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1&rec=118&run=13

[概况] 2001年, 全市共有幼儿园639所,在园幼儿24722人,其中省级实验幼儿园2
所, 省级示范幼儿园8所,市级示范幼儿园13所,市级一类幼儿园58所。全市共有中、
小学498所, 在校生16.4万人。 其中小学427所, 在校生62455人;初中63所,在校生
78519人;普通高中8所,在校生19055人,全部为市级规范化学校,其中3处为省级规范
化学校。职业高中(中专)7所,在校生6209人,其中1所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行业、部
门办技校、 职工中专7所,在校生2000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9所,年培训能力达
2.5万人次。高等学校1所,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3400人。全市现有教职工12545人,
其中专任教师10768人。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小学99.3%、初中83.2%、高中67.4%。年
内,莱芜市教育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工程的
地级市,莱城区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区、钢城区被评为全省“两基”工作先进
区,市教育局被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授予全省职业
教育先进集体,被省教育厅授予山东省教育图书发行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中小学校
长培训先进单位、山东省学具工作先进集体、省学校体育卫生艺术与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工作实绩突出单位。

[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001年,全市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基础
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把巩固提高“两基”实施水平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推行素
质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各级各类
教育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学前教育。一是学前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全市3至6周岁儿童入园率城市达到87
%,农村达到84%。二是《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保育教育质量有新的提高。三是加强学前教育实验课题研究,在全省“儿童道德启蒙教
育”专题总结表彰大会上,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莱城区教育局学前办被评为先进集体,
有6位幼儿园长受到表彰。 “迪斯尼神奇英语”教学实验在全市开展,参与幼儿教师达
1000余名。钢城区有2处幼儿园参加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五”研究课题并正式启动。
四是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力度, 组织300名幼儿教师参加专科及本科自学助考,并聘
请省内外专家来莱芜市为幼儿教师举办讲座。此外还选派60余名业务骨干参加省教育厅
组织的幼教讲座。五是先后组织开展了庆“六一”大型文艺汇演、“畅想21世纪”儿童
绘画比赛等系列活动,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基础教育。一是义务教育实施水平进一步提高。2001年,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
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严格建立义务教育档案,落实义务教育辍学申报、转学申批等制
度,巩固“普九”成果。全市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保持100%,巩固率小学达100%,初中
达99.23%, 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1%,莱城区、钢城区分别被评为全国、全省“两基”
工作先进区,莱芜市提供的“强化政府行为高水平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经验在全省基
础教育工作会议上交流。二是高中教育发展步伐加快。普通高中通过深挖内部潜力,全
年招生达到7300人,比上年扩招1000多人,提高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三是重点高中
建设得到加强。莱芜一中按照“完善老校,开发新校”的工作思路,利用置换的莱芜建
工集团土地,开工建设69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4000平方米的食堂餐厅。同时,在原综
合楼两侧修建5800平方米的教学楼。四是规范化学校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莱芜二中创建
为省级规范化学校,12所学校创建为市级规范化学校。年内,全市省级规范化学校达到
8处, 市级规范化学校达到74处,分别占学校总数的2.01%、18.6%,高出全省0.4、9.1
个百分点。
职业教育。一是狠抓招生工作。从年初开始,各职业学校就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
新闻媒体,加大职教宣传力度。通过采取提前招生、分流招生及注册入学等措施,年内,
职业学校共完成招生1500多人,比上年有较大幅度提高。二是加大联合办学力度。与青
岛、烟台、淄博、济南等地联合办学,拓宽办学路子。三是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
量。先后组织教师参加新教材、新大纲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开展数学、体育、计
算机、 服装等专业的优质课评选活动,有6名教师获省级二、三等奖。全年职业学校毕
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 部分优秀毕业生被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烟台大学录取。
