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1&rec=121&run=13

[气象科技服务] 2001年,市气象部门坚持“强化气象服务,造福莱芜人民”的指导
思想,按照“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天气不放过”的要求,综合利用预报、情报、资料、
专题分析、呈阅件等形式,为各级领导提供准确及时的决策气象服务。全年旱涝趋势预
测、 汛期降水趋势预测准确,中长期预报准确率在75%以上,暴雨天气预报达100%,为
近几年来最好,受到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2001年上半年莱芜市遭遇几十年来
的特大旱情,针对旱情,市气象局严密监视天气变化,抓住有利天气形势,积极投入人
工增雨作业,自6月4日开始,先后进行了10次成功的人工增雨作业,总增降雨量4100万
立方米,为缓解旱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年内,市气象局被评为全省气象服务先进集体。

[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 气象基本业务质量连续6年保持在较高水平, 各项质量省评
达一级目标。 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果,5月28日完成了风云2号B星云图的接收处理
系统的建设,并投入业务运行,有效提高了人工增雨的成功率和预报准确率。地面测报
报表实现了网络传输,结束了上报纸质报表的历史。

[2001年气候评价] 1.气候概况。 2001年,全市的气候特点是:冬季暖湿,春末夏
初、夏末秋季连旱,有干旱、暴雨、风雹灾害发生。
气温。2001年,全市的年平均气温为13.5℃,较常年偏高0.8℃(如下表单位:℃)。
春季气温回升快, 但波动较大,3月27日至28日遭受低温冻害;季平均气温14.9℃,比
常年偏高1.7℃;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8℃的初日是5月2日,较常年偏早11天。夏季平
均气温为25.5℃,较常年偏高0.2℃,极端最高气温35.6℃,出现在6月10日,无大于等
于36.0℃的高温天气出现。 秋季平均气温为14.4℃,较常年偏高0.8℃,日平均气温稳
定通过18℃的终日在9月28日, 比常年偏晚5天。冬季较暖,季平均气温为0.4℃,较常
年偏高1.8℃;日平均气温低于-10℃的天数为2天,较常年偏少16天;极端最低气温为
-15.2℃, 出现在1月15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在2月15日,比常年偏早11
天。
降水。 市气象台测得全年降水量为595.0毫米, 比常年偏少119.4毫米, 较上年偏少
207.5毫米(如下表单位:毫米) 。全市出现了春末夏初、夏末秋季连旱,对工农业生产
和人畜饮用水造成了困难。1、2月份的降水量为44.5毫米,比常年偏多28.3毫米,利于
小麦的安全越冬。 3至5月份的降水量为15.9毫米,比常年偏少83.0毫米;自3月份以来
降水一直偏少, 旱情持续发展,直到6月下旬的四次降水过程,旱情才得到了有效地缓
解。6至8月份的降水量为489.3毫米,较常年偏多26.7毫米。9至11月份的降水量为37.6
毫米, 比常年偏少90.3毫米;自8月中旬以来降水一直偏少,出现了旱情,对秋耕、秋
播及出苗不利。12月份的降水量为7.7毫米,比常年偏少1.1毫米。
日照。年日照时数为2296.2小时,比常年偏少269.5小时,较上年偏多9.6小时。
2.主要灾害性天气事件影响。
雷击。2001年,全市共有80多个单位和个人遭受雷击灾害,损失上百万元以上的有
莱芜市某医院的大型X光机、 某单位高压供电设备、某单位的碳硫分析仪等。家用电器
(电视、电话、VCD、冰箱、微机)遭受雷击的几百台(部)。总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671.8
万元。
干旱。2001年,全市出现了严重的干旱灾害。进入3月份以来,全市降水量特别少,
同时气温偏高。 3月1日至6月21日,全市总降水量26.6毫米,较常年偏少96.4毫米,是
莱芜市有资料记载以来同期降水量最少的一年。干旱给工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
损失, 全市8个大、中型水库的总储水量仅为4300万立方米,大部分已不能正常放水,
756座小型塘坝、 82条河流全部干枯,地下水位下降严重,下降15米以上。全市农作物
受灾面积68万亩, 成灾面积64.5万亩,绝产面积6.2万亩,特别是小麦、花生、地瓜受
旱严重。全市粮食减产16000吨,果树受灾18万亩,减产果品1.7万吨。全市受灾人口83
万人,成灾人口52.5万人,62个村庄4.1万人饮水困难,1.2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干旱
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5500万元,农业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
冻害。 2001年3月27日至28日,全市19个乡镇遭受冻害。受灾人口48万人,成灾人
