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5&rec=120&run=13

【概况】 1994年,全市在农村组织实施了政策启动、科技推动、产业带动、市
场拉动的“四动”战略,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
1.农业经济不断增长。年内,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85.7亿元,比1993年增长15
%,实现农业增加值49.3亿元,增长8.9%。
2.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形成了一批覆盖
全市支柱产业的拳头产品,如淡季蔬菜、生姜大蒜、花生、优质果品、鲁西黄牛等,
地方名特产品如泰山板栗、核桃、肥桃、大枣、蚕茧、蔬菜制种、小尾寒羊等都形
成了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
3.农产品产量增加,质量提高,丰富了城乡居民“米袋子”、“菜篮子”。粮
食公顷单产、总产分别达到6480千克和234万吨,比1993年增加555千克和5.67万吨;
花生总产19.97万吨,增长31%;瓜菜总产221万吨,增长10.3%,果品总产25.32
万吨,增长51.7%;水产品1.98万吨,增长41.7%。
4.畜牧业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牛的饲养量达到75万头,增加10.7
万头。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30.6万吨、13.15万吨、2.68万吨,增长28.09%、
9%、79.87%。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7%上升到38.4%。
5.农村外向型经济有了新发展。全市有72个乡镇有了出口产品,46个乡镇有了
“三资”企业,农村“三资”企业达到164处。
6.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全年完成水利
建设项目1.8万处,投工6250万个,投资1.35亿元,新增、改善灌溉面积4.83万公
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平方公里。农机总动力达到162万千瓦,增长4.65%。农
村各类市场达到600处,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等龙头企业发展到1762处。增强了农
业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7.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年内,全市农民人均纯收
入达到1383元,增加370元。农民存款余额达到23.04亿元,比年初增加6.04亿元。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取得新进展】 1994年,全市保护栽培面积达到5.33万公顷,
高产模式化栽培20万公顷,“三作三收”以上立体种植面积达到16万公顷。建成吨
粮田6.4万公顷,“双千田”(每亩收入过千元、亩产吨粮)面积4613万公顷,其中
公顷收入7.5万元以上高值田1.33万公顷。全市农副产品商品率达到69.3%,比
1993年提高1个百分点。(闫恂秋)
【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 1994年,全市土地使用权流转面积达到1.83万公
顷。流转方式主要有四种。①转包。即承包户对原承包田由于各种原因不愿继续经
营,放弃了承包权、经营权而转让给其他农户,原承包户的权利、义务也随之由转
入户接替;或原承包户并不放弃承包权,而将经营权转包集体或其他农户,形成反
租倒包。全市转包面积2193公顷。②入股。即将企业股份合作经营机制引入土地经
营之中,建立股份合作制农渔场。农户或集体以土地入股,可以参加生产经营活动,
还可以参与最终分红。此种办法多用于涝洼地改造。入股面积3193公顷。③租赁。
将土地合理定价,使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承租者可以是本村农户,也可是其他经营
单位,租赁年限由双方协商确定。全市租赁面积953.3公顷。④拍卖。主要以集体
现有未开发和承包到户后包而不治的荒山、荒地、荒滩、荒水等使用权拍卖为主。
通过打破地域界限,公开、平等竞价拍卖,并实行公证,由购买者进行相对长期经
营。全市拍卖面积达到1.2万公顷,其中荒山拍卖面积9333.3公顷。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定性、定编、定员工作全面完成】 针对近几年一些地方忽
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盲目脱钩、断奶的实际,1994年,市政府
连续两次派出联合调查组,深入到各县市区及105个乡镇,对县乡机构改革后乡镇
农技推广机构“三定”和经费问题进行了详细调查。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乡镇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的通知》,要求各级尽快恢复和健全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市
委在《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
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县乡农技推广机构要稳定,队伍要充实,手段要加强,
经费要增加。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国家六部委的要求,1994年上半年全面完
成农技推广机构定性、定编、定员工作,实行全额拔款。年底,全市乡镇农技推广
机构762个、3764人,比“三定”工作前增加209个、726人;其中实行全额财政拔
款的715个、3283人,增加388个、1983人。
【开展“金桥工程”活动】 年内,全市组织万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进村,开展
为农民送科技、向农民传授科技、帮助农民应用科技为主要内容的“金桥工程”的
活动。驻泰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人员及近年来农村
涌现出来的科技致富能人及民办科研组织带头人等共1.5万人参与了这一活动。由
县、乡负责组织,以在乡村巡回活动为主。通过传播信息,培训骨干、现场指导,
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共举办科技展览683场次,接受科技咨询27.5万人次,培训农
民60.5万人次;推广农村各业科普成果763次,技术及项目转让233项;签定、议定
