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0&rec=117&run=13

[气象服务] 2000年,市气象局认真做好重大灾害性、转折性、关键性天气预报,及
时为全市工农业生产、减灾防灾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气象服务。根据气候状况和农
事需要, 在各个季节、各个关键时段及时提供雨情、墒情、7天滚动预报、农业对策及
建议等。 全年向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气象预报、雨情等137份次。中期预报准确率
达到70%,短期及短时预报准确率达到88.2%。在“三夏”期间逐日滚动降水预报竞赛
活动中,市气象台被省局评为优胜单位。
人工影响天气。全年共进行人工增雨防雹作业23次,发射火箭弹49枚,作业面积普
及两区,增雨4200万立方米,期间,专为莱钢大型企业区域实施作业4次,效果明显。
科技服务。1月10日建立“121”气象声询平台,先后开通9个分信箱,29个子信箱,
提高用户拨打率,促进气象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全市防雷设施检测,共查出隐患
100余处,并责成有关单位进行了整改。

[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 新一代预报业务流程正常运行,使MICAPS工作平台实现本地
化;研制完成城市紫外线、舒适度、医疗气象指数等预报系统,并正式对外发布,加快
了环境气象服务现代化进程;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建立起因特网气象网站;建立农
业气象数据库应用系统;研制完成莱芜低温、高温、暴雨客观预报工具方法。

[依法加强气象工作] 加强法制宣传工作,增进全社会对《气象法》的了解。建立行
政执法队伍,4名工作人员取得行政执法资格。4月10日,市政府批准建立莱芜市人工影
响天气办公室和莱芜市防雷减灾中心,明确了归口管理部门和管理职能。市气象局下发
了《关于做好2000年防雷检测的通知》,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实施防雷安全检测。

[2000年气候评价] 1. 气候概况。2000年,全市总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降水
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日照偏少。
气温: 2000年,全市平均气温为13.6℃,较常年偏高0.9℃。全年增温幅度最大的
是春季, 春季气温回升快, 无较强的冷空气活动,季平均气温为14.6℃,比常年偏高
1.4℃,其中3月份平均气温为9.0℃,比常年偏高2.8℃,是历年同期最高值。日平均气
温稳定通过18℃的初日是4月24日, 比常年偏早19天。其次,增温幅度较大的是夏季,
季平均气温为26.2℃, 较常年偏高0.9℃, 极端最高气温为35.5℃。 秋季平均气温为
13.7℃,比常年13.6℃偏高0.1℃,气温稳定通过18℃的终日为10月7日,比常年偏晚14
天。冬季气温忽高忽低,变化幅度较大。季平均气温为- 0.8℃,比常年偏高0.6℃,日
平均气温低于-10℃的天数为14天, 比常年偏少4天。极端最低温度为-14.1℃,日平均
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为2月13日,比常年偏早13天。
降水: 市气象台测得全年降水量为802.5毫米,比常年偏多87.9毫米。干旱、降水
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是全年的最大特点。出现了严重的春旱和伏旱,全市各大、中、小型
水库的储水量不到常年的1/3, 给全市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直到8月9、
10日出现了两次暴雨过程,旱情才得以解除。全市降水量除莱城及西南四乡镇偏多外其
余均偏少。
日照: 全年的日照时数为2276.6小时,比常年偏少289.1小时。10至11月日照时数
为261.4小时,是有资料记载以来最少的年份,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不利。
2. 主要灾害性天气事件影响。 2000年,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风雹、暴雨等。
干旱: 2000年全市出现了严重的春旱及伏旱。3至4月份降水量为9.6毫米,较常年同期
偏少44.5毫米,是1957年以来同期第二个最少值,仅次于1988年。6月1日至8月8日,降
水量为178.4毫米,仅占常年356.6毫米的50%。此期内气温偏高,蒸发量大,土壤失墒
快,出现了第二次严重干旱。
干旱给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据市有关部门统计:严重的干旱造成全
市50座中小型水库、600多座塘坝、210条河道干涸,地表水总储量5550立方米,仅为正
常年份的50%。有20万亩小麦受旱,其中8.5万亩受重旱,1.8万亩绝产,预计减产粮食
1800万公斤; 11万亩果树因干旱出现落花,预计果品总产量减少2000万公斤以上,4万
亩花生、 8万亩地瓜,因缺水延误播期,担水抢种上的作物成活率不足50%,预计农业
经济损失3800万元。
风雹:6月30日早晨7时至7时15分,钢城区遭受冰雹灾害,降雹持续时间达15分钟。
受灾面积62599亩,绝产210亩。主要受灾作物是玉米、地瓜、花生、蔬菜、西瓜、林果
和棉花。其中玉米受灾15800亩,减产10%;地瓜受灾5550亩,减产10%;花生受灾700
亩, 减产10%;林果受灾32109亩,减产15%;蔬菜受灾6430亩,损失20%;西瓜受灾
1000亩,损失30%;其它受灾800亩,损失10%;棉花绝产210亩。
7月9日14时51分至16时32分,莱城区苗山镇遭受大风冰雹灾害,冰雹大的如桃核,
小的如玉米粒。受灾面积11300亩,其中玉米倒伏3200亩,落叶1200亩,比较严重的700
多亩; 地瓜叶面受损1300亩;花生叶面受损2500亩;果园落果和受损1500亩,落果率
30%以上;经济作物受损1600亩。总经济损失60多万元。
4月9日下午,莱城区和庄、辛庄、大王庄、方下等乡镇及钢城区遭受大风灾害,大
风从15时56分开始,到17时57分结束,最大风速14.1米/秒,极大风速21.5米/秒。死亡
1人,损坏房屋1400多间,毁坏大棚10570个,总经济损失1612万元。
暴雨:8月9至10日全市连降暴雨。10日6时暴风雨开始,11时结束,雷雨时阵风6至
7级。市气象台测得降水量为184毫米。莱城区牛泉镇、圣井乡、城市街道办事处、方下
镇、羊里镇、杨庄镇受灾。受灾人口10万多人,成灾人口6.5万人。鹿野乡因雷电击死1
人。 农作物受灾面积12万亩,成灾面积8万亩,绝产 0.3万亩。损坏房屋439间,倒塌
193间(正房120间);冲毁院墙1050米、桥涵16处、地堰3万多米、公路540米,冲倒电
线杆100根。造成经济损失3100多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2600多万元。
3. 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分析。 从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分析,冬前积温偏多,降水较
常年略多,加之底墒较好,对小麦的生长非常有利,因而冬前小麦苗情较好;越冬期内
气温接近常年,但气温忽高忽低造成部分地块麦苗受不同程度冻害,此期雨雪频繁,墒
情适宜, 光照充足,全市小麦基本安全越冬。春季气温回升快,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的日期较常年偏早13天,小麦返青后气温持续偏高,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大风天气
较多造成麦田失墒快,旱情不断升级,部分丘陵山区的小麦不能正常生长甚至被旱死,
山区有1.5万亩绝产,水分供应不足造成穗粒数减少。5月22日、23日、24日,6月7日、
8日出现干热风天气, 出现的日数较常年偏多,对花粉受精和灌浆等极为不利,影响了
小麦的千粒重。干旱是造成2000年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从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分析,全
市春季降水偏少,干旱严重,大部分丘陵、山区的玉米无法按时播种。玉米播种至拔节
期内温度偏高,降水偏少,不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无水浇条件的玉米被旱死。从拔节
到开花期又因降水偏少,造成“卡脖旱”,也是使玉米减产的原因之一。8月9日、10日
虽出现暴雨天气,缓解了旱情,但减产已成定局。
(边丰勤)
责任编校 亓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