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10&rec=41&run=13

【实施《公务员法》】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
法》)是2006年一项重大人事制度改革。全市各级人事部门根据上级部署,周密
组织《公务员法》实施工作。
加大《公务员法》知识学习培训力度 在《威海日报》开辟专栏,将《公务
员法》核心条款解读在报纸上连续进行了刊载。收集整理了有关《公务员法》测
试题和《公务员法》知识问答,在《威海人事编制网》上发布,推动广大公务员
和全社会学法、用法。把《公务员法》知识列入全市公务员不同培训班次的必修
课,并长期坚持。将《公务员法》知识纳入当年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的内
容,组织市级领导和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认真学习
《公务员法》。组织各部门采取多种形式继续开展全员培训,为《公务员法》的
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做好公务员入轨运行的准备工作 积极开展《公务员法》实施的调研工作,
通过深入市区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和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认真分析《公务员法》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对部门
使用编制、实有人数、人员所在岗位及岗位性质、领导职数等进行了摸底,掌握
各部门可以登记、暂缓登记、不予登记等基本情况。对近年来制定出台的各项公
务员管理方面的法规文件分门别类进行了清理,凡与《公务员法》要求不一致的,
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按照省人事厅的部署,对全市市直机关和部分市
(区)及镇级机关工作人员信息进行了采集,对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工作中可能
会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初步意见。
全面部署展开《公务员法》实施工作 成立了由市长宋远方任组长的威海市
实施《公务员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强对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从组
织、人事、财政、公安等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负责做好实施《公务员法》的
具体工作,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召开了全市实施《公务员法》工作会议,进
行全面动员部署。根据中央和省政府的规定,结合威海市实际,及时研究制定了
威海市实施《公务员法》工作方案和登记实施方案,在政策规定上严格执行上级
规定,确保实施范围不扩大。严格按照上级规定要求,对各市(区)、各部门方
案进行了认真审核。
严格做好公务员登记工作 整理印发了《威海市公务员登记工作有关问题的
说明》,严格按上级政策规定,对登记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明确
要求。严格按标准条件进行登记审核审批,严格把好编制人员关、资格条件关、
依法处理问题关。对部门提出和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严格按政策规定进行处
理和答复。坚持登记工作与编制实名制管理、人事编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档案管理、人员计划管理等工作联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至2006年底,
市直部门和各市(区)公务员登记工作基本结束。

【公务员队伍建设】 坚持“凡进必考”,完善公务员考录办法,全市各级机关
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112名, 有4346人报考。加强公务员培训工作,会同组
织部门,利用各级党校、高校等主培训阵地,抓好公务员主体班次的培训。以实
施《公务员法》为契机,开展了《公务员法》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全员培训。继续
开展公务员计算机中级应用知识培训。鼓励公务员在职攻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
不断提升学历层次。组织了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认真做好任免工作,共办理
市委提名干部的行政任免手续157人次。加大竞争上岗力度,严格科级职务管理,
全年办理科级职务任免预批手续292人次。 严格控制调任公务员,严把程序关、
条件关、考察关、评议关。完善考核制度,突出能力与业绩考核,提高了考核工
作的科学化水平。做好奖励表彰事项的审核转报工作,与市直22个部门审核推荐
了省以上表彰的先进单位37个、先进个人71名,与市直16个部门和单位联合或以
市委、市政府名义表彰先进单位265个、先进个人730人。大力弘扬“公务员精神”,
在全市各级机关实行了佩证上岗制度,促进了公务员队伍作风转变。

【人才智力工作】 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培养
和使用工作。
加强人才工作调研 根据市委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威海市“十一五”规划纲要,
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形成了
“十一五”时期威海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根据省人事厅的部署,开
展了全市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查,对如何加强威海市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提出了建议。开展了全市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情况调研,提出了进一步规范流动人
员档案管理的对策与措施,形成了专题报告。
大力引进各类急需人才 加强与人才密集地区人才市场和高校的联系,走访
了近50所高校和人才市场,广泛收集威海市急需的各类人才信息,及时更新了人
才信息库,面向全市发布推荐。修订完善了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和优秀翻译人员
补贴政策,并抓好落实,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积极组团外出引进人才,全市
各级人事部门共组织118个团组、386个单位参加,外出招聘急需人才,接待求职
3.2万多人,达成意向3800多人。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组织3家企业博士
后科研工作站参加了“北京2006博士后人才引荐会”,与12名博士进行了洽谈交
流。 认真做好省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选拔推荐工作,为威海市2家企业申报
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2 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请了经费资助。全
市引进各类人才6616名, 其中博士研究生21名,硕士研究生302名,本科学历人
才3825名。
大力引进国外智力 密切与海外留学人员组织的联系,开发运行了海外留学
人员人才库, 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留学人员信息670条,将几年来上级和威海市出
台的留学人员政策在网上发布,吸引留学人员到威海就业、创业。组织15家企业
参加了“中国山东第四届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暨经贸项目洽谈会”,达成人才、
技术合作意向20项。积极开展国外智力引进工作,全年实施引智项目46个。其中,
引进专家项目42个,引进专家44人次; 示范推广项目2个;执行出国(境)培训项
目2个。 落实联系外国专家制度,走访了20多名在威海工作的外国专家,向专家
征求意见。经推荐,威海市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荷兰专家方路德获
得2006年度“齐鲁友谊奖”。

