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9&rec=167&run=13

【概况】 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实现57.55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9.2%,
比上年增长35%; 全市纳入预算管理的基金收入3.74亿元, 上缴中央和省级收入
48.78亿元,上述三项合计,全市财政总收入110.01亿元,增长30.6%。当年地方财
政收入57.55亿元,加中央和省税收返还、各项结算和上年结转收入等14.86亿元,
全市可用财力72.40亿元。全市财政支出72.39亿元,完成预算的117.2%,增长23.7
%。收支相抵,当年净结余90万元。
财政收入 完成3.09亿元, 占年度预算的123.2%,增长34.5%。当年市级收入
3.09亿元,土地出让收入2.65亿元、政府预算外收入2400万元、体制结算和税收返
还9.40亿元、 各项补助和上年结转4.35亿元,市级可用财力19.73亿元。市级财政
总支出19.72亿元,增长20.3%。收支相抵,当年净结余30万元。
财政支出 19.72亿元中, 扣除各项补助和上年结转4.35亿元,用地方当年财
力安排支出15.37亿元,增长17.5%。其中,农林水支出7877万元,增长50.8%;科技
三项费和科学事业费3009万元,增长20.6%; 教育事业费1.70亿元,增长19.8%,以
上三项支出均达到了法定增长要求。
市级当年财力比年初预算增加1.56亿元,增加部分主要用于社会保障、雪后救
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境内财政总收入110亿元,增长30.6%; 地方财政收入57.5
亿元,增长35%。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上年增收25.8亿元和14.9亿元。
其中,全市国税系统组织的地方收入7.8亿元,增长18.9%; 地税系统组织的地方收
入23.7亿元,增长30.9%; 财政部门组织的收入26亿元,增长40.8%。同时,收入质
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
两税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0.69、1.6和3.4个百分点。

【增加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投入】 全市用于“三农”方面的财政性投入达
11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全市教育支出10.95亿元,增长24.1%;科技支出1.62亿元,增长56.1%,均达到法定
增长要求。 全市社会保障和抚恤救济支出3.14亿元,增长37.2%,重点用于社会养
老、 失业、 医疗以及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市公检法司支出3.69亿元,增长
23.3%,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及时拨付专项资金270万元,
有力支持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加大了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对农村义务教
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 政策,全年救助1.4万多人,切实解决了学生
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问题;对城乡低保对象在医疗、教育、住房方面给予专门救助,
救助了7500多人,有效保障了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筹措资金2亿多元,对全市48个
乡镇的敬老院实施改扩建工程; 通过政府出资购买家政服务的方式,既拓宽了轻度
残疾人的就业机会,又保障了重度残疾人的生活,开创了社会救助体系的新模式。

【加快财政改革步伐】 通过加快财政改革,严格依法监督,进一步规范了财政分
配,强化了财政管理。一是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了农业税,比省政府
规定的时间提前了一年,直接减轻农民负担2.2亿元,全市135万农业人口得到实惠,
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二是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是财政
支出改革的核心内容。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资金不再以实拨的方式支付,而
是通过专门的电子网络直接支付到供应商,财政拨款方式发生重大转变。从运行情
况看,各方面反响良好。三是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主要是根据上级政策,调减
了各市(区)的体制上解递增比例,调整了个人所得税和个人存款利息所得税的分
享比例,对有关政策,都直接落实到各市(区),用于支持经济发展,提高保障能
力。

【支持经济建设重点突出】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灵活运用财税杠杆,全面
投入,重点扶持,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资金投入增多。除了年初预算安排的资金
外, 努力争取上级无偿资金,增加投入总量。全年争取上级资金6.7亿元,有力支
持了经济发展。 二是政策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连续5年拿出1500万元,用于扶持
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对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或上缴税金1000万元
以上的企业,给予奖励,鼓励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拨付1500万元,用于出口产品研
发、 出口信用保险、反倾销应诉、国际市场开拓等,有力地支持了企业扩大出口;
争取上级专项资金1100万元,对电子信息、海洋生物等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
重点扶持。三是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增多。市级筹集资金12.1亿元,重点支持居民小
区改造、污水处理厂建设、国际展览中心建设等政府重点项目,使威海市的城市功
能进一步增强,人文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十五”期间的财政工作成果】 一是财政收入规模迅速扩大。“十五”期间,
全市财政总收入从33.5亿元增加到110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9.8%; 地方财政收入从
22.7亿元增加到57.5亿元,年均增幅达到33.1%;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从916元增加到
2316元,在全省排第二位。二是财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市财政支出从26.3亿元
增加到72.4亿元,翻了一番半;市级财政支出从6.8亿元增加到19.7亿元,翻了一番
半;全市人均财政支出从1066元增加到2914元,居全省第一。除了保工资、保稳定、
保法定支出、保重点项目外,资金投入重点向农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
公益设施建设等方面倾斜。5年累计,全市对公共领域的财政性投入达到158亿元,
占财政总支出的63%。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十五”期间,通过实
施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6.8亿元;落实粮食、良种、农机“三补贴”政策,
累计补贴农民3900万元,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实现重大转变; 筹措8800万元
资金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累计改造危房19.2万平方米; 筹集5400万元资
金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2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同时,随着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试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等建设步伐的加快,公共财
政覆盖农村的深度、广度快速扩大。四是财税改革和管理取得重大突破。企业所得
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分享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实施,预算编制、政府采购、
“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等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共财政体系初步建立,
“十五”期间全市财政管理跃上一个新台阶。
(薛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