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8&rec=61&run=13

【概况】 2004年,威海市国土资源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资源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地籍管理、测绘管
理等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全市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实现
政府土地收益14.57亿元,比上年增长45.7%。市国土资源局被人事部、国土资源部联
合授予“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单位”称号。

【土地市场治理整顿】 土地市场治理整顿顺利通过了国务院和省政府组织的检查验
收。一是开发区清理整顿做到了“停、清、撤”。全市原有开发区62个。经过清理整
顿,保留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10个,拟保留国务院部委、省直部门和市
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5个,撤销开发区47个;复耕土地面积1725公顷,复耕率98.9%。
二是土地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国土资源局制定实施了《土地动态巡查考核办法》
和《动态巡查执行方案》,建立了市、县、镇、村四级土地执法监察信息网络。全市
制止土地违法行为246件,面积441公顷;立案查处违法土地621宗,面积2412.5公顷。
三是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和长远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开展了拖欠农民征地补偿费清欠
工作, 查出1999年以来全市拖欠农民征地补偿费7618.3万元,于2004年5月全部清欠
完毕。 威海市政府于2004年4月份出台了《关于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实
施意见》(威政发〔2004〕14号),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耕地保护】 一是狠抓基本农田保护。开展了基本农田保护大检查,进一步强化了
基本农田保护基础工作,促进了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政策(不准除法律规定的国
家重点建设项目之外的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 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将平原、平坝
地区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随意减少基本农
田面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
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 不
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的有效落实。市、市(区)、镇、
村、村民层层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完善和签订责任书55万余份; 划定基本农
田保护片1.2万多片; 设置保护标志314块。省检查验收组对威海市基本农田检查工作
给予了较高评价。 二是加强建设用地审批管理。 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六个不报批”
(对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验收不合格的;未按规定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城
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已
经用完的;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
建设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坚决不报批),全年退回不符合条件的用地报件80
余宗, 涉及耕地800多公顷。三是大力开展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
目库入库项目24个, 整理土地面积1356公顷,净增耕地534公顷。争取到2004年度省
级土地整理重点项目5个, 申报部级重点项目5个,申请资金1.4亿元。2004年到位资
金3615万元。 到外地市购买建设用地置换指标414公顷,补充耕地指标1278公顷,有
力保障了建设补充耕地的需要。威海市连续5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

【土地市场建设】 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得到全面落实。下发了《威海
市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程序》和《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
卖挂牌出让审批程序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全市招标拍卖
挂牌出让经营性土地191宗,达到100%,占出让土地总宗数的24%;政府纯收益6.9亿元,
占土地出让总收益的54%。 其中市国土资源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10宗,政府纯收
益2.2亿元,是上年的2.3倍。土地储备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市通过协议、征用、
收回、 收购等方式储备土地560公顷。完成了新一轮土地级别和基准地价更新调整工
作。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进展顺利,工作质量和进度排在全省前列。加大了划
拨土地有偿使用力度。对划拨土地有偿使用进行了广泛宣传,加大了征收力度,有效
防止了国有土地资产流失,营造了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
中,着重加强了报件审查、现场勘察、出让价格会审等环节,集体研究,集体决策,
杜绝了“关系地”和“人情地”,保证了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土地交易中心于2004年
7月1日动工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工程总量的30%。

【土地资源保障】 2004年4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
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做出了“三个暂停”(治理整顿期间,暂停审
批农用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暂停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的各类规划修改、对新批
的县改市和乡改镇暂停修改涉及土地利用的各类规划)的决定。“三个暂停”期间,
全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努力做好内涵挖潜,拓宽用地空间,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
了有力的土地资源保障。一是依法处置和盘活闲置土地。威海市政府下发了《关于依
法处置闲置土地的通知》(威政发〔2004〕38号),市国土资源局研究制定了《威海
市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全市清查出闲置土地502公顷,处置盘活267公顷,处置率53
%。 二是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用地问题。根据省国土资源厅鲁国土资发〔2004〕17号文
件精神, 筹集上缴新增建设有偿使用费2.4亿元,上报了2373公顷违规用地补办手续
报件,第一批获得批准1467公顷。三是优化用地结构。在工业用地上,通过土地控制
变招商引资为择商选资,重点保障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投资规模大的项目和资金到位
的项目。房地产用地主要依托旧村改造,严格控制高档商品住房用地,停止审批别墅
用地。四是拓宽用地空间。采取海域使用转土地使用的方式,为威海职业学院和山东
省药学院提供土地190多公顷,走出了一条用地新路子。

