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创业 扬威奋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11&rec=274&run=13

创造更加繁荣富强
和谐幸福的新威海

198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了区划调整的重大决策:
6月15日,国务院批复威海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9月27日,地级威海市挂牌成立,
从此开启了威海走向全面繁荣发展的新纪元。
二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威海市各级党委、
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踏着
改革开放的奋进鼓点,乘着科学发展的强劲东风,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抢抓机
遇,扬威奋进,谱写了一曲又一曲与时俱进的崭新篇章。

以发展为己任 聚精会神搞建设
二十年来,威海市紧紧抓住第一要务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进又好又快发展。发
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历届市委、
市政府和广大建设者们始终以发展为己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建市之初就把区划调整和三年治理整顿作为重大机遇,创造性地执行上级指示,
坚持有效益的速度能搞多快搞多快,经济发展迅速实现突破,1992年,生产总值
突破百亿大关,在全省的位次每年前移一位,由建市时的第13位前移到第8位。
党的十四大以后,我们鲜明地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按特区模式
办、照特区样子干”成为全市发展的主旋律,综合实力实现了大的飞跃。党的十
五大以后,我们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提高,先后战胜了亚洲金融危机、三年
持续大旱、经济体制转轨带来的一系列严峻挑战,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五年地方
财政收入年均增幅高于生产总值9.3个百分点。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有条件
的地方发展得更快一些”的要求,我们大力推进超常规跳跃式发展,一大批产业
和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五大产业群迅速膨胀,三大基地建设取得新的进
展。2004年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2005年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地方财政
收入突破50亿元。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全市上下坚持“在好的问
题上不含糊、快的问题上不动摇”,好字当头、好中求快,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
又快发展。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奋斗,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发展质量越来越高、效
益越来越好。按可比价格计算,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7.8%和26.6%,
分别由1987年的34.2亿元和2.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368.5亿元和131.9亿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1亿元。以全省2.7%的人口创造了6.3%的生产总值、5.2%的
地方财政收入。

让威海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威海
二十年来,威海市大刀阔斧地推进对外开放,为经济腾飞插上新的翅膀。威海作
为沿海城市,对外开放是立市之基、腾飞之翼。无论国际形势怎么变化,抓对外
开放的决心没有变;无论国内政策怎么调整,抓对外开放的力度没有松,“让威
海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威海”始终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指导方针。1990年9月16
日,我们率先开通了中韩之间第一条海上航线,金桥轮的一声长笛,奏响了威海
对韩开放的强劲序曲。1991、1992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
设立,拉开了对外开放的大框架,以此为标志,威海开始步入以开放促改革、以
开放促调整、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跨越的快车道。我们把对韩开放作为威海
对外开放的重点,充分发挥与韩国地缘相近、人缘相融、文脉相通、互补性强的
优势,积极开展对韩经贸交流与合作,创造了外资项目、利用外资、对韩贸易等
多个第一,累计利用韩资46亿美元,占外资总额的67%,在威海常住的韩国人逐
年递增。我们把园区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以建设招商引资示范区、外商投
资集聚区、加工贸易集中区、外来人才创业区为目标,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九个
省级开发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昔日的荒滩秃岭变成了一片片现代化的新工厂,
过去的芦苇草丛变成了欣欣向荣的新城区。为适应科学发展、集约发展的新形势,
威海工业园、石岛管理区、科技新城、临港工业园、文登南海新区应运而生,正
在成为区域发展新的靓丽板块。我们把全民动员、“三外”齐抓作为不断实现对
外开放新突破的关键措施,从“外引内联、两头在外”、“筑巢引凤、借船出海”,
到“千军万马奔外向”、“全民大搞加工贸易”、“扩大日港台,拓展欧美”,
再到“威海以外都是外”,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我们与13个国内城
市、10个国外城市友好合作,经贸关系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13家世界500强
企业落户威海,3000多家外资企业在这里投资兴业。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
比重由建市初的4.6%提高到13.5%,经济外向度由0.35%提高到54.3%。面对国际
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及时调整思路,积极推进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由
注重数量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开
放。威海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坚持改革方向 把改革引向深入
二十年来,我们迎难而进狠抓改革创新,不断激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改革是一场
深刻的革命,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在千变万化
的形势面前,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方向,不回避、不退缩、不争论,不断地
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以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统一思想,
推动工作。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激发内在活力,不失时机地把改革引向深
入。在以“多予、少取、放活”为政策导向的农村改革中,我们提前取消了各项
税费,加大了惠农支农力度,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在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
改革中,大力推行股份制,积极支持企业上市,鼓励城区企业“退二进三”,大
力推进“全民创业”,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在分配制度、住房制度、社
会保障制度和公务通讯、用车制度改革中,认真贯彻上级政策,积极大胆探索符
合本地实际的有效办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以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的行政体制
改革中,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效益”、“院内的事企业干、院外的事
政府办”,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威海日渐成为各种要素充分聚集、各
种活力充分迸发的创业热土。坚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积极主动地用创新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从提出“建立完善十大市场体系”,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基本框架,到用“四个转变”、“四个规律”、“四化”
等理论观点深化对发展阶段的认识,我们不断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总结、概括,推
进理论上的创新。从落实机关岗位责任制,推行“小政府大服务”,到用“竞争
竞赛、公正用人、考核评价、激励监督”等推进工作,我们立足于调动多数人持
久的积极性,不断完善体制、健全机制。从“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摸
着石头过河”,到向市场、向群众、向竞争对手和学赶对象、向工作结果要出路、
要办法,我们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不断完善和创新工作思路。从引进两处
高校培育高层次人才到建立“政企才联金”的科技创新体系,我们抓科学技术第
一生产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具有威海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正在形成。

