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12&rec=16&run=13

坚持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
努力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威海

(2008年5月7日)
中共威海市委书记 王培廷
威海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孙述涛

最近,按照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人大山东代表团重要讲话
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对威海的基础条件、发展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
入研究,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的目标思路是:“坚持以自主
创新为第一动力,以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
汇集区为主攻方向,更好地发挥开放、生态、海洋优势,以自主创新促进结构调
整、对外开放、海洋经济、生态环境改善、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全面进步,加快
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威海。”这一目标思路的灵魂和主线是
自主创新;重点任务,一是打造以“三区”为特征的创新型城市,二是进一步提
升、发挥好我市的传统优势;创新、开放、宜居、幸福,则是威海新的城市定位。
全市上下要结合新一轮解放思想活动,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落实。
一、为什么必须坚持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
把自主创新鲜明地写在发展的旗帜上,并且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
力,这在威海是第一次。对此,我们应该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一)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讲就是
要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重点是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上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
持了持续快速增长,但主要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带来的。这种靠消耗廉价资源
和外延扩张的发展模式,既成就了三十年的辉煌,也导致了部分地区自然生态环
境的恶化,使发展面临着不可持续的威胁。从我市情况看,资源相对匮乏,能源、
原材料主要依靠外部供应,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
全国平均水平的1/4。 我们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人均生产总值翻三番,据测算到
2020年GDP将达到6690亿元。如果按照我市现在的万元生产总值耗0.92吨标准煤、
取水量20.8立方米计算,2020年需要6154.8万吨标准煤,接近目前全省能源年消
耗量的一半;耗水14亿立方米,相当于目前我市米山、八河、龙角山三大水库总
库容4.9亿方的3倍。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劳动力成本提高、全球资源短缺和价格
上升的冲击,面临着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竞争力减弱和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的挑
战等。这充分说明传统的外延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进行重
大调整和转换。我们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切实转变发展理念,自觉把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二)这是从更高层次上发挥我市比较优势的需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
区域发展,是一条普遍的成功经验。威海的发展也是这样。多年来,我们充分发
挥区位优势、环境优势和海洋优势,打开放牌、生态牌、海洋牌,使威海的美誉
度显著提升,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比较优势理论更多
强调的是发挥好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初级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以这些要素
为优势的产业,通常是进入门槛低、成本低,因而会吸引更多的产能投入。当越
来越多的企业、地区被这类产业所吸引时,原来的竞争优势将日渐削弱。当前,
威海的比较优势也正面临着这样的挑战:外商投资的地域限制已经取消,内外资
企业实行统一税赋,开放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各地重视生态建设的程度空前提高,
有些方面已经超过了威海;沿海城市开发利用海洋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市海洋优
势的利用还处于较低层次,并且海洋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生态与环境的问题已经
显现。要使比较优势始终成为竞争优势,就要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对其要素进行
调整、提升,而提升的根本动力在于自主创新。创新可以进一步挖掘自然资源的
潜力,提升技术含量以及品牌等无形资产,增加附加值和竞争力。与开放、海洋、
生态相比,科技和人才是威海最明显的“短板”。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要
素基本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时候,这块“短板”的负面影响还不是很大,但当生产
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这块“短板”对
我们来说是避不开、绕不过的,必须扬长补短,用自主创新提升传统优势,让传
统优势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三)这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专家们在总结世界各国发展规律
时得出一个结论,即经济发展的进程要依次经历四个阶段:生产要素导向阶段、
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当完成
了初始资本积累、取得初步工业化成功之后,如何摆脱对资本和外来技术的依赖,
通过自主创新获得持续发展,是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从国际经验看,处
在这一阶段的国家或地区,可能会出现两种发展前景:一种是依靠自主创新推动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如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一
种是不重视自主创新,继续依赖技术引进,拼资源、拼劳力和资本投入,导致经
济徘徊不前,社会动荡不安,如拉美一些国家。经过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威海的
经济实力日益雄厚, 去年GDP达到1583亿元;现代工业不断膨胀,以“五大产业
群”为重点的制造业初具规模。这些都为实施自主创新积累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
和产业基础。但应该看到,我们的投资在不断增长,而投资效益却没有随之提高。
2007年全市投资率已达到47.4%, 但边际资本产出率仅为3.49,而同期美国、德
国等国则在1~2之间。这充分说明,我们已经到了必须由要素和资本主导向创新
主导转变、由自主创新担当第一推动力责任的历史阶段。
(四)这是对以往思路的发展和完善。在上级指示精神与本地实际的有机结
合中,与时俱进地确定发展的目标思路,是建市后历届领导班子始终坚持的一条
成功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根据中央、省委的要求,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
一些目标思路,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比如2003年,在全省解放思想、
抢抓机遇、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大环境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二三三八”
的思路,这个思路的内容侧重于经济发展方面。到了2005年,市委十二届八次全
委会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这一思路进行了完善,提出了“一一六一”的目
标思路。在科学发展观深入落实、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日益明朗的今天,市
委、市政府又提出了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的新的目标思路。这一目标思路,同
样也是对以前目标思路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提出的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
城市定位,与“一一六一”思路中的建设活力、平安、文明、民本、生态、精品
威海是一致的,体现了目标的连续性,同时新的目标思路把自主创新、“三区”
建设突出出来,体现了对经济社会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把海洋、开放、生态
优势突出出来,体现了威海的区域特点以及对这些特点的认识程度。我们在贯彻
落实这一目标思路时,要与以前的目标思路相联系,做到系统把握、全面推进。
二、威海已具备了打好自主创新牌的良好条件
我市建市时间较短,缺少大院大所,科技与人才先天不足,但得天独厚的开
放、生态和海洋优势对高层次人才和科研院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特别是近几年,
全市上下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威”和“人才强威”战略,
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政、企、才、联、金”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快
速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在自主创新方面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是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威海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
