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青春的脚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11&rec=275&run=13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
初秋时节访威海,徜徉于碧海青山间,清澈的阳光把这座青春的城市照耀得
洁净透明,一如20年前那般沁人心脾。所不同的是,城市更靓丽了,百姓更富足
了,地方经济实力更强了,社会更和谐了。
地级市设立20年后的今天,威海已经有了这样的“家底”:与1987年相比,
生产总值增40倍,2006年实现1368.53亿元,年均增长17.8%;地方一般预算内财
政收入增长28.2倍,达到70.11亿元,年均增长1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长12.8倍,达到13975元,年均递增14.8%;所辖三市荣成、文登、乳山全部为
全国百强县(市)……
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环境建设捷报频传:联合国人居奖、国际改善居住环境
最佳范例奖、全国第一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省第一个
园林城市群……2006年末,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2%,比1987年提高
15.2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3.51平方米,相当于1987年的1.5倍。
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日前在威海考察时指出:威海这些年经济发展很快,但环
境不仅没有遭到破坏,而且保护得很好,走出了一条新路,难能可贵!
“一个地区的发展处于青春期,即便不加强管理其速度也慢不了,但管与不
管效果完全不同。威海就是要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回首20年沧桑变迁,市委书记崔曰臣用这番话阐释了威海的发展思路。

以污染为代价的 一切投资免谈
纯净,青春之魂
沿海滨公路前行,一步一景,不觉间已到三角集团门前。一幢气派漂亮的办
公大楼映入眼帘,楼前宽阔的广场一尘不染,厂房花坛相掩映,整个厂区自然和
谐地融入到碧海蓝天之间。眼前的一切大大颠覆了我们对轮胎厂的既有印象。三
角集团副总经理王建业告诉记者:再过不久,集团最后一批排放蒸汽余热的烟囱
也将停喷“白烟”,这些在轮胎硫化工艺过程中产生的蒸汽余热将变废为宝,派
上新用场。他们的科技人员利用溴化锂制冷技术,发明了硫化余热制冷工艺,不
仅大大降低了排放,每天还可节省蒸汽2000吨,又可为车间恒温恒湿的条件提供
保障。
如此“划算”的账,三角不是第一次算。早在1990年,三角瞅准轮胎市场走向,
果断出手,把产品结构向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子午胎调整,在当时1800万套
轮胎生产能力中,子午胎高达90%。这为三角带来了持续的效益,产值以每年20%
的幅度递增。钱挣多了,规模大了,三角却始终没松节能环保这根弦。他们投入
1000万元进行电泵变频技术改造,每年节电4.7万千瓦小时;采用的全封闭气力
输送设备和生产设备有效控制了炭黑粉尘,改变了轮胎厂“黑尘满天飞”的老面
孔;重水生产车间的二次循环水利用则可每天节水1500万吨。
好字当头,又好又快,就是体现在这些细节上,体现在威海经济发展与环境
保护的协调上。20年来,威海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8%,而城市环境质量基本
稳定,2006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其中201天为优,大气中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年均值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水、声环境质量均优于相应功能区标准。在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上,威海高居环境竞争力首
位。
在威海,环境评估拥有“一票否决”权,以污染为代价的一切投资免谈。正因如
此,许多在别人看来是“香饽饽”的项目,在威海却吃了“闭门羹”。一家韩国
企业欲投资2.5亿美元建水泥厂,被拒绝。一家日本商家提供优厚条件想办炸药
厂,被拒绝……这样的例子有一箩筐。建市以来,全市因环境因素婉拒外资20亿
美元,内资200亿元,焦炭、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近年未
上马一个。
在环境问题上,威海人是执拗的,但也是精明的。威海市环保局副局长李彬
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假设以污染为代价产生的经济效益是A,治理污染的成本为B,
环境损失为C,规律显示B总要大于A,而C则为净亏损,这笔账太不划算了。“老
天给的碧水蓝天,不能毁在我们手里。”
重环境保护,重节能减排,已成为威海人的共识。对全市100家用能大户,
市领导靠上抓,分解指标,分工负责,节能有奖,超耗必罚。按照山东省的规定,
国家级开发区每公顷土地的投资密度为3600万元,省级则是3000万元,在威海,
