” 规定基本落实到位后,7月对14个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印发“三定”规定,明确
单位职责129项, 理顺部门间职责分工15项;按照先易后难、分类推进的原则,对部分
事业单位进行清理规范, 截至11月底,共撤销事业单位20个,收回事业编制193名;加
强参照管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12月对27个参照管理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设置
进行调整,规范了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设置。加强政策研究,将经营开发类事业单位改
企转制作为年度工作创新项目,对经营开发类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人员情况进行调查摸
底,拟订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市属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改企转制的意见,提出
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在事业单位改革推进过程中,坚持“抓住时机,针对实
际,个案突破,平稳推进”的原则,在改企、破产、撤并等方面都取得了实实在在、不
留任何后遗症的成效。
机构编制管理。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建设,拟订并报请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
室于6月30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管理的意见》 ,明确提
出“编制先行、源头控制、既管总量、又管结构”的新要求,严把申报、审批、执行、
入编、出编等五关,促进了编制管理规范化。组织编印并发放《机构编制工作法规汇编》,
进一步提高了机构编制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严格执行用编计划管理、实名制管
理等机构编制管理规章制度,及时对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实名制信息进行更新汇总,进一
步健全“一库、两帐、一榜”机构编制管理机制和平台(实名制管理数据库、电子台账、
纸质台账、网上公示榜),完善了机构编制、人员与财政预算管理配合制约机制。
机构编制服务。在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的同时,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实
施动态调整,对涉及国计民生领域新的机构编制事项采取“撤一建一、人员编制内部调
剂” 的办法解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4月健全完善省级农业高新技
术产业示范区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构,为产业区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支持航空体
育事业发展,充实调整相关机构编制,设立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筹委会办公室,为体育
节的成功举办积极创造条件。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积极支持雪野旅游区开发建
设,在部门职能、内设机构等方面尽可能为旅游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方便和服务。按照中
央编办的要求,陆续为全市党政群机关注册政务和公益专用中文域名。年末,积极做好
机构编制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为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和领导决
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10月,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机构编
制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转发中央编办〈关
于湖南省处理溆浦县机构编制违纪违规问题的情况通报〉的通知》的学习贯彻活动,组
织开展机构编制管理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采取全面自查、集中督查等方式,
对市直各部门单位和各区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对发现的相关问题进
行了纠正和查处。在省编办12月组织的专项检查中,省检查组对莱芜市机构编制法规政
策执行情况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畅通监督渠道,充分发挥12310举报监督电话的作用,
有效遏制了机构编制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监管,不断提升事业单位
登记年检质量,完成442个事业单位的法人登记年检工作,较好地发挥了登记监管职能。
(孟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