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1&rec=135&run=13

地级威海市成立以来,全市工业系统按照“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以人为本、结构高级化、科技兴工、
外向带动、重点发展、名牌效益”六大战略,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使全市工
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工业经济总量迅速膨胀,综合经济实力显
著增强。1997年末,全市镇及镇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393 家, 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1350家;从业职工平均人数达31.8万人。在全部镇及镇以上工业企业中,按企业归
属分,有省属以上企业6家,市属企业146家,县属企业383家,乡镇企业740家,街
道办企业29家;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254家,集体企业889 家, 其他类型企业
250家;按企业规模分,大型企业52家,中型企业136家,小型企业1205家。全市工
业企业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规模上都有了很大发展。
1997年,全市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99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 1987
年的18.7倍,年均递增34%,比上年增长26.8%;实现工业增加值201.3亿元, 占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2.1%;全市镇及镇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平
均余额达139.9亿元,是1987年的10.7倍,比上年增长11.6%;实现销售收入447.7
亿元,是1987年的15.1倍,年均递增30.9%,比上年增长17.1%;实现利税51.5亿
元,是1987年的12.3倍,年均递增28.4%,比上年增长15.1%;实现利润33.2亿元,
是1987年的12倍,年均递增28.2%,比上年增长18.8%;完成出口交货值126.2 亿
元,是1987年的18.6倍,年均递增33.9%,比上年增长27.1%。多年来,通过加强
企业管理、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主要
经济指标连年位居全省前列。1997年,全省考核地方工业企业的13项经济指标中,
威海有10项居全省前5名。其中,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8.4%、资金利税率达 14.
95%、全员劳动生产率达4.58万元/人年、利润总额达33.2亿元,分别居全省第1位;
实现利税合计51.5亿元、成本费用利润率达8.13%、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2.08次,
分别居全省第2位;全市工业企业亏损面为5.61%、亏损企业亏损额为7279万元。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7年,全市工业企业以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按照“产权清晰、权
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和“行业转体、企业改制、资产重组、改造
提高”的思路,加快了企业改革的步伐。各市(区)和市直各工业公司都成立了企业
改革领导小组,市经贸委成立了12家企业改制联络小组,全面加强了对全市工业企
业改革的协调和调度。在抓大放小方面,全市全年新组建企业集团35家,累计达到
96家,并从中论证筛选了30家市级企业集团作为抓大的重点,在资金、政策上给以
重点扶持,使重点企业集团的骨干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同时,全市加大了对规模
小、发展慢、效益差的小企业的改革力度,全年兼并、租赁、破产、托管小微亏企
业110家,累计达到271家,总计优化重组资产8.7亿元。在企业改制方面, 全市新
增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业74家,各类公司制改造企业达439 家;
改制企业累计达608家,企业改制面达到49%。 全市工业行业主管部门的转体改制
工作以组建行业资产经营公司和控股公司为重点,完成了对机械、纺织、塑料、热
电、医药5家公司的改制;二轻、化工、建材3家公司被正式授予资产经营权;钟表、
冶金等部门的改制工作进入筹备阶段。

企业管理进档升级
1997年,全市工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实施管理升级工程,突出抓好
质量、成本、资金和现场四大管理,促进了全市工业管理水平的迅速提高。一是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按照《公司法》的要求,狠抓基础管理工作。全市工业
企业认真完善管理制度,严格制定工作标准,广泛推行目标管理工作法,并在企业
内部开展了“企业管理自我诊断活动”;市直工业系统制定下发了《关于工业企业
实行分类定级管理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企业评价考核体系,加强了对市直工业
的监控和管理。二是学习推广邯钢经验,深入开展管理效益年活动。各行业和各工
业企业以学习邯钢经验为契机,根据各自的生产经营特点,建立健全了量化的指标
考核体系,在工作中定期检查,严格考核,推动管理效益年活动向纵深发展,使全
市工业企业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涌现出一大批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示
范先进企业。年内,全市工业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的企业达209家,通过 ISO9000
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累计达22家;全市县属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耗能为0.82吨标
准煤,比上年降低3%;重点产品能源原材料稳定降低率为74%,比上年提高2个百
分点;镇及镇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4.58万元/人年; 全年全市共取得现代
化管理优秀成果53项,实现管理效益2.2亿元。