加强环境建设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二十年来,我们高标准高质量地加强环境建设,积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
态环境是威海得天独厚的最大优势。历届市委、市政府和每个威海人都像爱护眼
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像装扮容貌一样美化我们的城市,坚持城市建设与基础设
施建设同步规划,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实现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
发展环境的整体改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始终把既要
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作为刚性原则,严格项目审批,对那些高耗能、高耗水、
高污染的项目,投资再多,也坚决不上。坚持不懈地实施“碧海、蓝天、青山、
净土”四大行动,主要环境质量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坚持不懈地实施
“五林工程”,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7%。“实现现代化,
必须生态化”、“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成为威海人民的共识和自觉
行动;“全年有花、四季常青、城在林中、人在绿中”,成为威海鲜明的城市形
象。始终把建设精品城市作为不懈追求,立足良好的城市基础,坚持求精求美与
适度膨胀规模同步,牢固树立“建不成精品就是废品”的理念,建设了一大批精
品工程。编制了一体化大威海的百年规划,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3平方公里扩
大到目前92平方公里,四个次中心城市也以其鲜明特色,成为区域发展的中心和
象征,全市城市化率由9.2%提高到56%。始终把基础设施先行作为重要的发展战
略,建市之初,没有铁路,我们就勒紧腰带,举全市之力自费建设;没有机场,
我们就想方设法,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港口小、公路差、通信不畅,我们就边
规划边建设,一年干成一件事,几年一个大突破。正是有了当时的超前决策和艰
苦奋斗,才有了今天“公路升级、铁路提速、港口扩建、机场开放”的局面,高
等级公路四通八达,密度跃居全国前列;铁路客货线路不断拓展,正在跨入全国
铁路主干网;港口建设稳步推进,成为半岛对外开放的重点口岸;空港开放多年
夙愿变成现实,客流量三年翻了三番。通讯、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等其他重
点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供应充足,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
了强力支撑。

坚持统筹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二十年来,我们始终重视和坚持统筹发展,大力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从贯彻“两手
抓、两手都要硬”,到落实“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再到全面推进“四大建设”,
我们对和谐社会的认识不断升化,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坚定不
移地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坚持经济发展,重视改善民生,不断增加群众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分别提高了
13倍、8倍和35倍。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五大保险基本实现
了全覆盖,农村医疗、养老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慈善事
业快速发展。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同时不断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理顺群众情
绪,行风万人评、行风热线、直播威海、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成为密切党群干群
关系的重要桥梁。始终不渝地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重视教育、尊重知识的优
良传统代代相传,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先后有12万多名威海学子进入国内外
高等学府,有5万多名来自四面八方的优秀青年在威海高校求学深造,有16万多
名学有专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走上生产第一线。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时代精
神不断发扬光大,数以万计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在威海建功立业,5300多项市
级以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中20项获国家级奖励。同时,文化、体育、
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精神文明建设和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等全面加强,国防
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富有成效,社会稳定工作和“平安威海”建设深入推进,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坚持不懈地营造团结民主的社会环境。坚持党委总揽全
局、协调各方,各级党组织发挥了领导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人大、
政府、政协、纪委各套班子认真履行职能,“五心变一心,一心谋发展”,工会、
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在经济社
会发展中做出独特的贡献。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
统一,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积极推行“三民主两公开”,较好
地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局面得
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解放思想 勇争一流 激情创业
二十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促进思想解放,着力营造勇争一流、激情创业的
社会氛围。我们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万事之先、作为各项工作的总抓手,向解放
思想要信心、要出路、要办法、要干劲。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始终高举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
的认识,努力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指示精
神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坚持在破除旧观念中树立新观念。针对不同时期
干部群众中的思想认识问题,集中开展思想解放活动,及时清除旧思想、旧观念
的束缚,大力倡树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发展要求、激发创业斗志的新观念、新意
识,使人们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良好精神状态。“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
难多”、“不怕困难怕落后、团结拼搏争一流”、“看不到差距是最大的差距,
看不到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辛苦就是机会,压力就是信任”、“只为成功找
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等等,都集中展现了不同时期威海人民的精神风貌。坚
持弘扬和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精神品格。威海豪爽豁达、大气包容的地域民
风,战风斗浪、勇立潮头的海洋文化,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革命传统,不断得
到发扬和升华。在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大背景下,全市上下永不满足、永不懈
怠,拼抢发展机遇,勇立发展潮头;在突如其来的“非典”、禽流感等考验面前,
各单位反应迅速、行动果断,夺取了抗击斗争与经济发展的双胜利;在连续大旱、
特大暴风雪、罕见的台风和风暴潮等灾害面前,全市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和衷共
济,战胜自然灾害,共建美好家园。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明的时代特征相结合,
凝炼成了“自强不息、创新创业、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威海精神,激励着我
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干成了
一件又一件被认为不可能但对威海发展至关重要的的事情,也必将激励我们在推
进又好又快发展的征程中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这二十年,正处在国际产业转移、国内经济转轨、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重大考验面前,威海市上下思想统一、沉
着应对,牢牢抓住了机遇而没有丧失机遇,战胜了困难险阻而没有被吓倒退缩,
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性跨越。今天的威海,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项改革纵
深推进,对外开放全面突破,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形象更加靓丽,人民生活
显著改善,社会事业繁荣进步,跨入中国大陆城市综合竞争力30强,所辖三个县
级市综合经济实力都进入全国百强县前列,荣获全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
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第一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以及“国
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
等一系列荣誉,在国内外成功叫响了“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品牌;两次被评
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连续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跨
入“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行列。