【毕业生就业】 根据中央和省政府的部署,结合威海市实际,研究制定并以市
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文件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的实施意见》(威办发〔2006〕25号),提出了一系列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毕业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扎实做好
大中专毕业生“三支一扶”(即支农、支医、支教、扶贫)工作,按照省政府的
部署,牵头协调有关部门成立了威海市“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经广泛深入
宣传动员,在全市镇、街道基层单位中征集了53个支扶岗位,向全省公开招募,
共有350多名毕业生报名, 经严格考核筛选,最后选拔出24名毕业生,参加省里
统一培训合格后,作为威海市首批支扶人员安排到17个镇、街道办事处基层单位
24个支扶岗位工作。努力强化就业服务,以举办综合类、专业化供需见面会活动
和校园招聘活动为主要方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双向选择”活动,为毕业
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全市各级人事部门共举办各类“双向选择”活动40多次。
加强毕业生就业网建设,为1000多家用人单位办理了开户手续,每年通过就业网
发布招聘信息1万多条,接收毕业生6000多人,1.5万多名毕业生在网上登陆个人
求职简历,网络浏览量达28万次。“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开通后,威海
市各市(区)人事局和8所大中专院校均设立了二级网站,注册单位700多家,全
面实现了供需信息交流网络化、现代化。努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为
帮助大中专学校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尽快实现就业,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
威海市实际,制定印发了《关于建立威海市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的通
知》。年内,从机械、电子、船舶、建筑、医药、化工、旅游等行业中筛选并批
准建立了山东三角集团公司、迪沙药业有限公司、威海市立医院等20家用人单位
为首批“威海市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至年底,全市报到登记毕业
生6837名, 就业5930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7名,硕士研究生281名,本科生3487
名),就业率86.7%。

【专家选拔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充分
发挥社会各系统、各行业优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
式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 全年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达
5.6万人次。 在全市科技大会上,对市政府命名的威海市首批34名有突出贡献的
中青年专家进行了表彰,并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其先进事迹进行了广
泛宣传。认真做好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以及
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的选拔推荐工作,至年底,威海市国务院特贴专
家和省、 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总数达105名。组织20名专家分别赴四川、
云南休假疗养,组织管理范围内的各类专家进行了医疗保健查体,及时发放专家
生活津贴,落实各项待遇。坚持联系走访专家制度,向全市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
津贴专家、 省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发放《专家联系卡》150份,并对
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处理。会同市委组织部召开了工业、农业、卫
生、教育等行业的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事业单位改革】 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政、事分开和精、简统一
效能的原则,遵循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对市属250多个事业单位进行了调查摸底,
根据其承担的职责任务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大致归类,为全面推进分类改革做好
了准备。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意见》精神,按照全面
规划、市场运作、有序竞争的原则,为推进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政事分开、政企分
开、建管分开、管养分离,实现运作市场化、经营企业化、服务规范化,根据威
海市实际, 将市园林管理处、 城区路灯管理处成建制改为企业,收回事业编制
214名, 将其承担的管理职能全部划归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处。撤销了职能弱化的
城建设备物资处,收回事业编制11名,将其职能划入市建管处。对各部门提报的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进行了调查论证,根据工作需要对部分事项进行了调整。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大力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至年底,全
市有1582个单位实行了聘用制度,5.04万人与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威海市推行
人员聘用制度工作经验在全省事业单位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
事业单位新进人员, 参照公务员考录办法,坚持“凡进必考”。在12月8日召开
的“全省严肃人事纪律 严格事业单位进人管理”电视电话会议上,文登市人事
局代表威海市作了典型发言。研究拟定了威海市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意见,加
强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调研和指导,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试点面进一步扩
大。
加强事业单位登记年检工作 组织指导各市(区)登记管理机关完成了全市1900
多家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工作任务, 做好了400多家非法人事业单位向法人事业单
位的过渡工作。整理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数据库并上报省人事厅。会同工商、税
务等部门,对全市经营性事业单位经营情况进行了检查,纠正了部分事业单位的
违规行为。会同财政、公安、海关、劳动保障等部门,对全市事业单位证书使用
情况进行了检查,对15家违反证书使用规定的事业单位提出了整改意见。

