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9&rec=33&run=13

【人才工作】 完成了《威海市人才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起草、编制工作,
对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调研,对威海市制造业企
业和“五大产业群”(运输设备、电子信息、机电工具、轻纺服装、食品医药)人
才状况进行了调查。创立了“外出招聘、网上招聘、市场招聘、载体招聘”的人才
招聘机制,全方位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引进各类人才6874人。其中,研究生224人,
本科学历2989人,引进人才总量和层次创历史最好水平。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
育工作,充分发挥各行业主管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大规模开展专业培训。
坚持学分管理制度,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与职称评聘挂钩,调动其参
加培训教育的积极性,全年组织6.1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
外出招聘 全市人事部门组织120个团组、425个单位外出招聘人才,接待求职
3万多人, 达成意向3800人。其中6月9日在省人事厅主办的“山东省夏季人才交流
大会”上,威海市参会单位数量、接待求职人数和达成意向人数均居全省首位。
网上招聘 建立完善威海人事编制网、威海人才网、毕业生就业网,密切与人才密
集地区和高等院校的联系, 收集本科以上学历人才信息2.2万人,建立了博士、硕
士和本科生人才信息库,及时通过网站发布人才招聘和求职信息。为4500个单位发
布人才招聘和求职信息3.8万条。
市场招聘 全市人才市场举办人才招聘活动139次, 有4460个单位进场招聘,
提供工作岗位1.8万个,入场求职8万人次,现场交流成功2617人。全市人才服务机
构为2368个单位提供了人事代理服务,代管人事档案5.1万份。
载体招聘 大力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通过建
立载体、优化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至年底,到威海市创业的海外留学人员30多人,
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3家, 注册资金1.6亿元,园区从业人员2300人。全市企业博士
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企业9家,招收11名博士在站工作。

【国外智力引进】 在巩固与德国SES、法国ECTI、日本花甲协会等30多个外国专
家组织的密切合作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拓宽引智渠道,组织市区和有关企业参加了
2005年度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广泛宣传和发布威海市专家需求项目,与一批外国专
家组织建立了新的合作关系。加强外国专家管理服务工作,实行联系外国专家制度,
建立了外国专家数据库。组织开展了第二届“威海友谊奖”评审工作,市政府授予
6名外国专家“威海友谊奖” ,威海市起亚电子韩国专家全在亿获得2005年度“齐
鲁友谊奖”。引智工作突出为重点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服务,全年
执行引智项目46项, 引进外国专家62人次, 为威海市解决工农业生产、技术难题
200多个。 抓好引智成果的宣传与推广,加强引智成果示范园建设,荣成市引进国
外海珍品人工养殖技术示范园被评为“全省十佳引智成果示范园”。

【事业单位改革】 根据全省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会议要求,研究起草了威海市事业
单位机构分类实施意见等配套意见,继续推进改革。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省委、
省政府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部署,结合威海市实际,组织对全市事业单位进行
了调查摸底,为全面深化改革做好了准备。根据省的要求,调整了矿产资源管理体
制; 根据威海市实际,调整了部分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整合资源,收回编制。至年
底,全市累计调减事业单位1030个,收回事业编制1.03万名。健全了事业单位登记
管理机构, 完成了全市2000多家事业单位年检工作,完成了300多家事业单位非法
人向法人过渡工作。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加强改革的督促
指导, 全市推行聘用制的单位1458个,有5.3万人与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坚持事
业单位新进人员公开招考制度,严把事业单位进口,为市直13个事业单位招考工作
人员66名。坚持专业技术职务竞争聘任制度,对市直78个事业单位重新调整核定岗
位,组织52个聘任期满单位进行了新一轮竞争上岗,充分体现公平竞争原则。建立
了人事争议仲裁机构,配备工作人员,及时处理人事争议案件,维护单位和个人的
合法权益。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面,加强与试点单位的联系,
安排人员深入单位进行指导, 及时总结改革成功经验,推动全面改革,全市有480
多个事业单位实行了不同形式的分配制度改革。 威海市事业单位改革经验在5月省
委、 省政府召开的全省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会议上交流。7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派
出调研组到威海市总结调研事业单位改革情况,为全国推行改革提供借鉴, 年内有
近20个省、市到威海市考察学习事业单位改革经验。

