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1&rec=408&run=13

  1997年,全市认真贯彻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
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卫生工作方
针,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狠抓了农村卫生、预防保健、监督执法和医学科研工作,
促进了全市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全市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发展到2478个,卫生技术
人员1.25万人,床位6596张。每千人占有床位2.63张,高于全国的2.41张;每千人
拥有医师(士)1.47人,低于全国的1.65人;每千人拥有护师(士)1.04人,高于全国
的0.99人。全市有县及县以上医院19家,年内投资1642.92万元购买专业医疗设备。
到1997年底,全市大型医疗设备主要有:MRI3台、ECT1台、CT8台、直线加速器1台、
钴60治疗仪3台、800毫安以上X光机9台、远程会诊中心设备1套、彩色多谱勒超声
仪10台、自动生化分析仪23台、超速离心机9台、肾渗透仪6台、心脏监护器58台、
超声心动图机2台。各镇卫生院配齐200毫安X光机和救护车,普遍使用B超。医疗水
平有了显著提高。1997年,全市科研立项课题12项,获得科研成果19项,获得科技
进步奖17项。已开展的鼻内窥镜手术、Bentall氏手术、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
毁灭性手外伤早期修复功能重建手术、感染创面皮瓣移植手术、节段减压后稳定结
构重建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可吸收钉治疗髋关节骨折等手术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全市卫生系统自筹资金4200万元,向国家、省有关部门争取多项卫生建设资金600
多万元,配合各级政府的投入新建改建卫生设施3.6万平方米。全市有84%的卫生
院、100%的防疫站、75%的妇幼保健院完成了改建任务,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卫生服务监督体系和健康保障制度,全市健康水平处于全国先进
水平,人均期望寿命75周岁。

           卫生价格体系改革
  1997年,经威海市政府批准,在全市18处2级以上医疗机构实行了医药费用“
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改革,重点改革不合理的医疗价格体系。主要通过适当增加
和提高部分技术含量较高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降低药品收入在医药费总收入中
所占比例,降低大型设备检查收费,使医疗价格体系趋于合理。具体内容:一、按
不同医疗机构等级增设门诊、住院诊疗费和护理费;二、提高了手术费、常规检验
费和治疗费收费标准;三、降低CT、MRI等大型设备检查费用;四、加强对卫生材
料使用的监督管理。共调整9大类2255个收费项目,通过在全市2级以上医疗机构实
施,收到了显著效果。一是各项指标均得到有效控制,其中医药费总收入较上年同
期增长14.9%,较省下达的计划指标降低5.1%;药品收入占医药费总收入的比重
由上年同期的49.5%降至44.5%,较省下达的计划降低3.5%。二是抑制了全市医
药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全年减少社会医药费用5562万元。三是医院医疗技术服务
效益收入大幅增长。由于增加了诊疗费,提高了手术费等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收费
标准,使医疗机构医疗收入比上年提高26.2%,增强了医疗单位自我发展能力。四
是促进了卫生行风建设,社会反映的热点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社会对医院满意度达
到97%。

            区域卫生规划着手制定
  制定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实行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卫
生资源的重要手段,是对卫生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3月,威海市卫生局邀请国家
计委、财政部、卫生部领导对威海区域卫生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决定用两年时间
制定《威海市区域卫生规划》。6~7月,威海市卫生局在卫生部区域卫生规划专家
组的指导下,进行了全市卫生服务总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城区1231
户3436人、农村3456户9387人进行了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求等方面的入户调查,
同时收集了威海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县级以上医疗机构、部
分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妇幼保健机构及卫生防疫机构有关卫生资源、卫生服务提
供状况等方面的资料,经过统计、分析、研究,摸清了全市城镇居民健康状况和卫
生服务供需矛盾,为制定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爱国卫生
  年内,以巩固发展国家卫生城市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为主线,以改善市容市
貌为重点,加强了城区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先后会同交警部门加强交通秩序管理,
协调工商、防疫部门对集贸市场进行全面整顿,配合市容部门管理生活区卫生及“
门前三包”等,有效地改善了市区卫生面貌,为城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
环境。年内有蓝天宾馆、华联商厦等5个单位被省爱国卫生委员会命名为省级卫生
先进单位。在农村,以改厕、改水为重点,改善农村卫生面貌,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1997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