创造新的辉煌 谱写新的篇章
建市二十年,是威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前
不久召开的市十三次党代会描绘了“打造人居福地,建设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新威
海”的宏伟蓝图,省委对我们提出了争当全省“三个发展”排头兵的明确要求。
我们要以建市二十周年为新的起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发展作为第
一要务,把富民作为第一导向,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和谐作为第一追求,按
照工作指导转变的要求,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奋发的精神,凝神聚力,抢抓
机遇,开拓进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征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谱写新
的篇章。
要加快建设经济更加繁荣发达的新威海。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又好又
快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以传
统优势产业为基础、高成长性产业为主导、战略性产业为支撑、高端产业为方向
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改革开放,加强自主创新,统筹城乡
发展,进一步壮大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发展活力,努力实现经济规模与质量效益
同步提高、经济增长与发展能力同步提升。
要加快建设政治更加昌明公平的新威海。大力推进政治文明,加快建设民主
健全的政治环境、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努力形成民主更
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政务环境更加优良,公平和正义充分体现,广大干部群
众充分认同的良好政治局面。突出永葆先进性这个主题,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
织、作风、制度和执政能力建设,使全市各级党组织富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
力,成为威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要加快建设文化特色更加鲜明的新威海。坚持用先进文化塑造城市品格,积
极弘扬传统文化,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大力繁荣人居文化、幸福文化,不断增强
城市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的引领能力,努力建设融鲜明海韵与浓厚民俗、厚重历
史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文化强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加强全社会
的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大力弘扬“威海精神”,形成良
好的道德风尚、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奋发向上、文明和谐的浓厚氛围,使城市
始终充满活力,富有朝气。
要加快建设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的新威海。牢固树立生态环境是最珍贵、最有
限的发展资源的理念,以创建生态市为抓手,坚持不懈地大搞造林绿化,强化节
能降耗,加强污染防治,把威海建设得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地更净、空气
更清新、人与自然更和谐。要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
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努力打造世界精品城市,把人居品牌打得更响。
要加快建设社会更加安定有序的新威海。整体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
积极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始终维护大局稳定。创新社会建设
和管理体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加快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
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扎实推进“平安威海”建设,完善应急
管理体制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要加快建设人民更加殷实幸福的新威海。我们从事的一切工作,最终目的是
为了群众;我们所谋求的率先发展,必须以富民惠民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把富民摆在优先位置,促进充分就业,大力
推进全民创业,繁荣发展社会事业,使人民群众收入快速增长,生活不断改善,
幸福感显著增强,各个社会阶层、各类社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共度美好生活、
共创美好未来,使威海成为人人向往的人居福地。
回首过去,我们充满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二十年,在历史的长
河中只是短暂一瞬,在建设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新威海的征程中,我们还有更长的
路要走,还有更辉煌的篇章要靠我们去书写。让我们万众一心,扬威奋进,奋力
开创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崔曰臣 王培廷 2007年9月27日《人民网》摘《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