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1&rec=12&run=13

【综合经济】经济实力快速提高。2002年全市上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
新,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1.9亿元,
比上年增长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467元,按当前汇率折算,达到1387美元,同比
增长12.68%。 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39亿元,比上年增长3%,第二
产业实现增加值73.72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3.79亿元,增长13.8%。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0.1∶52.0∶37.9。物价走势基本稳定。
物价指数在2001年略涨之后, 2002年略有下降,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8.2%,比上
年降低1.8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八大类消费品物价指数上升的有居住、家庭设备用品
及维修, 分别为106.7%和102.4%,其余六类指数均比上年有所下降,衣着类86.9%,
交通和通讯类93.5%,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98.6%,烟酒及用品类99%,医疗保
健及个人用品类99.7%,食品类99.7%。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7.09%。地方财政收入
持续高速增长。2002年,全市完成税收总收入15.05亿元,同比增长9.85%,其中,国
税完成9.27亿元,地税完成5.27亿元。按税源分,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第一纳税大户,
全年完成税收5.46亿元,占总税收的36.25%,其次是国有企业全年完成税收3.47亿元,
占总税收的23.08%。全年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63471万元,比上年增收1.26亿元,增长
26.73%, 是建地级市以来增收最多的一年,增幅创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增幅高出
全省平均水平1.43个百分点。收入中,增值税增长20.73%、企业所得税增长26.94%。
预算内财政支出82435万元, 增长19.68%。收支相抵,略有结余,实现了建立地级市
以来连续10年财政收支平衡。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2002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
值达到50.8亿元, 占GDP的比重达到35.8%。年末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8.35万户,从业
人员7.78万人,注册资金2.44亿元,2002年新增个体户0.33万户、从业人员1.12万人、
注册资金0.37亿元;到年末私营企业户数发展到0.28万户,从业人员3.73万人,注册
资金17.16亿元, 年内新增私营企业0.05万户、从业人员0.63万人、注册资金6.89亿
元。

【农业】2002年,全市上下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发
挥比较优势,抢机遇抓调整,加大投入搞开发,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发展,农业产
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民营经济、建设经济园区的大环境
下,农村各类经济园区迅速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良好,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
现出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全市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25.42亿元,实现增加值14.39
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3.7%和3%。 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
138.72万亩, 其中经济作物70.33万亩, 同比提高9%, 粮经作物比由上年的54.5∶
45.5调整到49.3∶50.7,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首次超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全年蔬菜面
积58.64万亩, 较上年增加4.77万亩,蔬菜总产150.88万吨,同比增长7.9%,其中生
姜18.79万亩,增加2.2万亩,总产43.74万吨,同比增长5.6%,大蒜16.95万亩,较上年增
加3.78万亩,总产23.87万吨,增长38%。由于播种面积减少和天气持续干旱的双重影
响,全年粮食总产21.33万吨,同比下降26.4%,其中夏粮总产5.67万吨,下降28.4%,
秋粮总产15.65万吨,下降25.6%。林果业生产发展平稳。2002年,造林面积2705公顷,
其中经济林1902公顷; 全年果品总产8.85万吨,同比减少1.69%,其中水果总产7.97
万吨, 减少6.1%,干果总产0.88万吨,增长70%。畜牧业发展较快。2002年末生猪存
栏39.54万头, 同比增长9%, 牛存栏2.1万头,增长15.7%,羊存栏40.26万头,增长
2.5%。全年肉类总产4.59万吨,增长15.7%,禽蛋总产2.8万吨,减少0.3%,奶类总产
943吨, 增长0.5%。渔业生产平稳。全年水产品总产8012吨,减少0.2%。农业生产条
件进一步改善。 2002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0.65万千瓦,同比增长2.5%,其
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4.79万千瓦,同比增长2.4%。全市拥有联合收获机131台,机动
收割机328台,排灌机械24744台。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2002年在实现村村通电、
通车、通话的基础上,自来水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年末达到81%。

