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保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8&rec=202&run=13

【概况】 2004年,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逐级落实就业目标责任机制,进一步落实
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 各级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中介机构全年提供岗位近7万个
(次) ,进场求职11万人次,洽谈成交1.8万人次。全年就业转失业人员再就业
9700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4.9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全年
新吸纳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3万人,转移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1.6万人。劳动年检
覆盖面和执法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大。开展了大规模的禁止使用童工专项检查活动,
市劳动保障信访咨询服务中心全年受理举报信访2700多起, 处结率93%。全年新
签订鉴证劳动合同近7万份, 全市受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818起。劳动力市场价格
机制基本形成。公布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落实了高技能人才津贴和人工
成本预测预警制度等。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推行了欠薪报告制度和工资集体协
商制度。在建筑行业建立了农民工发放工资备案制度、欠薪报告制度和工资保障
金制度,全年清理历史拖欠农民工工资4900多万元, 涉及农民工9500多名。建筑
行业当年基本没有发生新的拖欠。 开展各类培训6.8万多人次,全市高级工以上
人员比上年增加了10%,年末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达到7万人。社会保障
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全市收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5.64
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支出增长14.8%; 收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费3.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1%,支出增长16.7%; 收缴农村养老保险费3721
万元,增长86.2%,支出增长32.8%。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失业保险
参保29.1万人,企业和事业单位参保率99.7%;为1.15万名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按
时足额发放各种失业保险待遇5611万元。医疗保险惠及人群越来越广泛。全市医
疗保险参保人数36.6万人, 扩面3.5万人,参保率98%,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
收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3.39亿元,比上年增长29.9%,支出增长22.1%。为96名
市级机关国家公务员发放医疗补助金91.3万元,人均补助9510元;为533名市直参
保职工发放门诊慢性病补助金164.8万元,人均3090元;为92名市直大病患者发放
超限额医疗救助金187万元, 人均2.03万元。增强了医疗保险的支撑能力,提高
了职工的医疗保障水平。工伤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理顺了市级工伤保险工作机
制, 成立了威海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出台了8个工伤保险配套政策。全年扩
面5.3万人,参保人数28.4万人,城镇职工参保率98%以上,有1314人享受了工伤
保险待遇。 生育保险稳步运行。参保职工29.3万人,比上年增2.7万人。为3129
名符合条件的女工支付生育保险待遇1083万元。市劳动监察处荣获“全国优秀青
少年维权岗”称号,就业工作获山东省政府表彰,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经验在
全国会议上发言推广。养老保险、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劳动保障宣传、劳
动保障统计、劳动保障信访等各项工作都被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先进单
位。

【就业再就业】 市委、市政府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确立
了“立足经济发展,依靠政策扶持,坚持机制创新,城乡统筹就业”的工作思路,
进一步落实了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各级政府围绕发展“三大基地”(工业加工
制造出口基地、旅游休闲娱乐基地、以海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供给基地),培
植“五大产业”(机械、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的目标,大力招商引资,
实现了经济总量与就业容量同步发展。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4.96万人, 完成
年计划的10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7658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低于全
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进一步完善了符合威海实际的再就业扶持政策。各级各
部门全面落实国家、山东省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并延伸加大了再就业扶持力度,
向“3545”(女35岁,男45岁,下同)人员发放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全年发放
《再就业优惠证》 4489个,享受税收减免的失业人员1197人,减免金额808.7万
元; 享受收费减免1671人,减免金额570万元;发放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再
就业培训补贴、 职业介绍补贴561万元。 全市筹集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基金
1000万元,发放贷款219笔,贷款额437万元。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的积极作用得
到充分发挥。
就业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全市所有镇(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都建立了
劳动保障事务所(服务站),基本实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
“六到位”。各级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网络,
优化“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为企业招用职工和劳动者择业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 全市各级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中介机构全年提供岗位近7万个(次),进场
求职11万人次,洽谈成交1.8万人次。
困难群体再就业取得实效 各级各部门普遍把工作重点放在帮扶 “4050”
(女40岁,男50岁,下同)人员等困难群体再就业上,进一步完善了再就业援助
制度,大力开展了创建“再就业先进社区”活动,将就业服务与解决困难群体生
产生活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向“4050”人员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送服务,
运用扶持政策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积极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全年就业转失业人
员再就业9700人,其中“3545”人员再就业3629人,“4050”人员再就业966人,
年末尚未再就业的“3545”人员仅有61名,“4050”人员11名。基本实现了有就
业愿望的“3545”和“4050”人员失业半年内全部再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效显著 市政府先后下发了3个文件, 进一步完善了
农民工转移就业的政策措施,规范了对农民工的就业管理服务制度,改革了进城
务工农民落户的户籍制度,明确了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有关政策,加强了对农
村劳动力的培训,极大地改善了农民进城就业的环境。全市全年吸纳农村和外来
务工人员3万人,转移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1.6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与
此同时,积极组织实施“西输东接”(西部欠发达地区富余劳动力向外输出,东
部沿海地区接收消化) 劳务帮扶工程,先后4次组织94个企业前往菏泽举办大型
劳务洽谈会招工, 提供岗位2万多个,接收菏泽市农村富余劳动力8000多人,有
效解决了威海市企业“招工难”和“民工荒”等问题。