对外经贸工作取得新突破
1997年,全市工业进一步强化了以开放促发展的观念,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
对外经贸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年内,全市镇及镇以上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26. 2
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全年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950项,合同外资额2.53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2.54亿美元,增长2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42项,合同外资额 9200
万美元。生产型三资企业开业866家,完成产值241亿元,增长20.3%;实现利税19.
8亿元,增长15.6%;出口创汇14.5亿美元,增长47%。 全年开展“三来一补”业
务1802项,合同外资额934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321万美元,增长13.9%。同时,
各级经贸委还积极为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权,努力壮大自营出口企业队伍,全年新
批自营出口企业30家,累计达到108家;自营出口创汇3.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81
%。

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
为加速全市工业产品升级换代,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提高企业对引
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能力,1997年,全市工业系统以开展“’97威海开发年
活动”为契机,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9月, 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市技术创新工
作会议,对技术创新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做了详细部署;市经贸委组织开展了
关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专题调研活动,并制订了《威海市技术创新工程
实施意见》,编印了《国家和省市有关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摘编》,全面
加强了对企业技术进步的指导和协调。在具体工作中,一是以确定的30家重点企业
集团为主体,狠抓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和产品,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提高了全市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
力。到年末,全市有山东三角集团有限公司、威海北洋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
东成山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威海市金猴集团公司4家企业通过省级认定, 建
成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二是加强产学研联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年内,全市
工业企业共与375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完成新产品开发506项,
其中有5个项目达到国际90年代先进水平,有25个项目填补国内空白,有125个项目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通过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共完成新产品产值98.9亿元,新
产品产值率达15.1%;实现新产品利税75亿元,新产品利税率达14.6%。

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
1997年,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全市工业系统把市场开拓作为重点来
抓,广泛推广了荣成市市场营销“百日四清”活动(百日内清库存、积压、 欠款、
死款)的经验,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了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一是以质取
胜,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通过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打好质量基础,为开拓
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强化营销手段,促进产销平衡。在市场建设方面,全市
工业以城市市场为重点,积极向农村市场延伸;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大力开拓国际
市场。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代理制、配送制、联销、直销等方式,拓展销售
渠道,扩大销售市场,使产品的营销状况日益改善。三是大力实施名牌效益战略。
通过强化名牌意识、加大广告投入、完善销售服务网络,提高了产品在国内外市场
的知名度。到年末,全市创出市级名牌33个,省级以上名牌6个; 工业品产销率达
95.94%,比上年提高1.14个百分点;两项资金占全部流动资产的比重为43.5 %,
下降0.6个百分点。部分产品如渔竿、木工机械、地毯、轮胎等基本占领国内市场。

技术改造呈现新特点
1997年,全市工业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大了对技术改造的投入、管理和调控
力度。全市在建技术改造项目612项,总投资70亿元;完成投资42.2亿元, 占年度
计划的100.6%,比上年增长17.2%;建设期累计到位资金55.5亿元, 占项目总投
资的79.3%。在技改工作中,各级经贸委积极协调解决技改资金来源,争取国家和
省专项资金1.4亿元,使全市技术改造工作顺利开展。在全市确定的18 项重点技改
项目中,山东三角集团50万套子午胎项目、山东蓝星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自
动钢化玻璃生产线项目、荣成橡胶厂密炼中心改造项目、山东鹏程食品集团股份有
限公司新增5000吨速冻食品项目、山东日信工业有限公司10万套刹车装置项目5 个
重点技改项目按时投产;山东黑豹股份有限公司新增5万辆农用车等5个重点项目部
分投产。据初步测算,全市技改项目投产后,年可新增产值74.3亿元,实现利税13.
6亿元,创汇9509万美元。1997年, 技术改造工作呈现以下新特点:一是技改投资
增幅较大,投资额名列全省第3位;二是建成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 具
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技术改造投资呈现出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利用外资实现较大突破,大的合资项目明显增多。

