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7&rec=165&run=13

中共泰安市郊区委员会
书 记 张显义
副书记 辛培俊
王兴富
孙运飞
刘卫东
卢永军(挂职)
区人大常务委员会
主 任 王百华
副主任 张建荣
徐鉴澄
张广瑞
刘玉亮
彭同泰
王保岭(4月任职)
侯方会(4月任职)
区人民政府
区 长 辛培俊
副区长 李来芳
辛显明
侯存乾
刘灿军
玄绪才
蔺兴民(10月撤职)
王绪昌(6月离职)
李金华(1月任职)
刁诗木(挂职)
科技副区长 李铁坚
区长助理 谷正一
政协区委员会
主 席 谷杰民
副主席 辛培明
曲玉泉
刘继孝
张锡柏
刘振海
徐富云
马道君
中共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书 记 刘玉才
区人民法院
院 长 姚玉胜
区人民检察院
检察长 董绍德
区人民武装部
部 长 吕成功
政 委 高建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1996年,全区行政区划面积1798.89平方公里,辖3个乡16个
镇,764个行政村。总人口101.05万人,比1995年减少0.9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1万人。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62人。全年降水786.1毫米,平均气温12.7℃。
全区国内生产总值43.56亿元, 比上年增长27.4%,财政收入1.22亿元,增长52.2%,财
政支出1.61万元,增长43.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5亿元,增长40%。
第一产业 全区农村社会总产值112.2亿元。农业总产值36.5亿元,比上年增长29.2%。
实现农业增加值20.02亿元,增长28.8%,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54.1%。
种植业 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12.7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8%;粮食总产达到64.5万吨,
比上年增长7.2%; 棉花总产746吨,增长24.1%;花生总产2.48万吨。瓜菜总产175.8万吨,
增长46.5%,居全市第一位。种植业产值21.17亿元。
林果业 年内,完成造林0.38万公顷,新建经济林基地0.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6.3%。
果品总产量15万吨,增长7.1%。蚕茧总产量0.71万吨,居全市第一位、全省第三位。林业产
值1.62亿元。
畜牧业 全区大牲畜、 猪、 羊、鸡存栏分别达到17.91万头、48.61万头、81.2万只和
3072万只, 分别降低10.4%、52.7%和增长6.9%、16.3%;肉类总产11.23万吨,增长16.6%;
奶类产量1万吨,增长13.4%;蛋类产量6万吨,增长16.7%。畜牧业产值12.8亿元,占农业总
产值35%。水产品产量2750吨,渔业产值1507万元。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投入资金6158万元, 投入工日1140万个,动用土石139万立方米,
铺开水利工程6692项, 完成6462项,新打机井430眼,维修配套机井3560眼,新建小型水库
塘坝20座,扬水站112处,新建渠道115公里,维修配套渠道262公里,埋设地下暗管553公里。
扩大灌溉面积4400公顷,改善恢复灌溉面积1.25万公顷,在全市农田基本建设评比中名列第
一, 满庄镇被评为全市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冠军。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38.08万千
瓦,增长5%,化肥施用量折纯4.8万吨,农村用电量1.33亿千瓦小时。
第二产业 全区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15.65亿元, 比上年增长42.3%, 占国内生产总值
40.5%。
工业 年内, 开展了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区乡企业改革工作,全区226家企业完成了改
制任务,其中实行股份合作制139家。全区完成投资5.4亿元,新上、技改、扩建项目179个,
其中,区直龙华纸面石膏板厂、铸铁冷轧辊、粮食局饲料畜禽公司等一批骨干项目建成投产。
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4.98亿元, 增长54.6%,其中区直工业完成5.25亿元,增长0.96%。乡
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实现增加值6.14亿元。全区工业完成利税1.6亿元,增长32%,其中实
现利润7038万元,增长93.71%。全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3.04%,提高27个百分点。
乡镇企业 全年完成投资5.25亿元,新上、技改、扩建项目206个,其中168个项目竣工
投产。 全面推行了“倒逼成本法”和“模拟市场核算”等先进的管理方法,3个企业被市政
府命名为“泰安市管理示范企业” ,10个企业被确认为全国中型企业,9个企业被农业部确
认为“全国质量管理达标企业”。开发了高压水泥管、摩托车轮毂、轮式装载机等新产品60
余种, 新增产值2亿元,其中山口镇高效节能锅炉、无级调速箱、鼓引风机等分别填补国内
空白, 保暖内衣和精纺呢绒被命名为 “泰安名牌产品” 。 全区乡镇企业共完成工业产值
49.73亿元,增长62.6%。其中乡镇办工业完成17.17亿元,村及村以下工业完成32.56亿元。
乡镇办工业实现利税1542.3万元。
外向型经济 全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1家,合同利用外资963.1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552.3万美元。 全区外商投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8亿元, 利税4359万元; 完成出口创汇