【劳动保障执法监察】 规范企业用工登记行为。注重查处用人单位招用人员
特别是使用农民工、外来工不办理就业登记、逃避监管、侵犯权益的行为,普遍
开展了以“五有”(有登记、有合同、有保险、有培训、有工资)为内容的“农
民工维权行动”。加大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力度。强化了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
管稽核,认真查处企业刻意少报漏报参保人数、随意降低参保基数、故意拖欠社
会保险费等违法违规行为。劳动保障执法监察部门通过劳动年检和专项检查等手
段, 追缴社会保险费812万元。严肃查处使用童工、超时加班、劳动条件恶劣等
违法侵权行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禁止使用童工专项检查活动,检查
各类用人单位2165户,涉及职工23.6万人,对发现使用的童工予以清退。强化执
法手段。劳动年检覆盖面和执法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大,3900户用人单位参加年检,
涉及职工32万人, 对年检中发现的15户严重违法违规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抓住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颁布实施的有利时机,加强了举报监察,每有举报,即时
查处。市劳动保障信访咨询服务中心全年受理举报信访2700多起,处结率93%。8
月20日,市劳动监察处被共青团中央、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等部
委联合授予“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

【劳动关系调整】 全市受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818起,结案800起,涉及职工
1733人, 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6.3%和98%;其中集体争议19起,涉及职工862人,
分别是上年的18倍和4.2倍。在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中,因追索工资报酬的188起,
因社会保险福利的218起,因工伤待遇的111起,因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201起。
机构设施进行了调整完善 调整了威海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威海市协调
劳动关系三方会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经威海市人民
政府公布,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成员进行了调整; 召开了2004年度三方会议,
调整了三方会议组成人员。加强了乡镇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和企业劳动争议调解
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建设,各市(区)、镇(街道办事处)都成立了劳动关系协调
委员会。各市(区)仲裁机构都加强了协调委员会工作的指导。协助有条件的企
业恢复企业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工作,加强对企业调解人员进行指导,将劳动争议
案件解决在基层。完善了仲裁庭建设。在市仲裁委的指导下,各市(区)在原有
仲裁庭的基础上,对仲裁庭的标准建设及设施配备进行了完善。至年底,全市全
部建设起专门的标准仲裁庭,面积在50平方米~70平方米,配备了音响、录音、
录像等设备。
开展劳动仲裁员培训 举办了两次全市劳动仲裁员仲裁办案庭审观摩会,现
场审理,全市劳动仲裁员旁听,案件结束后,对案件审理情况、开庭程序进行现
场讨论,改进仲裁工作。举办了两期案例研讨会,对仲裁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遇
到的疑难案件,由全体仲裁员进行分析讨论。通过观摩及集体对案件的研讨,交
流办案经验,取长补短,提高了仲裁员业务素质及庭审能力。举办劳资干部培训
班15起,培训人员1682人。
加强劳动争议预防 强化劳动合同基础管理。 全年新签订鉴定劳动合同近7
万份, 通过执法监察督促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1.73万人,企业用工和劳动合同
都建立了信息库。 提前介入,预防劳动争议发生。先后为360多个企业资方提供
劳动政策法律法规咨询服务,指导企业依法处理劳动关系,避免引起劳动纠纷。
协助市委接待处等单位解决了多起遗留问题,避免了更大、更多劳动争议问题的
发生。