【公务员队伍建设】 组织了公务员考选工作,报考市直机关和中央、省驻威单位
的首次实行网上报名,市和市(区)两级考官首次实行集中统一培训、分别封闭管
理。 全市有4501人报名参加了182个职位的竞争,经过严格的考试、考核,录用公
务员179名。 结合初任培训,首次实施了新录用公务员宣誓制度。完善公务员星级
考核管理,严格兑现考核结果,组织了市直2004年度考核和奖励评比工作,市直机
关、 事业单位科以下工作人员1.26万人参加考核,奖励表彰455人。加强奖励表彰
的综合管理,与市直27个部门审核推荐了省以上表彰的先进单位32个、先进个人62
名,与市直7个部门(单位)联合表彰先进单位90个、先进个人185名。认真做好行
政任免工作, 为153名市委提名担任处级职务人员办理了行政任免手续,办理科级
职务任免手续196人次。 坚持科级职务竞争上岗和预批备案制度,指导市直34个部
门和单位进行了科级职务竞争上岗, 办理科级任免手续317人。严格执行公务员调
任规定,严把程序关、条件关、考察关、评议关,市直机关调任公务员10名。对全
市公务员进行了公务员法知识普及培训,举办了80多人参加的公务员法知识骨干培
训班,2次邀请人事部领导到威海作专题讲座,组织8个代表队举办了公务员法知识
电视竞赛。会同市委组织部制定印发了2005年全市干部学习安排意见,安排2000人
参加培训。 在机关工作人员中有计划地开展计算机应用能力中级培训, 组织测试
2126人。利用宝威教育机构资助经费,选拔100名公务员分3期进行了英语口语强化
培训。 鼓励公务员在职攻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市直在读人员达297名。全市公
务员人均参加培训1.5次, 培训面100%。按照建设法制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
的要求,深入开展了“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和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坚持不懈
地抓好公务员思想作风建设。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等行之有效的制度,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强化行政效能监督考核,及时处理行政不作为的公务员,促进
了政府机关作风转变。

【专家管理服务】 做好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选拔推
荐工作, 年底,全市有国务院特贴专家65名,省有突出贡献专家7名。在全市首次
开展了威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评选工作。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将原市专业技
术拔尖人才的选拔工作,改为评选威海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认真研究制定
了具体评审意见, 印发文件进行部署,在全市范围内组织推荐,全市推荐128名人
选。 对推荐人选,组织了5个专业评委组进行初评和筛选,然后组织由15名专家组
成的评委会进行第二轮评审,评出了34名,市政府给予命名表彰。实行联系专家制
度,分别重点联系了200名市内专家和100名外国专家,并建立了数据库加强管理。
通过发放联系卡、召开座谈会、走访慰问等形式,广泛征求专家对人事工作和威海
市其他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充分发挥专家的智囊团作用。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
进性教育活动,向200名市内专家发放了《专家联系卡》,收到反馈意见材料42份,
并进行了认真处理答复,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建立了威海市毕业生就业网络化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了就
业管理模式由面对面手工操作向远程网络化办公的转变,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
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 年底,为800多家单位办理了网站开户登记手续,通
过网站收集发布毕业生求职信息7000多条, 提供单位招聘岗位1.8万多个,网络浏
览量达到15.5万人次,为4942名毕业生网上办理了审批手续,毕业生就业信息化水
平大幅度提高。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制定了做好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的意见,以市政府办公室文件印发。组织举办了2005年全市非师范类大中专学校毕
业生供需见面会,300多家用人单位、8000名毕业生参加。组织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威海职业(技术)学院首次联合举办了2006年度毕业生
校园招聘会, 100多家用人单位、5000多名毕业生参加。加强就业指导,及时发布
毕业生供求信息,建立了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制度。积极组织用人单位外出招聘,引
进外地生源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1996名。全年报到登记毕业生6197名,就业5097名。
其中,研究生190名,本科生2645名,登记毕业生就业率82.4%。