940.6万美元,增长16%;全年完成外贸出口商品交货值6亿元,增长19.85%。
建筑业 全年完成建安产值28亿元, 实现利税1.2亿元,分别增长16.7%和降低37%。有
资质建筑企业64家,其中二级11家。建筑从业人员10万人,工程合格率100%,创优率37.5%。
继续保持了全省建筑十强县称号。
城乡建设 全区小城镇规划面积169.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8.89平方公里,新增公用
设施面积13.4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全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7.89亿元, 比上年增长20.4%。 占国内生产总值
17.2%。
交通邮电 全区新建、 改造区乡公路157.05公里,铺筑沥青路面114.5万平方米,完成
泰莱、大坡、济临3条干线沥青路27.75公里的改造任务,新通沥青路的行政村26个,累计完
成公路建设投资4947万元; 公路养护里程达到482公里,综合好路率83.2%,比上年提高2.2
个百分点;一○四国道境内段、泰莱一级汽车专用线保持了国家、省文明样板路称号。全年
征收汽车养路费1497万元,拖拉机养路费260万元,分别增长16.5%和4%。19个乡镇开通了程
控电话,电话总量11560部,普及率1.13%,行政村通话率98.4%。
城乡市场 全区新建、改造各类市场8处,新增交易面积2.7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商业网
点17个,新增营业面积3.47万平方米,傲徕峰商城、云峰商场、泰山商场三期工程等重点项
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2亿元, 增长21%;实现集市贸易成交额
19.02亿元,增长34.9%;商业、粮食、供销、物资四大流通部门完成商品销售总额9.94亿元,
增长17.6%;实现利税1409.9万元,降低19.9%,其中利润478.1万元。
税收金融 全年实现工商税收5222万元, 降低19.4%;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1.9亿元,增
长33.4%;各项贷款余额16.5亿元,增长41.2%。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806万元,增长56.3%。
科技事业 年内, 投入科技经费134万元。全区组织实施74项科技攻关项目,开发应用
新产品、新技术95项。共取得科技成果26项,其中国家1项,省3项。全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
员1.84万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46.7%。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先后被国家科委
和省政府命名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和省级“持续高效农业综合科技发展示范区”。
教育 年内,全区教育投入1.3亿元,其中区财政拨款5431万元,新增校舍面积6万平方
米, 新上微机394台。泰安三中、道朗镇一中、省庄镇一中被命名为省级规范化学校。有12
个乡镇义务教育总体水平达到优秀等级,比上年增加4个。高考本科录取人数485人,居全市
首位,特殊教育荣获全国先进区称号。
文化事业 农村放映电影场次比上年增长20%, 泰山剧院完成改造任务。全区有线广播
行政村通播率达到81%, 有7个乡镇建成有线电视前端,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5%
和85%。
卫生体育 村级卫生室整顿完成95%, 合作医疗人群覆盖率达到67.93%,计划免疫实现
了第三个85%。 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并重,老年体育工作丰富多彩;省庄一中、
徂徕一中被命名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范镇一中等7处学校被命名为市级体育传统项目
学校。 在省市体育比赛中,共获金牌21枚,银牌25枚,铜牌9枚;在第十届泰山国际登山节
登山比赛中,获女子中年组第一名。
人民生活与计划生育①人民生活,全区职工4.07万人,比上年增加2699人,职工工资总
额1.7亿元, 增长24.8%,职工年平均工资4315元,增长16.9%;农民人均纯收入2371元,增
加515元, 增长27.75%。②社会福利事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成新一轮投保任务,累计收
取保费1041万元, 全区有31.8万农民参加了保险。③计划生育,全区计划生育率99.9%,晚
婚率99.99%, 晚育率99.93%,出生率9.9‰,死亡率7.5‰,人口自然增长率2.4‰。被评为
“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集体”。(仇安源 禹敦臣)
【农村改革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 1994年11月,郊区被省政府批准为农村改革试验区,主
要承担“以改善农村管理体制为重点的农村宏观调控体系建设”试验任务,在完善农村社会
化服务体系的同时,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管理体制、农村支持保护体
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至1996年,以农村股份合作社为主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建设、农村
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建设两个试验课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探索出了农村生产管理组
织形式和运行机制。马庄镇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第一个农业合作化和第一个农业合作社联合社。