四是调整职业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根据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深化
办学体制改革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一职专兼并五职高工作年内完成,进一
步扩大了职教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
成人教育。农村成人教育以乡镇成技校为主阵地,通过实施“富民培训工程”和产
业结构调整, 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培训青壮年农民2.5万人次,引进、推
广先进科学技术20余项。 企业职工教育紧紧围绕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和中国加入WTO的客
观需求, 抓好各种层次、内容的岗位培训和适应性培训。全年共完成培训1.5万人次,
其中300人参加了省里组织的WTO知识培训。 此外,完成了以行业和企业为主的MBA培训
400人次。成人中专完成招生1200余人。
高等教育。进一步加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力度。在硬件建设上,投入资金1000余万
元,用于购买微机、实验、实习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通
过科研资助、岗位锻炼、外出培训、攻读学位、生活保证等途径,大力改善教师的成长
环境,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招生上,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招生规模,2001年共招
生1226人。 其中普通高职6个专业,138人;普通电大6个专业,181人;对口高职3个专
业, 166人;五年一贯制师范200人;五年一贯制普通大专4个专业,163人;成人电大5
个专业,313人;普通中专4个专业,65人。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研究生考试等各类考
试人数也上了新台阶。 成人高考报名5669人,参加自考人数18302人,参加NIT考试300
人,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198人,有520名考生获得本、专科毕业证书,有20名考生
申请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238人。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一是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各级各
类学校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切
实加强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
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
国内外形势教育。各学校普遍聘请了法制校长、法制辅导员,广泛开展民主法制教育。
从9月份开始, 全市普遍开展“七一”讲话进课堂教育活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有机地渗透到了各科教学中。12月,召开全市“七一”讲话进课堂座谈会,总结交流活
动经验。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茶业口镇建立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暨少年军
校活动基地,并利用暑假举办了三期少年军校。二是认真实施《山东省中小学生创造活
动竞赛实施方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省第二届中小学生创造
活动竞赛中,全市共收到作品122件,评出优秀作品46件,选送11件到省参评,有7件获
奖(一等奖1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5件) ,其中寨里镇水北中学景新霞同学的作品《翻
转一边耕犁》获一等奖。该作品被省教育厅推选到教育部、科技部参评,获提名奖,并
被中国农展馆收藏。该作品还与茶业口镇魏建同学的作品《玉米点播机》一起获得了全
国第一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银奖、铜奖。在全市中小学组织开展“科技在我身边”
征文活动, 共收到征文420篇,评出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30篇。三是坚持
科研兴教, 加大教育科研力度。 组织开展“计算机和各学科课程整合实验与研究”、
“小学自然科学素养实验”、“高中英语优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等省、市级课题研究,
并加强“3+X” 高考改革前瞻性研究。四是坚持开全课程,强化音体美教学。通过举办
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球类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是加强
学校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2001年11月14日,召开了全市高中学校管理现场会。
会后,围绕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灵活、务实、高效的学校管理运行模式,各学校着重
建立五种机制,即以全员聘用合同制为重点,建立有效激励的用人机制;以对每个学生
负责,着眼学生全面和长远发展为重点,建立有效的育人机制;以强化服务为重点,建
立有效的后勤保障机制;以制定评估标准为重点,建立有效的评价奖励机制;以校务公
开为重点,建立健全民主监督约束机制。六是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加强教育督导工作,
大力推进以法治教。 2001年, 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提高。全市高中会考合格率达
95.6%,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国中学生数理化生物竞赛、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中,莱芜市有30人次获全国一等奖,57人次获全国二等奖,22人次获全省一等奖。2001
年高考, 全市本专科录取3942人, 高考升学率达62.69%,其中本科1543人,重点本科
430人,按万人比名列前茅,录取分数居全省第二位。

