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开发区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1&rec=17&run=13

[经济开发区建设全面启动] 莱芜经济开发区是山东省人民政府1992年批准设立的省
级经济开发区,位于莱芜市区东部,总面积12.5平方公里。2001年初,市委、市政府就
经济开发区建设在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定位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就启动
建设的有关问题作了反复研究。 4月25日至26日,在市委书记李玉妹,市委副书记、市
长于希信,市委副书记杜焕常的带领下,市五大班子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一
行50多人,赴东营、德州两市就开发区建设、招商引资工作进行了学习考察,所到之处,
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的浓厚氛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基
层调研,并与中央、省驻莱单位多次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在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的
基础上, 4月30日第11次市委常委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全民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开发区建
设的决定,把启动经济开发区建设与全民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加快莱芜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列入工作的重中之重。5月9日,市委市政府、莱芜钢铁集团
有限公司、鲁中冶金矿山公司、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厂地四家联合召开动员大会,
经济开发区正式启动建设。为全面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与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鲁中冶金矿山公司、
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驻莱部队联合成立了开发区建设指挥部,并成立了开发区
管委会领导班子,全力加速开发区建设。二是研究制定了经济开发区近期和中长期发展
建设规划。莱芜经济开发区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区内分为商住区、办公区、高科技
园区、民营科技园区、外商投资创业园区等,按“七通一平,一步到位”的规划及“三
为主,一致力”的原则,高起点起步、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重点发展电子信息、
生物技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轻纺等高新技术产业,同时结合地区优势
搞好农副产品深加工,发展特色农业。突出技术创新,强化名牌带动,遵循国际惯例,
实施现代化管理,使莱芜经济开发区成为招商引资的良好载体和培育经济增长点的新平
台。与此同时,在钢城区设立分区,由莱钢和钢城区共同开发建设,与市经济开发区一
块牌子,享受同样政策。三是迅速建立开发区封闭运行机制。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
《关于启动经济开发区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开发区管委会的职能、管理体制等作出明
确规定,赋予经济开发区充分的管理权限。开发区工委、管委会是市委、市政府的派出
机构,在开发区内独立行使管理职能。开发区实行一级财政体制,并能协调工商、地税、
国税等职能部门。开发区实施封闭管理,有一定的独立开发权,有一定范围的项目审批
权,各种规费均由开发区统一收取。开发区实行“区村一体”的管理模式,对涉及到的
村,从原乡镇、办事处中划分出来,由开发区代行管理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四是
迅速搞好起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学习借鉴东营、德州进行部门大会战的经验做法,充
分依靠有关部门的力量,集中投入,突击建设,确保在短期内首先实现“四通一平”,
即通路、通电、通水、通讯和土地整平,使开发区能够初步具备最基本的承载和服务功
能。交通、电信、电力、水利、建委、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迅速进入阵地,投入战斗,
齐心协力,攻坚破难,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五是迅速制定并完善开发区内的各项
优惠政策,主要包括税收财政奖励政策、收费优惠政策、土地政策、引进人才等方面的
政策。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给予更灵活的优惠政策。在制定政策过程
中,坚持凡是在外地经济开发区实行的优惠政策,在莱芜经济开发区都可以实行,进一
步形成莱芜经济开发区更优惠的政策。通过各级各部门的扎实工作,莱芜经济开发区建
设在短时间内全面启动,形成了千军万马共建开发区的新局面。