【工业】2002年,全市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进
一步改善。全市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210.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4%,实现工业增加
值63亿元, 增长15.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产值166.67亿元,增长19.83%,
实现工业增加值51.34亿元, 增长16.26%。其中,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5.37亿元,增
长6.45%,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13.7亿元,增长15.20%,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26.39
亿元, 增长12.64%,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增加值0. 10亿元,下降3. 02%。重工业生
产增速快于轻工业。 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0.31亿元, 增长6.83%,重工业完成增加值
41.02亿元,增长18.90%。省以上工业全年实现增加值29.50亿元,同比增长24.53%,
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57.5%,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14.59个百分点。地方工业实现增
加值21.84亿元,增长8.3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7.88个百分点,其中区及区以下工业
实现增加值13.85亿元, 增长12.82%。工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
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6.21亿元,增长14.56%,实现利税14.92亿元,增长27.85%,
其中实现利润4.91亿元,增长18.31%。地方工业效益指标增速快于省以上工业和全市
平均水平, 地方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8.64亿元,增长15.1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0.62个百分点,高于省以上工业1.1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6.99亿元,其中利润2.41亿
元, 分别增长19.81%和15.84%。全市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08.87%,同比提高3.11
个百分点, 七项反映经济效益的核心指标四升一平二降,总资产贡献率为8.22%,与
上年持平, 资本保值增值率108.85%, 下降2.98个百分点, 资产负债率(逆指标)
64.84%,同比提高0.45个百分点,资产周转率2.01次,加快0.02次,成本费用利润率
3.51%, 提高0.1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6309元/人,同比增长15.58%,产销率
98.72%, 提高0.27个百分点。地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3.13%,高于省以上工
业8.1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26个百分点。

【建筑与房地产业】建筑业受招商引资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呈现快速发展的
良好势头,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速提高3个百分
点, 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55%。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
实现增加值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3%。房地产业
实现销售额1.94亿元, 比上年增长192.5%, 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09亿元, 增长
28.21%。

【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业】交通运输业围绕服务经济发展大局,抓管理树形象,
在搞好服务经济发展的同时,整个行业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通车里程达到1089
公里, 比上年增加79公里。 全年公路客运量1002万人次, 增长6.7%, 客运周转量
46352万人公里,增长6%;公路货运量1069万吨,增长1.4%,货运周转量49009万吨公
里,增长2.5%。邮电通信业从市场需求出发,发挥优势服务经济,全年完成邮电业务
收入2.88亿元, 比上年增长9.65%。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3.8万门,固定电话
用户246552户, 其中城市电话用户91309户,农村电话用户155243户。移动电话13.4
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31662户。

【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业充分发挥杠杆作用,存贷规模均突破百亿元大关,货
币政策保持稳健,支援经济建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5.02
亿元,比上年增长19%。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118.82亿元,较年初增加22.93亿元,
同比增长23.9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1.3亿元,较年初增加8.31亿元,同比
增长13.17%。 各项贷款余额109.11亿元,较年初增加17.62亿元,同比增长20.34%。
在确保支付的前提下,贷款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信贷投向进一步优化:一是中长期
流动资金贷款7.36亿元,较年初增加3.99亿元,二是票据融资4.37亿元,较年初增加
2.7亿元, 三是私营企业和个体贷款9584万元,较年初增加4993万元,四是农业贷款
9.39亿元, 较年初增加1.61亿元。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65.07亿元, 现金支出
167.68亿元,收支相抵现金投放2.6亿元。保险收入稳定增加。全年保费收入2.7亿元,
比上年增长60.72%。

【旅游业】旅游业发展逐步成熟,旅游消费走进百姓生活,房干生态旅游区、王
石门天上人家、华山林场和雪野湖以及棋山等旅游景点适应新形式,走特色之路,带
动了全市旅游业的强劲走势。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61.6万人,同比增长27.2%,国
内旅游收入达到4.01亿元, 同比增长14.9%。假日旅游增长迅速,“五·一”、“十
·一”期间,全市景点旅游人数分别达到28.5万人和21.12万人。

【投资、消费和出口】2002年,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合力拉动经济快速增
长。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46亿元,比上年增长
26.47%。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完成基建投资22.16亿元,比上年增长26.39%,
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3.1%, 其中更新改造投资完成8.7亿元, 比上年增长
48.7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6.9%,比上年加快2.6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
城镇私人建房投资分别完成2.1亿元、 0.3亿元,同比增长28.2%和8.3%,城镇集体投
资增长最快,达到8.2亿元,同比增长137.99%。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完成重
点项目投资21.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42.4%。非国有单位投资增势强劲,
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51.8%,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初步测算,固定资产投资
拉动GDP增长8.5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贸易流通量继续扩大。全
年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3.18亿元, 比上年增长8.7%。实现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56.6亿元, 增长11.2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32.93亿元,增长14.24%,餐
饮业8.37亿元,增长10.65%。全市个体经济零售额实现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1%;
私营经济零售额达13.2亿元, 同比增长16.1%,个体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所占市场份
额达到了58.83%,同比增长1.05个百分点,已占据消费市场的大半江山。外贸出口增
速加快。2002年全市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2.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47%,比上年提
高3.5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67亿美元,增长8.2%,地方出口1.28亿美元,增长37.7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2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额的76.8%。三大出口骨干行业共完
成出口15689万美元,占全市出口额的94.1%,其中,纺织服装出口完成8649万美元,
增长34%, 占全市出口额的51.9%;冶金铸造出口523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8.5%,占
全市出口额的31.4%;农副产品出口1805万美元,增长83.2%,占全市出口额的10.8%。
利用外资有较大幅度增长。 全年合同利用外资8.8亿美元,增长278%,实际利用外资
0.28亿美元,增幅为55.2%,全市新批外资项目31个。