[教育投入逐步加大,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全年实际财政预算安排2250.15万元,
比上年增长34.29%,为全市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规范农村教育费附加的收取、
管理和使用,实行农村教育费附加季报制度,加大监控力度,解决农村教育费附加“征、
管、用”中存在的征收不足、管理混乱、挤占挪用等问题。全年财政拨付城市教育费附
加1207.98万元, 比上年增长248.38万元;拨付城市建设维护费60万元。为充分利用好
市政府义务教育专款,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和薄弱乡镇、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市教育局督
促各区进一步加大合班并校力度。年内,全市共撤并学校13处,顺利完成了年度中小学
布局调整任务。危房改造工作也取得重大进展,除争取国家、省拨给危房改造工程专款
130万元以外, 市教育局筹集危房改造工程专款70万元,实行“以奖代补”;莱城区筹
措资金500万元, 钢城区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相结合,投入202万元。截至年底,全市D
级危房全部拆除, 新建校舍21560平方米,维修校舍8572平方米,超额完成危房改造任
务。
与此同时,狠抓中小学普及实验教学工作,制定了《莱芜市关于实施中小学实验教
学普及县工程的意见》,各级层层成立“普实”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对“普
实”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一是采取政府财政出一点、教育经费挤一点、勤工俭学补一点、
社会捐一点、村里拿一点的筹措方法,广泛筹措“普实”经费。莱芜一中图书实验楼、
十七中综合实验楼、二中综合智能楼等一批实验大楼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1999至2001
年,莱城区用于“普实”的投入达3700万元,新建实验室324个,改扩建256个,新建仪
器室186个,配备仪器图书橱250个,实验桌凳320套,同时配备音体美器材投入100多万
元, 图书投入300多万元。钢城区用于“普实”投入达2600多万元,使各级各类学校实
验教学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二是强化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重新修订实验教
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实验教学考核制度,使实验室管理趋于制度化、规范化、标
准化。加强实验教师队伍配备和培训工作,提高实验教师整体素质。将初中毕业生实验
技能测试列为中考科目,并坚持每年举办一次自制教具评选活动,引导各中小学开足开
全实验课。三是加大对两区“普实”工作的督导评估力度,督促整改存在的问题。2001
年6月26日至28日, 山东省“普实”督导评估团对莱芜市及两区“普实”工作进行了评
估验收。评估团一致认为,莱芜市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教育,两区高度重视“普实”工
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建立健全了以目标责任制为中心的一系列
规章制度,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为“普实”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培养了一支高素质
的实验教师队伍,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有力地促进了“普实”工作的开展。全市达到
了实验教学普及县标准,莱芜成为全省首家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的地市。

[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一是突出抓好教育干部队伍建设。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和莱
芜一中配备了新的领导班子,加强了领导力量。二是就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进行积极
探索,与有关部门联合下发《莱芜市教育系统全员聘用合同制试行意见》,按照积极稳
妥、稳步推进的原则,以聘任教育教学管理干部为切入点,全面推行全员聘任合同制改
革。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全面推行教师资格认定工作。2001年9月,全市教师资格
制度实施工作会议召开,首次面向社会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至年底,完成了对1994
年1月1日以后补充到教师队伍中的在职教师和在教师资格过渡中暂缓过渡人员进行资格
认定工作,计划2002年1月至5月对民办学校的现任专职教师和社会人员进行资格认定。
四是开展了师德专项检查,在全市中小学启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自评自查活动,
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五是继续组织实施“园丁工程”,加快骨干教师和学科
带头人培养步伐。 年内,全市有18名教师获省优质课奖,9名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国
家级骨干教师培训,85名教师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培训中小学现代
信息技术骨干教师40人和小学英语骨干教师38人。 组织900余人参加中师助学自考,对
全市10000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职业道德培训, 完成第二期初中校长提高培训班的外
出考察和实效考核工作,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确定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新思路] 2001年9月9日,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全市教育
工作暨庆祝教师节会议,市五大班子领导出席,各区区委书记、区长、分管区长、市直
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于希信主持会议,市委书记李玉妹作重
要讲话。会上印发《莱芜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的意见》(莱政发[2001]69号),对“十五”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进行全
面规划。明确提出:到2005年,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城市(含驻莱厂矿)达到100%,农村
达到90%; 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力争到2005年全市初步实现基础教育现
代化, 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99%;加快普及
高中阶段教育,到2005年,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视和加快职业教育的建设与
发展,三年内,使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招生比例达到6∶4,并逐步提高职业学校的招
生数量;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2001年全市高中、2004年
全市初中、2007年全市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到2007年全市基本实现中小学校校通。
为实现上述目标,会议研究确定了教育改革与发展新思路,即围绕一个核心,抓住
两个重点,搞好三项调整,建立四个机制。围绕一个核心,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抓住
两个重点,即深化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
重点落实好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
改革坚持“放两头,保中间,活全局”的原则,义务教育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
量办学为补充;学前教育以政府办园为示范,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普通高中教育在继
续发展公办学校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搞好三项调整,一是搞好中小学布局
调整,到2005年,小学由427所减少到277所,中学由63所减少到57所;二是搞好教育结
构调整,成人教育重点加强农村成技校建设,中等教育通过调整职业学校布局、加强实
践教学、 提高专业教师素质等措施,拓宽职教办学路子,力争在3年之内使普高与职高
的招生比例调整为6∶4;三是搞好教育投资结构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坚持以政府办学为
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非义务教育阶段按市场来运作,积极鼓励多形式、多渠道筹
措教育经费。建立四种机制,一是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督导检查
机制,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三是建立稳定可靠的投入保障机制;四是建立激励竞争
的用人机制,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合同制,实行校长负责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绩效工
资制。