[运作机制初步建立] 一是建立精干机构。5月9日,莱芜市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
中共莱芜市委经济开发区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市委、市政府赋予开发区市级经济管理
权限和部分行政管理权限。本着“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设置了5个内设机构和6个
分支机构,并将程故事、大故事、小故事、冯家林、南姜庄、北姜庄、地理沟、黄泥沟
8个村划归经济开发区管理。 6月2日,经济开发区与11个市直部门及莱城区进行了职权
交接,理顺了与市直各部门、莱城区的业务关系,实现了“封闭式管理,开放式经营”、
“一条龙办证,零收费服务”。同时,全面落实招聘制、聘任制、末位淘汰制,面向社
会公开择优招聘部分管理人员,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好用人机制。二是完善
管理规范。制定了五大类37项工作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简化工作运转程序,严
格落实行政公示制、首问负责制、违诺处罚制等制度,使开发区各项工作有章可循,逐
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轨道。三是实现高效服务。明确了“管委会就是服
务部,每一名工作人员都是服务员”的定位,教育引导全体工作人员树立特区思想和全
新的服务理念。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公开审批内容、审批条件和审批程序,限定
审批时限,大大提高了开发区的办事效率。莱芜经济开发区将充分发挥技术的窗口、知
识的窗口、管理的窗口、莱芜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对内对外辐射的作用,逐步成为莱芜市
招商引资的良好载体和培育经济增长点的新平台。

[主体框架基本搭起] 在经济开发区建设中,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全力攻坚,基础
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实际投资1.2亿元,修建道路12条11.1公里,硬化路面22.3万
平方米, 治理孝义河、莲河河道3800米,铺设地下管道16.52公里,改造电力线路30公
里, 迁移通讯光缆2条5.1公里、军用光缆3.7公里,旧河道填土20万立方米。拆迁房屋
1117间, 水井131眼,清理各类青苗1440亩。完成了华山路、原山路、鹏泉东大街亮化
工程。中区3.5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了“五通一平”(通路、通水、通电、通讯、排污通畅、
土地整平) ,东区、南区也完成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较快地搭起了开发区主体框架。
开发区的高速建设,是各参建部门和单位全力支持的结果,被授予“经济开发区建设特
别贡献奖”的7个单位和受到通报表彰的11个单位都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具体工作中,一是高起点规划。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对开发区的总体规
划和中区、南区的详细规划进行科学设计,描绘出了开发区的宏伟蓝图。二是高标准建
设。制定并严格落实基础设施建设的施工要求和建设标准,对入区项目严格把关,严格
审核效果图,确保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三是高水平管理。加强巡查监督,搞好协
调服务,将管理工作贯穿于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过程的始终。组建市容监察中队,对规
划执行情况全天候巡查监督, 发现问题及时查处。从7月4日起,对7个部门承担的基础
设施建设任务一周一调度,保证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经济开发区启动以来, 本着“你赚钱,我发展”的原则,最大
限度的让利于投资者。制定了更适合外商投资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以及更加优
惠的土地、财政奖励政策,以最优的服务、最优的环境、最快的效率,树立了开发区的
崭新形象,开创了开发区一流工作业绩。年内,接待洽谈客商2000余人次,洽谈对接项
目300余个,筛选入区项目165个,已批复立项39个 (其中1000至5000万元的项目13个,
5000至10000万元的项目3个,1亿元以上的项目5个) ,总投资12.4亿元,在建项目14个
(其中过千万元的项目5个) ,建成投产项目9个(其中过千万元的项目3个),完成固定资
产投资2.74亿元,新增工业产值5909万元。汇源工业园、温州综合写字楼、上海明珠花
园、韩国工业园等一批项目相继落户开发区。
一是理清招商思路。学习借鉴东营、德州等周边十几个开发区的成功经验和政策优
势,总结自身招商实践,初步理清了“靠资源优势招商,靠产业(产品)优势招商,拉长
产业链,提高招商成功率”的招商思路。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对全市招商环境条件进行
调查摸底,编制印发了《莱芜经济开发区投资指南》《莱芜经济开发区招商指南》《对
外合作项目册》等,为招商引资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拓宽招商渠道。建立开发区
招商引资网站,制作了开发区网页,通过互联网宣传莱芜市招商引资政策,介绍投资环
境,发布招商项目、招商信息和项目建设的动态信息,扩大了开发区知名度。同时拓宽
招商空间,在北京、上海、深圳、青岛建立招商代理机构,在温州、东莞、韩国、平度
确定了招商代理人。三是突出以情招商。莱芜经济开发区起步晚、底子薄,与其他发达
地市相比,没有明显优势,因此在招商实践中着重突出以情招商,以诚招商,靠诚信和
服务,感动客商,留住客商。
(李斌祥 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