【军转干部安置】 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拟定了2005年度军转干部预
分计划,抓好计划落实。严格执行国家军转干部安置政策,完善考试考核安置军转
干部办法,充分体现公平竞争原则。2005年全市接收安置军转干部291名。其中,计
划分配216名,自主择业75名。组织153名军转干部进行了岗前集中培训,在培训内
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军转干部尽快转换
角色、适应地方工作打好了基础。按照职责分工,妥善做好企业军转干部工作,全
力维护社会稳定。做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设立了机构,配备了人员,
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做好住房补贴、医疗保险的核定、发放,保证待遇落实。市人事
局被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总政治部授予“军民
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单位”。

【职称评审】 根据省评委会组织条例有关要求,重新调整建立威海市中、高级评
委数据库,确保评委成员素质。进一步完善职称社会化评审办法,采取考试与评审
结合、答辩考核与评审结合、量化打分与评审结合等多种形式,评审结果通过多种
形式进行公示,保证职称评审公开、公平、公正。全年受理职称评审材料5560份,
经审查、 整理,向省27个专业高评委推荐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397人,市职称评
审中心组织评审中学高级、卫生副高级职称1300人,评审中级专业技术职称21个系
列3693人,评审初级19个系列1800人。

【工资福利与离退休】 完成了威海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增加岗位津贴工作,
为市直机关、事业单位1.39万人审核、审批了岗位津贴,为2300名离退休人员审批
了生活补贴。按照上级有关政策规定,认真做好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晋升
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工作。依据2003年度、2004年度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
度考核结果, 为连续2年考核确定为称职(合格)以上等次的1000多人办理了晋升
职务工资档次的手续, 为连续3年考核为优秀等次或连续5年考核为称职等次的约
200人办理晋升级别工资手续,为700多人办理了职称聘任后的工资兑现手续,为整
体上划的公安环翠分局300多人审核了工资, 为1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办理了转正
定级手续, 按政策规定,为市直机关、事业单位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190人办理了
退休手续。 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申请病退人员伤残鉴定工作,有265人报名并参
加体检,为符合条件的85人办理了病退手续。

【人事考试】 始终把考风、考纪作为人事考试的生命线来抓,进一步完善制度,
强化措施,实行考务工作责任制,净化考试风气,赢得了社会对人事考试工作的广
泛赞誉和好评。加强人事考试信息化建设,在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等级考核中
推行“无纸化” 考试,组织人员建立了容量为64个工种、192个级别的题库,将传
统的考试方式改为“人机对话”形式的微机操作考试,提高考试的科学化、准确化
水平。积极推行社会化考试服务,先后为省内外16个单位提供命题、阅卷服务,树
立了威海市人事考试的良好品牌。全年组织实施了32个系列9394人的专业技术资格
和执业资格考试、1.07万人参加了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5848人参加了社会化
考试,累计组织考试2.59万人次,市人事考试中心被省人事厅授予“全省人事考试
工作先进单位”。

【机构编制管理】 在坚持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三个一”(凡涉及机关事业单位
的机构编制事宜,均由编委办公室一个部门承办,由编委主任“一支笔”签发,编
委一家行文批复或下达)制度、人员调配“准调卡”制度、联动办公制度、动态管
理制度等行之有效制度的基础上,按照省的部署,在全市50个镇和18个街道办事处
机关事业单位全部实行编制实名制,将编制管理和人员管理紧密结合,严格按核定
的人员编制员额,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定编到人,并将编制员额和配备人员名单,
分别在各镇张榜公示,自觉接收社会监督。完善和落实机构编制、人员与财政预算
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劳动保障等部门的
有关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坚持机构编制从严控制原则,确保全市各级党政群机关
机构编制控制在省规定的限额之内。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被省编办授予“全省
机构编制统计工作先进单位”。根据中央和省的部署,组织实施了市和市(区)政
府机构改革,进一步精简了机构和人员,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增强了政府宏观调
控能力。根据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做好镇级机构改革试点工
作,深入各市(区)加强试点工作的指导,为改革的全面推开探索了路子、积累了
经验。组织各市(区)开展了机构编制自查工作,并对市(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情况进行了检查。 市和市(区)设立了“12310”机构编制举报电话,并在“威海
人事编制网”进行了公告,受理违法机构编制纪律的举报,促进了机构编制管理的
规范化、制度化。文登市控制镇级机构编制和人员情况的做法在全省乡镇机构编制
管理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典型发言。根据中央编办、省编办的通知要求,对各级党政
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吃“空饷”问题进行了清理纠正,减轻了财政和群众负担。
(于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