技术承包合同、协议4.1万份,建立科技试验、示范、联系点1555处,取得了显著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姜云省)
【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 1994年,是全市实施第三期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
开发的第一年。按照省开发部门的要求,全市确立了集中连片、综合治理、三年框
架、一次完成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改善生产条件与调整产业结构一步到位、组织生
产与加工销售同步进行的开发思路。在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克服计划下达晚、
开发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等实际困难,圆满完成了计划建设任务。全市共实施综合
开发项目4个,改造中低产田4134公顷;实施专业项目6个,土建面积4770平方米。
共投资2605万元,其中中央与省拨款694万元,开发贷款500万元,市、县(市区)财
政配套286万元,县以下集体农民自筹1125万元;投工878万个,完成土石1145万方。
共修建村路、生产路223条847.1公里,开挖排水沟523公里,建设方田876个;铺设
地下管道375公里,修建桥涵1117座,新打机井186眼,配套机井200眼,建机房
2450平方米,扩大灌溉面积1027公顷,改善灌溉面积2907公顷,除涝面积200公顷;
机械深翻、整平土地2334公顷,通过配方施肥、秸杆还田等措施改良土壤3600公顷;
新建良种基地524公顷,配套乡镇农技服务站4处,技术培训3.25万人次;新建、补
植农田林网360公顷(折实),发展经济林140公顷;扩建畜禽良种场2处,发展畜禽
生产基地2处;改建鱼种池1.1公顷;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13台,配套农机具182台(
件)。
在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棉油稳定增长的前
提下,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①在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上下功夫,规划
和建设了一批高值经济作物片、蔬菜方、林果带、桑蚕区,项目区共新建蔬菜大棚
250个,发展蔬菜基地867公顷,发展经济林140公顷,桑园734公顷。②实施龙头带
动战略,建设了郊区“三高”农业开发,宁阳农场复合蛋白锌系列产品开发,肥城
种子系列化加工,东平6666.6公顷花生基地建设,泰山植物组培中心,泰安苗木花
卉基地等6个专业性项目,完成土建4770平方米,购置设备46台(件),。促进和带
动了项目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50元,高出全市67元。
(李钦雨)
【“绿色证书”工程顺利实施】 “绿色证书”工程亦称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工程,
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工作,1994年,全市绿色证书工程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以农广
校为主体的“绿色证书”培训体系已经建立,参加初等农业教育的农民达到8000多
人,其中3500名农民接受培训时间在300个学时以上,学完3至5门课程,拿到了培
训合格证,对取得农广校毕业证书和拿到全部课程合格证的村级组织负责人和农民
技术骨干,经过严格考评,向具备资格条件的2400余名农民技术骨干首次颁发了市
政府认可的绿色证书。(田雪谟)
【全市农业系统九四业余大专、本科班开学】 1994年10月6日,市农业系统“
九四”业余大专本科班正式开学。该班经省委干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省委组织部、
省人事厅、省教育委员会批准,省农业厅具体承办。共设本、专科两个层次,农学、
林果、蚕桑、畜牧兽医、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管理、经济管理7个专业。全市共招
生757名,招生人数在全省名列前茅。(张宝奎)
【市农业机械化学校步入市场经济办学轨道】 1994年,市农业机械化学校不断
改革办学机制,调整专业设置,拓宽办学路子。积极发展职工教育,收到明显效果。
年内,全校开设了汽车(拖拉机)修理、财会、企业管理等16个专业,在校生达到
2345人。其中,校内校外中专班2283人,函授本、专科生62人,为社会输送中专毕
业生657人,培训短期职工200人次。主要特点:一是走多层次、多种形式联合办学
的路子。在办好职工中专班的基础上,先后与山东省农机局、山东农机工程学院、
泰安市广播电视信息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大中专班3个,招生120余名。二是面向社
会办学。突破封闭办学的思维模式,走出行业界限,把培养对象从城市扩展到乡镇
农村,跨行业招生数已占农校生的80%以上。三是面向实践教学。摆脱传统教学模
式,加强应用技能的培养,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任教,调整课程设置,提
高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使学生学以致用。四是向实体型发
展。在办好职工中专的同时,大力开展科研、生产和经营,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年
内,校办实习工厂在搞好实习服务的前提下,开展技改,扩大生产和经营,完成产
值49万元,实现利润42万元。(李军 张延策)
【农村沼气综合开发利用】 1994年,在大力推广普及沼气供热取暖与照明的基
础上,又相继开发了沼气大棚、沼液浸种两项新技术。①沼气大棚,即把沼气池建
在蔬菜大棚内,增加棚内二氧化碳养分的供给,促进蔬菜的光合作用。1立方米沼
气燃烧后大棚内可产生0.9立方米以上的二氧化碳含量,能够满足棚菜生长所需的
二氧化碳养分;可产生5000至5500大卡的热量,使棚温上升2至3摄氏度,有效地促
进蔬菜的生长。同时,还提供优质无污染的肥料,便于发展优质无公害蔬菜。沼气
大棚经济效益可观,每公顷可比同等条件下的非沼气大棚增加收益2至3万元。该技
术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仅1994年,全市已建起沼气大棚60余个。②沼液中含
有多种能激发种子活性的物质,利用沼液浸种,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干粒重和
作物单产,大田试验证明,经沼液浸泡的种子,发芽率可提高5%以上,干粒重可
增加0.01千克,公顷产量增加50千克以上。沼液浸种还可以抗病、治虫,使作物苗
齐苗壮。全市沼液浸种已发展到33.4公顷。(宫传修 王守伦)