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9&rec=80&run=13

【概况】 2005年,全市各级以“增加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农产品竞争
力”为总体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
科技化、标准化为手段,准确把握农业发展形势,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科学决策当
地发展思路,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健康、持续、稳定
发展。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1803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农民人均纯收入6083元,
增长13.1%。

【结构调整】 围绕建立大商品基地、大品牌区域和大竞争群体等农业优势产业带,
完成了截至2010年的《威海市特色农产品种植区域规划》。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优
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紧紧抓住花生、果品、中药材、蔬菜四大传
统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
2005年,全市完成种植业结构调整面积1.62万公顷。其中,水果6960公顷,中药材
1833.33公顷, 瓜菜5386.67公顷,花卉480公顷,牧草666.67公顷,其他886.67公
顷。为扩大规模优势,增加规模效益,围绕企业的加工需求,大力扶持、引导农产
品加工基地建设,完成建设面积2.45万公顷。其中,花生加工基地9000公顷,果品
加工基地8333公顷,蔬菜、中药材加工基地7200公顷。

【农业产业化】 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指导农业生产,通过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政策,
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植强势带动型农业龙头企业。制定实施了《威
海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标准》。按照标准选择了30家规模大、档次高、带动
能力强、产品创汇率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进行优先扶持; 筛
选、 推荐了8家符合省级标准的企业申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全部顺利通过。争取
重点龙头企业财政贴息资金241万元, 农业综合开发贷款贴息项目资金80万元,有
力推动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的提高。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国际
农交会、省农交会、寿光蔬菜科技博览会等农业会展,提高威海农产品的市场知名
度,拓展销售空间。通过扶持、引导,全市龙头企业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
加工能力和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龙头企业逐渐成为当地农产品搏击市
场的中坚力量。到2005年底,全市销售收入过100万元农业龙头企业176家,销售收
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40家,4家上市;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
业18家, 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0家。 2005年,1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
104.1亿元,主营产品出口创汇2.47亿美元。

【农业外向化】 多年来,威海市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实施农业外向化战略,着力
打造优势产业,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全市农业的整体素质不断
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委、市政府先后组织有关部门、企业参加了14个招
商引资团组,出访了2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大型招商引资推介会44场,与外国的大
企业、大商社进行广泛接触; 邀请29个国家(地区)经贸社团到威海考察,加强相
互交流与合作。至2005年末,全市有16家企业到国外办厂、建基地,从事种养殖和
农产品加工; 有13家企业(行业协会)在国外设立办事处,从事农产品销售。2005
年, 全市农产品出口总额8.05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8.3%, 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
15.5%, 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6%。农业利用外资额1.53亿美元(其中食品加
工、制造业1.33亿美元,其他2015万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的12%。

【农业综合开发】 2005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快速发展。其中,土地治
理项目省级以上财政资金增长36.8%, 产业化经营类项目省级以上财政资金增长
53.8%。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重点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项目1项,总投资1560万元,
其中国家和省财政有偿和无偿资金分别为383万元和127万元;实施多种经营项目1项,
总投资970万元,其中国家和省财政有偿和无偿资金分别为127.5万元和42.5万元。
申报国家财政重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项目1项,落实国家财政贴息资金78万元。
在全市9个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3400公顷, 争取国家和省财政农业综
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无偿资金1555.5万元。其中文登市葛家、米山、宋村、侯家等
四镇项目区作为威海市2005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区,实施土地治理项目1750
公顷,项目总投资1343.4万元。申请国家和省级以上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水毁工程修
复资金25.5万元。
以上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促进了农业龙头企
业的发展壮大。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经济、生态和社会
效益显著。

【农业科技推广与示范】 通过开展科技下乡、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等方式,大力
推广缓释肥、节本增效、旱作节水、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发挥农业科技的
增产作用。全年开展科技下乡活动32次,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40多期,培训农
民1.2万人次,发放宣传材料3万余份。开展“科技入户工程”,建立2000户农业科
技示范户,通过上门指导、集中培训、电话咨询、广播讲座等多种形式,为科技示
范户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着力提高其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
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成功举办了脱毒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大棚秋延迟栽培技术现
场观摩活动。扎实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对威海农业信息网进行了全面升级改版。
突出《供求信息》、《农业龙头》、《当前农事》、《技术指导》、《病虫测报》
等实用栏目,新增《农科视频》、《专家在线》、《局长信箱》等栏目,强化网站
交互式服务功能,用现代手段把科技信息传送到农民手中。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
新要求,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推广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和探索,进一步强
化示范作用。 建立了加工型甘薯红东、高系14和鲁引1号马铃薯等农产品加工生产
示范基地, 通过基地建设搞现场培训, 示范推广。 2005年,全市有4个农业项目
(不含林业、水利、渔业等)获农业丰收计划奖。其中,威海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
室的《百万亩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和文登市药材技术服务站的《文登市万亩西
洋参种植技术推广及产业化开发》获二等奖; 荣成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荣成市
90万亩花生标准化生产及配套增产技术》和威海市土肥站的《威海市2500亩滴灌施
肥技术推广》获三等奖。

【农业标准化】 2005年,全市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有了较快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制定了《番茄生产技术规程》、《茄子生产技术规程》等一系列优势农产品地
方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二是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初步确立,
市农科院农产品质量检测室初具规模,新增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
度计等仪器设备24台(套),市(区)、企业(基地、市场)监测中心(站、点)
建设全面启动。三是农业龙头企业管理和产品采标率普遍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基
地达到5.57万公顷。四是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受到重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
证步伐加快,全市获全国统一标志的无公害农产品达到28个,4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
品认证,14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五是强化基础硬件建设,标准化信息网络和
专营市场(专营区、专营店、专营柜)初步形成。六是贯彻实施的力度不断加大,
农民的标准化意识明显增强。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年内,新增荣成市为项目市(区),全市
实施“阳光工程” 项目的市(区)总数达到4个。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
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培训机制,强化教师队伍,
提高培训质量。 增设了4处培训基地,培训基地总数达到10处,基本形成了以各级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为骨干,社会其他培训资源为补充的转移
培训体系。对各培训单位普遍进行了资质认证,签订了培训合同,定期进行师资培
训、教学检查,提高培训质量。把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创业技能作为主要培
训目标,采用订单培训、定向培训、联合培训等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按照市场需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开设了食品加工、电子元件加工及组装、机械
加工、农机维修、建筑安装等培训课程。按照每位参加培训人员100元的补贴标准,
采用培训券的方式将经费发放到农民手中,确保农民直接受益。全市培训学员7065
人, 转移就业6761人,就业率为96%。就业人员月工资一般在600元~800元,对增
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资打假】 市农业、工商、公安、质监、畜牧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了春、秋两
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突出抓好重点案件、重点商品、重点市场、重点营销业
户的检查工作,努力提高打假成效。全市出动执法人员3322人次,检查各类农资经
营业户1276户, 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63起,查获各类假劣农资3.89万公斤,涉
案金额65.4万元。通过行政执法,使种子抽检合格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95%,肥
料抽检合格率提高5个百分点, 达到81%,农药产品的标签和质量合格率分别提高7
个百分点,达到64%。杜绝了假劣农资导致的重大、恶性农业生产事故发生。
(孙洪毅 王文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