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保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9&rec=218&run=13

【概况】 2005年,全市劳动保障系统干部职工大力促进充分就业,健全完善社保
体系,严格执法维权,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建设透明、公正、廉洁、高效的学习型、
服务型机关,劳动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受到山东省政府的通报表彰,城乡统筹就业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市劳动和社会保
障局被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 “全省企业养老保险统筹工作先进单位” 和
“全省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工作先进单位”,禁止使用童工专项检查和清理整顿劳动
力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受到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表彰,
劳动就业、社会保险、职业培训、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保障宣传、劳动保障统计、
劳动保障信访、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被评为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先进单位。

【就业再就业】 2005年, 全市新增城镇就业5.27万人, 完成山东省工作目标
122.4%;就业转失业人员再就业9721人,完成山东省下达计划121.5%;输出农村劳动
力1.25万人,完成山东省下达计划250%;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7507名,城镇登记
失业率1.6%。全面落实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全市发放《再就业优惠证》4161个,
享受工商收费减免2654人, 减免金额564.8万元; 享受收税减免861人, 减免金额
582.3万元;为780人发放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230.7万元;283名失业人员得到创
业小额贷款, 共计560万元。企业“招工难”问题得到解决,劳动保障部门先后组
织100多个企业到河北省、 重庆市和山东省内菏泽、枣庄、临沂、德州等地举办招
聘活动, 招进外地劳动力2万多人。劳动力市场建设实现突破,完成了中心劳动力
市场的申请立项工作,健全了城乡一体、贯通四级的就业服务网络,全市公共职业
介绍机构提供就业岗位11万个, 进场求职12万人次,洽谈成交3.5万人次。扶持困
难群体再就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经贸、工会等部门联合组织举办了“春风行动”、
“失业人员进民企”和“军嫂就业”等10多次专场就业洽谈会。“3545”(女35岁、
男45岁)等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1193人,基本做到有就业愿望的“3545”人员失业
3个月以内、 “4050”(女40岁、男50岁)人员失业半年以内实现再就业。劳动和
社会保障基层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镇、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基本做到“六
到位”(编制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资金到位、场所到位、工作到位),环
翠区竹岛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获全国劳动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称号。圆满完成城
乡统筹就业试点,1999年,威海市被国务院七部委确定为全国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城
市,到2005年底,顺利完成试点工作。全市转移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2.3万人,1.8
万名农村劳动力通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实现就业。 全市新增劳务输出1.6万人,其
中农村劳动力占79%。 顺利通过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威海市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
作的总结验收,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推广了威海市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经
验。

【劳动保障执法监察】 加强机构建设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增加干部编制3名,
设置3个科室,向社会公布9名劳动保障监察员和包括市总工会干部在内的21名兼职
劳动保障监察员。
开展专项监察 成立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主要领导任组长,公安、工商、建设、
经贸、工会、妇女、共青团等部门、单位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专项检查活动领导小
组,以查处用人单位招用人员特别是使用农民工、外来工不办理就业登记、逃避监
管、侵犯权益等行为为重点,先后开展了以“五有”(有登记、有合同、有保险、
有培训、有工资)为内容的“农民工维权行动”、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专项检查、
《禁止使用童工规定》贯彻执行情况专项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10
周年自查等活动, 检查用人单位6658户次,涉及劳动者45万人次。《禁止使用童工
规定》贯彻情况专项检查活动结束后,根据各市(区)反映出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确
定重点监察对象,采取市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与各市(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联合
执法的形式,跨区域执法,解决“门难进”和处理处罚阻力大等问题。在被重点查
处的8户用人单位中,下达处罚决定书5份,罚款12.5万元,清退童工9名。
开展劳动保障年检 在劳动保障系统内部,采取以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为主,有
关科室、单位横向协作的方式开展劳动保障年检。年内,通过劳动保障年检检查用
人单位4314户, 比上年增长11%,涉及职工32万人,有2983户一次年检合格,合格
率69%。
开展举报专查 全市劳动保障部门热情接待和认真受理群众举报、投诉,基本做到
了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音,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全市受理举报、投诉1008件,
立案查处1008件,时效内应结案925件,实际结案925件,结案率100%。各级劳动保
障行政执法机构下达“责令整改指令书” 980份、“行政处理决定书”10份,涉及
金额2680万元,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85份,罚款70万元,对19户拒不执行处理、
处罚决定的单位移交法院强制执行,对97户违法违规情节严重和态度恶劣的单位进
行曝光。年内全市促缴养老保险费2090万元、失业保险费426万元、医疗保险费107
万元; 责令用人单位补办用人手续6673人,补签劳动合同9380份,补办社会保险登
记4850人; 依法责令用人单位补发工资2335万元,退还押金280万元;取缔非法职业
中介组织9个。

