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商为何这般青睐威海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6&rec=244&run=13

韩商为何这般青睐威海?

威海,中国最东部的开放城市,与韩国隔海相望。近几年,来威海投资的韩商逐
年增多,威海如今已成为韩商投资最集中的热点地区之一。
韩商为何青睐威海? 原因在于这里的人们上下一心,恪尽职守,盖厂房、铺公路、培
训职工,提供一个真正让韩商创业生财、获取较高投资回报的生活、工作环境,最终
感动并吸引了韩商。
“借韩兴威”思路明
1987年成立的地级威海市,对外开放起步落后于其它城市。但他们并没有等待,
而是主动寻求后来居上的机会。1991年中韩建交,使威海市敏锐地感觉到对外开放必
须抓住韩国这列“国际列车”,才有可能实现跳跃式发展。他们在分析自身开放各方
面条件后,确立了两种基本认识:其一是韩国方面,其工业正处于产业转型期,劳动
密集型产业需要向外转移生产基地;其二是威海方面,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
资源,潜力巨大。将二者结合起来,韩商就能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威海也能达到快速
发展的目的。由此,威海市果断提出了“借韩兴威”对外开放新战略,以此来达到重
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效果,形成全新的对外开放局面。
这一战略决策的确立,指明了威海对外开放的主攻方向。威海市所属的荣成、文
登、乳山、环翠区等应声而动,先是对自己的家底进行了彻底排查,将有对外合作潜
质的企业由重点到一般,划分成一、二、三类,绘制出招商引资项目表;然后,他们
接连不断地组团去韩国,推销自己,先后与仁川、广宇等市区缔结友好城市关系;又
派出经贸人员前往拜会三星、大宇、现代等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介绍自己的有关投资
项目,请韩商来威海投资设厂。
几年不间断的努力,换来的是韩商投资的累累硕果,先后有韩国三星电子、大宇
电子、大宇汽车零部件等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规模的企业来威海落户,创
办了合资企业、独资企业。而另一些韩国企业更是独具慧眼,巧用威海的沿海地理、
海产资源优势,办起了航运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威东航运有
限公司、威东日综合食品有限公司、东源食品有限公司等,为韩商投资带来了较高的
回报率。
这一时期,威海市的招商引资工作形成了第一个高潮期,是威海经济发展最快的第一
个时期。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强烈冲击了韩国经济,使已经不很景气的韩国劳动密集
型企业雪上加霜。现实迫使这些韩商外出寻找、建设新的加工基地。威海恰好具备韩
商所需要的条件:拥有大量闲置厂房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交通便利,最适合发展投
资少、见效快的加工贸易项目。据此,威海市结合威海小企业多、乡村企业多的实情,
把加工贸易的落脚点瞄向了国外中小企业,再次响亮地喊出了以“三个面向”为主要
内容、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对外开放新政策,进一步丰富了“借韩兴威”战略内容。
“三个面向”就是面向韩国、日本、面向中小城市、面向中小企业,发展来样加
工、来料加工和带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业。在调查统计得知农村尚有20多万平方米
的闲置厂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后,威海市把发展加工贸易的重点放到了农村,提出了
3年内全市五成以上的村要有加工贸易项目的对外开放工作新目标。 同时,为把这项
政策落到实处,让大家明确奋斗目标,威海把招商引资、新上加工贸易企业的数量分
解到各市(县)区;各市区又向下层层分解,形成了全社会抓加工贸易的开放新局面。
如今,人们惊喜地发现,过去农村闲置的厂房大都租给了韩商,全市六成以上的村有
了加工贸易项目。在环翠区王家沟村,加工贸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批地“冒”了出
来, 3年时间招来了18名韩商,办起了18家韩资企业。不仅给村里带来了可观的房租
收入,还彻底解决了王家沟村和附近村庄劳动力就业问题。一些加工贸易企业把“勾
花” 、 “编织”等加工件分发给农民拿回家加工,炕头灶旁也成了农村妇女为韩商
“打工”的“新战场”。
“一衣带水”好邻居
威海是中国与韩国通航的第一个城市。 早在1990年9月中韩建交的前一年,作为
两国民间交往的渠道,威海开通了与韩国仁川间的海上客货运输航线。从此,“金桥”
轮在两国间架起了一座金桥,把世代交往的中韩两国连到了一起,把威海的发展与韩
国拴到了一起。从此,威海作为中国北方沿海新兴的城市,成了韩商“串亲戚”的近
邻。