展规划纲要》、《威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威海市专利工作五年规划》、
《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
的若干意见》、《威海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文件,支持科技创
新和引进培养人才的政策越来越优惠。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2005年以来
全市知识产权案件审结率达到100%,市和高区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和
开发区。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设了国际微电子技术平台、动漫作品研发与
创作平台等10个科技公共创新平台;建立各类科技服务机构70多家,其中科技孵
化器7家, 投入运行的孵化场地面积达18.5万平方米。创建了“威海海外学人高
科技创新园区”、“中国旅美专家威海创业园”以及“威海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
业实习基地”等,为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和毕业生实习建立了基地。
二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方面人才培养能力较高,我市有山大分校、哈工
大(威海)2所本科高校,有威海职业(技术)学院、威海工程技术学院等5所高等
职业学院,在校学生4万多名,每年有近1万名毕业生进入社会;在全市建立了17
家继续教育基地, 在职人才培训覆盖面每年达60%以上。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留学
人员创业园区等人才载体作用,积极引进海内外各类人才来威创业。目前,全市
人才数量不断增多,结构进一步优化,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
才和农村适用人才四支队伍建设成效显著。2007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近17万人,
是建市初的3.3倍;人才总量占全市人口比重达到6.8%;全市每10万人中具有专
科以上文化程度的4224人, 比建市初提高了11倍。具有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4.7
万人,占人才总量的27.8%,其中党政群机关中具有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达93.8
%; 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达5万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
的49%。同时坚持和完善“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
积极吸引人才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担任我市研发顾问的中国“两院”院士
已达34名。
三是产学研合作体系逐步完善。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工程院、北京
化工大学等上百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实质性的科技合作关系,其中与山东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沈阳分院等共建了国际生物技术研发中
心、国际微电子技术中心、宋健科学技术研究院、威海海洋研究院、中科院山东
技术转移中心威海中心等产学研平台。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了技术转
让模式、委托开发模式、合作开发模式、共建基地模式、技术入股模式、技术指
导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等七种行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形式。目前全市90%的规模
以上企业都与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十五”以来实施合
作项目3500多个, 其中600多项列入国家、省部级技术创新计划,近3000项成果
进入产业化应用。
四是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01年以
来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33.8%,2007年达到2.9亿元。“十五”期间,共争
取和安排无偿科技补助经费1.87亿多元。全社会科技投入也不断增多,科技投入
年均增长27.4%,2007年达到25.7亿元,其中企业投入占90%以上;全市科技活动
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14%,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
重达到1.02%, 威高、新北洋、威海广泰等骨干企业超过5%。不断强化自主研发
载体建设,全市共建立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3家,其中省级工程中心46家;
市级以上企业技术开发中心91家,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5家,省级技术中心27家;
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博士后工作企业达到8家。广大企业坚持以引进消化
吸收再创新为重点,不断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2006年以来,全市共取得科
技成果213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35项,获得国家奖3项,省奖17项,
三角集团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套生产技术与设备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9件,中国驰名商标10件,山东名牌产品73件,山东著名
商标69件,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总数在全省位次不断前移。
五是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农业方面,“十五”以来建成了国家“863”
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3个,实施各级农业科技项目200多项,其中国家海洋“863”
计划项目20项, 国家支撑计划3项、国家“973”计划1项;建设了山东省渔业现
代化示范基地等国家、省、市、县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基地56处,其中省级以上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8处;共引进、开发和推广农业新品种、良种200多个,农作物
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工业方面,建成了国家
“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2个;积极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全市规模以上制
造业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比例达到40%以上, 威海市被确定为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
范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
海洋技术、 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高新技术产品达到
300多种, 其中高速热敏打印头、高速接触式图像传感器等10种产品居于国际领
先水平,高性能碳纤维、铝镁合金材料、二氧化碳共聚物材料、三分量地震勘探
传感器等60多个产品居于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 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0家,
其中12家被认定为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的50家,其中过
40亿元的3家, 有1家突破100亿元;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202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0%。
三、把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的目标思路落到实处
我们要切实增强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培育创新主
体,增强创新活力,打造创新品牌,努力把威海建设成特色优势明显、引领作用
突出、 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争取到201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
重提高到2%以上, 科技活动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5%, 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
重达到6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以上。
(一)以打造“三区”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攻方向。考虑到我市的人才基
础、科技基础、产业基础以及城市的吸引力,把“三区”建设作为主攻方向是最
好的选择,也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路径。一是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争取
用五年时间, 在威海工作的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增加到6000人,其中博士500人
以上;通过不同方式与我市合作的院士增加到60名以上。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
型人才特别是优秀中青年专家和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在重点产
业和重点领域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级人才。鼓励企业与科研院
所、高等院校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建好威海职业(技术)学院等