到年底,全区已成立蔬菜、姜蒜、林果、农业机械、水利开发、桑蚕、棉花、大棚蔬菜等不
同形式的农业合作社33个, 入社社员6786户,吸收社员股金679.4万元。合作社共为社员销
售各类农副产品6400吨, 贮存果品、姜蒜735吨,为社员购买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
947吨。 为加强对合作社的管理,成立了区农业合作社管理中心,制定了《农业合作社试行
管理办法》和《农村合作社示范章程》,编写了《新形势下农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探索》研究
报告。二是探索总结出了新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成立了村集体资产管理中
心,并制定了《郊区农村集体资产试行管理办法》;试点乡镇、村分别设立了农村集体资产
管理中心或办公室,为下步对集体资产实行价值形态的动态管理,进行合理流转奠定了基础。
(张宗恩 禹敦臣)
【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获市优秀项目奖】 郊区第三期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涉及邱家店、 范镇、祝阳等5个乡镇,52个行政村的4000公顷中低产田。一年来,项目区内
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严格按照“四高
八化”标准,综合治理,连片开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提高,1996年获泰
安市优秀开发项目奖,成为省农业综合开发样板片,一是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协同作战。二是科学论证。三是统一施工标准,统一物资供应。四是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
新成果。培训农民1.5万人(次) ,推广农业新技术62项。五是抓好邱家店镇2000公顷样板田
建设, 发挥典型辐射效应。年内,全项目区共完成投资807万元,投工20万个,改造中低产
田1333.3公顷,埋设地下暗管100公里,建桥涵闸300座,植树9万株,配方施肥666.66公顷,
建三护房36处。扩建华阳食品实业公司,完善了蔬菜速冻生产线、新增加工能力1200吨,增
利税65万元,带动发展蔬菜基地200公顷。通过综合开发,项目区当年新增粮食300万千克,
人均增收460元。(徐利林)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名列全市第一】 年内,全区铺开各类水利工程6692项,扩大灌溉面积
4400公顷, 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540公顷, 改善恢复灌溉面积1.25万公顷, 开挖改造鱼池
166.66公顷,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平方公里,解决历史山区人畜吃水困难村13个、1.4万余
人。在全市农田水利建设评比中名列第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点:一是动手早。上半年就
编制完成了全区农田基本建设规划,秋前,各乡镇组成专业队上阵铺路筑桥、搭建工程骨架,
充分做好工程建设的准备工作。二是规模大。基本做到了乡镇有骨干、管区有重点、村村有
项目,其中铺开万人以上会战工程18处,投资百万元以上工程38处,333.33公顷以上的综合
开发治理工程9处。 三是重点突出。全区突出治水棱角,重点抓好中小型水库及万亩以上灌
区配套工程建设,山区开发则以“水”字当头,确保山区开发实效。四是投入大。全区水利
建设投资6158万元, 其中区政府投入400万元用于区重点工程。五是质量高、效益好。工程
合格率100%。(李延国)
【傲徕峰商城开业】 12月8日,泰城傲徕峰商城建成开业。傲徕峰商城位于东岳大街西段
北侧,傲徕峰路以西,是市委、市政府1996年确定的十二件实事之一。投资1260万元,建筑
面积1.3万平方米, 全封闭两层框架结构。商城设配套房200间、水泥货台700米、摊位1370
个,可容纳5000人入市经营、购物。商城水、电、卫生、公平秤、广告标志等服务设施齐全。
主要经营农副土特产品、水产品、干鲜果品、肉制品、调味品等,是泰城最大的综合农贸市
场。(王兆富)
【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 年内,区、乡两级财政部门加强工作措施,努力扩大地方财政
收入。①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年初划定征收范围,对财力强的乡镇和财政困难的乡镇分
别实行“定额上缴”和“定额补助”的办法,将农业税、特产税、所得税等适合乡镇一级征
收管理的税种下放给乡镇。事权与财权统一,增人增支及政策性增支全部由乡镇消化,上缴、
补助一律包死基数。完成当年任务者,按任务1%给予奖励,超收任务另加奖励。②加大培植
财源力度。以财源建设引导、监督、规范经济运行,把财政与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财
政部门发挥优势,内引外联,筹集融通资金超亿元,支持工农业生产项目,培植壮大地方财
源。各级狠抓产品质量,强化科技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工商企业规模效益同步推进,形成
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③强化收入征管措施。财税部门密切配合,坚持不欠、收足收齐的
征管原则,细化量化任务,责任明确到人,纳入岗位考核责任制,将征收任务与个人利益紧
密相联,调动了征管人员的积极性。国税局加大税务稽查力度,清理企业欠税,确保税款及
时足额收缴入库。地税局深入开展社会办税活动,强化了对零星税源的征管。财政部门在加
强税收调度的同时,狠抓农业税、特产税、所得税和预算外资金的征收与管理,保持了财政
收入的均衡入库。 至年底,全区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22亿元,增长52.2%,创建区以来最高
记录。(石华锋 仇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