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改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1&rec=15&run=13

[企业上市、证券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2001年,面对企业上市改“审批制”为“核准
制”所带来的良好机遇,市体制改革工作着眼于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促进骨
干优势企业的快速膨胀和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把企业上市和证券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
程,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统筹规划,强化指导,扎扎实实抓好上市资源培植工作。首先立足实际,抓好规划。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了全市2001至2005年企业上市五年规划,明确企业上
市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政策措施、组织领导。筛选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和高科技
企业,建立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区别情况,分类指导,有计划地进行扶持、培植。其
次,加强培植,夯实基础。对已改制的拟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上市公司的标准,加
强监管和规范,特别加强了对拟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教育培训,先后组织各拟上市公司
的董事长、 总经理、监事会主席、财务负责人等高管人员参加了7期相关的培训班,系
统学习规范运作和企业上市的有关知识。同时,市体改办还组织编印了《企业上市指南》
一书,发给有关企业组织学习,有效提高了各拟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水平,为其将来实
现上市融资奠定了制度基础。对尚未改制为股份公司的后备资源企业,组织精干力量靠
上帮助进行改制。2001年底,泰山造纸厂、市二染厂两家大型骨干企业顺利完成发起设
立拟上市股份公司的改制工作, 全市完成股份制改革的后备资源企业达到8家。第三,
多方联系,积极推介。适应企业上市改“审批制”为“核准制”的政策变化,与有关各
方密切联系,加强沟通,做了大量推介工作。与中国证监会济南证管办建立良好的工作
关系,为企业上市赢得支持。与东方证券、北京证券、河北证券、渤海证券等知名券商
和北京盟光投资等知名中介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多次邀请有关券商和中介机构
来莱芜市考察上市资源, 指导上市工作。4月份,九羊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证券公司签
订上市辅导协议,进入上市辅导期。12月份,莱塑股份公司与河北证券公司签订辅导协
议,并在中国证监会济南证管办备案,即将进入辅导期。此外,其他几家股份公司也已
纳入有关券商的视野。第四,积极争取,加大上市工作力度。对现有已经具备条件的拟
上市企业,市体改部门积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和证管部门的支持,加快上市进程,同时
引导其他拟上市企业多途径探索上市融资的路子。
加强规范,促进发展,切实搞好证券市场建设。加大《证券法》的执法力度,清理
整顿证券市场。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提高市场运作的透明度,促进证券市场规范发展。
加强证券市场建设,中国证监会批复天同证券公司钢城服务部升格为证券营业部,批准
齐鲁证券公司在莱芜设立经营部。