能源节约及综合利用
年内,全市工业系统以学习贯彻《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为重点,大力开展“
节能宣传周”活动。活动中,市经贸委先后举办了两期学《条例》培训班,受训人
员累计达260人,使全市的节能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依据国家对
节能投资重点和投资方向的有关规定,市经贸委积极帮助企业筹措节能资金,共为
企业申请节能贷款2300万元,支持企业对高能耗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增强了
节能工作的后劲。市经贸委从6月开始, 会同市三电办公室对全市工业企业进行了
节电工作大检查。另外,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节能降耗为重点,加强了对高
能耗企业和产品的检查、考核和监督,对企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起了很
大的促进作用。

整顿市场秩序
1997年,市经贸委会同市工商、技术监督、公安等部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
劣商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大力整顿市场秩序,为全市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创造了良好
的市场环境,有力地保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是在县属以上商业企业中,
大力开展了争创无假冒伪劣商品商店的活动。在该项活动中,市经贸委会同工商和
技术监督部门对全市县级以上商业流通企业进行了全面检查和考评,树立了一批无
假冒商业企业典型,其中威海华联商厦被推荐为全省无假冒商业企业。二是大力开
展打假专项治理活动。在专项治理活动中,以整顿矿泉水生产和流通企业为突破口,
突出重点,全面检查,对生产许可证不完备、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的企业限期整改,
逐步完善,打假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打假工作中,全市共立案1764起,
结案1761起;整顿市场446个,查封柜台21个,查封商店1个;捣毁制售假冒伪劣商
品黑窝点66个;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标值总额达1673.73万元。

企业安全文明生产
结合开展全国第七次“安全生产周”活动,全市工业系统坚持“安全第一、预
防为主”的方针,狠抓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使全市工业系统的安全文明生产工作
取得了显著成效。年内,全市工业企业职工千人死亡率为0.006, 比省经贸委下达
的控制指标低0.034;千人重伤率为0,居全省第一位。为做好夏季“四防”( 防暴
风雨、防洪汛、防雷电、防暑降温)工作,市经贸委专门成立了防汛指挥部, 组织
指导有关部门对“四防”设施进行了全面检查,消除了各种不安全隐患,提高了全
市企业的防洪抗灾能力。年内,市经贸委会同劳动部门共同编制了《威海市企业安
全生产检查标准》,并依据该标准,对企业进行了检查评审;为不断推进设备管理
现代化,开展了设备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为加强铁路道口安全管理,对已建成的 5
处铁路监护道口的人员进行了培训,对监护设施等进行了规范和完善。

治乱减负工作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
问题的决定》,专门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经贸委、市财政局、市审
计局、市监察局、市物价局、市法制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治乱减负工作协
调小组,全面加强了对治乱减负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初步调
查统计,全市有各类收费单位473个(其中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284个),共有收费项
目5289项。年内,为切实加强对全市收费项目的规范和管理,市有关部门对全市收
费单位实行了收费许可证年审,审查收费许可证2400个,查验收费单据6500本,查
出乱收费和超标准收费1200万元,吊销收费许可证84个,换发变更许可证1000个。
到年末,全市已公布取消各类收费、集资、基金项目57项,降低收费标准和调整收
费范围的有3项,年可为企业减轻负担8410万元。

企业党建工作
1997年,中共威海市委工业工作委员会把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作
为重要工作来抓,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工业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市委工业工委成立于
1996年12月11日,作为市委的派出机构,与市经贸委合署办公,在市委的统一领导
和市委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本系统内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威海市委将市
机械工业公司、市电子工业公司、市一轻工业公司、市二轻工业公司、市化学工业
公司、市纺织工业公司、市塑料工业公司、市建材工业公司、市钟表工业公司、市
热电工业公司、市冶金工业公司11个单位的党组织划归市委工业工委管理,同时,
委托工业工委代管市黄金工业公司、市医药局、市盐务局、市电业局、市丝绸公司、
市烟草公司6个单位的党建工作, 使工业系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在组织上得
以健全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