[制定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2001年10月18日,市委办公
室、市政府办公室批转了市教育局《关于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方
案》,出台了五项措施,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一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吸引社会力量办
学。以现有教育资源为载体,以招商引资办学为重点,改革办学体制,完善运行机制,
大力推进教育产业化。莱芜一中、莱城区凤城高中大力实施名校扩张。置换莱芜一中周
边的部分土地,扩大办学规模,搞好有关配套设施建设,到2003年,使莱芜一中达到60
个班规模, 在校生近4000人。 利用莱芜一中的品牌,多渠道筹措资金,新建一所占地
300亩以上、 规模为100个班的完全中学,总投资1亿元左右,按民办机制运行。莱城区
凤城高级中学创办一所40个班规模的初级中学,按民办机制运行。莱城区在完成花园学
校三期工程建设的同时,利用花园学校后面的空地,引进资金创建一所36个班规模的股
份制学校。积极引进资金建立1至2所民办学校,享受市有关优惠政策。在钢城区新建区
直幼儿园及莱城区1至2处乡镇(办事处)幼儿园进行改制试点,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在
全市推行。二是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由市第一职业中专兼并市
第五职业高中,组建莱城区职教中心,年招生能力达到1000人,办学规模达到3000人。
将市第一职业高中并入市第五中学,举办特长教育班。市第二职业高中改为综合性高中,
实行双学籍,年招生能力达到1000人。保留市第四职业高中。市第三职业高中改建为莱
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三是深化学校后勤改革,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在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进行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试点,将学校后勤服务编制和人员、相应资源及操作运行,成
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与学校
保持明确责、权、利关系的校办后勤服务实体。在取得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后勤改革逐
步向高中阶段学校及城内规模较大的学校延伸,逐步将学生食堂、公寓、交通及其他服
务设施推向社会,基本实现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四是设立贫困生救济基金,加大贫困
学生的扶持力度。从2002年起,从城市教育费附加中每年列支20万元,并通过学校统筹、
社会捐助等渠道筹集资金50万元以上,设立贫困生救济基金,突出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特
别是初中生辍学问题。五是设立校长、骨干教师奖励基金,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从2002年起,每年从普通高中收入中统筹一定比例的经费,设立校长、教师奖励基金,
对校长、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全市每年评选一次中小学“十佳”校长,给
予一次性奖励。评选学科带头人,每年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补贴。