[企业改革取得新突破] 2001年,企业改革工作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全民
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这个大局,与招商引资有机结合,形成了改革、招商相得益彰,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产权改革有突破。特别是泰山造纸厂和市二染厂两家大型骨干企业,经过数月的紧
张运作,顺利改制为拟上市股份有限公司。重点企业的突破,带动了面上改革的发展,
全市共有50家企业完成产权改制, 产权改制面比上年增长6.5个百分点。截至年底,全
市乡及乡以上508家企业完成产权改制的达到474家, 产权改制面达到93.3%。九成以上
的骨干企业和近半数的中小型企业改制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初步构建起现代企
业制度的框架。
解困盘活有突破。年初,面对少数债务重、启动盘活难度较大的企业,市委、市政
府及早部署,组织专门班子开展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如对因负债多、包袱重未能实施
改制的市毛巾厂,经过深入调研,周密论证,确立了“量资负债、分块搞活”的改制方
案,即将老企业的有效资产及等额债务剥离出来,通过零价转让、干部职工入股组建新
公司,既使新公司没有悬空债务轻装上阵,加快发展,又维护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对
少数困难较大,依靠自身确实难以启动的企业,结合招商引资,积极寻找有实力的市外
企业购并经营。市肉联厂是一家停产多年的老大难企业,两次改制效果都不理想,年内
经过评估折价, 以290万元的价格卖给青岛一家大型肉畜加工企业——山东六和集团,
不但盘活了原有的闲置资产,而且使企业迅速成长为一家能够支撑和拉动全市畜牧业发
展的肉畜加工龙头企业。
资产重组有突破。针对企业布局分散、规模效益差、竞争力弱的状况,多形式放开
搞活中小企业,并在促进要素重组、培植骨干企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建筑企业,
通过企业间的相互参股、资产联结和股份制改造,先后组建了两大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
的建筑企业集团——山东信联建设集团和莱芜凤凰建工集团。两集团资产都过亿元,为
二级建筑资质,已成为全市建筑行业的骨干企业。
所有制结构调整有突破。在改制工作中,坚持把产权改制与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有
机结合起来,按照公退民进、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原则,积极推进企业改制,实行公
有资产置换,构造多元化投资主体,大力发展混合型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有力地推动
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在2001年新改制的50家企业中,20家采取了股份制形式,30
家转为民营企业。市二染厂整体转让给该企业内部职工,成为继广寒宫集团、泰山钢铁
总公司之后第三家整体转让给企业内部职工的资产过亿元的大型企业。市华泰地毯非织
造布有限公司,为彻底解决改制后遗留的新矛盾、新问题,实施“公退民进,资产重组”
的改革,原划拨入股的1542万元国有资产全部退回华茵公司,公司组建以来形成的自有
资产, 由职工买断,并通过债权转股权,吸收了1名企业外自然人入股,将华泰公司改
建为全部由自然人出资,不含国有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截至年底,全市乡及乡以上混合
所有制企业共计312家, 占企业总数的61.4%, 公有转民营企业113家, 占企业总数的
22.2%,所有制结构调整面达到83.6%,原来“公而纯”的所有制结构得到很大改善,形
成了多种所有制企业相互竞争、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经济管理体制实现重大转变] 为适应加入WTO的要求, 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结合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对综
合经济管理部门进行调整归并,撤销市贸易局,将其行政职能划归市经贸委;撤销市乡
镇企业局,在市经贸委设立乡镇企业办公室(副处级),有效地改变了政出多门、多头管
理的状况,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同时,对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进行改革,撤销
市畜牧局和市农机局,改设市畜牧办和市农机办;撤销市重工业公司等六家市级行政性
公司,将其行政管理职能分别划归市经贸委和市外经局,相应成立六个行业管理办公室,
作为过渡性留守机构,负责本机关人员分流、处理债权债务等遗留问题,在五年或在更
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后撤销。在此基础上,还深入开展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2月底,首
批20个单位的146项行政审批事项被取消,减幅达到50.3%。经济管理模式逐步由具体微
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政府办事效率大大提高,经济发展环
境进一步优化。

[中介机构改革取得一定进展] 针对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发展滞后的状况,加强
政策引导和宏观管理。一是通过督促引导,加快中介机构的改革与健康发展。截至年底,
全市90%的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完成脱钩改制。各类中介机构达到46家,从业人员633人,
年营业收入3000多万元,初步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的中介服务体系。二是围绕中介机构发
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借鉴外地经验,拟订《莱芜市关于加快中介机构改革和发展的意
见》(讨论稿),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其运作行为,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公信执业。

[配套改革全面推进] 2001年,社会保障、教育、土地、户籍以及农村体制改革方面
也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完善。两个确保并轨工作稳步推进,失
业职工失业保险金与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发放率达到100%,两类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
切实保障。社会保障基金扩面征缴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市城镇从业人员共有120517人参
加基本养老保险, 参保率达到98%,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
28460人、22248人和31000人,农村232人办理了养老保险投保续保。各项基金征缴均超
额完成任务。教育体制改革以改革办学体制、发展社会力量办学、推进教育产业化为重
点,在全市推开并逐步深化。以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国有土地收购储备制
度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制度改革已经深入展开,并取得阶
段性成果。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实行历史性改革,彻底取消城镇常住户口计划指标管理,
全面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按职业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户籍
登记制度,大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农村体制改革向纵深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大加快,农业产业化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农村水利产权改
革、林权制度改革已经在全市大张旗鼓地推开。此外,财政、税收、金融、科技等领域
的体制改革也进一步深化, 较好地适应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wT0新形势
的需要。
(高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