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保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7&rec=105&run=13

【概况】 2003年,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努力促进充分就业,健全社保体系,强化
执法维权,创新工作机制,为全市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保障,
各项工作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88万人,比上年增长26%,
城镇登记失业率1.7%。全年培训各类人员8.8万人。公布了2002年度全市7个行业
企业人工成本水平和199个工种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建立了欠薪报告制
度, 清理拖欠工资1.16亿元。先后下达劳动保障监察指令整改通知书373份,补
发拖欠工资1.16亿元,清欠社会保险费1269万元,补签劳动合同6200份。受理劳
动仲裁案件713起, 结案685起。年内征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5亿元,缴费
人数26.58万人。 机关事业单位缴费人数7.75万人,缴费3.05亿元。全年征缴医
疗保险费2.49亿元,增长10%。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3万人,比上年增加3.7万人。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3.4万人, 全年收缴工伤保险费1281万元, 生育保险参保
26.15万人,收缴生育保险费1776万元。接待受理群众来信487封,来访1320次,
来电1972次, 涉及5434人,立案查处397起,结案385起,处结率97%。市劳动争
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被评为全省青少年优秀维权岗,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宣传、
职业培训、劳动保障统计、劳动保障信访、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均被省劳动保障
厅评为先进。

【就业再就业】 全市上下把就业再就业工作切实摆到了“民生之本、安国之
策”的位置上,各级党委、政府层层落实了就业目标责任制,市与省、各市(区)
与市都签订了责任状,对净增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政策、强化再就业服务、加
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和帮助困难群体就业五项指标实行了定期考核,就业再就业真
正成为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88万人,比上年增长
26%;全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88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25.3%,比上年增长56.6
%;当年就业转失业6064人,同期再就业6362人,继续保持了再就业人数大于新失
业人数,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7653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全市就业
局势持续稳定。
依靠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 利用日韩产业转移、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
发展全市“三大基地”和“五大产业群”的机遇,把“小(中小企业)、三(第
三产业)、多(多种形式灵活就业)、密(劳动密集型)、非(非公有制经济)、
外(外资企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全市平均每
天注册城镇企业9家、 个体工商户21.8户,城镇从业人数达到47万人,比上年增
长6.7%,其中第三产业的单位就业新增8694人,个体自谋职业9445人,灵活就业
7858人。
再就业扶持政策逐步到位 上半年,先后出台了14个再就业配套文件,在全
省率先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全年发放《再就业优惠证》5667份。下半年,按
照全国再就业座谈会精神扩大了扶持政策的覆盖范围,在全省首先向“3545”人
员(女35岁、男45岁以上)发放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全市享受税收减免优惠政
策的失业人员690人,减免143万元; 享受收费减免的1036人,减免198万元;发放
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共85人、10.9万元; 发放再就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
贴共179.6万元。 政府的再就业投入显著增加,市、区(市)两级共安排再就业
资金841万元, 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近千万元,当年有26名
失业人员享受创业小额贷款52万元。
基层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做到机构、人员、编制、经费、场所、工作“六
到位”2003年初及时组织各市区到济南等地考察学习了平台建设经验,市编委专
门下发了文件,对街道、镇和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机构、人员、经费等作了明确
规定。 到2003年5月底,全市15个街道办事处、55个镇、98个社区居委会全部建
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站),配备工作人员282人,市、区两级先后举办了6
期劳动保障专管员、协管员业务培训班。基层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的强化,使全市
四级劳动力市场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功能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全年劳动力市场和
公共职业中介机构共提供岗位5.2万个(次) , 进场求职8.6万人次,洽谈成交
1.57万人次。
再就业困难群体得到有效扶持 各级把工作着力点由生活保障为主转向就业
保障为主,注重解决“4050”人员(女40岁、男50岁以上)等困难群体的再就业。
市政府下发了 《关于开展创建 “再就业先进社区” 活动的通知》 (威政办发
〔2002〕 62号) 和《关于积极推进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意见》(威政发
〔2003〕49号),在全市开展了创建“再就业先进社区”活动。在中心市区,两
级劳动保障部门持续开展了对“4050”人员的“一帮一”亲情服务活动,局长包
街道、科室包社区、工作人员包人,先后举办了三次针对“4050”人员和“3545”
人员的大型送岗配岗就业洽谈活动。 全市上年结转的879名“4050”人员和今年
新失业的585名“4050”人员已有1186名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为81%。