【劳动关系调整】 全市受理劳动争议案件968起,涉及职工1307人,结案974起,
年度结案率100.6%。 市劳动保障信访咨询服务中心受理举报信访182起,涉及3369
人, 其中,群体访63起,立案161起,结案156起,处结率96%。行风热线、市长电
话和市长信箱受理信访1173件,办结率98%,群众满意率99%以上。
完善机构设施 完善三方会议制度和劳动争议三方协调机制。召开了三方会议,
调整了会议成员,相关事宜得到协调解决。市和各市(区)均建立健全了由劳动保障、
工会、经贸三部门组成的三方会议和劳动保障、工会、经贸三部门组成的劳动争议
仲裁委员会。加强仲裁庭建设。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按照规定的标准,新建标准
仲裁庭一处,配备了音响、录音、录像等设备,各市(区)也对仲裁庭的设施与配备
进行了完善。建立社会矛盾行政调处中心。建立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社会矛盾行
政调处中心,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咨询信访服务中心合署办公。两处中心合署办
公后,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公布了举报电话,配备了小药箱等工具。年内,
两处中心调解处理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矛盾18起, 接待来信来访和来电2473人
(次),涉及3369人,所有问题都得到认真解答和及时协调处理。
开展劳动仲裁员培训 举办了两期案例研讨会,对仲裁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遇
到的28起疑难案件,由全体仲裁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了仲裁员的庭审能力。组织
参加省级劳动仲裁员培训班3期30人,所有办案员均取得劳动争议仲裁员资格。
加强劳动争议预防 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 建立企业用工和劳动合同信息库,
加强对所有用工尤其是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管理, 对各类用人单位与各种用工劳动合
同的订立、鉴证、履行、变更、终止、续订,均实施规范化管理。全年签订、鉴证
劳动合同6万多份,通过执法监察督促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9380份。提前介入,指
导企业依法处理劳动关系,避免引起劳动纠纷。发现劳动争议苗头,及时协调解决。
指导企业进一步完善厂规厂纪75件,协助企业进行劳动关系处理189件(次)。

【职业技能培训】 实施“三大培训工程”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
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1万人;实施失业人员“创业再就业”培训工程,选择适合失
业人员创业、 再就业的23个工种,免费开办培训班63期,培训失业人员1.2万人,
完成创业培训620人,有241名失业人员培训后自主创业,为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岗
位1200多个; 实施提升企业在岗职工职业技能的“金蓝领”培训工程,成立劳动保
障和财政部门共同组成的“金蓝领”培训项目领导小组,印发《威海市2005年“金
蓝领”培训项目实施意见》(威劳发〔2005〕16号)。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活动 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扩大高级工培训比例,大力推行
“双证书”(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努力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规模和质量。
全年培训在岗职工4.9万人, 其中高级工760人,技师以上300人。职业技能鉴定范
围不断扩大。全市有1.24万人参加鉴定,1.04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合格率84%。
出台了《威海市“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办法》(威政办发〔2005〕37号)。选拔、
评审首批首席技师16名, 首席技师享受政府津贴。首席技师管理期限为3年,政府
津贴为每人每月500元。 连续两次、三次选拔为首席技师的,政府津贴分别提高到
每人每月700元、1000元。
开展面向城乡困难家庭的技能扶贫工作 在省级扶持50名学生的基础上,积极
协调市财政等部门增加扶持贫困家庭技校生150名,免费录取200名贫困家庭学生到
指定技工学校学习专业技能,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收到良好
社会效益。全市技工学校完成招生5065人,是上年的164%,增幅为全省第一,毕业
学生2163名,当年就业率100%。

