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1&rec=13&run=13

[自然环境] 莱芜市位于泰山东麓,东经117°19一117°58,北纬36°02—36°33,
北邻济南市所辖的章丘市,东临淄博市博山区和沂源县,南临泰安市所辖的新泰市,西
临泰安市郊区。 总面积2246.21平方公里。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莱城居市境中部,距省
会济南112公里。
地质构造受鲁中纬向构造及鲁西旋卷构造控制。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
地形为南缓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圆形盆地,北、东、南三面山岭环绕,中部为低缓起伏
的平原, 西部开阔。海拔最高点994米,最低点148.13米。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
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0—13.0℃,降水量760.9毫米,无霜期204天。本年年平
均气温13.5℃,较常年偏高0.8℃。本年极端最高气温35.6℃,出现于6月10日,极端最
低气温15.2℃, 出现于1月15日。本年降水总量595.0毫米,较常年偏少119.4毫米。气
候特点是冬季暖湿,春末夏初、夏末秋季连旱,有干旱、暴雨、风雹灾害发生。
年末耕地面积60678公顷。 水资源总量6.39亿立方米,人均占有516.90立方米。矿
产资源丰富,己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种有铁、煤、铝、钴、金、石灰石、花岗石、石
英、陶土、燕子石等。煤炭已探明储量10亿吨,是山东省重要的煤炭基地。铁矿石已探
明储量6.5亿吨, 列华东地区之首。生物资源,木本植物有71科、177属、471种;畜禽
有牛、羊、猪、兔、鸡等,其中瘦肉型莱芜猪为省内优良畜种。

[建置沿革与行政区划] 春秋为牟国及齐赢邑、平州邑地。牟国属于鲁国的附庸国,
故址在今城东10公里的辛庄镇赵家泉村;赢邑属于齐国,故址在今城西北羊里镇城子县
村;平州邑应在莱芜西部,遗址未详。秦置赢县(治所在今城子县村),属济北郡。西汉
增置牟县(治所在今赵家泉村),又于牟县东北置莱芜县,因治所设在淄水流域的莱芜谷,
故名莱芜,故址在今淄川东南21.5公里的口头乡城子庄。赢、牟、莱芜三县同属泰山郡。
东汉、三国魏、晋沿袭未变。北魏时赢县治所向东迁移至今南文字村。同时撤销设在淄
川的莱芜县,其区域北部划入设在淄川的贝丘县,南部分别划入赢县与牟县。北齐天宝
七年,撤销牟县,并入博平县。隋代开皇十六年,复置牟城县,大业初年又并入赢县,
从此牟县再未出现。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 撤销赢县,并入博平县,从此赢县再未出
现。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 ,于北魏赢县故城(今南文字村)复置莱芜县,从此,莱芜
县治所开始设在今莱芜市境内。元和十五年又将莱芜县并入乾封县,太和元年复置莱芜
县,治所仍在南文字村,属兖州鲁郡。宋初属充州鲁郡,继属袭庆府鲁郡。金代,废除
设在今莱城的主管冶炼的莱芜监,于大定十二年将设在南文字村的莱芜县南迁至莱芜监
旧址,属泰安州。元代、明代沿袭未变。清代属泰安州。1914年属济南道。1925年属泰
安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
1941年,抗日民主政权将莱芜与博山、沂源、新泰的少部分地区合并划为莱芜 (莱
北)、莱东(博莱)、莱南(新甫)三县,抗战胜利后恢复原貌。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
撤销莱芜县, 改设省辖县级市,由泰安市代管。1990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
莱芜市钢城办事处(副县级),为莱芜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将莱芜市的颜庄镇、城子坡镇、
里辛乡和新泰市的寨子乡、沂源县的黄庄镇划归其管辖。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
莱芜市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辖莱城、钢城两个区,30个乡镇、办事处,1070个行政村。
莱城区辖1个办事处、 24个乡镇,即城市街道办事处、北孝义乡、张家洼镇、口镇、羊
里镇、方下镇、牛泉镇、圣井乡、高庄镇、南冶镇、辛庄镇、铁车乡、苗山镇、见马乡、
常庄乡、和庄乡、茶业口乡、腰关乡、雪野乡、上游镇、鹿野乡、大王庄镇、大槐树乡、
寨里镇、杨庄镇,906个行政村;钢城区辖5个乡镇,即城子坡镇、颜庄镇、黄庄镇、里
辛乡、 寨子乡,164个行政村。1995年10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钢城区撤销城子
坡镇设立城子坡街道办事处,撤销里辛乡设立里辛镇。
2000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莱芜市将所辖30个乡镇、办事处,合并调整
为4个办事处、14个镇、1个乡,1066个行政村(居委会) 。莱城区辖3个街道办事处、11
个镇、 1个乡,即凤城街道办事处、张家洼街道办事处、高庄街道办事处、口镇、羊里
镇、方下镇、牛泉镇、辛庄镇、和庄乡、茶业口镇、雪野镇、大王庄镇、寨里镇、杨庄
镇,902个行政村(居委会) ;钢城区辖1个街道办事处,3个镇,即艾山街道办事处、颜
庄镇、黄庄镇、里辛镇,164个行政村(居委会)。

[人口状况] 2001年末, 全市总户数39.56万户,总人口123.62万人,其中,非农业
人口40.16万人。男63.08万人,女60.54万人。当年出生人口12635人,出生率10.24‰;
死亡7361人,死亡率5.97‰;人口自然增长率4.27‰。全年迁入人口5469人,迁出人口
6455人。汉族占全市总人口的9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