这两个数字分别提高到4500万元和3600万元。他们还计划,2007年实现单位GDP
能耗控制在1吨标煤/万元以下、水耗控制在150吨/万元以下,实施清洁生产的企
业比例达到100%,规模化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比率达到20%以
上。此时,威海人的“吝啬”与其豪爽的性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拒绝污染,摒弃粗放,那威海靠什么拉动经济快速发展?清华科技园梅萌教
授分析道:威海已经到了做“细活”的时候了。威海正是这么做的:依靠自主创
新,发展高新技术。威高集团研发的心血管药物涂层支架,打破外国公司的垄断,
使该产品的市场价格大幅降低。三角集团攻关的“巨型工程子午胎生产工艺及装
备”在国内具有开创意义。威海高新区还与清华科技园合作,把威海火炬创新创
业基地作为引进人才、项目和资金的平台,力求孵化出强大的高新技术企业。生
物医药学博士邵会吉正是看到了威海发展高新技术的决心,举家从加拿大迁到威
海办起了公司,随他而来的还有2名教授和1名博士。
城市虽小,也可做大文章;发展事大,更需要大智慧。在威海,中部制造业
聚集区强势崛起,西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凝集智力,北部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繁
荣勃兴,三区似鼎立之足,东部临港产业带和南部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带则如双
峰并峙。市里进一步提出以发展四大支柱为核心内容的经济结构调整方案:加快
发展船舶、汽车、机械等高成长型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
等高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集中突破石油化工、绿色能源、临港经济
等战略性产业。这些,都是基于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统筹发展的前提之下。

建设生态化城市 打造人居福地
健康,青春之躯
乘出租车行驶在宽阔的道路上,清新的海风拂面而来,几朵白云点缀碧空,
美丽的合欢树在阳光下舞蹈,绝然一道富有诗意的风景。正当记者陶醉之际,司
机师傅主动搭话:“我们威海漂亮吧!”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幸福。他说,市里下
大功夫搞环境建设很得民心,舒适的环境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老百姓都全力
支持。
1987年,地级威海市成立之后的第一次常委会就提出了“打环境牌、吃环境饭”
的战略,接着又将威海的发展目标定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化海
滨城市”。最近,市里又将威海的城市定位表述为“以现代制造业、现代海洋产
业和旅游度假业为主的生态化宜居城市”。“生态化”一词风行20年,足以说明
生态环境之于威海的重要性。
保护并改善环境,打造人居福地,威海有“四大行动”:碧海、蓝天、青山、
净土。为拥一汪碧海,威海对50多家小造纸、小化工厂痛下“杀手”,清理近海
养殖3万多亩,建成污水处理厂10座,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3.1%;为顶一抹蓝天,
他们拆除了市区1500多座小锅炉,迁建改造了玻璃厂等烟尘排放大户,空气环境
优良率达到100%;为依一片青山,威海对800余个采石点进行了整顿,对山体进
行矿坑蓄水、植被绿化和生态复原;为踏一方净土,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了100%
无害化处理,86%的镇达到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标准。
威海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得益于正确的决策,也得益于有力的执行。市委书
记、市长亲任绿化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各市直机关都必须包山头绿化,工作人
员必须亲自参加劳动,包成活、包管理、包成林,市里派专人现场清点,林业局
统一进行评比打分。通过此举,1999年以来共绿化市区周围大大小小山头30多座,
植树140多万株。市长王培廷说:“我们不但要为子孙后代建设高楼大厦,还要
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留下的绿色财富。”
留青山绿树于当今,就是造福后世。1990年,威海成为首个“全国卫生城”。
2002年威海携荣成、文登、乳山和环翠区一起成为全国首个“环保模范城市群”。
他们挡住了诸多诱惑,没有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威海人营造着优美的自然环境,也营造着良好的社会环境。环翠区鲸园办事
处东山居委会居民袁春晓,1999年不幸出车祸,造成下肢瘫痪,家庭陷入困境。
此时,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站了出来,按照最高标准为其一家三口办理了最低
生活保障,并为其求医问药而奔走。市工会、民政局、残联等都根据市里的帮扶
规定,对其进行了扶困救难,区人大还帮助袁春晓联系医院,免费进行了取出支