【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 发布了工资指导线,充分发挥了对企业工资增长
和工资集体协商的指导作用。 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基本形成,公布了215个工种
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落实了高技能人才津贴和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等,
提高了企业人工成本使用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指导企业在
提高效益的同时合理提高职工收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对外来劳动力的吸引力。
注重查处拖欠克扣职工工资的违法行为。以遏制新的拖欠、查处恶意拖欠、逐步
补发历史拖欠为目标,在全市普遍推行了欠薪报告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
建筑行业建立了农民工发放工资备案制度、欠薪报告制度和工资保障金制度。

【职业技能培训】 全市各类培训资源培训6.8万多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绿色通道”培训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2.1万人;启动了失业人员“创业、再
就业”培训工程,免费开办培训班63期(个),培训1.1万人;重点实施提升企业
在岗职工职业技能的“高级蓝领” 培训工程,培训在岗职工3万人,使2800名技
工晋升了职业技能档次,培养出407名技师,全市高级工以上人员比上年增加了10
%。 职业技能鉴定范围不断拓展,鉴定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各类职业资格鉴定达
到1万人,年末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达到7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0%。

【养老保险】 2004年,全市收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5.64亿元(其中个
人账户金2.39亿元, 统筹基金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支出4.02亿元,
增长14.8%;收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3.3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支出3.79亿元,增长16.7%;收缴农村养老保险费3721万元,增长86.2%,支出409
万元,增长32.8%。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全市逐级落实了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督查通报
制度和征缴奖励制度,以外资企业、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为扩面重点,努力调
动各类用人单位参保的自觉性。至年底,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4.03万人,
扩面3.2万人, 全年收缴养老保险费5.64亿元,为4.25万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
金4.02亿元,人均月养老保险金787.63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均按时足额发
放,社会化发放率100%,参保率和收缴率均为98%。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加强宣传,狠抓重点、难点单位的催收、催缴。认
真做好稽核,准确核实缴费基数,及时办理增减变动。为确保征缴人数、基数准
确无误,对参保职工养老保险手册普遍进行了一次审核,并逐个打印征缴清单,
发给每一位参保职工,增强缴费透明度。至年底,全市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
险参保人数7.70万人,全年收缴养老保险费3.39亿元,为2.07万名离退休人员发
放养老金3.79亿元(本级财政拨付3579万元) ,人均月养老保险金1522.39元,
参保率和收缴率均100%。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出台了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建立起以土地补偿
金为主的政府、集体、个人三方筹资机制,完善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市农村
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4万人,新增参保2.5万人; 适龄人口参保率65%,比上年提
高了5个百分点。 全年收缴养老保险费3721万元,积累责任金2.66亿元,全年为
2.07万名农民发放养老金409万元。

【失业保险】 按照市政府规定,严把职工失业审核关,有效杜绝企业恶意裁
员现象,保障了大龄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搞好对失业职工的接收、登记和管理,
认真组织失业后的职业指导,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及时发放失业待遇,切实保
障基本生活。 加大力度催缴失业保险欠费,全年下发催缴通知书100多份,下达
处理决定书70余份, 催缴欠费200多万元。至年底,失业保险参保29.1万人,企
业和事业单位参保率99.7%;为1.15万名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各种失
业保险待遇5611万元。