【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 一是弱化微观管理。扩大企业工资分配自主权,大部
分企业的工资分配都由企业自主确定,基本形成以岗位工资为主,其他分配形式多
样化的工资分配制度。三角集团、金猴集团等规模较大的企业,在内部都形成一套
相对完整的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强化宏观调控。加强对企业工资内外收入
的监督。成立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审计部门参加的威海市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监
督检查领导小组,市劳动保障、财政、审计部门联合对市(区)和市直部分企业进
行抽查。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全市最低工资标准自1月1日起由410元调整为530元,
非全日制用工的,每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由3.5元调整为5元。学徒、熟练、见习等新
进人员适用最低工资规定。 在全省最低工资标准5个档次中威海市居最高档,也是
全省惟一的市及所属市(区)同时执行一个标准并且均为最高档标准的城市。落实
了农民工发放工资备案制度、欠薪报告制度,遏制新的拖欠,查处恶意拖欠,补发
历史拖欠。继续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与工会联手推行工资
集体协商制度,开展了试点工作,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提高职工工资水平。三是
加强收入分配的指导。发布工资指导线。市政府下发《关于发布威海市2005年企业
工资指导线的通知》(威政字〔2005〕99号),指导企业在提高效益的同时合理增
加工资分配,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城市收入品位,吸引劳动力就业。公布劳动力
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经过3个多月的调查分析,公布了从单位负责人到专业技术人
员233个工种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为单位用人、劳动力择业提供科学的工
资指导标准。完善人工成本预测预警机制。根据《山东省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
度》 (鲁劳社〔2005〕4号)要求,进一步扩大了企业人工成本的抽样调查范围,
先后对全市200多户企业的人工成本情况进行抽样调查, 形成11个行业的人工成本
信息,向社会进行发布。

【信息化建设】 建立信息化建设正常工作制度。成立“金保”工程领导小组,年
内更名为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威劳函〔2005〕 73号),领导小组下设4个项
目小组: 社会保险系统项目小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项目小组、网络建设系统项
目小组、 12333电话咨询信息系统项目小组。项目组对项目建设期间的数据整理、
需求调研、系统升级培训、数据中心建设、用户技术支持等具体工作进行具体分工
和充分准备, 年内完成了12333咨询信息系统的筹备工作,2006年该信息系统将在
全省开通。

【养老保险】 2005年,全市收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7.83亿元,比上年增长
38.9%; 支出4.79亿元,比上年增长19.1%。收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
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支出4.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2%。收缴农村社会养
老保险费4100万元,比上年增长9.2%;支出547万元, 比上年增长33.7%。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全市逐级落实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督查通报制度
和征缴奖励制度,签订扩面(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下同)目标责任书,不断调动
各类用人单位的参保自觉性。至年底,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7.5万人,比上
年增加3.4万人,完成山东省下达计划151.7%;实际缴费32.5万人,比上年增加3.15
万人,完成山东省下达计划157.3%; 全年收缴企业养老保险费7.83亿元,比上年增
加2.19亿元,完成山东省下达计划125.1%; 为4.71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
4.79亿元,人均月基本养老保险金847.84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均按时足额发
放,社会化发放率100%,参保率87%,收缴率98%。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加强宣传,采取各种措施抓重点、难点单位的催收、
催缴。认真做好稽核,核实缴费基数,及时办理增减变动。至年底,全市机关事业
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参保7.7万人, 全年收缴养老保险费3.73亿元,为2.18万名离退
休人员发放养老金4.70亿元(市财政拨付6970万元) ,人均月养老保险金1796.16
元,参保率100%,收缴率99%。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不断增强农民的参保意识,市、县、镇三级同时开展大型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宣传工作,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板报、“明白纸”等载体,
深入集市、村庄,大力宣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义,充分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
至年底, 全市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1.2万人,新增参保农民2.8万人,适龄
人口参保率达到62%。 全年收缴养老保险费4100万元,首次突破4000万元大关,积
累责任金3.05亿元,全年为2.44万名农民发放养老金547万元,人均224.26元。

【失业保险】 严把职工失业审核关,杜绝企业恶意裁员现象,保障企业职工特别
是大龄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搞好对失业职工的接收、登记和管理,组织职工失业
后的职业指导。加大力度征缴失业保险费,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及时足额发放失
业待遇, 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至年底,失业保险参保30.47万人,企业和事业单
位参保率均达到100%,全年征缴失业保险7989万元,比上年增长16%; 为1.3万名符
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和医疗补助费5430万元。