【城乡统筹就业】 遵照中共十六大关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实现城市化、
现代化的要求,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大胆探索城乡统筹就业的新政策、新机
制、 新措施。9月份,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会议
上,市政府做了典型经验交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被评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先进集体。
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实现制度创新 为推动全市城乡统筹就业,保护农民工
的切身利益,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做好农民工就业管理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
的通知》(威政办发〔2003〕41号),对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
险做出了明确规定: 工伤保险按国务院新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实行全覆盖;
医疗保险按照劳动保障部的《指导意见》实行灵活参保; 养老保险依据国家政策
和威海实际,分为“单位长期用工实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短期用工(合同
不足一年)实行缴纳养老补助费、灵活就业者实行个人自主选择”三个层次,进
一步体现了“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年内,中心
市区范围内80%以上的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参加了社会保险, 农民工参保人数不断
增加。
农民工就业服务工作逐步到位 进一步规范了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为,两级
劳动力市场全年为农民工提供适宜岗位3万多个(次) ,有8900多名农村劳动力
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全市在城镇和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民工达到27万人,其
中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11万人,年内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88
万人。 其中向市外省内输出农村劳动力11745人, 跨省输出6459人, 出国打工
1678人。
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免费培训制度 市政府转发了市劳动保障局等
六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促进转移就业的意见》
(威政发〔2003〕48号),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责任,落实了今后五年内对农村
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富余劳动力普遍免费培训一次的战略任务。
促进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从年初开始,劳动保障部门与公安部门积极
协商,放宽进城务工农民工的户籍准入限制,市委出台了威发〔2003〕25号文件,
允许在市区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工登记为城镇户口,为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快转
移就业步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探索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围绕失地农民不
断增加的实际情况,探索农保新机制,对现行的农保制度提出了调整建议。

【职业培训】 为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竞争能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及时为失业
人员提供免费职业指导6280人次,免费培训失业人员7661人,培训后有6321人实
现了再就业, 培训就业率达到82.5%。各级认真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入制
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落实年初制定的“三个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失业
人员、劳动预备制人员各1万人)培训计划,全年培训各类人员8.8万人,其中农
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87万人,劳动预备制培训1.11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
创业培训7767人,在岗职工培训5.05万人,超额完成了全年职业培训工作任务。
全市技工学校招生2901人, 1800名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职业技能
鉴定范围不断扩大, 全市举办了4次40个通用工种的统一鉴定,新增加了职业指
导师等2个工种的鉴定, 有9086人参加鉴定,7581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合格率
83.4%。 全市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达到6万名,占职工总数的17.2%。建
立了高级技能人才表彰奖励机制, 有突出贡献的技师每人每月享受政府津贴150
元,威海市技术能手给予一次性奖励2000元。年内有37名技师享受政府津贴,52
名技术能手受到奖励。

【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 进一步完善工资指导线、人工成本预警预报、劳动
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最低工资保障等制度, 公布了2002年度全市7个行业企业
人工成本水平和199个工种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市劳动保障部门与市经
贸委、 总工会共同开展了工资集体协商试点工作,4月25日,市直17家企业开始
进行工资集体协商试点。建立了欠薪报告制度。规定,凡企业不能按照国家规定
支付工资的,在欠薪发生前必须向企业工会、企业主管部门、同级劳动保障行政
部门、工会组织进行报告。清理工资拖欠问题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市政府下发
了 《转发市劳动保障局等部门关于切实解决拖欠职工工资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威政办发〔2003〕81号)、《关于印发威海市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工作实
施方案的通知》(威政办发〔2003〕96号),市劳动保障局、建委、经贸委等部
门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清欠活动,先后清理拖欠职工工资款1.16亿元。