【地籍管理】 市区城镇地籍信息系统通过省国土资源厅验收,获得省国土资源科学
技术二等奖,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农村1∶10000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及数据库建
设工作进展顺利。对全市土地登记进行了全面清理和规范,检查国有土地使用证16万
余本, 集体土地所有证50万余本,他项权利证近2000本,检查出有问题的土地证160
余本。对检查出的问题,落实专人限期进行了整改。不断缩短土地登记发证时间,各
市(区)都实现了城镇居民住宅土地登记发证立等可取。

【土地信访】 市国土资源局制定下发了《重大土地信访案件应急预案》,完善并落
实领导包案、回访、信访通报等制度,信访机制进一步健全,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建立了集中处理农村土地征用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由市
国土资源局局长任组长,法院、信访、建设、计划、监察、农业、环翠区政府办公室
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集中开展了处理农村土地征用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
性事件工作,维护了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农村社会稳定。威海市全年受理土地来
信来访486件次, 处结470件,处结率96.7%。市国土资源局连续12年被市委、市政府
评为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测绘管理】 开展了测量标志普查和维护工作,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全市测量标志电
子档案,测量标志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开展了测绘成果保密大检查,并通过省国土
资源厅和省保密局的联合检查验收。完成了全市20家测绘资质复审换证工作。建立了
地图市场动态巡查制度,在加强日常动态巡查的同时,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地图市场
集中检查,对经营违法地图产品以及使用不规范地图的业户和单位进行了严肃查处。
基础测绘工作进一步加强,参与完成的数字威海三维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工程项目获得
国家优秀工程项目金奖。

【国土资源管理法制建设】 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窗口办文工作的实施意见》,
实行了一次性告知、书面凭证和不准予行政许可决定说明理由等制度,落实了首问负
责、AB角等工作制度,提高了服务效率,方便了行政相对人。建立了国土资源听证制
度,各市(区)都成功组织了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更新成果听证会。制定下发了《关
于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政务公开的范围,丰富了政
务公开的形式。行政复议和诉讼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全市国土资源系统1988年至2003
年下发的所有文件进行了清理,废止了30个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不符合《行政许可
法》规定的文件。利用“四二二”地球日、“六二五”全国土地日和“一二·四”全
国法制日等有利时机,采取举办大型文艺晚会、召开座谈会、新闻媒体跟踪报道、上
街设点宣传等形式,对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进行广泛深入宣传。

【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国土资源管理体
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鲁政发〔2004〕76号)和山东省委组织部《关于转发中央
组织部〈关于调整省以下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干部管理体制的通知〉的通知》(鲁组通
字〔2004〕42号)精神,结合威海实际,威海市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调整我市国土
资源主管部门干部管理体制的通知》(威组通字〔2004〕67号),威海市政府办公室
印发了《威海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威政办发〔2004〕98号),全市
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启动。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荣成、文登、乳山三市国
土资源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含与领导班子成员相应职级的其他干部)实行双重管理
体制,以威海市国土资源局党组管理为主,地方党委协助管理。三市国土资源主管部
门仍为同级政府的工作部门,其机构编制由同级政府管理。环翠区、威海火炬高技术
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区)、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区)国土资源管理
体制不变。三市矿产资源和测绘管理工作均由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环翠区、
高区、经区的地矿管理机构分别并入环翠区、高区、经区国土资源分局,为市国土资
源局的派出机构。威海市及三市分别设立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支队和大队,隶属同级国
土资源部门,接受上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机构的业务领导。
(邵锦光)

