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区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14&rec=7&run=13

【威海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修编情况】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
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全力谋划好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按照市委、
市政府的要求,3月,市发改委、市蓝办在原有《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
的基础上,修编完成了《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了实施意见。
3月25日, 威海召开全市蓝区建设工作推进大会,印发了《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发
展规划》,制定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
意见》 ,成立了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7月,市蓝色经济区
管理办公室按照省有关部门的修改意见,积极与市直部门沟通协调,吸纳了各方
面意见,对威海市蓝色经济区规划进行了调整完善,上报省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
室。10月24日,省发改委印发《青岛等七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鲁发改蓝色
经济〔2011〕1369号文),标志着《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实施。

【《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内容概要】 《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分9章33节,近3万字。主要内容是:确立了“四个战略定位”,在“一核一带三
组团”的总体发展格局中,重点培育“六大海洋优势产业基地”,倾力打造以十
大园区为新增长点的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以四大领域为主体的高端产业体系,
统筹海陆产业联动发展。
四个战略定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行区、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中日韩
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的先行先试区、滨海生态人居示范区。
一核一带三组团:“一核”即威海市中心城市,包括环翠区、威海高技术产
业开发区、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威海工业新区,作为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
心区。“一带”即海洋开发保护带,自海岸线向外的带状区域,明确不同海洋空
间资源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优化海洋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海岸、近海、
远海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组团”即形成以成山片区—荣成市区—石岛
城区、文登市区—南海新区、乳山市区—银滩旅游度假区为区域中心的组合型城
镇集群和产业发展极。
六大海洋优势产业基地:海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基地、船舶修造及配套产业
基地、港口物流基地、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新能源及配套产业基地和现代石
化基地。
十大园区:威高集团以高端医用植入器械为重点的医疗器械园区,拓展公司
万吨碳纤维产业化园区,三角集团低碳、绿色、环保、高效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
园区,华东数控集团重型数控机床工业园区,以新北洋特种打印机研发制造基地
为主体的IT产业园区,中航威海船厂整船研发及零部件配套生产园区,黄海造船
整船研发及零部件配套生产园区,东安黑豹、天润曲轴汽车及零部件配套生产园
区,南海新区新能源设备制造园区,环翠区羊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
海洋产业发展重点:现代海洋渔业,重点发展现代海水增养殖业、水产良种
繁育业、远洋渔业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牧场示范区、海水养殖优良种质
研发中心、国家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级出口海产品安全示范区。现代
海洋制造业。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船舶修造及配套、海产品精深加工、渔业
设备制造、海洋工程建筑等产业,建设专业性现代海洋装备及配套制造业基地,
打造全国重要的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国家特种、专用修造船基地和船舶出口基
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渔具生产和集散基地。现代海洋服务业,重点突破滨海旅
游休闲度假、海洋运输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业等产业,规划建设市海洋博
物馆,大力发展渔业互助保险,加快推进荣成好运角旅游度假区和冷链物流基地
建设,争取成为全国重要的海产品物流中心、山东半岛滨海高端旅游示范区和国
内外知名滨海旅游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及配套、海洋生物、
海洋能源矿产、节能环保等产业,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工程产业基地、
全国重要的海洋新能源基地,打造海洋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统筹海陆产业
联动发展,依托各类产业园区,积极推动海陆产业联动,统筹发展新材料及制品、
新信息、新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加快打造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和电动汽
车生产基地。

【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建设情况】 2011年,威海市委、市政府把产业发展作为蓝
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坚持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培育现代
海洋优势产业,努力打造高端产业园区,威海蓝色经济区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充分发挥渔业优势,积极推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以远洋捕捞、名优养殖和
精深加工为重点,大力优化渔业结构,实施了渔业品牌提升计划,创建了国家海
产品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全市省级以上渔业名牌产品达到50个。创建
了全国海产贝类行业唯一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了全国海参产业技术创
新战略联盟。 2011年, 全市水产品产量218.4万吨,增长2.5%;海水养殖面积
6.14万公顷,其中海珍品增养殖面积3.18万公顷,分别增长10.2%和19.8%。外
派远洋渔船521艘, 比上年增加61艘,实现产量10万吨、产值13.9亿元,实现利
润5亿元。水产品加工企业986家,年加工能力433.16万吨,加工产值265.27亿元,
分别增长22.6%和6.8%。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8家,占全省一半
以上(全省14家)。
充分发挥岸线优势,积极推动船舶修造产业结构优化 在重点打造三大造修
船聚集区、十大重点造船企业的同时,建设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引导和扶持造
船骨干企业建设研发机构。 全市船舶行业已建成省级技术开发中心5家,研发设
计能力不断增强,高附加值船型的开发不断加速,初步形成了结构优化、特色鲜
明、 体系完备的现代船舶工业体系。 2011年,船舶工业重点项目当年完成投资
15.9亿元。 整船完工量143.8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11.5%,船段36万吨,增长
2.9%。新承接订单162万载重吨,手持订单379万载重吨。出口创汇13.6亿美元,
增长48%。
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大力发展海洋运输物流业 进一步优化港口布局,加快
推进威海新港、乳山港扩建和文登南海新港等建设步伐,加快建设威海港国际物
流园、中外运荣成物流中心等六大物流园区,威海港威海湾港区、龙眼湾港区、
石岛港区全部开通中韩陆海联运项目,成为全省中韩陆海联运开通口岸最多的城
市。全年港口吞吐量5501.24万吨,集装箱吞吐量78.22万标准箱,分别增长13.1
%和12.6%,港口旅客吞吐量174.72万人次,其中运送出入境旅客99.2万人次,
分别增长5.9%和5%。
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建设滨海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全市深入实施
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行动,加大旅游形象宣传推介力度,借助台湾赠送大陆的梅花
鹿和长鬃山羊落户刘公岛的机会,争取设立了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引进了台湾雄
狮旅行社等机构,共同开发包装旅游线路。举办了国际食品博览会、渔具博览会
等重点展会,打响了“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品牌。刘公岛被评为国
家AAAAA景区和全国首批国家级海洋公园。2011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2413.73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2.9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3%、15.0%。接待国外游
客41.5万人次, 增长11.4%。其中,韩国游客32.74万人次,增长17.5%;俄罗
斯游客2.57万人, 增长51.0%。全市有门票收入的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614.6万
人次,门票收入5.56亿元,增长11.5%和27.5%。
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充分发挥海湾遍布、地
质稳定、光照充足、季风特点显著等优势,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能源体系。
风电方面,大唐汪疃、华能荣成宁津楮岛、中广核张家产、大唐文登二期、华润
东兴二期、国华四五期等风电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其中大唐汪疃、华能荣成宁津、
中广核张家产、 华润东兴二期等4个项目并网发电。年内新增风电装机19.7万千
瓦,全市累计并网风电装机达到62.5万千瓦,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20%。核电
方面,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项目辅助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同时积极探
索开发海洋新能源,积极推进乳山口潮汐电站、大唐荣成海流能发电等新能源项
目。
突出高端产业载体建设,积极打造高端产业园区 依托优势龙头企业,重点
抓好三角集团全钢胎、威高集团植入医疗器械和心内耗材、华东数控核电锻铸件、
拓展碳纤维生产线、新北洋特种打印机研发、天润曲轴和中航黑豹汽车及零部件、
中航威海船厂和黄海造船整船研发及零部件配套、南海新能源设备制造、羊亭新
能源汽车等十大高端产业聚集园区建设。 2011年末,十大园区累计完成投资314
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2亿元,缴税24亿元。
(戚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