【劳动保障执法监察】 通过劳动保障年检、专项监察、日常监察、举报专查等
手段, 先后下达劳动保障监察指令整改通知书373份,补发拖欠工资1.16亿元,
清欠社会保险费1269万元,补签劳动合同6200份,补办用人手续3320人,清退押
金144万元,清退童工7人。有效地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树立了劳动保障部门
的良好形象。
年检工作 两级劳动保障部门从劳动保障监察、 社会保险、劳动就业、职
业技能鉴定等机构抽调了108名工作人员,成立了“一体执法”的年检执法队伍。
通过严格细致的工作, 年检用人单位3560个,涉及职工34.23万人,其中,非公
有制企业占78%。年检中,下达劳动保障监察责令整改指令书241份,执行229份,
执行率95%。 6月6日,年检工作转入跟踪落实阶段,对年检中存在的问题,没有
整改或未完全整改的单位逐个进行督促落实,将经说服教育,仍不改正的单位纳
入法律程序进行解决。处理用人单位8个,处罚4个,补缴社会保险费用987万元,
补发职工工资210万元, 补签劳动合同6200份,补办招用人员手续3320人,清退
非法押金93万元,清退童工2名。
专项监察 一是开展了拖欠职工工资情况专项检查。 年内开展了两次,第
一次于年初开始至5月底结束, 拖欠1.31万名职工的4468万元工资均得到如数兑
现。第二次于10月15日开始,市政府办公室专门下发了《转发市劳动保障局等部
门关于切实解决拖欠职工工资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威政办发〔2003〕81号),
各级劳动保障、经贸、建设等部门抽调62人,组成20个检查小组,检查重点是建
筑施工、渔业捕捞、水产养殖加工、制衣、餐饮等行业和外资、私营、个体等企
业组织,解决问题的重点是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到12月底,111个企业拖欠1.5
万名农民工的5270万元工资,补发1.27万人、2870万元。未解决的拖欠工资问题
于次年继续解决。二是开展了外商独资企业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专项情况调查。
4月份开始到5月底结束, 调查企业629户,涉及中方职工6.99万人。根据外资企
业存在的问题,6月份向市政府进行了专题汇报,7月份,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
一步做好外商投资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通知》(威政发〔2003〕
38号),从政策上保护了中方劳动者的权益。三是开展了劳动保障矛盾纠纷专项
排查。3月26日~4月20日,劳动保障、经贸、工会等部门组织,联合对关停并转、
破产倒闭、 生产经营不正常及改制企业进行了检查,检查用人单位221个,涉及
职工7.52万人,对31个存在问题的用人单位采取了相对措施,使有关问题得到妥
善解决。四是开展了维护女工、未成年工合法权益和禁止使用童工专项执法大检
查。从10月18日开始到11月10日结束,共检查用人单位5788个,涉及劳动者5.22
万人, 其中女工2.41万人。通过检查,依法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132份,清退童
工5人, 补发工资3.86万元,补缴社会保险费44.31万元,为112名女工调整了工
作岗位,依法对4个使用童工的用人单位进行了处罚,罚款6万元。
举报专查 通过建立“四位一体”的服务机制等措施,建立起一支高效的执
法队伍,做到了热情接访,迅速立案,立即查处,保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树立
了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良好形象。全年受理群众举报584件,立案查处266件,结
案261件,结案率98%,非立案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通过举报专查,责令用人单
位清退押金51.2万元,补发职工工资197万元,补缴社会保险费238万元,申请法
院强制执行的行政处理案件12件。

【劳动关系协调】 举办了两期劳动仲裁疑难案件研讨会。研究了130多件疑难
案件,为合理、合法、正确地解决劳动争议、提高办案质量打下了基础,使结案
正确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 针对企业改制后劳动关系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对企
业劳资人员进行了培训, 提高了企业劳资人员的业务水平。举办培训班7期,培
训820多人。 下发了《关于加强劳动争议仲裁庭标准化建设的通知》(威劳仲字
〔2003〕 2号),两级仲裁庭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在全省起到示范作用,受到
省厅充分肯定。加强了对劳动合同的鉴证管理工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劳
动合同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威劳发〔2003〕25号),对中止、变更、解除、
终止、续订劳动合同制定了统一的格式,实行现代化管理,纳入计算机管理11万
人。在全市建立起上下统一的三方会议制度,有效地预防了劳动争议的发生,维
护了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稳定,促进建立了规范和谐的劳动关系。
年内,共受理劳动仲裁案件713起,结案685起,结案率96%,结案正确率100%。