【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秩序】 2004年,全市地矿部门实行矿产资源勘查
开采秩序责任制,层层签订了“长治久安”责任书,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把地
矿部门与矿山企业签订的维护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秩序长治久安责任书完成情况、矿产
资源补偿费缴纳情况、规模矿山“三率”(开采回采率、采矿平化率、选矿回收率)
指标制订情况、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和矿山储量检测核定情况、矿产品流通领域监
督管理情况、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貌景观保护等情况,作为日常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
全市矿山企业持证开采率达100%。“三率”指标均达到或优于设计要求。同时,实行
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六个结合”制度,即与维护矿业秩序结合、与矿山企业年检相结
合、与矿权管理工作相结合、与补偿费征收工作相结合,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护相
结合、与矿产资源储量检测核定相结合,全面提高了威海市矿产资源管理工作水平。
全市地矿部门以开展春季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秩序治理整顿“回头看”为契机,对全市
所有的矿山企业进行采矿权确认审批,依法取缔非法采矿9起,填封井口4处,没收非
法采矿设备20多台件。强化日常监管,加强对黄金、石材、海砂等资源进行重点巡查,
建立部门配合、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有效地维护了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秩序的稳定。

【科技兴矿】 针对资源日益枯竭的实际,全市地矿部门把提高矿产资源科学化、集
约化开采水平作为矿产资源开发的主攻方向。坚持政策引导和重点扶持相结合的原则,
积极鼓励矿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提高矿产资源的科学开采水平。金洲集
团2004年向不景气的千岭矿业有限公司注入资金2000万元,积极开发利用新技术、新
设备、新工艺,年可直接增加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开发利
用水平。荣成中磊石材公司坚持走科技兴矿之路,引进和开发“坛子炮水平分离爆破”、
“垂直密孔导爆索水平爆破”、“火焰切割分离技术”、“串珠式”金刚石锯石机等
世界一流开采技术和设备,形成了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开采格局,使荒料成材率
提高到80%, 高出国内平均水平的40%和国际先进水平的20%,同时,充分利用尾矿废
料加工成石制品和工程建筑用石, 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5%,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推行石材资源规模化集中开采】 2004年,由于严格控制石材矿山准入条件和加大
对“小散乱”矿山的关闭力度,全市的石材矿山数量由1999年的927家压缩为477家,
减少了近一半。 石材矿山数量的大幅度减少, 使建筑用石材的供应量也从1999年的
670万立方米减少到2004年初的469万立方米,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石材供应受到影
响。为此,全市地矿部门按照“扶大关小、集中开采、规模经营”的原则,依据《威
海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在全面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把远离“三区三线”(城市规
划区、旅游风景区、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 公路线、铁路线、海岸线)范围,不影响
生态地质环境及自然景观,可供开采储量丰富的区域划定为石材集中开采区。全市已
划定集中开采区20处, 聚集到集中开采区的矿山企业达228家,占全市石材矿山总数
的48%,全市石材矿山年生产能力达到525.4万立方米,比设立集中开采区之前增加石
材开采量56.4万立方米, 增加13.2%。同时,地矿部门积极引导矿山企业引进科学的
开采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变传统的开采方式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通过
宣传教育和有效监管,使广大采矿权人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彻底
改变了以往大矿小开、采富弃贫、破坏浪费资源的现象,并积极探索采取台阶式、垂
直式、削平式、巷道进入式等开采方式,取代以往粗放式、破坏式、掠夺式的开采方
式。荣成市靖海集中开采区和文登市崮山后集中开采区采用的垂直式,环翠区太柏石
场采取在山中打隧道的巷道进入式,乳山市冯家集中开采区采取整个山头削平式,都
取得了明显成效。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石材资源规模化集中开采的意见》,加大
推行石材资源规模集中开采的工作力度,省国土资源厅在全省推广威海市的经验做法。

【矿权市场建设】 按照“循序渐进,科学规范”的方针,2004年,全市地矿部门重
点加强矿权市场规范管理,强调矿权出让必须经科学评估后,才可办理出让转让手续;
根据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建设方面的管理规定,研究
制定规范矿业权市场建设的制度和措施,对矿权出让评估工作也不断地进行规范完善,
为全面推行有偿出让采矿权,建立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提供了有效保障。截至12月底,
全市出让采矿权271处,完成评估确认探矿权3处,并请示省厅同意进行挂牌出让。促
进了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同时,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和采矿权价款
收缴工作。市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部门先后被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评为补偿费
征管工作先进单位。