口15万人; 农作物受灾3.7万公顷,成灾2.6万公顷,绝产9千公顷。这次冻害造成直接
经济损失1200万元, 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850万元。在这次冻害过程中,日平均气温
由26日的6.9℃降到28日的1.8℃,降温幅度5.1℃;日最低气温由26日的4.4℃降到28日
的-5.9℃,降温幅度为10.3℃。在这次冻害过程中极端最低气温为-5.9℃。
暴雨。 2001年8月3日下午至4日15时,莱芜市钢城区和莱城区辛庄镇、高庄镇遭受
大暴雨袭击。钢城区平均降水量168.6毫米,最大降水量175.0毫米;莱城区辛庄镇降雨
量170.0毫米。 由于前期降水较多,这次局地大暴雨造成了严重的局地洪涝。受灾人口
10.5万人, 成灾人口7.0万人;果树受灾面积667.0公顷,减产果品500吨;倒折成材树
木12万株, 倒折电线杆20根;农作物受灾面积2934公顷,成灾面积2320公顷,绝产951
公顷;中断电力通讯线路5000米;冲毁公路65公里、水库塘坝35座、桥涵洞44座、河堤
11150米、 地堰17870米;毁坏耕地431公顷;倒塌房屋860间,其中民房660间。这次大
暴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140万元。
风雹。 2001年,全市遭受了两次风暴灾害。8月23日8时22分至8时43分,莱芜市莱
城区茶业口镇、雪野镇、和庄乡、苗山镇遭受风雹袭击,风力7至8级,冰雹直径约10毫
米, 持续时间约6分钟。由于风力较大,对玉米等农作物及果树影响较大,全市受灾人
口7.5万人,成灾人口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060公顷,成灾面积1800公顷,1000公顷
玉米、 谷子、高粱等高杆作物严重倒伏,苹果有1060公顷受灾严重,被砸坏、刮落50%
以上,减产2600吨,倒折成材树木1227棵,损坏房屋230间,雪野水库860个网箱被大风
刮得绞在一起。 直接经济损失达572万元,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560万元。8月24日17时
30分,莱城区牛泉镇、茶业口镇、大王庄镇、辛庄镇遭受强风雹袭击,阵风最大达7至8
级,降雹持续时间15分钟左右,冰雹将地面覆盖严,冰雹大的如鸡蛋。强风雹给玉米、
大豆、花生、地瓜等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失,有的被砸成光杆,有的大片被刮倒。全市受
灾人口2.5万人,成灾人口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200公顷,成灾面积1900公顷,绝产
310公顷。 果树受灾面积1500公顷,减产果品1100吨,倒折成材树1350棵。此次灾情造
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农业直接经济损失420万元。
3.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分析。 气候对小麦生长的影响。2001年,由于夏播推迟、
出茬晚,致使秋播偏晚。播期内阴雨天气较多,小麦播种不太集中。小麦出苗后,阴雨
天气多、温度低、光照少、地温低,致使冬前麦苗根系差、分蘖少、长势弱,不易形成
壮苗,抗冻能力弱。越冬期内雨雪天气频繁,麦田墒情适宜,全市小麦基本安全越冬。
春季气温回升快,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为2月15日,较常年偏早11天。小麦返青至拔
节期内,气温持续偏高,光照强,降水少,旱情持续发展。由于干旱水分供应不足,造
成小花大量退化, 致使穗粒数减少。在气温持续偏高的情况下,3月27日、28日气温骤
降, 28日早晨极端最低气温降到-5.9℃,致使全市小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冻害
发生时,小麦正处于分蘖成穗的关键时期,以致于影响了亩穗数。抽穗到成熟期内,降
水少, 温度高,出现了8次干热风天气,这对花粉受精和灌浆极为不利,使部分小穗、
小花败育,不能正常结实,导致了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由于受干旱和冻害的影响,
导致小麦减产。
气候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春季,全市降水量为15.9毫米,较常年偏少73.9毫米,是
莱芜市有资料记载以来同期降水最少的一年,严重的旱情,使玉米的播种推迟。播种至
拔节期内,6月下旬的四次降水,有效地缓解了自3月份以来持续发展的旱情,对玉米的
苗期生长非常有利。拔节至开花期内降水充足,土壤墒情较好,利于玉米的生长,但阴
雨天气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玉米的受粉,致使穗粒数减少。此期内,部分乡镇还
出现了大风、冰雹、暴雨等灾害,给玉米的产量造成了损失。开花至成熟期内,降水较
少,土壤墒情差,不利于玉米的籽粒形成和灌浆,致使玉米籽粒较小,不饱满。干旱是
造成玉米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李水清 王西磊)
责任编校 亓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