【养老保险】 全年征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5亿元,缴费人数达到26.58万
人, 为3.85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3.5亿元,发放及时足额,社会化发
放率100%。机关事业单位缴费人数达到7.75万人,缴费3.05亿元,为1.93万名离
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3.24亿元。 农村养老保险参保25.6万人,参保率60%,收缴
保费1998万元,领取养老金的人数达到1.69万人,年发放308万元。
养老保险扩面征缴有了新的突破 全市逐级落实了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督
查通报制度和征缴奖励制度,并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企业养老保险扩面重点
坚持“四个面向”(面向2万多名中断缴费、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人员,面向800
多个城镇私营经济组织, 面向1000多个城乡外商投资企业,面向400个有条件的
乡镇企业) , 努力调动各类用人单位的参保自觉性, 全市实际缴费人数达到
26.58万人, 比上年增加2.22万人,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扩面任务,参保人
数达到30.6万人,增加4.3万人,增长14%,参保率98%以上;收缴企业养老保险费
5亿元, 比上年增收1亿元,增长25.2%,超省计划7022万元。机关养老保险基金
比上年增长8.8%,达到3.05亿元; 农村养老保险探索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补助办
法,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市级审核备案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考核制
度,有效促进了基金征缴和保值增值。农村养老保险参保25.6万人,比上年增加
6000人, 参保率达到60%,圆满完成年度计划,收缴农村养老保险费1961万元,
增长45.3%。
外资企业参保实现制度创新 针对外资企业参保缴费参差不齐的实际,市政
府出台了《关于做好外商投资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通知》(威
政发〔2003〕38号),既对全市外资企业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提出了明确要求,又
在缴费条件和对象、缴费基数等方面给予外资企业一定的照顾,提高了外资企业
参保缴费的积极性。年内,全市又有37个外资企业、1752人参加了社会保险,外
企职工参保人数突破2万人。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逐步到位 按照中央、省的部署和要求,
在全市全面推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市委、市政府两办下发了文件,
市政府召开了专门会议,部署了“九个一” 的工作要求: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
围,健全一个工作机构,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库,发放一张服务联系卡,建立一
份完善的健康档案,建设一个学习活动场所,落实一个学习活动小组,建立一个
企业退休人员自我管理和互相服务的组织,建立一个走访慰问制度。各级各有关
部门按照市政府提出的要求,认真落实责任,积极筹建服务场所和设施,建立退
休人员数据库, 健全服务网络,完成了省厅下达的95%的目标。到12月底,全市
3.85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3.5亿元,月人均759元,发放及时足额,社
会化发放率100%。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1.93万名领取养老金3.24亿元,月人
均1399元。其中,当地财政拨入2985万元,市统筹拨入1080万元。农村养老保险
领取养老金的人数达到1.69万人,年发放308万元,人均182元。

【医疗保险】 出台了《关于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参加城镇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威劳发〔2003〕27号)、《关于企业中断
缴费其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的批复》(威劳函〔2003〕98号)等政策性文件,
规范了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政策,解决了近3000名企业退休人员因原单
位中断医保缴费而无法继续享受医保待遇的问题,赢得了企业退休人员和社会的
一致好评。建立了医疗保险举报奖励制度和医保定点服务单位动态管理制度,加
强了对医疗保险金的管理。 全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万人,参保率95%,比
上年增加3.7万人,提高4.4个百分点,全年征缴医疗保险费2.49亿元,增长10%,
继续保持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良好态势。

【失业保险】 加强了对失业保险费的催缴和对失业人员的接收、登记、管理,
严把审批关,遏制恶意裁员行为,及时发放失业保险金,保障失业人员的合法权
益,进一步增强了失业保险的支撑能力。当年参保人数达到27.6万人,比上年增
加1.5万人, 参保率98%,提高2个百分点;全年征缴失业保险费6720万元,比上
年增加1753万元,增长35%;为1.15万名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2778
万元。

【工伤保险与生育保险】 以国务院颁布《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375号总理
令)为契机,加大了宣传力度,报纸开辟了专栏,电视制作了专题片,翻印了宣
传小册子,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工伤保险的重要性,工伤保险参保人数显著增
加,达到23.4万人,全年收缴保险费1281万元,比上年增加293万元,增长29.6%,
年内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1248人。 生育保险稳步运行,参保26.15万人,享受生
育保险待遇2833人,收缴保险费1776万元,比上年增长12.5%。
(宋厚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