[推出社会力量办学七项优惠政策] 2001年10月28日,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深
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定》,推出了社会力量办学七项优惠政策。一是
用地。学校建设用地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优先安排,优先办理,并执行莱芜经济开发区
土地征用政策,可分期付款。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鼓励市内企事业单位将闲置的场地、
设施、设备等资源,无偿或有偿优惠提供给社会力量办学者用于办学。二是收费。社会
力量举办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生均培养成本,自主制定收费标准,按管理权限报物
价、财政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三是教师聘任。社会力量举办的学
校,可以向社会公开选聘教师,允许选聘本市辖区内国办学校的教师任教。被聘教师进
入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任教,档案仍按原管理权限由所在的教育行政部门保存,任教期
间工龄、教龄连续计算,晋职、晋级、晋升工资与国办学校教师同等对待,在个人档案
中体现。被聘教师在社会力量举办学校任教期间,符合国家规定退休条件的,由原国办
学校办理退休手续,享受国办学校教师待遇。被聘教师在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落聘、解
聘后,可回原国办学校参加竞聘。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学校所有应聘人员的养老保险金、
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由聘用学校按规定缴纳。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不受指标限制,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由学校自主确定。四是招生。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分别由市、区教育
行政部门管理,按市、区直属学校对待。学校招生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计划和安排,
优先招生,招生范围不限。五是投入。集体、个人可以独资兴办学校,或者投资入股举
办股份制学校,也可以投资入股现有各类学校,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格局。六是民办
学校运行。国有民办学校资产属国家所有,确保增值,收入主要用于学校建设。个人或
集体对国有民办学校投资,其子女或职工子女就学给予优惠。股份制学校、独资兴建的
学校,所收费用除用于学校的发展外,允许对办学的投入给予适当回报。七是管理。国
有民办学校成立董事会,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兼任董事长,董事会聘任校长管理学校。
对股份制学校、独资学校,按照管理权限,由教育主管部门进行评估、考核、奖惩。各
类学校招生广告的管理,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育、人事等部门
要做好具有教师任职资格的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去社会力量办学校任教的人事代理工作,
按照规定妥善解决好他们的户口关系、档案管理和职称评定等问题。

[全市乡镇教师工资上划区级管理] 为全面贯彻全国、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根据《莱芜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意见》和
市委、市政府进一步作出的决定,年内将乡镇教师工资上划区级管理,由区财政委托银
行统一发放。 乡镇教师工资上划区级管理采取分步实施办法,从2001年12月1日起上划
区级管理后,暂按原乡镇的工资标准执行,并根据财力逐步提高到区直单位执行的工资
标准;在乡镇教师工资未达到区直单位标准前,区直单位不得擅自提高工资执行标准。
为确保乡镇工资上划区级管理办法稳步实施,莱芜市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一是各区
设立工资基金专户。市财政按比例将入库的财政收入直接划入工资专户。省、市转移支
付资金全部划入工资专户。二是合理调整乡镇财政体制,进一步调动各级发展经济的积
极性。三是核实人员。市组织、人事、财政三部门联合,核实编制和现有人员情况,严
格控制上划人员和列入财政统一发放工资人员范围,逐人逐项核实工资标准,超编人员
和差额、自收自支人员不得列入财政统一发放工资范围。12月,全市乡镇教师工资实现
了区级发放。

[机构改革进展顺利, 机关作风建设得到加强] 2001年4月,根据中共莱芜市委、莱
芜市人民政府《关于莱芜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莱发[2001]6号) 、中共莱
芜市委《关于成立中共莱芜市教育局委员会的通知》(莱委[2001]52号)和莱芜市人民
政府关于《莱芜市教育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莱政办发[2001]29
号) ,原莱芜市教育委员会更名为莱芜市教育局,成立中共莱芜市教育局委员会。市教
育局作为主管全市教育工作的市政府工作部门,新增加中等(普通中等职业学校除外)学
校的设立、布局结构调整、年度招生规模和教学管理职能,划出教育管理决策的前期研
究、教育教学研究、教育考试等事务性、技术性、辅助性工作交由有关事业单位承担。
机构改革中,市教育局对一个行政正科职位进行竞争上岗,对所有行政正科级干部进行
了轮岗。
在抓好机构改革的同时,市教育局开展了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狠抓作风转变。局
党委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意见》,重点解决了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树立大局意识。二是强化服务意识。三是大兴学习之风。四是加强组织纪律。五是
厉行清正廉洁。六是加强内部管理。七是提高工作效率。为确保机关作风建设各项目标
任务落到实处,重新修订印发了《莱芜市教育局机关管理制度》,包括16个方面的规章
制度,为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取得了扎
实成效,已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延伸,深受社会各界
和广大师生的赞誉。

(谢宜祥 亓斌 王方刚 任甲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