一批高水平的中高等职业学校,形成一流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高技能人才培训
基地,加快培养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继续坚持“不求所有、不求所
在、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策略,舍得让股,舍得让利,千方百计引进跨学科知
识、跨行业经验和广阔视野的自主创新领军式人才。二是打造产学研结合密集区。
争取五年内, 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增加到150家,其
中国家级增加到10家左右,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开发机构50家以上。
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创
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认真落实与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签订
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协议,争取再与10家以上国内知名大学签订合作协议。要
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继续大力支持山大分校、哈工大(威海)等驻威院校的发展,
重点推动国际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国际微电子技术中心建设,启动山大、哈工大
威海技术转移中心,充分利用其科技优势,联合进行重大项目的科技攻关。三是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 力争未来五年, 新实施1100多个产学研合作项目,
800项成果进入产业化应用,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以上,发明专利申请达到申
请总量的35%。 要充分利用“集成转化、重点转化、提升转化、嫁接转化、资金
转化、联动转化”等转化形式,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特别是引进消化吸
收再创新能力,吸引和推动国内外的创新成果在威海加速实现产业化。重点推动
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
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争取在碳纤维及其制品、生物医疗器械、高
性能数控机床、大型船舶及关键零部件、光伏电池及燃料电池等节能产品的某些
领域实现突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
(二)用自主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把自主创新作为第一推动力量,就是
要下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由粗放向集约、由资源和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一是
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 力争到2012年三次产业比重由现在的7.7∶62.1∶
30.2调整为5∶59∶36。 要大力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
业的同时,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品的档次和效益;
搞好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农业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
进、培育和推广力度,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现代
物流以及科技信息服务、科技咨询、科技评估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高服务业
的层次和水平。二是以自主创新提升传统优势。在对外开放上,要进一步提高利
用内外资质量,引导资金更多地投向造船、汽车、新能源、海洋经济等重点产业;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引导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优化出口结构,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争取到2012年,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由45.6%提高到55%,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由24.2%提高到30%;鼓励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出去”,今
后五年境外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 在海洋经济上,要加快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发
和成果转化,努力在海洋农牧化、海洋生物技术、海水资源开发利用、造船技术
等重点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推进海洋经济由“量”向“质”、由狭义向广义、由
传统向现代转变, 力争未来五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6.9%提高到30%
以上,名优养殖比重和精深加工比重均由目前的73%提高到80%以上,渔业名牌达
到60个, 港口吞吐量由3180万吨提高到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由50万标箱提高到
150万标箱, 形成整船制造400万载重吨、船段生产60万吨、船舶修理700艘次的
能力。在生态建设上,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环境建
设等技术的攻关、引进和推广,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争取到
2012年,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到0.7吨标准煤、水耗降低到18立方米,化学需
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5.3%和2.2%。三是以自主创新提升城市品质。就
是要努力建设一个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俱佳,适合不同人群居住、工作、创业,
政治稳定、社会安宁、生活富裕、精神愉悦的现代化城市。要依靠科技进步超前
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生态绿化、安居保障、防灾应急功能,不断提升城
市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以科技推进教育文化、
医药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领域协调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享
受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果。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引导和鼓励创建学习型机
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会,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普及现
代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全面提
高全体市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为自主创新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发挥政府和
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氛
围和机制。要重点优化四个环境:一是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进一步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和激励创新的舆
论氛围。大力倡导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崇尚
竞争的创新文化,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
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二是政策环境。加大考核力度,在
全市目标绩效考核中,提高自主创新的分值比重,调动全市上下加快自主创新的
积极性。制定出台《自主创新五年规划》,明确全市自主创新的工作目标、任务
和措施。在认真落实《关于全面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政
策的同时,围绕加快“三区”建设、鼓励自主创新、加快人才引进、推动成果转
化、引导企业研发投入等方面,尽快制定鼓励政策。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推进
企业自主创新,通过预算控制、招投标等形式,引导和鼓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
位择优购买本地高新技术产品。三是投融资环境。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
制,确保科技投入增长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增长比例。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完善中
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金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鼓励
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大力吸引海内
外创业投资机构和个人设立创业投资主体,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增加对创新
型中小企业的投资。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快上市步伐,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四是服务环境。
进一步完善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体系,
大力培育和规范各类科技服务组织,强化这些组织的联动集成作用,形成有利于
创新的市场体系结构,为技术创新提供集中高效服务,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市委办公室提供)
责任编辑 戚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