【医疗保险】 至年底,全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6.6万人,扩面3.5万人,参保
率98%,比上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收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3.39亿元,支出2.66
亿元,结余7245万元(个人账户2643万元,统筹金4602万元)。为96名市级机关
国家公务员发放医疗补助金91.3万元, 人均补助9510元;为533名市直参保职工
发放门诊慢性病补助金164.8万元, 人均3090元;为92名市直大病患者发放超限
额医疗救助金187万元, 人均2.03万元。增强了医疗保险的支撑能力,提高了职
工的医疗保障水平。
增强医疗保险保障能力 探索建立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开展了医疗保险向
职工未就业子女、无工作配偶延伸的试点,鼓励企业开展补充医疗保险。完善了
“一站式”服务。建立了医疗保险服务大厅,把对外办理的业务,均调整到服务
大厅,参保职工在大厅可一次性办完所需办理的手续。各市(区)将医疗保险服
务项目纳入了政府行政审批中心,与行政审批项目一起为群众提供服务。建立了
医疗保险决策辅助体系。与山东大学地纬公司合作开发了计算机决策系统,通过
系统自动提供数据分析,做出预警监测,提高了对基金收支管理和监控的科学化、
规范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了医保药品计算机管理系统,将基本医疗保险药品
目录、医疗服务设施和项目目录纳入计算机管理,提高了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
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将远程会诊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提高了
医疗保障水平。引入竞争机制,增设慢性病用药定点药店,降低了医疗成本,将
每年门诊慢性病一次性补助改为即时报销。
提高医疗保险透明度 编印了宣传手册,征订了一定数量的专业性报刊,均
放置于服务大厅免费发放。与各定点服务机构签订了协议,要求各定点医院在导
医台提供医疗保险就医指南和专家介绍,同时为职工免费提供宣传手册。调整了
计算机程序,增设了打印消费清单功能。参保职工在任何定点医疗机构或定点药
店进行的医疗保险消费,都会收到一张标明个人账户当年收入总额、消费总额、
结余额和本次消费额的 “明白纸” 。 开通了语音查询电话。 参保职工拨打
“5274111” ,再输入本人IC卡编码就可以了解到单位缴费情况和个人账户使用
情况。设立了触摸屏查询系统。医疗保险服务大厅设立了电视触摸屏,通过电视
触摸屏,可以查询个人账户和医疗保险政策规定等相关情况。设立了威海医疗保
险信息网站。建立了机构介绍、政策法规、政策问答、办事指南、定点机构、药
品目录、保健之窗、最新动态、个人账户查询和公告等模块,通过网站可以方便
地查询相关内容。
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按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规定,坚持“收支两条线”,
不挤占、不挪用、不搞风险担保,严格审核,多层把关,保证各项基金支付合理、
使用安全。建立了统计分析制度。每个季度,对全市基金运行情况、参保情况和
定点医院、药店的医疗费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全面掌握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
动态, 使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连续6年保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参保职工的医疗
保险待遇不断提高。组织稽查人员定期不定期巡视定点服务机构,建立了群众举
报奖励制度, 全年查处38起违规行为,终止了与5所定点服务机构的定点协议,
暂停了30余所服务机构的定点协议,限期整改。规范了医疗保险服务秩序,保障
了参保职工合法权益。

【工伤保险】 国家《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实施后,市级理顺了工伤保险工作机
制, 成立了威海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出台了8个工伤保险配套政策,在全省
首家制定了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办法。强化宣传。在《威海晚报》开设了工
伤保险宣传专栏, 对《工伤保险条例》进行系列宣传,印发宣传资料3万多份,
免费向参保单位和职工群众发放,深入基层单位解疑释惑,把政策交给群众,调
动了广大职工参保的积极性。规范工作程序,认真热情地做好工伤认定。经办机
构对案件受理、材料审核、调查取证等工作实行了责任化、制度化管理,市直全
年认定工伤案件390起, 通过现场取证,查处假冒工伤案件3起,挽回基金损失4
万余元。2004年,扩面5.3万人,参保人数28.4万人,城镇职工参保率98%以上,
有1314人享受了工伤保险待遇。

【生育保险】 至年底, 参加生育保险职工29.3万人, 比上年增2.7万人。为
3129名符合条件的女工支付生育保险1083万元。
(宋厚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