架手术。社会各界更是踊跃献爱心。曾经魁梧的他至今念及此事仍激动万分:
“这些让我感觉有了依靠,否则我无论如何也活不到今天。”
千头万绪,民生为先。威海市之所以被称作“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不
仅因为自然环境优美,还因其民生环境之好。荣成市根据自己的特点,提出了
“发展以现代农业为重点的民生产业,提高以民营经济为重点的民生收入,改善
以社会保障为重点的民生环境”的思路,民生工作迈出新步伐;文登市则推出了
“十有”民生工程,让群众居有所安、行有所便、幼有所教、壮有所事、老有所
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闲有所乐、差有所治、忧有所解。
统筹城乡就业,是威海民生工作的又一亮点。全市建立起统一的劳动用工管
理机制,城乡从业人员在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建立了农村劳动
力失业登记制度,把农村劳动力纳入失业登记范围,要求城镇用人单位在招聘农
民工时必须依法为其办理各种保险。一位进城务工农民说:“现在进城打工,不
再感觉无依无靠了。”
威海的社会保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1987年,威海便成为全国社会保险制度
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养老保险就此起步,经过20年发展目前已有42万人参保;农
村养老保险则是从1994年开始,在全国也是先行一步,目前参保人数35万余人,
适龄参保率65%;始于1997年的医疗保险也是在全国率先开展的,目前参保人数
51万余人,占到应参保人数的70%多。

战略性产业集中突破
生态市建设紧锣密鼓
活力,青春之本
在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一片碧波荡漾的美丽海湾——皂北湾,它背靠42
米青山,有着18米的水深,距离黄海主航道仅2海里。2005年8月起,这片海湾变
得热闹起来,挖掘机隆隆的作业声在海面回响,高耸的塔吊忙碌地运转着。在这
里,一家名叫“山东新船重工”的企业将依托山海之势,勃然兴起。
山东新船重工是有着57年历史的威海船厂的新名字。根据市里的统一部署,
威海船厂将搬出位于市区的老厂址,那里将会与威海公园连接成为一道海景长廊。
而即将迁入的新址,占地1115亩,填海700亩,海域面积3460亩,三期工程将累
计形成100万载重吨的造船能力。在威海船厂工作了几十年的党委书记戚力克满
怀憧憬:“威海船厂有了新的起点,一定会有大的跨越。”
造船业被威海市列入集中突破的战略性产业之一,成为全市构筑下一步又好
又快发展格局的重点。它产业链条长,经济效益好,整体拉动作用强劲。目前,
国内在轮船配套产品开发与生产上尚未形成规模,主发动机甚至需要提前三年向
国外公司预订。正是看到广阔的发展前景,威海船厂先后成立了山东济钢启越船
材公司、山东新船重工管舾装公司,生产船体配套产品。
海,是威海之魂,而“换个视角看海洋”也日益成为威海经济增长的新思路。
长期以来,出海时“一挂网、一条船”,回家靠“一柄刀,一把盐”(指海产品
粗加工),几乎是威海海洋经济的全部。近期,威海市提出要把发展海洋经济作
为实现新跨越的“牛鼻子”,内涵也早已超出了“耕海牧渔”的海洋渔业格局:
突破农业,实现三产立体发展;超脱水体,促进海港陆三栖联动;摆脱粗放,走
向密集集约。
同时被列入集中突破的战略性产业的还有石油化工、绿色能源型产业等。镆
铘岛石化基地总投资600亿元,将成为我省第三个大型石化基地;荣成石岛湾、
乳山红石顶有在建的核电项目;华能中电、鲁能文登、乳山风电、中海油风电等
项目也让人看到了突破的希望。
有着563户人家、1680口人的威海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东涝台村近两年来名气
越来越大,众多关注的目光聚焦在他们的“文明生态村”建设上。这个村北面的
垛顶山原来是个小荒山,一无绿化二无开发,东涝台人越看越觉得“不顺眼”,
从2003年起投入1200万元,对山体进行了绿化,并建设了健身场所和亭台楼阁。
经此悉心整理,该山已成为附近居民怡情休闲的好去处。
东涝台村把每项工作都与生态结合起来。他们重教育,对高考及第者进行奖
励的同时,还要他们每人植一棵树,希望他们成为栋梁,也为村里留下荫凉,如
今这片“大学林”已有五六十棵的规模了。
通过一个个村庄的文明生态建设,实现各市区的生态文明,最终整建制建成
生态市,威海雄心勃勃。2003年,威海就先行一步,进行了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
2005年,市里又提出在全省率先建成生态市,进入全国生态市建设第一方阵;
2007年,荣成、文登、乳山三市通过国家生态市验收。目前,已有98%的乡镇编
制了小城镇环境规划,已建设省级绿色社区9个,全市涌现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
镇43个,占乡镇总数的86%;到2007年底,全市文明生态村比例将达到10%。在生
态市建设6项基本条件、28项指标中,威海已分别有5项和22项达标。预计到今年
底,威海就将全面完成生态市建设第一阶段目标,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生态市。
依海而生,廿载耕耘,威海的美名远播四海。借海而兴,趁势而上,威海的明天
值得期待。
(齐淮东 任松高 兰传斌 胡禄太 2007年9月23日《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