地理位置的邻近,交通的便利,是韩商到威海投资办厂的必要条件。特别是1997
年以后,由于土地、厂房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韩国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
了立身之地。此时,一些韩商就把生存出路的新希望放到了近邻威海。先是极少数韩
商尝试着搞加工贸易, 带上1万多美元,到威海农村租上十间八间平房,使用当地廉
价劳动力,搞起一个小作坊,制作假发、绢花等。产品经检验合格后,仅用一天时间
就可运送到韩国,再利用其原有的商品销售渠道,转运到世界各地。这“吃螃蟹”的
第一步尝试,给韩商带来了超额利润,令韩商大喜过望。
这些“吃螃蟹”的韩商并不保守,他们把自己的成功和到威海投资的种种便利、
威海鼓励发展加工贸易的最新政策等,介绍给他们的至亲朋友。很快,消息一传十、
十传百,一些急于寻找新的投资伙伴的韩商便有了到威海来看一看的念头。到了威海,
又被诚实、善良、好客的威海人所感动,成了兄弟朋友,到威海投资设厂、搞加工贸
易也就是情理中的事情了。这些韩商从国际市场上采购原料,运到威海加工成产品,
再通过韩国返销到世界各地。
这样,威海就成了韩商的商品加工基地。如今,到威海租用厂房开办独资企业的
韩商, 已占到威海投资韩商总数的90%以上。一些韩商甚至结伙搭伴,到一村或一镇
投资设厂,出现了名副其实的“韩国工业区”、“韩商一条街”的现象。在文登市米
山镇的“韩国工业区”内,韩商只要来投资,其它一切工作由当地政府来办:不仅企
业必须的工商执照、税务登记、水、电等由镇外商投资服务中心来办理,就是韩商要
租用的厂房,也是按韩商提供的图纸建设……韩商只要带上资金和设备,其它的全都
由当地镇政府来办。这种真诚亲商引来了成群的韩商,如今在米山镇韩国工业园内有
近30家韩商投资企业扎下了根儿,成为当地经济的新支柱。
地理上便利,也为增进威海与韩国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自1993年起,
威海市瞅准与韩国地理上的优势,在国内第一次举办了“中韩(威海)经贸洽谈会”,
至今已成功举办了8届,先后邀请了3万多名韩商到威海做客,在亲切友好的交往中,
将威海的投资政策、 环境“滋润”到了韩商的心中;2001年7月,为了更便于韩商了
解威海,他们又主动跨过大海,到韩国介绍自己,在汉城举办“威海投资贸易洽谈会”,
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形成了一股“威海热”。会上共达成合资合作项目75个,项
目总投资2.6亿美元,韩商投资2.3亿美元。
好环境留住韩商心
舒心的生活环境能留下人,好的投资环境能留住韩商的心,这是威海市和普通百
姓的共同想法。 十几年来,威海市集中精力改善基础设施,已先后投资100多亿元完
善通信、港口、道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同时,全市各级政府把主要精力用于改善
投资软环境建设,连续几年开展了“投资环境优化年”活动,创造“亲商、安商、扶
商、富商”的良好社会环境。
1993年,威海市参考国内外的成功做法,设立了威海市外商投资综合服务中心,
会集了与外商投资有关的14个部门联合办公,为外商投资提供全方位、一条龙的援助
和服务。投资之前,为外商提供法律咨询、投资环境咨询、投资项目咨询;投资过程
中,为外商提供申请成立公司、协助筹备和建设、办理各项手续的服务;生产经营过
程中,为外商提供保险援助、采购援助、销售援助、认证援助、纠纷协调等。这里,
从政策法规咨询到法律文件起草、从市场调研到项目论证、从项目申报到注册登记、
从厂房购买租赁到工程建设、从招工到职工培训、从原材料采购到国内市场开拓,都
会得到优质服务。
威海市为了方便外商生活,还建立了外商就医绿卡制度。外商持卡就医,优先诊
疗。威海市立医院等医院都设立了外商接待室,外商前来就医时,接待室人员全程陪
同、引导他们到有关科室就诊。外商的子女入学、入托等,都是就近安排,与本市居
民享受同等“国民待遇”,不额外加收任何费用。
在一些乡镇农村,为了吸引韩商前来投资办厂,人们更是不遗余力地帮韩商解决
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让韩商能有个好心情。1996年,在文登市天福山街道办事处五
里庄村党支部书记于宜强的强力邀请下,韩商吴炳采来这里办起了威海华珍织衫有限
公司。 正当企业经营红火时,一场大火使企业损失100多万元,有了打“退堂鼓”的
念头。得知吴炳采的想法后,五里庄村委会该出手时就出手,筹借30多万元帮助吴炳
采购置新设备,使企业很快兴旺起来。五里庄村,让吴炳采找到了“家”的感觉。自
1998年以来,在吴炳采的热心介绍下,先后有韩商投资企业威海华信织衫有限公司、
威海新进工艺品有限公司来五里庄村落户,小村庄里也有了一处“韩国工业园”。
好环境,让韩商来得了、住得下,是威海吸引韩商的主要优势。
韩商青睐威海,相中的是威海创造的大环境。威海人的诚实好客,并把韩商像亲
人一样迎回家,按韩商要求提供厂房,再诚心诚意地帮韩商解疑释难,给了韩商“回
家”的感觉。再加上韩商有一个“扎堆”的习惯,喜欢结伙而行,共同到一个地方投
资。威海与韩商这种相互默契的心理,正是双方互相信任、互相吸引的根本原因。
(李学波)
(《走向世界》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