【人才市场建设】 规范人才市场管理服务工作 会同劳动、工商、公安等部
门对人才(职业)中介机构进行了执法检查,对非法中介行为进行了查纠,较好
地规范了人才中介市场秩序。在人才市场设立了“行政审批服务窗口”,做到程
序规范,制度上墙,服务公开,群众满意。
积极举办以“人才集市”为主要形式的人才交流活动 全市各级人才市场举
办人才招聘活动134次, 入场单位4667家次, 提供招聘岗位2.7万个,入场求职
8.5万人次,达成交流意向3.6万人。10月份,在市人才市场举办了“2006年威海
市秋季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暨人才交流会” ,参会单位113家,提供招聘职位2653
个,入场人数5000多人,达成交流意向4300多人,当场成功签约420多人。
大力开展网上人才招聘活动 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威海人才网站的服务功能,
于4月份组织举办了首届“网上人才招聘月”活动,有515家单位注册, 提供工作
岗位1万余个, 网站访问量达38.7万人次,先后有1.02万名人才提交个人简历。
其中研究生202人,本科学历4392人,网上对接交流信函814件。为适应半岛城市
群崛起和威海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融入山东半岛城市群人才联盟,合作开
通了山东半岛人才网,实现半岛城市群人才资源共享,为威海市现代制造业基地
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积极拓宽人事代理领域 组织开展了全市人事代理工作情况检查,及时查纠
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全市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工作。抓住事业单位
改革的有利时机,做好事业单位人事代理服务工作,拓宽人事代理领域。全市人
才服务机构共与2936个单位签订了人事代理协议,管理人事档案6.01万份。其中
市人才中心为483个单位实行了人事代理, 代理人事档案6593份,先后为3966人
办理了养老、医疗保险手续,为2237人办理了毕业生就业落户、转正定级、申报
职称、市内流动等手续。

【职称评聘】 组织开展了职称评审工作调研,并根据各系列、各专业的不同特
点,采取考试与评审结合、答辩考核与评审结合等多种评审办法,提高职称评审
质量,确保职称评审公平、公正、合理、准确。适应职称社会化评审需要,重新
编写了一套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成员数据库管理软件,在全市范围内遴
选符合条件的专家,建立了威海市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成员信息库。
全年共受理职称评审材料5560份,经审查、整理,向省27个专业高评委推荐晋升
高级专业技术职称397人。 年内,组织评审中学高级教师职称1056人,组织评审
卫生副高级职称244人, 评审中级专业技术职称21个系列3693人,评审初级专业
技术职称9个系列649人。为符合条件的2291名全日制正规院校大中专毕业生确定
了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完善专业职务竞争上岗聘约管理制度,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技术岗位,规范竞争上岗管理工作,全市专业技术职务竞争聘任走上了规范化、
制度化的轨道。年内,为65个市直事业单位重新调整核定了专业技术职务岗位,
指导56个单位完成新一轮竞争聘任工作,为符合条件的4156人办理了聘任核准手
续。

【军转干部安置】 2006年,全市共接收军转干部323名,其中计划分配259名,
自主择业64名。针对接收人员多、安置压力大的实际,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拟定
科学合理的预分计划,进一步完善考试考核安置办法,拓宽安置渠道,挖掘安置
潜力, 完成了军转安置任务。组织举办了2006年度军转干部岗前培训班,对121
名转业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认真做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全市管
理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总数达362人。 认真落实中央、省及威海市企业军转干部
解困政策,稳、慎处理企业军转干部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工资福利与离退休】 按照省人事厅的部署,积极做好清理规范津贴补贴工作,
对发现的问题坚决予以纠正。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省一系列关于严肃纪律加强工
资管理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工资奖金管理,维护工资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按照上级有关政策规定,认真做好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晋升职务工资和
级别工资工作。严格执行退休政策,及时为机关事业单位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
员办理退休手续,及时为职称聘任和职务变动人员办理工资调整手续,为实习期
满的大中专毕业生办理定级手续。