【地质灾害防治】 为做好全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3月,市地矿部门编制了全
市汛期地质灾害防灾方案,并由市政府转发各市区、市直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方案明
确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区域,制定重点隐患区的防治措施。为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
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市地质矿产处处长
任副组长,14个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区)
也都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各级地矿部门都建立汛期地质灾害指挥部并下设应急分队,
并公布了24小时联系电话,具体负责地质灾害的检查督导和应急指挥救援工作,做到
责任落实到人,措施落实到位。各级地矿部门为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加大对隐患区
域的矿山企业和群众的宣传力度,提前做好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的发放工作,并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做到群防群治。为保障各项防治措施落实到位,全市各级各
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汛期值班、巡查和灾情速报制度,特别是地质灾害危险区和易发区,
在汛期安排专人值班,并公开联系电话,发现情况及时上报处理。同时,根据省国土
资源厅的部署,市地矿部门组织专门力量,编写了《威海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
~2020年)》,并经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专家组审查同意,市政府批准实施。规划的
编制实施,对指导全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管理】 2004年,全市地矿部门重点抓好储量认定前期核实制度、
登记统计制度和地质资料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对不按要求填报矿产资源储量表、
不积极配合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工作的矿山企业,年检不予通过,不予延续或变更采矿
登记手续。特别是对部分改制的矿山企业,对矿区储量进行了认真的摸底调查,核实
资源储量,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益。储量统计填报工作繁杂,技术性强。为确保
高质量完成每年一度的上报统计报表及数据软盘,开展了地矿部门和有关矿山企业填
报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所辖行政区域内的统计填报和平衡性检查差错率都达到
了省国土资源厅的部署要求, 在全省17个地市中率先全部完成了辖区内670多个矿山
企业上报和未上报储量统计登记,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同时完成了全市18处地热、
13处矿泉水的统计基础表的填报工作。通过矿产储量登记,摸清了“家底”,掌握了
矿产储量动态变化,落实了矿产储量核减年检制度。并全面开展了建设项目压覆矿产
资源情况的调查工作。

【地质勘查管理】 2004年,勘查资金总投入1278.81万元,其中地方财政矿产资源
补偿费340万元,国企938.81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机械岩心钻探5902.56米、槽探
1.14万立方米、 浅井1572米、 坑探2658.9米、 样品1.04万件、 1∶10000地质测量
301.6平方千米、 1∶2000地质测量25.8平方千米。 取得的主要成果:探获金资源量
5.2吨、 小型铁矿2处、钠长石矿2处、榴灰岩矿1处(3000万吨)、高岭土矿3处(其
中一处22万吨)、钾长石矿1处、蛇纹岩2处、矿泉水水源地3处等。

【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保护】 全市地矿部门围绕建设“绿色生态矿山”的目标,严格
矿山准入条件,严把审批关,凡位于“三区三线”可视范围内的采矿权申请坚决不批;
对开采饰面用花岗岩年生产能力达不到0.2万立方米、 开采建筑用花岗岩年生产能力
达不到0.5万立方米的以及新办的申请坚决不予批准, 无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和地质环
境影响评价报告的采矿申请一律不予批准。同时开展大规模治理活动,集中整治乱采
滥挖和“小、散、乱”采石场。2004年关闭“小、散、乱”影响地质地貌景观的矿山
20多家,采取土石方工程、喷涂工程和植树绿化工程进行综合治理,推进了绿色生态
矿山建设。

【矿产资源法规宣传】 2004年4月22日是第35个“世界地球日” , 宣传的主题是
“善待地球,科学发展”。为做好“地球日”宣传活动,根据国土资源部和省厅的通
知精神, 市地矿部门于4月初下发了《关于做好第三十五个“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
的通知》,制定了宣传方案,组织威海电视台、威海日报社、威海晚报社等新闻媒体,
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矿山千里行”活动,记者深入各市(区),围绕“善待地球,科
学发展”这一主题,对矿产资源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开采以及地质环境治理保护
等工作进行深入采访,并在威海电视台、《威海日报》、《威海晚报》上进行“落实
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世界地球日专题系列报道,取得了显著效果。2004
年全市地矿部门出动宣传车40多台次,设立咨询站8处,悬挂横幅、张贴标语200多条,
举行各种培训座谈20场次,培训人员800多人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1.5万多份,在各
类新闻媒体上发表稿件80多篇。
(王廷军 孙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