【城市建设】城市建设作为形象工程和经济发展载体,以创建优良环境为目标,
坚持超前规划高起点建设,2002年城市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建城区面积达到48平方公
里,新建、改造道路长度30公里,面积34万平方米,城市道路面积达到649万平方米,
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5.58平方米; 绿化覆盖面积1748公顷,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8.2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 .42%,供水5410万立方米,供气11450万立方
米,新扩煤气用户3000户,铺设供热管网7公里,集中供热101万吉焦,供热面积达到
540万平方米; 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运行正常,年处理污水1400万吨,污水处理率达
到81%,二期工程完成投资3200万元,2003年6月底将投入运行;完成了鹏山水源地截
潜工程,投资2600万元,实施了雪野水库引水应急工程,预计2003年3月份通水。

【社会事业】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优良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
力的保障。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92
项, 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项,国内领先水平38项,国内先进水平50项。全年申请
专利247项, 比上年增长31.38%。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全年向各
级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6430人, 其中本科生2155人。各类学校达到407所,专任
教师12702人。 其中职业技术学院1处, 在校学生2745人;普通中学74处,在校学生
9.73万人; 小学326处,在校学生6.13万人。小学入学率达到100%。民办教育起步良
好,已有贝韦尔国际学校、凤城佳联国际学校等8所民办学校在莱芜注册成立,其中4
所已挂牌招生,全年各类民办学校共招生2000多人。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图书馆馆藏
量13.2万件, 档案馆馆藏量10.12万册。广播电台平均每日播音16.5小时,电视台平
均每周播放117.5小时。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年组织专业文艺演出160余场次,
组织业余文艺演出320余场次。 文艺创作成绩优异,全年创作完成精品工程莱芜梆子
现代戏《钓鱼人》及群口快板、小品等五个,为社会各界创作其它节目十余个。卫生
事业稳定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设施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年末全市
拥有卫生机构225个, 医(卫生)院49所,医(卫生)院床位3355张,拥有卫生技术
人员5860人, 其中执业医师1951人。投资1.5亿元、占地180亩、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
米的市医院新院落成并投入使用, 投资2500万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市妇幼保
健院综合门诊楼建成。环境保护成效明显。2002年,全市加大对城市废气、废水、噪
声等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生态建设与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
废气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为98%、100%和66%。体育事业捷报频传。
2002是莱芜体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国家级获奖总数保持了上年水平,省级
获奖总数创历史新高,全年获得国家级以上比赛金牌3枚;省级比赛金牌27.33枚,比
上届增加13.33枚, 银牌17枚,铜牌21枚,实现了体育运动史上的新突破。群众体育
运动广泛开展, 全民健身运动稳步推进,体育人口增长38%,莱芜市被评为“全省健
身工作先进单位”。气象服务功能继续加强。全年实施人工降雨15次,增加降水2750
余万立方米。

【就业与人民生活】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在岗职工13.16万人。年末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处于调控指标以内。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年末,全市共有
12.73万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5.75万名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12.28万名职工参加
失业保险。 已有8.33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城镇民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
100%。城镇社区服务设施8处,社区服务中心5个,已经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
乡镇15个。 各种社会福利床位增至846张。社会福利企业54个,安置残疾人1265人。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快增长。 2002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271元, 比上年增长
13.3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24.69元,比上年增长16.03%;全年人均消费性
支出为5482.83元,比上年增长6.16%。农民人均纯收入3622元,比上年增长4.9%。城
乡居民储蓄持续增加。 年末储蓄余额71.31亿元, 比上年初增加8.31亿元, 同比增长
13.2%,2002年全市人均储蓄存款5757元。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
面积20.75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7.4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1.93平方米,比
上年增长6.69%。 (注:文中各项数据均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国内生产总值和
各业产值、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