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民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9&rec=6&run=13

【人口】 2005年末,威海市总人口2490904人,比上年底增加7015人,人口保持
低速增长。 其中市区人口606452人,比上年底增加17298人,增长2.9%。所辖荣成
市、文登市、乳山市人口分别为665391、642507、576554人,比上年底均有不同程
度的减少。 在总人口中,男性为1257743人,女性为1233161人,男女性别比为102
∶100;全市总户数894700户,户均人口2.78人;全市非农业人口为1177435人,占总
人口的47.27%。 人口控制工作成效显著, 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再度出现负增长。
2005年出生人口14463人,出生率为5.81‰,死亡人口17844人,死亡率为7.17‰,
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6‰。
(范振萍)

【民族】 威海市有47个民族: 汉族、朝鲜族、满族、佤族、蒙古族、回族、拉祜
族、白族、傣族、苗族、土家族、彝族、侗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布依族、
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傈僳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
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独龙族、
鄂伦春族、赫哲族、珞巴族。全市46个少数民族共1.4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6%。
(钟建波)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全市经济承接“十五”以来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年实现生
产总值1169.7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12亿元,增长
6.2%;第二产业增加值725.42亿元,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336.22亿元,增长16%。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2∶62∶28.8,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7%、68.5%
和27.8%。

【三次产业全面发展】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 全年粮食总产量94.97万吨,比上年
增产4.1%; 肉类、禽蛋、奶类产量分别达到11.56万吨、9.55万吨和20.19万吨,分
别增长9.2%、 10.4%和 18.8%。水产品总产量252.21万吨,比上年增长3.2%,名优
水产养殖比重达64%。
工业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72.32亿元, 比上年增长
29.3%; 实现销售收入2562.02亿元,增长38.3%;实现利税200.12亿元、利润135.84
亿元, 分别增长33.5%和36.6%。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57%,占规模以上工业
总产值的比重达24.9%, 较年初提高2.9个百分点。五大产业群实现增加值545.5亿
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1.1%,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3家。新获中国
名牌4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新增数量居全省之首。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998.0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5.5亿
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1%和19.9%。商品房销售面积190.3万平方米,下降2.9%;商
品房销售额37.1亿元,增长5.1%。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40.67亿吨公里,
比上年增长58.1%;旅客周转量完成32.9亿人公里,增长12.7%;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
2219.2万吨,增长41.8%。

【三大需求保持旺盛】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 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663.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城镇规模以上投资490.6亿元,增长26.6%;农村规模
以上投资173.3亿元,增长21.2%;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8.3亿元,增长27.7%。
消费稳中趋旺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
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44.79亿元, 增长15.9%; 餐饮业零售额32.38亿元, 增长
17.8%。物价小幅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涨1.1%,食品、烟酒及用品、
居住项目价格分别上涨3.1%、1.5%和5.1%。
外贸进出口增长迅速 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7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9%,
其中出口总额47.34亿美元,增长37.2%; 进口总额28.13亿美元,增长31.1%。工业
制成品出口39.78亿美元, 增长39.7%,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84%,其中机电产品出
口19.88亿美元,增长45%,占出口总额42%。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 利用外资成绩显著。全年批准利用外资项目915项,比上
年增长6.6%;批准利用外资额40.68亿美元,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13.8亿美元,增
长22.8%。对内招商引资发展迅速。全年引进内资项目516项,引进国内资金229.74
亿元,比上年增长48.6%。其中引进1亿元以上内资项目69项,实际到位资金60.6亿
元。

【财政金融运行平稳】 财税收入快速增长。财政总收入达到110亿元,比上年增
长30.6%, 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57.55亿元,增长35%。增值税、营业税、
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156%、32.9%和24.4%。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税收占地方
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提高0.43和1.33个百分点。 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2.39亿元,比
上年增长23.7%。 金融支持力度明显增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
731.12亿元和469.07亿元,比年初增长14.8%和13.6%。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保
险费收入19.9亿元,比上年增长21.5%;赔款支出3.18亿元,下降0.2%。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开工建设威海港三、四期和威乳高速及疏港连接线等工程,
完成了市区青岛路改造、机场二期改造、机场路周边道路改造和昆明路延伸等工程,
开通威海至仁川空中航线, 新增4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威海国际会展中心、海
滨公园和悦海公园护岸建设、威海公园西侧区域开发改造、城中村改造等工程进展
顺利。 市区天然气用气人口20.3万人,用气普及率99.1%。集中供热面积1150万平
方米, 比上年增长9.3%。城市建成区面积82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
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8.64平方米,城市化率提高到53%。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加大了困难企业改制攻坚破难力度,
并逐步向事改企企业、 市政公用事业拓展。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个体私营企业7.2
万家,注册资金197.7亿元,比上年增长32.9%,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57
%。 组建国资委和国资公司,完善了授权经营、外派监事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
制度。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强化融资平台建设,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等机构
的项目合作。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不断扩大,提前1年全部免征农业税。投资、财税、
粮食等领域的改革以及政府职能转变都有了新的进展。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劳动就业形势稳定。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4万人,新增城
镇就业人口5.3万人。新签订劳务输出合同额1.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完成营业
额13454万美元,增长22.2%。外派劳务6017人次,比上年增长33.4%;期末在外人数
1.05万人, 增长18.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6%以内。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更
加健全。 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率都达到98%以上。开工建设了50处
敬老院,提高了城市最低保障标准,对全市受灾群众、城乡大病致贫家庭和困难大
学生进行救助。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全年取得重要科学技术成果111项,其中达到
国际领先水平19项, 国内领先水平102项,市级以上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达115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市区中小学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完成环翠
区十三中、田村小学扩建,新建柴峰小学、西苑九年一贯制学校,威海职业(技术)
学院新校园正式投入使用。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区域公共卫生
规划》,构建起疾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救治体系框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
率达到90.7%。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6‰,连续7年保持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
显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4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83元,分
别比上年增长12.1%和13.2%。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民族、宗教、外
事、侨务、人防、史志、档案、气象、地震、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都取
得了新的成绩。
(刘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