【人事考试】 深入贯彻人事部“3号令”,从严格制度、规范管理入手,认真
抓好考试各环节工作,加强对考风、考纪的综合整治力度。针对利用通讯设备违
纪的行为,购买了50台手机屏蔽仪并运用到考试中,有效地遏制了手机作弊行为。
完善威海人事考试信息网,各类考试信息全部实行网上发布,极大地方便了广大
考生。积极推行网上考试报名,提高了工作效率。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
核理论考试全部工种实行无纸化,人事考试信息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积极
发展社会化考试,为市内外11家单位提供了命题、阅卷等服务工作,树立了威海
市人事考试品牌。根据省人事厅的部署,启动实施了卫生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考试。年内,组织各类考试41次,总报考人数2.69万人。

【机构编制管理】 机构编制管理进一步强化 一是机构编制管理与政府职能转
变结合得更加紧密。将机构的设立、编制的增减与职能的转变、体制机制的创新
结合起来,实现了体制、机制、职能与机构、编制的有机结合,较好地发挥了机
构编制作为执政资源的效能。 二是机构编制的总量控制与存量整合结合得更加
紧密。在不突破机构编制总体规模的前提下,根据工作需要,适时进行机构编制
的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对有利于拉动发展的领域和部门,配足、配强机构编制
和人员,对职能消失、弱化的部门和单位,进行机构调整、压缩编制、职能理顺
和人员精简。三是机构编制管理与基础性工作结合得更加紧密。组织对机关行政
编制、自定编制和在职人员以及公务员登记中涉及的特定人员进行了调查统计。
印发了《关于在公务员登记工作期间做好机构编制调查清理工作的通知》,对已
有机构编制现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梳理,为公务员登记工作打好基础。
全面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 针对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和人员管理上存在的超编
进人、在编不在岗和混编、混岗等问题,结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市、市(区)、镇三级编制实名制管理。主要是根据科学定编、
按需定编、按编定员的原则,依据核定的编制及编制结构比例确定在编人员,把
编制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人员。各部门、单位按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额,对
将已纳入编制管理并按照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有关规定配备的在职工
作人员,列入编制实名制名单,报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做到“三个一致”: 即列
入实名制名单的人员与准调人员卡片相一致,与人员基本情况台账相一致,与财
政统发工资名单相一致。对审核中发现的在编不在岗和已经调离没有及时办理核
减编制手续等情况的人员,及时查明情况,坚决予以纠正,从根本上杜绝“吃空
饷”现象的发生。各部门、单位将机构编制部门审核确定的机构性质、编制数额、
经费形式、在编人员名单等,都在本单位显要位置和办公局域网进行张榜公示,
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全市已有6.93万名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职人员按编制实名制
管理并进行了公示。这一做法受到省人事厅、省编办的充分肯定,省编办专刊转
发了威海市的经验。
加大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力度 完善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体系,市编办
设立了监督检查科,各市(区)也明确了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机构编制监督检查
工作, 保证了监督检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在全省各市中率先开通“12310”
机构编制监督举报电话,畅通机构编制督查信息渠道,扩大社会监督范围,及时
发现和纠正机构编制方面的违纪违规问题,全年受理群众举报电话53个。开展了
机构编制专项督查工作。突出专项督查,构建上下互动、齐抓共管的督查机制。
先后开展了4次检查活动, 即执行中央编办“五不准”规定情况检查、执行《山
东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 情况检查、 控制镇级机构编制和人员及清理
“吃空饷”问题情况检查、事业单位新进人员管理专项检查,督促各市(区)研
究制定出改进和消化解决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促进了规范化管理。
稳妥推进镇级机构改革工作 加强了对镇级机构改革的调研和指导,围绕改
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先后两次到乳山市进行督查、指导,了解工作动态,研究
提出对策。审核了乳山市镇级机构改革方案,提出了初步意见,并与乳山市进行
了多次沟通,形成了比较切实可行的意见,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文件印
发实施。方案既考虑到改革创新,也考虑到维护稳定,突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明
确了镇政府功能定位,并按政事、政企分开的原则,将原镇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
管理职能收归党政机关,经营性职能推向市场。规范了镇党政和事业机构,精简
了人员编制,压缩了党政领导职数。
(于明涛 刘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