【医疗保险】 至年底,全市医疗保险参保40.68万人,扩面4.1万人,单位参保率
与职工参保率均达到99.7%。 收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4.48亿元, 支出3.44亿元
(个人账户1.78亿元,统筹金1.55亿元,调节金1094万元),结余1.04亿元(个人
账户5115万元,统筹金5293万元)。为市直部门国家公务员发放医疗补助金97人次
99.2万元。其中,门诊慢性病补助47人次,人均补助8223元; 住院医疗费补助50人
次, 超额费用人均补助2.62万元。 为376名市直参保职工发放门诊慢性病补助金
231.29万元, 人均6515.3元。为177名市直大病患者发放超限额医疗救助金491.37
万元,人均2.78万元,单人最高补助10万元,最低补助476.2元。
增强保障能力 探索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办法,鼓励企业开展补充医疗保险。
分别在荣成市和文登市开展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将医疗保
险向职工未就业的子女、无工作的配偶延伸,扩大了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年内增加
参保人数4.1万人, 达到41万人,完成年度计划205%。完善“一站式”服务。把所
有对外办理的业务,均调整到服务大厅,并增设咨询服务窗口,阳光操作,接受监
督,方便群众,参保职工在大厅可一次性办完所需办理的手续。引入竞争机制,增
设慢性病用药定点药店, 降低医疗成本。年内增设慢性病用药定点药店2处,对30
余名器官移植病人用药实行药品价格平进平出,年度节约药费20多万元。自上年将
远程会诊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后,为50余名参保人员通过远程会诊进行
医疗救治,减少了转外就医人次,减轻了参保职工和医疗保险基金的负担。
提高医疗保险工作的透明度 编印宣传服务手册,征订专业性报刊,放置于服
务大厅免费发放。调整计算机程序,增设并不断完善打印消费清单功能。参保职工
在任何定点医疗机构或定点药店进行医疗保险消费,都能够收到一张标明个人账户
当年收入总额、消费总额、结余额和本次消费额的“明白纸”。开通语音查询电话,
完善触摸屏查询系统和网站查询系统, 参保职工通过触摸屏、拨打“5274111”或
上网都能够查询到本人的个人账户消费情况,以及医疗保险政策规定等相关情况。
加大稽查力度 按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规定,坚持“收支两条线”,不挤占、
不挪用、不搞风险担保,严格审核,多层把关,保证各项基金支付合理、使用安全。
全面掌握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动态,年初在分析出一季度医疗保险住院费大幅度上
升的原因后, 改进了工作措施。6月份,住院医疗费支出呈现下降趋势,住院费用
控制在各方面均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使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连续6年保持收支平衡。
组织稽查人员定期不定期巡视定点服务机构,落实群众举报奖励制度。对不同时期、
不同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稽查,对挂床住院、叠床住院和冒名住院进行夜
查,查核945人次,查核住院病人510人次,查处违规药店4个。

【工伤保险】 6月13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下发《关于建立工伤事故快报和工
伤认定公示制度的通知》(威劳发〔2005〕27号),7月1日起工伤事故快报和工伤
认定公示制度建立,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等工作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年内,
市直认定工伤案件396起, 确认非工伤案件8起,假冒工伤案件2起,约合资金10万
元。建立工伤保险会议制度。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政府法制
办公室定期研究解决工伤保险疑难问题,推动工伤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工伤保险工
作经验在全省三项保险工作会议上进行了推广。调整企业工伤全残人员伤残津贴、
生活护理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从7月1日起,定期伤残津贴,按2004年12月本人月
伤残津贴8%增加;供养亲属护理费,以2004年全省统筹地区职工年平均工资为基数,
护理费以完全不能自理、大部分不能自理、部分不能自理三个不同等级,分别调整
50%、40%、30%;供养亲属抚恤金,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
或孤儿另加10%。狠抓扩面征缴工作,全年完成扩面3.9万人,完成年度计划131%;全
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32.18万人,城镇职工参保率99%;全年收缴保险费2276万元,
支出工伤保险费1623万元。市直有385名工伤职工、66名遗属共享受到429万元的工
伤保险待遇。

【生育保险】2005年,全市参加生育保险职工达32.22万人,比上年增加2.9万人,
完成年度计划241%。为3212名符合条件的女职工支付生育保险1174万元,结余基金
1650万元。
(宋厚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